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时珍(1518年-1593年),字东璧,号珍堂,明代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生于湖北蕲春,历尽多年游历,广泛采集药材,深入研究医药,尤其是中药学领域,成为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人物。他的代表作《本草纲目》凝聚了他毕生的医学和药物学研究成果,对后世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明代(1596年)。
内容简要:《本草纲目》是李时珍在他多年的实地考察、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基础上完成的,是一部集药物学、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巨著。全书共分为16个部类,收录了1892种药物,其中包括动植物、矿物以及其性味、功能、用途等。李时珍不仅在书中详细列出了药材的种类与功效,还通过考证历代本草书籍中的错误,为中药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草纲目》在医学界的影响巨大,不仅对中医药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还被多国的医学界所尊重,成为世界中医药的宝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王瓜-原文
释名土瓜、钩 、老鸦瓜、马瓞瓜、赤雹子、野甜瓜、师姑草、公公须。
气味(根)苦、寒、无毒。(子)酸、苦、平、无毒。
主治小儿发黄。用王瓜根生捣汁,每服三合。服三次即可见效。
黄疸变黑。用王瓜根捣汁,清晨温服一小升,午刻黄水从小便排出。
如未排出,可再次服药。
小便不通。用王瓜根捣汁,稍加水,以竹筒海外侨胞药入尿道。
大便不通。用上方吹入肛门内。
乳汁不下。用王瓜根为末,每服一钱,酒送下。
一天服二次。
乳汁不下。用王瓜根为末,每服一钱,酒送下。
一天服二次。
月经不利(小腹胀痛、带下或一月两次月经)。用王瓜根、芍药、桂枝 虫各三两,共研为末,每服一匙酒送。
一天服三次。
此方名“土瓜根散”。
反胃吐食。用王瓜烧存性,取一钱加枣肉、平胃散二钱,酒送下。
筋骨痛。用王瓜子炒开口,研为末。
每服一钱,酒送下。
一天服二次。
大肠下血。用王瓜一两(烧存性)、地黄二两、黄连半两,黄研为末,加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米汤冲服三十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王瓜-译文
土瓜、钩、老鸦瓜、马瓞瓜、赤雹子、野甜瓜、师姑草、公公须。
味道(根)是苦的、寒性的、没有毒性。(子)是酸的、苦的、平和的、没有毒性。
主要治疗小孩子脸色发黄。使用王瓜根,生捣成汁,每次服用三合。服用三次就可以见效。如果黄疸变成黑色。使用王瓜根捣汁,清晨温服一小升,到中午的时候黄色的尿液会从小便排出。如果黄色尿液没有排出,可以再次服药。
小便不通。使用王瓜根捣汁,稍微加一点水,用竹筒从尿道注入。大便不通。使用上面的方法,将药吹入肛门内。
乳汁不下。使用王瓜根磨成末,每次服用一钱,用酒送服。一天服用两次。
乳汁不下。使用王瓜根磨成末,每次服用一钱,用酒送服。一天服用两次。
月经不顺畅(小腹胀痛、白带增多或者一个月来两次月经)。使用王瓜根、芍药、桂枝、虫各三两,共同研成末,每次服用一勺,用酒送服。一天服用三次。这个方子名叫‘土瓜根散’。
反胃吐食。使用王瓜烧成炭,取一钱加上枣肉、平胃散二钱,用酒送服。
筋骨痛。使用王瓜子炒开口,研成末。每次服用一钱,用酒送服。一天服用两次。
大肠出血。使用王瓜一两(烧成炭)、地黄二两、黄连半两,共同研成末,加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小。用米汤冲服三十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王瓜-注解
土瓜:土瓜是一种植物,其根可入药,具有清热解毒、利水消肿的功效。
钩:指钩形的东西,此处可能指某种药用植物的钩状部分。
老鸦瓜:老鸦瓜是一种植物,其果实和根均可入药,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的作用。
马瓞瓜:马瓞瓜是一种植物,其根可入药,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的功效。
赤雹子:赤雹子是一种植物,其果实可入药,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作用。
野甜瓜:野甜瓜是一种植物,其果实可入药,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的功效。
师姑草:师姑草是一种植物,其全草可入药,具有清热解毒、利尿通乳的作用。
公公须:公公须是一种植物,其根可入药,具有清热解毒、利尿通乳的功效。
王瓜根:王瓜的根部,可入药,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的功效。
大黄:大黄是一种植物,其根可入药,具有泻下通便、清热解毒的作用。
芍药:芍药是一种植物,其根可入药,具有养血调经、止痛的功效。
桂枝:桂枝是一种植物,其枝可入药,具有发汗解肌、温经通脉的作用。
虫:此处可能指某种药用昆虫或昆虫的某部分。
反胃吐食:指食物进入胃中后,因胃气上逆而呕吐。
筋骨痛:指筋骨部位疼痛。
大肠下血:指大肠出血,可能是由于大肠炎症或其他疾病引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王瓜-评注
释名部分,列举了土瓜、钩、老鸦瓜、马瓞瓜、赤雹子、野甜瓜、师姑草、公公须等多个名称,这些名称反映了古人对同一植物的不同认识,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界的观察和命名习惯。其中,师姑草、公公须等名称带有一定的地域特色和民间色彩,透露出古人对植物功能的初步认知。
气味描述中,根部苦、寒、无毒,子部酸、苦、平、无毒,这是古人对药材性味的描述,反映了古人对药材药性的认识。苦味在中医理论中通常与清热解毒、燥湿等功效相关,寒性则与清热、凉血等功效相关。
主治部分,列举了小儿发黄、黄疸、小便不通、大便不通、乳汁不下、月经不利、反胃吐食、筋骨痛、大肠下血等多种病症,并给出了相应的治疗方法。这体现了古人对草药疗法的广泛应用和对多种病症的治疗经验。
在治疗方法中,多次提到使用王瓜根捣汁或为末,酒送下,这反映了古人在用药时对酒剂的重视。酒在古代被视为一种很好的溶剂,可以增强药效,促进药力在体内的吸收。
对于黄疸的治疗,描述了清晨温服和午刻黄水从小便排出的过程,这体现了古人对疾病治疗过程的细致观察和记录。
在月经不利的治疗中,提到了“土瓜根散”这一方剂,说明了古人在治疗疾病时,会根据病情的不同,配伍不同的药材,形成不同的方剂。
反胃吐食和筋骨痛的治疗方法中,使用了烧存性、研为末等处理方式,这反映了古人在用药时对药材加工方法的重视,以及对药材药效的进一步提取。
大肠下血的治疗方法中,提到了地黄、黄连等药材,这体现了古人在治疗疾病时,会根据病情的不同,选择合适的药材进行配伍,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