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时珍(1518年-1593年),字东璧,号珍堂,明代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生于湖北蕲春,历尽多年游历,广泛采集药材,深入研究医药,尤其是中药学领域,成为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人物。他的代表作《本草纲目》凝聚了他毕生的医学和药物学研究成果,对后世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明代(1596年)。
内容简要:《本草纲目》是李时珍在他多年的实地考察、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基础上完成的,是一部集药物学、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巨著。全书共分为16个部类,收录了1892种药物,其中包括动植物、矿物以及其性味、功能、用途等。李时珍不仅在书中详细列出了药材的种类与功效,还通过考证历代本草书籍中的错误,为中药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草纲目》在医学界的影响巨大,不仅对中医药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还被多国的医学界所尊重,成为世界中医药的宝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恶实-原文
释名亦名荔实、马亦名鼠粘、牛蒡、大力子、蒡翁菜、便牵牛、蝙蝠刺。
气味(子)辛、平、无毒。(根、茎)苦、寒、无毒。
主治身肿欲裂。用牛蒡子二两,炒过,研细。每服二钱,温水送下。一日服三次。
风热浮肿(咽喉闭塞)。用牛蒡子一合,炒半生半熟,研细。每服一匙,热酒送下。
小舌痛。用牛蒡子、石膏,等分为末,茶调服。
小舌痛。用牛蒡子(炒)、甘草(生),等分为末。水煎,含咽。此方名“启关散”。
风热瘾疹。用牛蒡子(炒)、浮萍等分为末。每服二钱,以薄荷汤送下。
牙痛。用牛蒡子(炒过),煎水含嗽。
妇女吹乳。用牛蒡子一钱、麝香少许,温酒小口送下。
关节肿痛(风热攻犯手指,赤肿床木,甚至攻达肩背两膝,遇暑热则便秘)。用牛蒡子三两,新豆豉(炒)、羌活各一两,共研为末。每服二钱,白开水送下。
流行性热症(小热不退,烦躁发渴,四肢无力,不思饮食)。用牛蒡根捣汁服一小碗,有效。
伤寒抽筋(汗后受寒,手足抽痛)。用牛蒡根十条,麻黄、牛膝、天南星各六钱,先锉后研,加好酒一升,再同研,榨药取汁,煎成黑膏。每服一钱,温酒送下。一日服三次。
一切风疾,年久不愈。用牛蒡根一升,生地黄、枸杞子、牛膝各三升,装在袋子里,泡在三升酒内。每天取饮适量。
老人中风(口目抽动,烦闷不安)。用牛蒡根去皮,切一升,晒干,打成面,加大米四合,合做成饼,在豉汁中煮熟,添葱椒五味。经常空心取食,极有效。
头面忽肿,或连手足红肿。用牛蒡根洗净研烂,加酒煎成膏,摊布上贴肿处。同时以热酒送服根末一、二匙,即感肿消痛减。
头风白屑。用牛蒡叶捣汁,熬浓涂头上。第二天早晨,以皂荚水洗去。
喉中热肿。用牛蒡根一升,加水五升,煎成一升,分三次服。
牙痛。齿龈肿,用牛蒡根一斤,捣汁,加盐花一钱,在银器中熬成膏,涂牙龈。
项瘿。用牛蒡根一升,加水三升,煮成一升半,分三次服。或将根研为末,加蜜做成丸子,常服。
小便不通、脐腹急痛。用牛蒡叶汁、生地黄汁各二合,和匀,加蜜二合。每取一合,又水半碗,煎开几次,调滑石末一钱服下。
诸疮肿毒。用牛蒡根三条,洗净,煮烂,捣成汁,加米煮粥,每食一碗。
月经不通(腹肋胀痛)。用牛蒡根二斤,锉小,蒸三遍,装入布袋,在二斗酒中泡五天。饭前温服一碗
