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相传为左丘明,鲁国史官,与孔子同时代或稍晚。
年代: 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共255年的历史。
内容简要: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以《春秋》为纲,详细记载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重大事件,塑造了众多鲜活的历史人物形象,展现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僖公-僖公十六年-原文
【经】
十有六年春,王正月戊申朔,陨石于宋五。
是月,六鹢退飞过宋都。
三月壬申,公子季友卒。
夏四月丙申,鄫季姬卒。
秋七月甲子,公孙兹卒。
冬十有二月,公会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邢侯、曹伯于淮。
【传】
十六年春,陨石于宋五,陨星也。六鹢退飞过宋都,风也。周内史叔兴聘于宋。宋襄公问焉,曰:“是何祥也?吉凶焉在?”对曰:“今兹鲁多大丧,明年齐有乱,君将得诸侯而不终。”退而告人曰:“君失问。是阴阳之事,非吉凶所在也。吉凶由人,吾不敢逆君故也。”
夏,齐伐厉不克,救徐而还。
秋,狄侵晋,取狐厨、受铎,涉汾,及昆都,因晋败也。
王以戎难告于齐,齐征诸侯而戍周。
冬,十一月乙卯,郑杀子华。
十二月会于淮,谋鄫,且东略也。城鄫,役人病。有夜登丘而呼曰:“齐有乱。”不果城而还。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僖公-僖公十六年-译文
【经】
十六年春天,周王正月的戊申日,初一日,有五颗陨石落在宋国。
这个月,六只鹢鸟倒退着飞过宋国的都城。
三月壬申日,公子季友去世。
夏天四月丙申日,鄫国的季姬去世。
秋天七月甲子日,公孙兹去世。
冬天十二月,鲁公与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邢侯、曹伯在淮地会面。
【传】
十六年春天,有五颗陨石落在宋国,这是陨星。六只鹢鸟倒退着飞过宋国的都城,这是风的作用。周朝的内史叔兴到宋国访问。宋襄公问他:“这是什么征兆?吉凶在哪里?”叔兴回答说:“今年鲁国会有很多丧事,明年齐国会有动乱,您将得到诸侯的支持但不会长久。”叔兴退下后告诉别人说:“国君问错了。这是阴阳之事,不是吉凶所在。吉凶由人决定,我不敢违背国君的意思。”
夏天,齐国攻打厉国没有成功,救援徐国后返回。
秋天,狄人入侵晋国,攻取了狐厨和受铎,渡过汾河,到达昆都,这是因为晋国战败了。
周王因为戎人的威胁向齐国求援,齐国征召诸侯来守卫周朝。
冬天,十一月乙卯日,郑国杀了子华。
十二月,诸侯在淮地会面,商议鄫国的事情,并且向东扩展。修筑鄫城时,役夫们生病了。有人在夜里登上山丘呼喊:“齐国有动乱。”结果没有完成筑城就返回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僖公-僖公十六年-注解
陨石于宋五:指在宋国境内坠落五颗陨石,古代认为陨石坠落是天象异常,常被视为吉凶的预兆。
六鹢退飞过宋都:六只鹢鸟逆风飞过宋国都城,鹢鸟是一种水鸟,逆风飞行被视为异常现象,古人常将其与吉凶相联系。
周内史叔兴:周朝的内史官,负责记录历史、占卜等事务,叔兴是其名字。
宋襄公:宋国的君主,襄公是其谥号,春秋时期宋国的国君之一。
阴阳之事:指自然界的阴阳变化,古人认为阴阳的平衡与失衡会影响人事的吉凶。
齐伐厉不克:齐国攻打厉国未能成功,厉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
狄侵晋:狄族入侵晋国,狄是古代北方的一个游牧民族,常与中原诸侯国发生冲突。
王以戎难告于齐:周王因戎族的威胁向齐国求援,戎族是古代西北方的游牧民族,常对中原诸侯国构成威胁。
郑杀子华:郑国处死了子华,子华可能是郑国的贵族或重要人物。
会于淮:诸侯在淮地会盟,淮是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安徽、江苏一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僖公-僖公十六年-评注
《春秋》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编年体史书,记录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重大事件。本文所选的段落,主要记载了鲁国十六年发生的几件大事,包括天象异常、诸侯会盟、战争与内乱等。这些事件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动荡,也体现了古人对天象与人事之间关系的关注。
首先,文中提到的‘陨石于宋五’和‘六鹢退飞过宋都’是典型的天象异常现象。在古代,天象被视为上天对人事的警示或预示,尤其是陨石坠落和鸟类逆风飞行,常被解读为吉凶的征兆。宋襄公询问周内史叔兴这些现象的含义,反映了当时统治者对天象的重视。叔兴的回答‘是阴阳之事,非吉凶所在也’则体现了古代智者对天象的理性认识,认为吉凶并非完全由天象决定,而是与人的行为密切相关。这种观点在春秋时期具有一定的进步性,反映了古人对自然与人事关系的深刻思考。
其次,文中提到的诸侯会盟和战争,如‘公会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邢侯、曹伯于淮’和‘齐伐厉不克’,展现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诸侯会盟是春秋时期常见的外交手段,旨在通过联合行动来应对共同的威胁或解决争端。而齐国攻打厉国未能成功,则反映了当时战争的频繁与不确定性。这些事件不仅揭示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权力斗争,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不安。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狄族入侵晋国和周王向齐国求援的事件。狄族作为北方游牧民族,常对中原诸侯国构成威胁,而周王向齐国求援则反映了周王室的衰落与诸侯国的崛起。这些事件不仅揭示了春秋时期中原与边疆民族之间的冲突,也反映了周王室权威的逐渐丧失。
最后,文中提到的‘郑杀子华’和‘有夜登丘而呼曰:齐有乱’等事件,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内部矛盾与动荡。郑国处死子华可能是由于内部权力斗争,而夜间有人登高呼喊‘齐有乱’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安与动荡。这些事件不仅揭示了春秋时期诸侯国内部的矛盾,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普遍不安。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对天象、战争、会盟、内乱等事件的记载,展现了春秋时期社会的复杂性与动荡性。同时,文中对天象与人事关系的探讨,也反映了古人对自然与社会的深刻思考。这些内容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为我们理解古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