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相传为左丘明,鲁国史官,与孔子同时代或稍晚。
年代: 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共255年的历史。
内容简要: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以《春秋》为纲,详细记载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重大事件,塑造了众多鲜活的历史人物形象,展现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哀公-哀公七年-原文
【经】
七年春,宋皇瑗帅师侵郑。
晋魏曼多帅师侵卫。
夏,公会吴于鄫。
秋,公伐邾。
八月己酉,入邾,以邾子益来。
宋人围曹。
冬,郑驷弘帅师救曹。
【传】
七年春,宋师侵郑,郑叛晋故也。
晋师侵卫,卫不服也。
夏,公会吴于鄫。吴来征百牢,子服景伯对曰:“先王未之有也。”吴人曰:“宋百牢我,鲁不可以后宋。且鲁牢晋大夫过十,吴王百牢,不亦可乎?”景伯曰:“晋范鞅贪而弃礼,以大国惧敝邑,故敝邑十一牢之。君若以礼命于诸侯,则有数矣。若亦弃礼,则有淫者矣。周之王也,制礼,上物不过十二,以为天之大数也。今弃周礼,而曰必百牢,亦唯执事。”吴人弗听。景伯曰:“吴将亡矣,弃天而背本。不与,必弃疾于我。”乃与之。
大宰嚭召季康子,康子使子贡辞。大宰嚭曰:“国君道长,而大夫不出门,此何礼也?”对曰:“岂以为礼,畏大国也。大国不以礼命于诸侯,苟不以礼,岂可量也?寡君既共命焉,其老岂敢弃其国?大伯端委以治周礼,仲雍嗣之,断发文身,臝以为饰,岂礼也哉?有由然也。”反自鄫,以吴为无能为也。
季康子欲伐邾,乃飨大夫以谋之。子服景伯曰:“小所以事大,信也。大所以保小,仁也。背大国,不信;伐小国,不仁。民保于城,城保于德,失二德者,危将焉保?”孟孙曰:“二三子以为何如?恶贤而逆之?”对曰:“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今其存者,无数十焉。唯大不字小,小不事大也。知必危,何故不言?”“鲁德如邾,而以众加之,可乎?”不乐而出。
秋,伐邾,及范门,犹闻钟声。大夫谏,不听。茅成子请告于吴,不许,曰:“鲁击柝闻于邾,吴二千里,不三月不至,何及于我?且国内岂不足?”成子以茅叛。师遂入邾,处其公宫,众师昼掠。邾众保于绎。师宵掠,以邾子益来,献于亳社,囚诸负瑕。负瑕故有绎。邾茅夷鸿以束帛乘韦,自请救于吴,曰:“鲁弱晋而远吴,冯恃其众,而背君之盟,辟君之执事,以陵我小国。邾非敢自爱也,惧君威之不立。君威之不立,小国之忧也。若夏盟于鄫衍,秋而背之,成求而不违,四方诸侯,其何以事君?且鲁赋八百乘,君之贰也。邾赋六百乘,君之私也。以私奉贰,唯君图之。”吴子从之。
宋人围曹。郑桓子思曰:“宋人有曹,郑之患也。不可以不救。”
冬,郑师救曹,侵宋。初,曹人或梦众君子立于社宫,而谋亡曹,曹叔振铎请待公孙彊,许之。旦而求之曹,无之。戒其子曰:“我死,尔闻公孙彊为政,必去之。”及曹伯阳即位,好田弋。曹鄙人公孙彊好弋,获白雁,献之,且言田弋之说。说之。因访政事,大说之。有宠,使为司城以听政。梦者之子乃行。彊言霸说于曹伯,曹伯从之,乃背晋而奸宋。宋人伐之,晋人不救,筑五邑于其郊,曰黍丘、揖丘、大城、钟、邘。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哀公-哀公七年-译文
【经】
七年的春天,宋国的皇瑗率领军队入侵郑国。
晋国的魏曼多率领军队入侵卫国。
夏天,鲁国的公在鄫地与吴国会面。
秋天,鲁国的公攻打邾国。
八月己酉日,鲁军进入邾国,带走了邾国的君主益。
宋国军队包围了曹国。
冬天,郑国的驷弘率领军队救援曹国。
【传】
七年的春天,宋国军队入侵郑国,因为郑国背叛了晋国。
晋国军队入侵卫国,因为卫国不服从晋国。
夏天,鲁国的公在鄫地与吴国会面。吴国要求鲁国提供一百牢的贡品,子服景伯回答说:“先王从未有过这样的要求。”吴国人说:“宋国给我们一百牢,鲁国不能落后于宋国。而且鲁国给晋国大夫的贡品超过十牢,给吴王一百牢,难道不可以吗?”景伯说:“晋国的范鞅贪婪而抛弃礼仪,用大国的威势恐吓我们,所以我们给了十一牢。如果君主按照礼仪命令诸侯,那么贡品是有规定的。如果也抛弃礼仪,那么就会有过分的要求。周朝的制度,贡品的最高数量不超过十二,这是天的大数。现在抛弃周礼,而说一定要一百牢,这只能由执事来决定。”吴国人不听。景伯说:“吴国将要灭亡了,抛弃天意而背离根本。如果不给,他们一定会对我们施加祸害。”于是给了他们。
吴国的大宰嚭召见季康子,季康子派子贡去辞谢。大宰嚭说:“国君的道路长远,而大夫不出门,这是什么礼仪?”子贡回答说:“这哪里是礼仪,是因为畏惧大国。大国如果不按照礼仪命令诸侯,如果不按照礼仪,怎么能衡量呢?我们的君主已经服从命令,老臣怎么敢抛弃国家?大伯端委以治理周礼,仲雍继承他,断发文身,裸体作为装饰,这难道是礼仪吗?这是有原因的。”从鄫地回来后,认为吴国没有什么作为。