附方元代李杲说:“鼠粘子其用有四:治风湿瘾疹,咽喉风热,散诸肿疮疡之毒,利凝滞腰膝之风是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恶实-译文
它的别名有荔实、马亦名鼠粘、牛蒡、大力子、蒡翁菜、便牵牛、蝙蝠刺。
气味(子)是辛、平、无毒。(根、茎)是苦、寒、无毒。
主治身体肿胀即将破裂。使用牛蒡子二两,炒过后研成细末。每次服用二钱,用温水送服。一天服用三次。
治疗风热引起的浮肿(咽喉堵塞)。使用牛蒡子一合,炒至半生半熟,研成细末。每次服用一勺,用热酒送服。
治疗小舌痛。使用牛蒡子和石膏,等分研成末,用茶水调服。
治疗小舌痛。使用炒过的牛蒡子和生甘草,等分研成末。用水煎煮,含咽。
这个方子名叫‘启关散’。
治疗风热引起的瘾疹。使用炒过的牛蒡子和浮萍,等分研成末。每次服用二钱,用薄荷汤送服。
治疗牙痛。使用炒过的牛蒡子,煎水含漱。
治疗妇女吹乳。使用牛蒡子一钱、少许麝香,用温酒小口送服。
治疗关节肿痛(风热侵袭手指,红肿僵硬,甚至蔓延到肩背两膝,遇暑热则便秘)。使用牛蒡子三两,新豆豉(炒)、羌活各一两,共同研成末。每次服用二钱,用白开水送服。
治疗流行性热症(轻微发热不退,烦躁口渴,四肢无力,不想吃饭)。使用牛蒡根捣汁,服用一小碗,有效。
治疗伤寒抽筋(出汗后受寒,手脚抽痛)。使用牛蒡根十条,麻黄、牛膝、天南星各六钱,先切碎后研末,加入好酒一升,再一起研,榨取药汁,煎成黑膏。每次服用一钱,用温酒送服。一天服用三次。
治疗一切风疾,久治不愈。使用牛蒡根一升,生地黄、枸杞子、牛膝各三升,装入袋子里,浸泡在三升酒中。每天适量饮用。
治疗老人中风(口眼歪斜,烦躁不安)。使用牛蒡根去皮,切一升,晒干,打成面,加大米四合,合做成饼,在豉汁中煮熟,加入葱椒五味调料。经常空腹食用,效果极佳。
治疗头部和面部突然肿胀,或者连带着手足红肿。使用牛蒡根洗净捣烂,加酒煎成膏,摊在布上贴在肿胀处。同时用热酒送服牛蒡根末一、二勺,就会感到肿胀消痛减。
治疗头风白屑。使用牛蒡叶捣汁,熬浓涂在头上。第二天早晨,用皂荚水洗去。
治疗喉中热肿。使用牛蒡根一升,加水五升,煎成一升,分三次服。
治疗牙痛。牙龈肿痛,使用牛蒡根一斤,捣汁,加盐花一钱,在银器中熬成膏,涂在牙龈上。
治疗项瘿。使用牛蒡根一升,加水三升,煮成一升半,分三次服。或者将根研成末,加蜜做成丸子,经常服用。
治疗小便不通、脐腹急痛。使用牛蒡叶汁、生地黄汁各二合,混合,加蜜二合。每次取一合,再加半碗水,煎开后多次,加入滑石末一钱服下。
治疗各种疮肿毒。使用牛蒡根三条,洗净,煮烂,捣成汁,加米煮粥,每次吃一碗。
治疗月经不通(腹部两侧胀痛)。使用牛蒡根二斤,切碎,蒸三次,装入布袋,在二斗酒中浸泡五天。饭前温服一碗。
附方:元代李杲说:‘鼠粘子有四种用途:治疗风湿瘾疹,咽喉风热,散除各种肿毒,利腰膝间凝滞的风邪。’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恶实-注解
荔实:荔枝的果实,古代文献中有时以荔实指代荔枝。
马亦名鼠粘:马,指马齿苋,鼠粘为其别名,因其种子粘性大,故得名。
牛蒡: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其根可入药,具有清热解毒、消肿利尿等功效。
大力子:牛蒡的别称,因力大能驱邪,故称。
蒡翁菜:牛蒡的别称,翁为老者,指其成熟时如老人。
便牵牛:牛蒡的别称,因其性味苦寒,能利小便,如牵牛之速。
蝙蝠刺:牛蒡的别称,因形状似蝙蝠的刺。
辛:味道辛辣,常用于形容药物的口感。
平:药物性质平和,不寒不热。
无毒:药物无毒性,安全可食用。
身肿欲裂:身体水肿严重,几乎要裂开。
牛蒡子:牛蒡的种子,具有清热解毒、消肿利尿等功效。
风热浮肿:因风热引起的身体浮肿。
咽喉闭塞:咽喉部位阻塞不通。
石膏:一种矿物,具有清热解毒、生津止渴等功效。
启关散:一种中药方剂,用于治疗咽喉疼痛。
风热瘾疹:因风热引起的皮肤瘙痒症。
薄荷汤:以薄荷为主要成分的汤剂,具有清热解毒、解表散寒等功效。
