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时珍(1518年-1593年),字东璧,号珍堂,明代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生于湖北蕲春,历尽多年游历,广泛采集药材,深入研究医药,尤其是中药学领域,成为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人物。他的代表作《本草纲目》凝聚了他毕生的医学和药物学研究成果,对后世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明代(1596年)。
内容简要:《本草纲目》是李时珍在他多年的实地考察、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基础上完成的,是一部集药物学、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巨著。全书共分为16个部类,收录了1892种药物,其中包括动植物、矿物以及其性味、功能、用途等。李时珍不仅在书中详细列出了药材的种类与功效,还通过考证历代本草书籍中的错误,为中药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草纲目》在医学界的影响巨大,不仅对中医药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还被多国的医学界所尊重,成为世界中医药的宝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番木鳖-原文
释名马钱子、苦实把豆、火失刻把都。
气味(仁)苦、寒、无 毒。
(现代认为:番木鳖有大毒,不可食)。
主治伤寒热病,咽喉痹痛,消痞块(口含咽汁或磨水噙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番木鳖-译文
这种药物的名称有马钱子、苦实把豆、火失刻把都。
它的味道是苦的、性质是寒性的、没有毒性。(现代认为:番木鳖有剧毒,不能食用)。
它的主要功效是治疗伤寒和热病,以及咽喉疼痛,还有消除胸腹中的痞块(可以通过口含咽汁或者磨成水后含咽来使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番木鳖-注解
马钱子:马钱子,中药名,为马钱科植物马钱Strychnos nux-vomica的干燥成熟种子。马钱子有大毒,主要成分为番木鳖碱,具有通络止痛、消肿散结的功效,但不可内服。
苦实把豆:苦实把豆,古称,可能是指某种苦味的豆类药材,具体药材名称不详,可能因地域或时代不同而有所差异。
火失刻把都:火失刻把都,古称,具体药材名称不详,可能为方言或古方剂中的药材名称。
气味(仁)苦、寒、无 毒:气味指的是药材的口感和味道,以及寒热属性。这里的“苦、寒、无 毒”表明该药材味道苦,性质寒凉,且被认为无毒。
番木鳖:番木鳖,即马钱子,具有大毒,不可食用。现代医学认为其含有强烈的神经毒素,如番木鳖碱,能导致严重的神经系统中毒。
伤寒热病:伤寒热病,古代医学名词,指由外感风寒邪气引起的发热、头痛、身痛等症状的疾病。
咽喉痹痛:咽喉痹痛,指咽喉部位因炎症、肿胀等原因引起的疼痛症状。
消痞块:消痞块,指体内气滞血瘀形成的肿块,多见于中医内科疾病。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番木鳖-评注
释名马钱子、苦实把豆、火失刻把都。此三名为马钱子的别称,体现了古人对药物的命名方式,通常基于其外观、味道或功效。马钱子之名,可能与其形状有关,状似马之牙齿,故得名。苦实把豆则可能指其味道苦涩,实为果实,把豆可能是指其种子或果实的外形。火失刻把都,可能为方言或少数民族语言,增添了神秘色彩,也反映了古人对药物的命名具有地域性和多样性。
气味(仁)苦、寒、无 毒。气味一节,描述了马钱子的药性。苦,寒,无 毒,这里的‘仁’指的是药物的内在性质。苦味常与清热解毒的功效相关联,寒性则表示其有清热降火的功效。无 毒则说明在古人的认知中,马钱子并非剧毒之品,但需注意的是,这里的‘无 毒’是相对于当时已知的药物而言,与现代医学对马钱子毒性的认识并不相同。
现代认为:番木鳖有大毒,不可食。这一句话将古人的认识与现代医学的研究进行了对比。番木鳖是马钱子的别称,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马钱子含有番木鳖碱,是一种剧毒物质,对人体有极大的危害,因此不可食用。这反映了古人对药物的认识是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现代医学的研究为传统医学提供了新的视角。
主治伤寒热病,咽喉痹痛,消痞块(口含咽汁或磨水噙咽)。此句说明了马钱子的主要用途。伤寒热病,咽喉痹痛,消痞块是马钱子传统的主治疾病。口含咽汁或磨水噙咽,描述了马钱子的使用方法,即通过口腔摄入,体现了古人对药物使用方法的细致和谨慎。然而,现代医学认为这些用法存在极高的风险,因此不建议使用。
总结而言,这段古文不仅是对马钱子这一药物的描述,也是对古代医药观念和用药实践的反映。通过对药物名称、药性、主治和现代认识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到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之间的差异,以及医学知识的发展过程。同时,这也提醒我们在使用传统药物时,应谨慎对待,结合现代医学知识,确保用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