季康子想要攻打邾国,于是宴请大夫们商议。子服景伯说:“小国侍奉大国,是信义。大国保护小国,是仁德。背叛大国,是不信;攻打小国,是不仁。人民依靠城池,城池依靠德行,失去这两种德行,危险将如何保护?”孟孙说:“你们认为怎么样?讨厌贤人而反对他?”回答说:“禹在涂山会合诸侯,拿着玉帛的有万国。现在存在的,不到几十个。只有大国不保护小国,小国不侍奉大国。知道一定会危险,为什么不说话?”“鲁国的德行像邾国,而用众人攻打它,可以吗?”不高兴地出去了。
秋天,攻打邾国,到了范门,还能听到钟声。大夫们劝谏,不听。茅成子请求向吴国报告,不允许,说:“鲁国的击柝声传到邾国,吴国两千里,不到三个月不能到达,怎么能来得及帮助我们?而且国内难道不够吗?”茅成子因此背叛。军队于是进入邾国,占据了邾国的公宫,军队白天抢劫。邾国的人民保护在绎地。军队晚上抢劫,带走了邾国的君主益,献给了亳社,囚禁在负瑕。负瑕原来有绎地。邾国的茅夷鸿用束帛和乘韦,自己请求吴国救援,说:“鲁国弱小而远离吴国,依靠他们的众人,背叛君主的盟约,避开君主的执事,欺凌我们小国。邾国不敢自爱,是害怕君主的威严不能确立。君主的威严不能确立,是小国的忧虑。如果在鄫衍夏天结盟,秋天就背叛,完成要求而不违背,四方诸侯,怎么能侍奉君主?而且鲁国的赋税有八百乘,是君主的贰臣。邾国的赋税有六百乘,是君主的私臣。用私臣侍奉贰臣,只有君主考虑。”吴国的君主听从了。
宋国军队包围了曹国。郑国的桓子思说:“宋国占有曹国,是郑国的祸患。不能不救援。”
冬天,郑国军队救援曹国,入侵宋国。起初,曹国有人梦见众君子站在社宫,谋划灭亡曹国,曹叔振铎请求等待公孙彊,答应了。早晨去找他,没有找到。告诫他的儿子说:“我死后,你听说公孙彊执政,一定要离开。”等到曹伯阳即位,喜欢打猎。曹国的乡下人公孙彊喜欢打猎,捕获了白雁,献给他,并且谈论打猎的事情。曹伯阳很高兴。于是询问政事,非常高兴。宠爱他,让他担任司城来听政。做梦的人的儿子于是离开。公孙彊向曹伯谈论霸业,曹伯听从了他,于是背叛晋国而与宋国勾结。宋国攻打他,晋国不救援,在曹国的郊外筑了五座城,叫做黍丘、揖丘、大城、钟、邘。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哀公-哀公七年-注解
宋皇瑗:宋国的将领,皇瑗是其名字,宋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
晋魏曼多:晋国的将领,魏曼多是其名字,晋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强大诸侯国。
鄫:地名,位于今山东省境内,春秋时期是鲁国的一个城邑。
邾:春秋时期的一个小诸侯国,位于今山东省境内。
邾子益:邾国的君主,益是其名字。
曹:春秋时期的一个小诸侯国,位于今山东省境内。
郑驷弘:郑国的将领,驷弘是其名字,郑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
吴:春秋时期的一个强大诸侯国,位于今江苏省境内。
百牢:古代祭祀时使用的牲畜数量,牢指祭祀用的牲畜,百牢表示数量极多。
子服景伯:鲁国的大夫,子服是其姓氏,景伯是其名字。
晋范鞅:晋国的大夫,范鞅是其名字。
大宰嚭:吴国的官员,大宰是其官职,嚭是其名字。
季康子:鲁国的大夫,季康子是其名字。
子贡:孔子的弟子,子贡是其名字。
孟孙:鲁国的大夫,孟孙是其姓氏。
茅成子:邾国的大夫,茅成子是其名字。
邾茅夷鸿:邾国的大夫,茅夷鸿是其名字。
曹叔振铎:曹国的大夫,叔振铎是其名字。
公孙彊:曹国的大夫,公孙彊是其名字。
曹伯阳:曹国的君主,阳是其名字。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哀公-哀公七年-评注
这段文本记载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与频繁的战争。宋国、晋国、鲁国、吴国、郑国、邾国、曹国等诸侯国之间的互动,反映了当时诸侯国之间的政治、军事、外交等多方面的斗争与联盟。
文本中提到的‘百牢’是古代祭祀时使用的牲畜数量,牢指祭祀用的牲畜,百牢表示数量极多。吴国要求鲁国提供百牢,反映了吴国对鲁国的强大压力,也体现了吴国在当时的强势地位。子服景伯的回应则体现了鲁国对周礼的坚守,以及对吴国无理要求的抵制。
文本中还提到了鲁国与邾国之间的战争,鲁国伐邾并俘虏了邾子益,反映了当时小国在大国之间的艰难处境。邾国向吴国求援,吴国最终决定救援邾国,体现了吴国对小国的保护以及对鲁国的制约。
宋国围困曹国,郑国出兵救援曹国,反映了郑国与宋国之间的矛盾,以及郑国对曹国的保护。曹国内部的政治斗争,如公孙彊的得宠与曹伯阳的背晋奸宋,进一步揭示了当时诸侯国内部的复杂政治局势。
这段文本不仅记录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与外交,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俗、礼仪制度以及诸侯国内部的政治斗争。通过对这些历史事件的描述,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春秋时期的政治格局与社会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