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相传为左丘明,鲁国史官,与孔子同时代或稍晚。
年代: 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共255年的历史。
内容简要: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以《春秋》为纲,详细记载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重大事件,塑造了众多鲜活的历史人物形象,展现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僖公-僖公十五年-原文
十有五年春,王正月,公如齐。
楚人伐徐。
三月,公会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曹伯,盟于牡丘,遂次于匡。公孙敖帅师及诸侯之大夫救徐。
夏五月,日有食之。
秋七月,齐师、曹师伐厉。
八月,螽。
九月,公至自会。季姬归于鄫。
己卯晦,震夷伯之庙。
冬,宋人伐曹。
楚人败徐于娄林。
十有一月壬戌,晋侯及秦伯战于韩。获晋侯。
十五年春,楚人伐徐,徐即诸夏故也。
三月,盟于牡丘,寻葵丘之盟,且救徐也。孟穆伯帅师及诸侯之师救徐,诸侯次于匡以待之。
夏五月,日有食之。不书朔与日,官失之也。
秋,伐厉,以救徐也。
晋侯之入也,秦穆姬属贾君焉,且曰:“尽纳群公子。”晋侯烝于贾君,又不纳群公子,是以穆姬怨之。晋侯许赂中大夫,既而皆背之。赂秦伯以河外列城五,东尽虢略,南及华山,内及解梁城,既而不与。晋饥,秦输之粟;秦饥,晋闭之籴,故秦伯伐晋。
卜徒父筮之,吉。“涉河,侯车败。”诘之。对曰:“乃大吉也,三败必获晋君。其卦遇《蛊》,曰:‘千乘三去,三去之馀,获其雄狐。’夫狐蛊,必其君也。《蛊》之贞,风也;其悔,山也。岁云秋矣,我落其实而取其材,所以克也。实落材亡,不败何待?”三败及韩。晋侯谓庆郑曰:“寇深矣,若之何?”对曰:“君实深之,可若何?”公曰:“不孙。”卜右,庆郑吉,弗使。步扬御戎,家仆徒为右,乘小驷,郑入也。庆郑曰:“古者大事,必乘其产,生其水土而知其人心,安其教训而服习其道,唯所纳之,无不如志。今乘异产以从戎事,及惧而变,将与人易。乱气狡愤,阴血周作,张脉偾兴,外强中乾。进退不可,周旋不能,君必悔之。”弗听。
九月,晋侯逆秦师,使韩简视师,复曰:“师少于我,斗士倍我。”公曰:“何故?”对曰:“出因其资,入用其宠。饥食其粟,三施而无报,是以来也。今又击之,我怠秦奋,倍犹未也。”公曰:“一夫不可狃,况国乎。”遂使请战,曰:“寡人不佞,能合其众而不能离也。君若不还,无所逃命。”秦伯使公孙枝对曰:“君之未入,寡人惧之,入而未定列,犹吾忧也。苟列定矣,敢不承命。”韩简退曰:“吾幸而得囚。”
壬戌,战于韩原,晋戎马还泞而止。公号庆郑。庆郑曰:“愎谏违卜,固败是求,又何逃焉。”遂去之。梁由靡御韩简,虢射为右,辂秦伯,将止之。郑以救公误之,遂失秦伯。秦获晋侯以归。晋大夫反首拔舍从之。秦伯使辞焉,曰:“二三子何其慼也?寡人之从君而西也,亦晋之妖梦是践,岂敢以至。”晋大夫三拜稽首曰:“君履后土而戴皇天,皇天后土实闻君之言,群臣敢在下风。”
