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相传为左丘明,鲁国史官,与孔子同时代或稍晚。
年代: 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共255年的历史。
内容简要: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以《春秋》为纲,详细记载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重大事件,塑造了众多鲜活的历史人物形象,展现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僖公-僖公十四年-原文
【经】
十有四年春,诸侯城缘陵。
夏六月,季姬及鄫子遇于防,使鄫子来朝。
秋八月辛卯,沙鹿崩。
狄侵郑。
冬,蔡侯肸卒。
【传】
十四年春,诸侯城缘陵而迁杞焉。不书其人,有阙也。
鄫季姬来宁,公怒止之,以鄫子之不朝也。
夏,遇于防而使来朝。
秋八月辛卯,沙鹿崩。晋卜偃曰:“期年将有大咎,几亡国。”
冬,秦饥,使乞籴于晋,晋人弗与。
庆郑曰:“背施无亲,幸灾不仁,贪爱不祥,怒邻不义。四德皆失,何以守国?”
虢射曰:“皮之不存,毛将安傅?”
庆郑曰:“弃信背邻,患孰恤之?无信患作,失援必毙,是则然矣。”
虢射曰:“无损于怨而厚于寇,不如勿与。”
庆郑曰:“背施幸灾,民所弃也。近犹仇之,况怨敌乎。”
弗听。退曰:“君其悔是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僖公-僖公十四年-译文
【经】
十四年春天,诸侯在缘陵筑城。
夏天六月,季姬和鄫子在防地相遇,让鄫子来朝见。
秋天八月辛卯日,沙鹿山崩塌。
狄人入侵郑国。
冬天,蔡侯肸去世。
【传】
十四年春天,诸侯在缘陵筑城并迁移杞国到那里。没有记载具体的人名,是因为有遗漏。
鄫国的季姬来鲁国探亲,鲁公因为鄫子不来朝见而生气,阻止了她。
夏天,季姬和鄫子在防地相遇,让鄫子来朝见。
秋天八月辛卯日,沙鹿山崩塌。晋国的卜偃说:“一年内将有大灾难,几乎要亡国。”
冬天,秦国发生饥荒,派人向晋国请求购买粮食,晋国人不给。
庆郑说:“背弃恩惠就没有亲近的人,幸灾乐祸是不仁,贪图私利是不祥,激怒邻国是不义。这四种德行都失去了,怎么守住国家?”
虢射说:“皮都没有了,毛还能依附在哪里?”
庆郑说:“背弃信义,背弃邻国,谁会同情你的祸患?没有信义,祸患就会发生,失去援助必定灭亡,这是必然的。”
虢射说:“不会减少怨恨,反而会增加敌人的力量,不如不给。”
庆郑说:“背弃恩惠,幸灾乐祸,是民众所抛弃的。亲近的人尚且仇视,何况是怨恨的敌人呢。”
晋君不听。庆郑退下后说:“君主一定会后悔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僖公-僖公十四年-注解
缘陵:古代地名,位于今山东省境内。春秋时期,诸侯国在此筑城以防御外敌。
季姬:季姬是鲁国的公主,鄫子是鄫国的君主。季姬与鄫子的相遇和鄫子的朝见是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外交活动的一部分。
沙鹿崩:沙鹿是古代地名,崩指山体崩塌。这一事件被晋国的卜偃解读为不祥之兆,预示着国家将有大难。
狄侵郑:狄是古代北方的一个民族,经常侵扰中原诸侯国。郑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重要诸侯国,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蔡侯肸:蔡国的君主,肸是其名。蔡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小诸侯国,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庆郑:晋国的大夫,以直言敢谏著称。他在秦饥时反对晋国不给予援助,认为背弃邻国是不义之举。
虢射:晋国的大夫,与庆郑意见相左,主张不给予秦国援助,认为这会增加晋国的敌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僖公-僖公十四年-评注
这段文本出自《春秋左传》,记载了春秋时期鲁国十四年发生的一系列事件。这些事件不仅反映了当时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也揭示了古代中国的政治、外交和自然灾害对国家和人民的影响。
首先,诸侯城缘陵而迁杞,显示了诸侯国为了防御外敌而进行的城市建设活动。这不仅是对外敌的防御,也是对内政的巩固。不书其人,有阙也,表明史官在记录历史时的严谨态度,对于不明确的事件或人物,宁愿留下空白也不随意记载。
其次,季姬与鄫子的相遇和鄫子的朝见,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外交活动。这种活动不仅是国家间关系的体现,也是文化交流和婚姻联盟的重要手段。公怒止之,以鄫子之不朝也,显示了鲁国君主对鄫子不朝见的不满,反映了当时诸侯国之间的礼仪和规矩。
再次,沙鹿崩被晋国的卜偃解读为不祥之兆,预示着国家将有大难。这种对自然现象的解读,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天象的重视和对未来的预测。这种预测不仅是对未来的担忧,也是对现实的反思。
最后,秦饥时晋国是否给予援助的争论,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庆郑主张给予援助,认为背弃邻国是不义之举;而虢射则主张不给予援助,认为这会增加晋国的敌人。这种争论不仅是对国家利益的考量,也是对道德和正义的探讨。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不仅记录了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也反映了古代中国的政治、外交、文化和道德观念。通过对这些事件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