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相传为左丘明,鲁国史官,与孔子同时代或稍晚。
年代: 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共255年的历史。
内容简要: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以《春秋》为纲,详细记载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重大事件,塑造了众多鲜活的历史人物形象,展现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僖公-僖公十年-原文
【经】
十年春,王正月,公如齐。
狄灭温,温子奔卫。
晋里克弑其君卓,及其大夫荀息。
夏,齐侯、许男伐北戎。
晋杀其大夫里克。
秋七月。
冬,大雨雪。
【传】
十年春,狄灭温,苏子无信也。苏子叛王即狄,又不能于狄,狄人伐之,王不救,故灭。苏子奔卫。
夏四月,周公忌父、王子党会齐隰朋立晋侯。晋侯杀里克以说。将杀里克,公使谓之曰:“微子,则不及此。虽然,子弑二君与一大夫,为子君者不亦难乎?”对曰:“不有废也,君何以兴?欲加之罪,其无辞乎?臣闻命矣。”伏剑而死。于是丕郑聘于秦,且谢缓赂,故不及。
晋侯改葬共大子。
秋,狐突適下国,遇大子,大子使登仆而告之曰:“夷吾无礼,余得请于帝矣。将以晋畀秦,秦将祀余。”对曰:“臣闻之,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君祀无乃殄乎?且民何罪。失刑乏祀,君其图之。”君曰:“诺。吾将复请。七日新城西偏,将有巫者而见我焉。”许之,遂不见。及期而往,告之曰:“帝许我罚有罪矣,敝于韩。”
丕郑之如秦也,言于秦伯曰:“吕甥、郤称、冀芮实为不从,若重问以召之,臣出晋君,君纳重耳,蔑不济矣。”
冬,秦伯使泠至报问,且召三子。郤芮曰:“币重而言甘,诱我也。”遂杀丕郑、祁举及七舆大夫:左行共华、右行贾华、叔坚、骓歂、累虎、特宫、山祁,皆里、丕之党也。丕豹奔秦,言于秦伯曰:“晋侯背大主而忌小怨,民弗与也,伐之必出。”公曰:“失众,焉能杀。违祸,谁能出君。”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僖公-僖公十年-译文
【经】
十年的春天,周王的正月,鲁公前往齐国。
狄人灭了温国,温国的君主逃到了卫国。
晋国的里克杀了他的君主卓,以及大夫荀息。
夏天,齐侯和许男攻打北戎。
晋国杀了大夫里克。
秋天七月。
冬天,下了大雪。
【传】
十年的春天,狄人灭了温国,因为苏子没有信用。苏子背叛了周王投靠了狄人,但又不能与狄人相处,狄人攻打他,周王不救援,所以温国被灭。苏子逃到了卫国。
夏天四月,周公忌父和王子党与齐国的隰朋一起立晋侯。晋侯杀了里克以平息众怒。在杀里克之前,晋侯派人告诉他说:“如果没有你,我就不会到今天这个地步。尽管如此,你杀了两位君主和一位大夫,作为你的君主,不是很难吗?”里克回答说:“如果没有废黜,君主怎么能兴起?想要加罪于我,难道没有借口吗?我听从命令。”于是拔剑自刎而死。这时丕郑出使秦国,并且因为贿赂的事情而拖延,所以没有赶上。
晋侯改葬了共太子。
秋天,狐突到了下国,遇到了太子,太子让他登上车并告诉他说:“夷吾无礼,我已经向天帝请求了。我将把晋国交给秦国,秦国将祭祀我。”狐突回答说:“我听说,神明不会享用非本族的祭祀,百姓不会祭祀非本族的神明,君主祭祀恐怕会断绝吧?而且百姓有什么罪过。失去了刑罚和祭祀,君主应该考虑一下。”太子说:“好吧。我将再次请求。七天后在新城的西边,会有巫师来见我。”狐突答应了,但后来没有见到。到了约定的时间,狐突前往,告诉太子说:“天帝答应我惩罚有罪的人,我在韩地失败了。”
丕郑到了秦国,对秦伯说:“吕甥、郤称、冀芮实际上是不服从的,如果重金召见他们,我赶走晋君,您接纳重耳,没有不成功的。”
