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相传为左丘明,鲁国史官,与孔子同时代或稍晚。
年代: 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共255年的历史。
内容简要: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以《春秋》为纲,详细记载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重大事件,塑造了众多鲜活的历史人物形象,展现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僖公-僖公十八年-原文
【经】
十有八年春,王正月,宋公、曹伯、卫人、邾人伐齐。
夏,师救齐。
五月戊寅,宋师及齐师战于甗,齐师败绩。
狄救齐。
秋八月丁亥,葬齐桓公。
冬,邢人、狄人伐卫。
【传】
十八年春,宋襄公以诸侯伐齐。三月,齐人杀无亏。
郑伯始朝于楚,楚子赐之金,既而悔之,与之盟曰:“无以铸兵。”故以铸三钟。
齐人将立孝公,不胜,四公子之徒遂与宋人战。
夏五月,宋败齐师于甗,立孝公而还。
秋八月,葬齐桓公。
冬,邢人、狄人伐卫,围菟圃。卫侯以国让父兄子弟及朝众曰:“苟能治之,燬请从焉。”众不可,而后师于訾娄。狄师还。梁伯益其国而不能实也,命曰新里,秦取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僖公-僖公十八年-译文
【经】
十八年春天,周王的正月,宋公、曹伯、卫人、邾人联合攻打齐国。
夏天,军队去救援齐国。
五月戊寅日,宋军和齐军在甗地交战,齐军大败。
狄人救援齐国。
秋天八月丁亥日,安葬齐桓公。
冬天,邢人、狄人攻打卫国。
【传】
十八年春天,宋襄公率领诸侯攻打齐国。三月,齐国人杀了无亏。
郑伯首次朝见楚王,楚王赐给他金子,后来又后悔了,与他结盟说:“不要用这些金子铸造兵器。”所以郑伯用这些金子铸造了三口钟。
齐国人打算立孝公为君,但没有成功,四位公子的随从于是与宋军交战。
夏天五月,宋军在甗地打败齐军,立孝公为君后返回。
秋天八月,安葬齐桓公。
冬天,邢人、狄人攻打卫国,包围了菟圃。卫侯将国家让给父兄子弟和朝中众人,说:“如果你们能治理好国家,我愿意听从。”众人不同意,于是军队驻扎在訾娄。狄军撤退。梁伯扩大了他的国家,但没有实际控制,命名为新里,后来被秦国占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僖公-僖公十八年-注解
宋公:宋国的君主,此处指宋襄公。
曹伯:曹国的君主。
卫人:卫国的人民或军队。
邾人:邾国的人民或军队。
齐:齐国,春秋时期的一个重要国家。
狄:古代北方的一个民族,常与中原诸侯国发生冲突。
齐桓公:齐国的著名君主,春秋五霸之一。
邢人:邢国的人民或军队。
郑伯:郑国的君主。
楚子:楚国的君主。
金:古代货币或贵重金属,此处指楚子赐予郑伯的礼物。
三钟:古代的一种乐器,此处指用金铸成的钟。
孝公:齐国的君主,齐桓公的继任者。
四公子:指齐桓公的四个儿子,他们在齐桓公死后争夺君位。
菟圃:卫国的一个地名。
卫侯:卫国的君主。
訾娄:卫国的一个地名。
梁伯:梁国的君主。
新里:梁国的一个地名。
秦:秦国,春秋时期的一个重要国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僖公-僖公十八年-评注
这段文字记载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政治斗争。首先,宋襄公联合曹、卫、邾等国攻打齐国,显示了当时诸侯国之间的联盟与对抗。齐国的内乱导致了齐桓公的死亡,四公子争夺君位,最终宋国支持孝公即位,反映了当时诸侯国内部的权力斗争。
郑伯朝见楚子并接受金的赏赐,但随后楚子后悔并与之结盟,禁止郑国用金铸造兵器,这体现了当时诸侯国之间的外交策略和相互制约。郑国用金铸造三钟,可能是为了显示其和平意图,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礼乐文化。
齐桓公的葬礼在秋季举行,显示了当时对君主葬礼的重视和礼仪的规范。冬季,邢国和狄国联合攻打卫国,卫侯试图让位以平息内乱,但最终未能成功,反映了当时诸侯国内部的动荡和外部威胁。
梁伯试图扩张领土但未能实现,最终被秦国夺取新里,显示了当时诸侯国之间的领土争夺和强国的崛起。这段文字不仅记录了具体的历史事件,还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政治、军事和外交关系,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