穆姬闻晋侯将至,以大子荦、弘与女简、璧登台而履薪焉。使以免服衰绖逆,且告曰:“上天降灾,使我两君匪以玉帛相见,而以兴戎。若晋君朝以入,则婢子夕以死;夕以入,则朝以死。唯君裁之。”乃舍诸灵台。
大夫请以入。公曰:“获晋侯,以厚归也,既而丧归,焉用之?大夫其何有焉?且晋人慼忧以重我,天地以要我。不图晋忧,重其怒也;我食吾言,背天地也。重怒难任,背天不祥,必归晋君。”公子絷曰:“不如杀之,无聚慝焉。”子桑曰:“归之而质其大子,必得大成。晋未可灭,而杀其君,祇以成恶。且史佚有言曰:‘无始祸,无怙乱,无重怒。’重怒难任,陵人不祥。”乃许晋平。
晋侯使郤乞告瑕吕饴甥,且召之。子金教之言曰:“朝国人而以君命赏,且告之曰:‘孤虽归,辱社稷矣。其卜贰圉也。’”众皆哭。晋于是乎作爰田。吕甥曰:“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惠之至也。将若君何?”众曰:“何为而可?”对曰:“征缮以辅孺子。诸侯闻之,丧君有君,群臣辑睦,甲兵益多,好我者劝,恶我者惧,庶有益乎!”众说。晋于是乎作州兵。
初,晋献公筮嫁伯姬于秦,遇《归妹》之《睽》。史苏占之曰:“不吉。其繇曰:‘士刲羊,亦无亡也。女承筐,亦无贶也。西邻责言,不可偿也。《归妹》之《睽》,犹无相也。’《震》之《离》,亦《离》之《震》,为雷为火,为嬴败姬,车说其輹,火焚其旗,不利行师,败于宗丘。《归妹》《睽》孤,寇张之弧,姪其从姑,六年其逋,逃归其国,而弃其家,明年其死于高梁之虚。”
及惠公在秦,曰:“先君若从史苏之占,吾不及此夫。”韩简侍,曰:“龟,象也;筮,数也。物生而后有象,象而后有滋,滋而后有数。先君之败德及,可数乎?史苏是占,勿从何益?《诗》曰:‘下民之孽,匪降自天,噂沓背憎,职竞由人。’”
震夷伯之庙,罪之也。于是展氏有隐慝焉。
冬,宋人伐曹,讨旧怨也。
楚败徐于娄林,徐恃救也。
十月,晋阴饴甥会秦伯,盟于王城。秦伯曰:“晋国和乎?”对曰:“不和。小人耻失其君而悼丧其亲,不惮征缮以立圉也,曰:‘必报仇,宁事戎狄。’君子爱其君而知其罪,不惮征缮以待秦命,曰:‘必报德,有死无二。’以此不和。”秦伯曰:“国谓君何?”对曰:“小人慼,谓之不免。君子恕,以为必归。小人曰:‘我毒秦,秦岂归君?’君子曰:‘我知罪矣。秦必归君。贰而执之,服而舍之,德莫厚焉,刑莫威焉。服者怀德,贰者畏刑。此一役也
秦可以霸。纳而不定,废而不立,以德为怨,秦不其然。’”
秦伯曰:“是吾心也。”
改馆晋侯,馈七牢焉。
蛾析谓庆郑曰:“盍行乎?”
对曰:“陷君于败,败而不死,又使失刑,非人臣也。臣而不臣,行将焉入?”
十一月晋侯归。丁丑,杀庆郑而后入。
是岁,晋又饥,秦伯又饩之粟,曰:“吾怨其君而矜其民。且吾闻唐叔之封也,箕子曰‘其后必大。’晋其庸可冀乎!姑树德焉,以待能者。”
于是秦始征晋河东,置官司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僖公-僖公十五年-译文
十五年春天,周王正月,鲁公前往齐国。
楚国攻打徐国。
三月,鲁公与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曹伯在牡丘会盟,随后驻扎在匡地。公孙敖率领军队与诸侯的大夫们一起救援徐国。
夏季五月,发生了日食。
秋季七月,齐国和曹国的军队攻打厉国。
八月,发生了蝗灾。