冬天,秦伯派泠至去回复问候,并且召见吕甥、郤称、冀芮三人。郤芮说:“礼物厚重而言辞甜美,这是在引诱我们。”于是杀了丕郑、祁举以及七位舆大夫:左行共华、右行贾华、叔坚、骓歂、累虎、特宫、山祁,他们都是里克和丕郑的同党。丕豹逃到了秦国,对秦伯说:“晋侯背弃了大主而忌恨小怨,百姓不支持他,攻打他一定会成功。”秦伯说:“失去了民众,怎么能杀人。违背了祸患,谁能赶走君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僖公-僖公十年-注解
王正月:指周历的正月,即农历的一月,是古代中国历法中的重要时间节点,常用于记载历史事件。
公如齐:指鲁国的君主前往齐国,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外交活动。
狄灭温:狄是古代北方的一个民族,温是周朝的一个小国。此事件反映了狄族对中原地区的侵扰。
温子奔卫:温国的君主逃亡到卫国,显示了当时小国在强大民族压力下的脆弱性。
晋里克弑其君卓:里克是晋国的大夫,弑君事件反映了晋国内部的权力斗争。
荀息:晋国的大夫,与里克一同被提及,显示了他们在晋国政治中的重要地位。
齐侯、许男伐北戎:齐侯和许男联合攻打北方的戎族,反映了诸侯国对外族的军事行动。
晋杀其大夫里克:晋国处死里克,显示了内部权力斗争的残酷性。
大雨雪:指冬季的大雪,反映了当时的气候状况。
苏子无信也:苏子指温国的君主,无信指其不守信用,反映了当时诸侯间的信任危机。
周公忌父、王子党:周公忌父是周朝的重要人物,王子党可能是其支持者,反映了周朝内部的政治派系。
晋侯杀里克以说:晋国君主处死里克以平息争议,显示了君主对内部稳定的重视。
丕郑聘于秦:丕郑是晋国的大夫,聘于秦指其出使秦国,反映了晋秦两国的外交关系。
狐突適下国:狐突是晋国的大夫,適下国指其前往下国,反映了晋国内部的政治活动。
秦伯使泠至报问:秦伯指秦国的君主,泠至是其使者,报问指进行外交访问,反映了秦国的外交策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僖公-僖公十年-评注
这段古文记载了春秋时期的一系列重要事件,涉及多个诸侯国和民族,反映了当时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和外交关系。通过对这些事件的描述,我们可以窥见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权力斗争、外交策略以及民族关系的复杂性。
首先,文中提到的狄灭温事件,不仅展示了狄族对中原地区的侵扰,也反映了小国在强大民族压力下的脆弱性。温子奔卫,显示了小国君主在危机中的无奈选择。
其次,晋国内部的权力斗争也是文中的重要内容。里克弑君事件及其后的被杀,揭示了晋国内部权力斗争的残酷性。晋侯杀里克以说,显示了君主对内部稳定的重视,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政治斗争的激烈程度。
再者,齐侯、许男伐北戎的事件,展示了诸侯国对外族的军事行动,反映了当时诸侯国为了自身利益而采取的军事策略。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晋国与秦国的外交关系。丕郑聘于秦,秦伯使泠至报问,这些事件反映了晋秦两国的外交互动,显示了当时诸侯国之间复杂的外交关系。
最后,文中对气候状况的描述,如大雨雪,也为我们提供了当时自然环境的信息,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历史背景。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对一系列历史事件的记载,生动地展示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政治斗争、外交策略以及民族关系的复杂性,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通过对这些事件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