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哀公-哀公二十一年

作者: 相传为左丘明,鲁国史官,与孔子同时代或稍晚。

年代: 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共255年的历史。

内容简要: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以《春秋》为纲,详细记载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重大事件,塑造了众多鲜活的历史人物形象,展现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哀公-哀公二十一年-原文

二十一年夏五月,越人始来。

秋八月,公及齐侯、邾子盟于顾。

齐人责稽首,因歌之曰:“鲁人之皋,数年不觉,使我高蹈。唯其儒书,以为二国忧。”

是行也,公先至于阳穀。

齐闾丘息曰:“君辱举玉趾,以在寡君之军。群臣将传遽以告寡君,比其复也,君无乃勤。为仆人之未次,请除馆于舟道。”

辞曰:“敢勤仆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哀公-哀公二十一年-译文

二十一年的夏季五月,越国的人首次来到。

秋季八月,鲁公与齐侯、邾子在顾地会盟。

齐国人责备鲁国人稽首行礼,并因此唱道:“鲁国人的傲慢,多年来没有察觉,使我们不得不高蹈。只因为他们的儒书,成为两国的忧虑。”

在这次行程中,鲁公先到达了阳穀。

齐国的闾丘息说:“您屈尊举步,来到我们国君的军中。群臣将迅速传达给我们的国君,等到他回复时,您恐怕会感到劳累。为了仆人们还没有安排好,请允许在舟道上为您准备住所。”

鲁公辞谢说:“怎敢劳累仆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哀公-哀公二十一年-注解

越人:指越国的人,越国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国家,位于今天的浙江一带。

齐侯:指齐国的君主,齐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重要诸侯国。

邾子:指邾国的君主,邾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

顾:地名,位于今天的山东省境内。

稽首:古代的一种礼节,表示尊敬。

鲁人之皋:皋指高地,鲁人之皋可能指鲁国人的傲慢或自大。

高蹈:指高高在上,傲慢自大。

儒书:指儒家的经典书籍,如《论语》、《孟子》等。

阳穀:地名,位于今天的山东省境内。

闾丘息:人名,齐国的大夫。

玉趾:指君主的脚,表示尊敬。

寡君:指齐国的君主,寡君是谦称。

传遽:指传递消息的使者。

舟道:指水路,可能是指水路旁的馆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哀公-哀公二十一年-评注

这段古文记载了春秋时期鲁国与齐国、邾国在顾地会盟的历史事件。通过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窥见当时诸侯国之间的外交礼仪和政治互动。

首先,文中提到越人始来,这表明越国在当时已经开始与中原诸侯国有所接触,反映了春秋时期各国之间的交流逐渐增多。

其次,齐人对鲁人的责备和讽刺,反映了当时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齐人通过歌谣表达了对鲁国的不满,认为鲁国因为过于依赖儒家的经典书籍,而忽视了实际的政治和军事问题,导致了两国的忧虑。这种批评不仅是对鲁国的指责,也反映了当时儒家思想在政治中的影响。

再者,齐国的闾丘息在对话中表现出了对鲁国君主的尊重和礼貌,体现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外交礼仪。闾丘息提议为鲁国君主准备馆舍,并谦逊地表示不敢劳烦仆人,这种言辞体现了当时的外交辞令和礼节。

从艺术特色上看,这段文字简洁明了,通过对话和歌谣的形式,生动地展现了当时的历史场景和人物性格。歌谣的运用不仅增加了文本的文学性,也使得历史事件的叙述更加生动有趣。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记录了春秋时期的一次重要会盟,还通过对话和歌谣的形式,展现了当时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外交礼仪,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通过对这段文字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哀公-哀公二十一年》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314.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