九月,鲁公从会盟地返回。季姬回到鄫国。
己卯日晦日,夷伯的庙宇遭到雷击。
冬季,宋国攻打曹国。
楚国在娄林击败了徐国。
十一月壬戌日,晋侯与秦伯在韩地交战。晋侯被俘。
十五年春天,楚国攻打徐国,因为徐国亲近中原诸国。
三月,诸侯在牡丘会盟,重申葵丘之盟,并且救援徐国。孟穆伯率领军队与诸侯的军队一起救援徐国,诸侯驻扎在匡地等待。
夏季五月,发生了日食。没有记录朔日和日食的具体日期,是因为官员的疏忽。
秋季,攻打厉国,目的是救援徐国。
晋侯回国时,秦穆姬将贾君托付给他,并且说:“要接纳所有的公子。”晋侯与贾君私通,却没有接纳其他公子,因此秦穆姬怨恨他。晋侯答应贿赂中大夫,但后来都背弃了承诺。他答应给秦伯河外的五座城池,东至虢略,南至华山,内至解梁城,但后来没有兑现。晋国饥荒时,秦国送来了粮食;秦国饥荒时,晋国却关闭了粮仓,因此秦伯攻打晋国。
卜徒父占卜,结果是吉兆。“渡过黄河,侯车会败。”晋侯追问,卜徒父回答说:“这是大吉之兆,三次失败后必定能俘获晋君。占卜得到《蛊》卦,卦辞说:‘千乘三去,三去之馀,获其雄狐。’狐狸象征君主。《蛊》卦的内卦是风,外卦是山。现在是秋天,我们收获果实并取用木材,所以能够胜利。果实掉落,木材枯竭,不败还等什么?”三次失败后,晋侯在韩地被俘。晋侯对庆郑说:“敌人已经深入,怎么办?”庆郑回答说:“是您自己让敌人深入的,还能怎么办?”晋侯说:“不恭敬。”占卜选择车右,庆郑是吉兆,但晋侯没有用他。步扬驾车,家仆徒为车右,乘坐的是郑国的小马。庆郑说:“古代大事,一定要用本国的马,因为它们熟悉水土,了解人心,接受过训练,服从命令,无论做什么都能如愿。现在用外国的马来打仗,遇到危险就会慌乱,容易失控。情绪混乱,血脉贲张,外表强大,内里虚弱。进退不得,无法周旋,您一定会后悔的。”晋侯不听。
九月,晋侯迎战秦军,派韩简去侦察敌情,韩简回来说:“秦军人数比我们少,但斗志比我们强。”晋侯问:“为什么?”韩简回答说:“他们出征时依靠自己的资源,回国时依靠君主的宠爱。我们饥荒时他们送来粮食,三次施恩却没有回报,所以他们来攻打我们。现在我们又攻击他们,我们懈怠,他们振奋,斗志倍增。”晋侯说:“一个人尚且不可轻视,何况一个国家。”于是派人请战,说:“寡人不才,能团结众人但不能分离。您如果不退兵,我们无处可逃。”秦伯派公孙枝回答说:“您还没有回国时,寡人担心您,回国后还没有安定,寡人仍然忧虑。如果安定了,怎敢不接受命令。”韩简退下后说:“我幸运地成了俘虏。”
壬戌日,晋秦两军在韩原交战,晋军的战马陷入泥泞无法前进。晋侯呼喊庆郑,庆郑说:“不听劝告,违背占卜,自取失败,还能逃到哪里去呢?”于是离开了。梁由靡为韩简驾车,虢射为车右,追赶秦伯,准备拦截他。庆郑因为救晋侯而误了事,结果让秦伯逃脱了。秦军俘获了晋侯并带回国。晋国的大夫们披头散发,拔营跟随。秦伯派人辞谢说:“诸位何必如此悲伤?寡人跟随晋君西行,也是为了实现晋国的妖梦,怎敢过分。”晋国的大夫们三拜叩首说:“您脚踏大地,头顶皇天,皇天后土都听到了您的话,群臣在您面前不敢放肆。”
穆姬听说晋侯即将被带回,带着太子荦、弘和女儿简、璧登上高台,脚下踩着柴草。她派人穿着丧服去迎接,并且告诉秦伯:“上天降下灾祸,让我们两国的君主不能以和平的方式相见,而是以战争相见。如果晋君早上被带回来,我晚上就死;晚上被带回来,我早上就死。请您决定。”于是秦伯将晋侯安置在灵台。
