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时珍(1518年-1593年),字东璧,号珍堂,明代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生于湖北蕲春,历尽多年游历,广泛采集药材,深入研究医药,尤其是中药学领域,成为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人物。他的代表作《本草纲目》凝聚了他毕生的医学和药物学研究成果,对后世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明代(1596年)。
内容简要:《本草纲目》是李时珍在他多年的实地考察、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基础上完成的,是一部集药物学、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巨著。全书共分为16个部类,收录了1892种药物,其中包括动植物、矿物以及其性味、功能、用途等。李时珍不仅在书中详细列出了药材的种类与功效,还通过考证历代本草书籍中的错误,为中药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草纲目》在医学界的影响巨大,不仅对中医药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还被多国的医学界所尊重,成为世界中医药的宝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甘遂-原文
释名白泽、主田、鬼丑、陵泽、甘泽、重泽、苦泽
气味(根)苦、寒、有毒。
主治水肿腹满。用甘遂(炒)二钱二分、牵牛一两半,共研为末,煎为水剂,随时服用。
身面浮肿。用甘遂二钱,生研为末,放入猪肾中,外包湿纸煨熟吃下。每日吃一次至四、五次。
如觉腹鸣,小便亦通畅,即是见效。
肾水流注(腿膝挛急,四肢肿痛)。用上方加木香四钱,每用二钱,煨熟,温酒嚼下。泻下黄水为验。
大小便不通用甘遂五钱(半生半炒)、胭脂坏了十文,共研匀。每服一钱,加白面四两,和水做成面片,煮熟淡食。
待大小便通畅后,再服平胃散加熟附子,每取二钱煎服。
水鼓气湍。用甘遂、大戟各一两,慢火炙后,共研为末。每取二、三分,加水半碗,煎开几次,待温服下。
不过十服见效。
脚气肿痛。和甘遂半两,木鳖子仁四个,共研为末。每取四钱,放入猪肾中,湿纸包好煨熟,空心吃,米汤送下。
不过十服见效。
疝气偏肿。用甘遂、茴香,等分为末。每服二钱,酒送下。
痞症(发热、盗汗、胸背疼痛)。用甘遂包在面中,放浆水内煮十沸,去面。
把甘遂在微火上炒黄,研为末。大人每服三钱,小儿每服一钱,临星时服,冷蜜水送睛。
忌油腻鱼肉。
消渴。用甘遂(麸炒)半两、黄连两,共研细,加蒸饼做成丸子,如绿豆大。
每服二丸,薄荷汤送下。
忌甘草。
风痰迷心癫痫。用甘遂二钱,研为末,放在猪心里。
缚紧 ,纸懈,煨熟。取药出,加辰砂末一钱,分成四份。
每服一份,半用过的猪心煎汤调下。
以大便下恶物为效,否则须再次服药,此方名“遂心丹”。
小儿马脾风(风热喘促,闷乱不安)。用甘遂(包面中,煮过)一钱半、辰砂(水飞)二钱半、轻四化建设少许,共研为末。
服时,先取少许浆不,滴入一为油,然后放药末二、三分在油上。
等药下沉,去浆灌服。
此方名“无价散”。
麻木疼痛。用甘遂二两、蓖麻子仁四两、樟脑一两,共捣作饼,贴患处。
此方名“万灵膏”。