牙痛:牙齿疼痛。
吹乳:哺乳期妇女乳房疼痛。
新豆豉:一种发酵豆制品,具有调味和药用价值。
羌活:一种草本植物,具有祛风除湿、止痛等功效。
流行性热症:流行性传染病引起的热病。
伤寒抽筋:伤寒病后,因受寒引起的抽筋症状。
麻黄:一种草本植物,具有发汗解表、止咳平喘等功效。
天南星:一种草本植物,具有祛风除湿、止痛等功效。
黑膏:一种黑色药膏,具有祛风散寒、止痛等功效。
滑石末:滑石粉末,具有清热解毒、利尿通淋等功效。
皂荚水:皂荚浸泡的水,具有清洁和药用价值。
项瘿:颈部甲状腺肿大。
蜜:蜂蜜,具有润肺止咳、补中益气等功效。
月经不通:女性月经不正常,经血不来。
生地黄:一种草本植物,具有清热凉血、滋阴降火等功效。
酒:酿造的饮料,具有活血通络、温中散寒等功效。
李杲:元代著名医学家,对中药学有重要贡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恶实-评注
释名亦名荔实、马亦名鼠粘、牛蒡、大力子、蒡翁菜、便牵牛、蝙蝠刺。这一段是对牛蒡子不同名称的列举,体现了古人对植物名称的多样性认知,同时也反映了民间对这一植物的广泛使用。
气味(子)辛、平、无毒。(根、茎)苦、寒、无毒。这里对牛蒡子的药性进行了描述,辛平无毒说明其性质温和,适合长期服用;苦寒无毒则说明其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主治身肿欲裂。用牛蒡子二两,炒过,研细。每服二钱,温水送下。一日服三次。风热浮肿(咽喉闭塞)。用牛蒡子一合,炒半生半熟,研细。每服一匙,热酒送下。小舌痛。用牛蒡子、石膏,等分为末,茶调服。这些内容详细介绍了牛蒡子的具体应用,包括其针对不同病症的用法和用量,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
风热瘾疹。用牛蒡子(炒)、浮萍等分为末。每服二钱,以薄荷汤送下。牙痛。用牛蒡子(炒过),煎水含嗽。妇女吹乳。用牛蒡子一钱、麝香少许,温酒小口送下。关节肿痛(风热攻犯手指,赤肿床木,甚至攻达肩背两膝,遇暑热则便秘)。用牛蒡子三两,新豆豉(炒)、羌活各一两,共研为末。每服二钱,白开水送下。流行性热症(小热不退,烦躁发渴,四肢无力,不思饮食)。用牛蒡根捣汁服一小碗,有效。伤寒抽筋(汗后受寒,手足抽痛)。用牛蒡根十条,麻黄、牛膝、天南星各六钱,先锉后研,加好酒一升,再同研,榨药取汁,煎成黑膏。每服一钱,温酒送下。一日服三次。一切风疾,年久不愈。用牛蒡根一升,生地黄、枸杞子、牛膝各三升,装在袋子里,泡在三升酒内。每天取饮适量。老人中风(口目抽动,烦闷不安)。用牛蒡根去皮,切一升,晒干,打成面,加大米四合,合做成饼,在豉汁中煮熟,添葱椒五味。经常空心取食,极有效。头面忽肿,或连手足红肿。用牛蒡根洗净研烂,加酒煎成膏,摊布上贴肿处。同时以热酒送服根末一、二匙,即感肿消痛减。头风白屑。用牛蒡叶捣汁,熬浓涂头上。第二天早晨,以皂荚水洗去。喉中热肿。用牛蒡根一升,加水五升,煎成一升,分三次服。牙痛。齿龈肿,用牛蒡根一斤,捣汁,加盐花一钱,在银器中熬成膏,涂牙龈。项瘿。用牛蒡根一升,加水三升,煮成一升半,分三次服。或将根研为末,加蜜做成丸子,常服。小便不通、脐腹急痛。用牛蒡叶汁、生地黄汁各二合,和匀,加蜜二合。每取一合,又水半碗,煎开几次,调滑石末一钱服下。诸疮肿毒。用牛蒡根三条,洗净,煮烂,捣成汁,加米煮粥,每食一碗。月经不通(腹肋胀痛)。用牛蒡根二斤,锉小,蒸三遍,装入布袋,在二斗酒中泡五天。饭前温服一碗。这一大段详细列举了牛蒡子的多种用途,包括内科、外科、妇科等,反映了牛蒡子作为一味药材的广泛用途。
附方元代李杲说:“鼠粘子其用有四:治风湿瘾疹,咽喉风热,散诸肿疮疡之毒,利凝滞腰膝之风是也。”李杲的这句话总结了牛蒡子的主要功效,即治疗风湿、咽喉疾病、消肿解毒以及缓解腰膝疼痛,是对牛蒡子药效的高度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