晋国的大夫们请求将晋侯带回。秦伯说:“俘获晋侯,本来是为了带回厚礼,但如果带回去后他死了,又有什么用呢?大夫们还有什么可求的?而且晋国人忧心忡忡,加重了我的负担,天地也在逼迫我。不考虑晋国的忧虑,只会加重他们的愤怒;我违背了诺言,背弃了天地。重怒难以承受,背天不祥,必须将晋侯送回去。”公子絷说:“不如杀了他,免得聚集祸患。”子桑说:“送他回去,并以他的太子为人质,一定能取得大成功。晋国不可灭,杀了他们的君主,只会增加仇恨。而且史佚有句话说:‘不要制造祸端,不要依赖混乱,不要加重愤怒。’重怒难以承受,欺凌他人不祥。”于是秦伯同意与晋国讲和。
晋侯派郤乞告诉瑕吕饴甥,并且召见他。子金教他说:“召集国人,以君主的命令赏赐他们,并且告诉他们:‘我虽然回来了,但已经辱没了国家。你们可以占卜选择新的君主。’”众人听后都哭了。晋国于是实行了爰田制。吕甥说:“君主不关心自己的流亡,却担心群臣,这是最大的恩惠。我们该怎么办?”众人问:“怎么做才好?”吕甥回答说:“征收赋税,整顿军队,辅佐太子。诸侯听说后,知道我们失去了君主,但有了新的君主,群臣团结,军队增多,友好国家会支持我们,敌对的国家会畏惧我们,这样或许会有好处。”众人听后很高兴。晋国于是实行了州兵制。
当初,晋献公占卜将伯姬嫁给秦国,得到《归妹》卦变为《睽》卦。史苏占卜后说:“不吉利。卦辞说:‘士人杀羊,也没有血。女子捧着筐,也没有礼物。西边的邻居责备,无法偿还。《归妹》变为《睽》,象征没有帮助。’《震》卦变为《离》卦,也是《离》卦变为《震》卦,象征雷与火,象征嬴姓打败姬姓,车轮脱落,旗帜被烧,不利于出兵,会在宗丘失败。《归妹》变为《睽》,象征孤立,敌人张弓,侄子跟随姑姑,六年后逃亡,逃回自己的国家,抛弃家庭,明年会死在高梁的废墟上。”
等到晋惠公在秦国时,他说:“如果先君听从了史苏的占卜,我就不会落到这个地步。”韩简在一旁说:“龟甲象征形象,筮草象征数字。事物产生后有形象,形象发展后有数字。先君的败德已经显现,数字还能说明什么?史苏的占卜,不听从又有什么好处?《诗经》说:‘百姓的灾祸,不是从天而降,而是因为人们的议论和背弃。’”
雷击夷伯的庙宇,是对他的惩罚。展氏因此有了隐恶。
冬季,宋国攻打曹国,是为了讨伐旧怨。
楚国在娄林击败了徐国,因为徐国依赖救援。
十月,晋国的阴饴甥与秦伯在王城会盟。秦伯问:“晋国和睦吗?”阴饴甥回答说:“不和睦。小人因为失去君主而悲伤,不畏惧征收赋税和整顿军队来立圉为君,说:‘一定要报仇,宁愿侍奉戎狄。’君子爱护君主并知道他的罪过,不畏惧征收赋税和整顿军队来等待秦国的命令,说:‘一定要报答恩德,宁死不二。’因此不和睦。”秦伯问:“国人怎么看待君主?”阴饴甥回答说:“小人悲伤,认为君主不会回来。君子宽容,认为君主一定会回来。小人说:‘我们伤害了秦国,秦国怎么会放回君主?’君子说:‘我们知道罪过了。秦国一定会放回君主。背叛就抓起来,服罪就放回去,恩德没有比这更大的了,刑罚没有比这更威严的了。服罪的人怀念恩德,背叛的人畏惧刑罚。这一战
秦国可以称霸。接纳而不安定,废弃而不立新,以德报怨,秦国不会这样做。
秦伯说:“这正是我的想法。”
改变了对晋侯的待遇,赠送了七牢的礼物。
蛾析对庆郑说:“为什么不逃走呢?”
庆郑回答说:“使君主陷入失败,失败而不死,又使国家失去刑罚,这不是臣子应该做的。作为臣子而不尽臣子的责任,逃到哪里去呢?”