内服甘草汤。
突然耳聋。用甘遂半寸。
棉裹插耳内,口中嚼少许甘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甘遂-译文
释名白泽、主田、鬼丑、陵泽、甘泽、重泽、苦泽:
这些草药的名称分别是白泽、主田、鬼丑、陵泽、甘泽、重泽和苦泽。
气味(根)苦、寒、有毒:
这些草药的根部味道苦,性质寒,且有毒。
主治水肿腹满。用甘遂(炒)二钱二分、牵牛一两半,共研为末,煎为水剂,随时服用:
治疗水肿和腹部膨胀,使用炒甘遂二钱二分和牵牛一两半,共同研磨成粉末,然后煎制成水剂,随时服用。
身面浮肿。用甘遂二钱,生研为末,放入猪肾中,外包湿纸煨熟吃下。每日吃一次至四、五次:
如果身体和面部浮肿,使用甘遂二钱,生研磨成粉末,放入猪肾中,用湿纸包裹后煮熟食用。每天吃一次到四次。
如觉腹鸣,小便亦通畅,即是见效肾水流注(腿膝挛急,四肢肿痛)。用上方加木香四钱,每用二钱,煨熟,温酒嚼下。泻下黄水为验:
如果感觉腹部鸣响,小便也通畅,就是见效的迹象,肾水流注(腿膝拘挛,四肢肿胀疼痛)。在上方的基础上加入木香四钱,每次用二钱,煮熟后用温酒嚼服。泻下黄色水状物作为验证。
大小便不通用甘遂五钱(半生半炒)、胭脂坏了十文,共研匀。每服一钱,加白面四两,和水做成面片,煮熟淡食:
如果大小便不通,使用甘遂五钱(一半生一半炒)和坏掉的胭脂十文,共同研磨均匀。每次服用一钱,加入四两白面,和水做成面片,煮熟后清淡食用。
待大小便通畅后,再服平胃散加熟附子,每取二钱煎服:
在大小便通畅之后,再服用平胃散加上熟附子,每次取二钱煎服。
水鼓气湍。用甘遂、大戟各一两,慢火炙后,共研为末。每取二、三分,加水半碗,煎开几次,待温服下。不过十服见效:
治疗水鼓气湍,使用甘遂和大戟各一两,慢慢用火烤炙后,共同研磨成粉末。每次取二、三分,加入半碗水,煎煮几次,待温度适中后服用。不超过十次见效。
脚气肿痛。和甘遂半两,木鳖子仁四个,共研为末。每取四钱,放入猪肾中,湿纸包好煨熟,空心吃,米汤送下。不过十服见效:
治疗脚气肿胀疼痛,将甘遂半两和木鳖子仁四个共同研磨成粉末。每次取四钱,放入猪肾中,用湿纸包裹后煮熟,空腹食用,用米汤送服。不超过十次见效。
疝气偏肿。用甘遂、茴香,等分为末。每服二钱,酒送下:
治疗疝气偏肿,使用甘遂和茴香等量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钱,用酒送服。
痞症(发热、盗汗、胸背疼痛)。用甘遂包在面中,放浆水内煮十沸,去面。把甘遂在微火上炒黄,研为末。大人每服三钱,小儿每服一钱,临星时服,冷蜜水送睛。忌油腻鱼肉:
治疗痞症(发热、盗汗、胸背疼痛),将甘遂包裹在面中,放入浆水中煮十次沸腾,去除面。然后在微火上将甘遂炒黄,研磨成粉末。大人每次服用三钱,小儿每次服用一钱,在星光下服用,用冷蜜水送服。忌食油腻鱼肉。
消渴。用甘遂(麸炒)半两、黄连两,共研细,加蒸饼做成丸子,如绿豆大。每服二丸,薄荷汤送下。忌甘草:
治疗消渴,使用甘遂(炒麸)半两、黄连两,共同研磨成细末,加入蒸饼做成丸子,大小如绿豆。每次服用两丸,用薄荷汤送服。忌食甘草。
风痰迷心癫痫。用甘遂二钱,研为末,放在猪心里。缚紧,纸懈,煨熟。取药出,加辰砂末一钱,分成四份。每服一份,半用过的猪心煎汤调下。以大便下恶物为效,否则须再次服药,此方名“遂心丹”:
治疗风痰迷心癫痫,使用甘遂二钱,研磨成粉末,放在猪心中。用绳子绑紧,用纸封口,煮熟。取出药物,加入辰砂粉末一钱,分成四份。每次服用一份,用煮过的猪心汤调和服用。以大便排出恶物为有效,如果没有效果则需要再次服药,这个方子名叫“遂心丹”。
小儿马脾风(风热喘促,闷乱不安)。用甘遂(包面中,煮过)一钱半、辰砂(水飞)二钱半、轻四化建设少许,共研为末。服时,先取少许浆不,滴入一为油,然后放药末二、三分在油上。等药下沉,去浆灌服。此方名“无价散”:
治疗小儿的马脾风(风热喘促,闷乱不安),使用甘遂一钱半(包裹在面中,煮过)、辰砂二钱半(水飞)、轻四化建设少许,共同研磨成粉末。服用时,先取少许浆水,滴入一些油中,然后将药末二、三分放在油上。等药下沉后,去除浆水,灌服。这个方子名叫“无价散”。
麻木疼痛。用甘遂二两、蓖麻子仁四两、樟脑一两,共捣作饼,贴患处。此方名“万灵膏”:
治疗麻木疼痛,使用甘遂二两、蓖麻子仁四两、樟脑一两,共同捣成饼状,贴在患处。这个方子名叫“万灵膏”。
内服甘草汤。突然耳聋。用甘遂半寸。棉裹插耳内,口中嚼少许甘草:
内服甘草汤。如果突然耳聋,使用甘遂半寸。用棉花包裹后插入耳内,口中嚼一些甘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甘遂-注解
白泽:传说中的神兽,能通万物之情,常与祥瑞之事相关。
主田:指田地的主要部分,可能指田地的核心区域或最重要的田地。
鬼丑:在古代文献中,鬼丑可能指不祥之兆或恶鬼,丑在这里可能指不吉利的象征。
陵泽:陵泽可能指陵墓附近的湖泊或水泽。
甘泽:甘泽指甜美、有益的水源,也可指药物中具有甘甜味道的部分。
重泽:重泽可能指水量丰富的泽地,也可指药物中分量较重的部分。
苦泽:苦泽指味道苦涩的泽地或药物成分。
气味(根)苦、寒、有毒:描述了药物的根部的味道、性质和毒性。
甘遂:一种中药材,具有泻水逐饮、消肿散结的功效。
牵牛:中药材,具有泻下、逐水、消痰的功效。
木香:中药材,具有行气止痛、健脾消食的功效。
大戟:中药材,具有泻水逐饮、消肿散结的功效。
木鳖子仁:中药材,具有散结消肿、解毒止痛的功效。
茴香:中药材,具有温中散寒、理气止痛的功效。
痞症:中医术语,指胸腹部痞满不适的症状。
消渴:中医术语,指以多饮、多尿、多食、消瘦、疲乏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癫痫:中医术语,指以突然意识丧失、肢体抽搐、口吐白沫等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马脾风:中医术语,指小儿因风邪引起的疾病,表现为喘促、闷乱不安等。
麻木疼痛:中医术语,指肢体感觉异常,伴有疼痛的症状。
甘草汤:中医方剂,以甘草为主要成分,具有调和药性、解毒的功效。
辰砂:中药材,具有镇惊安神、解毒的功效。
无价散:中药方剂名,具有治疗小儿马脾风的作用。
万灵膏:中药膏剂名,具有治疗麻木疼痛的作用。
遂心丹:中药方剂名,具有治疗癫痫的作用。
油:指食用油,用于调制药物。
棉裹:用棉花包裹,用于制作药棉。
甘草:中药材,具有调和药性、解毒的功效,与“忌甘草”相矛盾,可能是指某些情况下不宜使用甘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甘遂-评注
释名白泽、主田、鬼丑、陵泽、甘泽、重泽、苦泽:此处‘释名’一词表明了对甘遂这一药材的命名来源进行了解释。‘白泽’、‘主田’等名称可能源自古代的民间传说或神话,反映出人们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对药物属性的直观理解。‘苦泽’、‘重泽’等名称则直接点明了甘遂的药性特点,即苦寒有毒,为后续的药效描述奠定了基础。
气味(根)苦、寒、有毒:这一句是对甘遂根部的气味进行描述。‘苦’字体现了甘遂的苦味,‘寒’字说明了其性质偏寒,‘有毒’则表明了其使用时的风险,需要谨慎对待。
主治水肿腹满:甘遂的主要功效是治疗水肿和腹满,这是中医理论中常见的病症,反映了甘遂在中医临床中的应用范围。
用甘遂(炒)二钱二分、牵牛一两半,共研为末,煎为水剂,随时服用:此句详细描述了甘遂的用药方法,包括剂量、制法以及服用方式,体现了古人对药物使用的精确性和实用性。
身面浮肿。用甘遂二钱,生研为末,放入猪肾中,外包湿纸煨熟吃下。每日吃一次至四、五次:此处描述了甘遂治疗身面浮肿的具体用法,通过将甘遂放入猪肾中食用,体现了中医在药物使用上的独特之处。
如觉腹鸣,小便亦通畅,即是见效肾水流注(腿膝挛急,四肢肿痛)。用上方加木香四钱,每用二钱,煨熟,温酒嚼下。泻下黄水为验:这一段说明了甘遂治疗肾水流注(腿膝挛急,四肢肿痛)的疗效,以及如何通过观察泻下黄水来验证药效。
大小便不通用甘遂五钱(半生半炒)、胭脂坏了十文,共研匀。每服一钱,加白面四两,和水做成面片,煮熟淡食。待大小便通畅后,再服平胃散加熟附子,每取二钱煎服:此处描述了治疗大小便不通的方剂,以及后续的调理方法,体现了中医治疗疾病的整体观念。
水鼓气湍。用甘遂、大戟各一两,慢火炙后,共研为末。每取二、三分,加水半碗,煎开几次,待温服下。不过十服见效:此段描述了治疗水鼓气湍的方剂,强调了甘遂与大戟的协同作用,以及用药的周期和效果。
脚气肿痛。和甘遂半两,木鳖子仁四个,共研为末。每取四钱,放入猪肾中,湿纸包好煨熟,空心吃,米汤送下。不过十服见效:此处描述了治疗脚气肿痛的方剂,通过将甘遂与木鳖子仁等药物共同使用,展现了中医在药物配伍上的丰富经验。
疝气偏肿。用甘遂、茴香,等分为末。每服二钱,酒送下:此段描述了治疗疝气偏肿的方剂,体现了中医在治疗疾病时注重整体调理和内外兼治的原则。
痞症(发热、盗汗、胸背疼痛)。用甘遂包在面中,放浆水内煮十沸,去面。把甘遂在微火上炒黄,研为末。大人每服三钱,小儿每服一钱,临星时服,冷蜜水送睛。忌油腻鱼肉:此处描述了治疗痞症的方剂,包括药物的制备和使用方法,以及饮食禁忌,反映了中医治疗疾病的细致入微。
消渴。用甘遂(麸炒)半两、黄连两,共研细,加蒸饼做成丸子,如绿豆大。每服二丸,薄荷汤送下。忌甘草:此段描述了治疗消渴的方剂,通过甘遂与黄连的配伍,体现了中医在治疗疾病时注重药物相辅相成的理念。
风痰迷心癫痫。用甘遂二钱,研为末,放在猪心里。缚紧 ,纸懈,煨熟。取药出,加辰砂末一钱,分成四份。每服一份,半用过的猪心煎汤调下。以大便下恶物为效,否则须再次服药,此方名“遂心丹”:此处描述了治疗风痰迷心癫痫的方剂,体现了中医在治疗疾病时注重整体调理和个体差异的原则。
小儿马脾风(风热喘促,闷乱不安)。用甘遂(包面中,煮过)一钱半、辰砂(水飞)二钱半、轻四化建设少许,共研为末。服时,先取少许浆不,滴入一为油,然后放药末二、三分在油上。等药下沉,去浆灌服。此方名“无价散”:此段描述了治疗小儿马脾风的方剂,通过药物的配伍和特殊的服用方法,展现了中医在治疗儿童疾病时的独特之处。
麻木疼痛。用甘遂二两、蓖麻子仁四两、樟脑一两,共捣作饼,贴患处。此方名“万灵膏”:此处描述了治疗麻木疼痛的方剂,通过药物的配伍和贴敷方法,体现了中医在治疗疼痛疾病时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内服甘草汤。突然耳聋。用甘遂半寸。棉裹插耳内,口中嚼少许甘草:此段描述了治疗突然耳聋的方剂,通过内服甘草汤和外用甘遂的方法,展现了中医在治疗急症时的快速反应和治疗方法的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