十一月,晋侯回国。丁丑日,杀了庆郑然后进入国都。
这一年,晋国又发生了饥荒,秦伯又赠送了粮食,说:“我怨恨他们的君主,但怜悯他们的百姓。而且我听说唐叔被封时,箕子说‘他的后代一定会强大。’晋国难道没有希望吗?暂且树立德行,等待有能力的人。”
于是秦国开始征收晋国河东地区的赋税,并设立了官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僖公-僖公十五年-注解
牡丘:古代地名,位于今山东省境内,是春秋时期诸侯会盟的地点之一。
葵丘之盟:指春秋时期齐国与诸侯在葵丘(今山东淄博)举行的盟会,标志着齐桓公的霸业。
孟穆伯:春秋时期鲁国的大夫,名敖,字穆伯,曾率军救援徐国。
匡: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是诸侯军队驻扎的地方。
厉:古代国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春秋时期被齐、曹联军讨伐。
螽:指蝗虫,古代常以蝗灾为不祥之兆。
季姬归于鄫:季姬是鲁国的公主,鄫是古代国名,位于今山东省境内,季姬嫁到鄫国。
震夷伯之庙:指雷电击中了夷伯的庙宇,古人认为这是天谴,暗示夷伯有罪。
娄林:古代地名,位于今安徽省境内,楚国在此击败徐国。
韩:古代地名,位于今陕西省境内,晋国与秦国在此交战。
秦穆姬:秦穆公的夫人,晋献公的女儿,因晋惠公不纳群公子而怨恨晋国。
贾君:晋献公的妾室,晋惠公的母亲。
河外列城五:指黄河以西的五座城池,晋国曾许诺割让给秦国。
虢略: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晋国曾许诺割让给秦国。
解梁城:古代地名,位于今山西省境内,晋国曾许诺割让给秦国。
卜徒父:春秋时期的占卜师,曾为晋惠公占卜。
蛊:《周易》中的卦名,象征混乱和危机。
庆郑:人名,晋国的大夫。
韩简:晋国的大夫,曾观察秦军并报告晋惠公。
公孙枝:秦国的大夫,曾代表秦穆公与晋国交涉。
灵台:古代地名,位于今陕西省境内,秦穆姬在此迎接晋惠公。
爰田:晋国在战败后推行的土地制度改革,旨在安抚民众。
州兵:晋国在战败后推行的军事制度改革,旨在增强军力。
归妹:《周易》中的卦名,象征女子出嫁。
睽:《周易》中的卦名,象征分离和矛盾。
史苏:春秋时期的占卜师,曾为晋献公占卜。
高梁之虚:古代地名,位于今山西省境内,晋惠公在此去世。
阴饴甥:晋国的大夫,曾与秦国交涉。
王城:古代地名,位于今陕西省境内,晋国与秦国在此会盟。
秦可以霸:指秦国具备成为霸主的条件。霸,指春秋时期的霸主地位,即一国在诸侯国中具有领导地位。
纳而不定:指接纳但不使其安定。纳,接纳;定,安定。
废而不立:指废除但不重新确立。废,废除;立,确立。
以德为怨:指以恩德回报怨恨。德,恩德;怨,怨恨。
秦不其然:指秦国不会这样做。其然,如此。
改馆晋侯:指改变对晋侯的待遇。改馆,改变住所;晋侯,晋国的君主。
馈七牢:指赠送七牢的礼物。馈,赠送;七牢,古代祭祀时用的七种牲畜。
蛾析:人名,晋国的大夫。
盍行乎:指为什么不逃走呢?盍,何不;行,逃走。
陷君于败:指使君主陷入失败。陷,使陷入;败,失败。
败而不死:指失败后不自杀。败,失败;死,自杀。
失刑:指失去刑罚。失,失去;刑,刑罚。
非人臣也:指不是人臣应有的行为。人臣,臣子。
臣而不臣:指身为臣子却不尽臣子的职责。臣,臣子。
行将焉入:指逃走后将去哪里。行,逃走;焉,哪里;入,去。
晋侯归:指晋侯回国。归,回国。
丁丑:指农历的某一天。丁丑,干支纪日法中的一天。
杀庆郑:指杀死庆郑。杀,杀死。
晋又饥:指晋国再次发生饥荒。饥,饥荒。
秦伯又饩之粟:指秦伯再次赠送粮食。饩,赠送;粟,粮食。
吾怨其君而矜其民:指我怨恨他们的君主但怜悯他们的百姓。怨,怨恨;矜,怜悯。
唐叔之封:指唐叔的封地。唐叔,周武王的弟弟;封,封地。
箕子曰:指箕子说。箕子,商朝的大臣。
其后必大:指他的后代一定会强大。其后,他的后代;必,一定;大,强大。
晋其庸可冀乎:指晋国难道可以期望吗?庸,难道;冀,期望。
姑树德焉:指暂且树立德行。姑,暂且;树,树立;德,德行。
以待能者:指等待有能力的人。待,等待;能者,有能力的人。
秦始征晋河东:指秦国开始征收晋国河东地区的赋税。征,征收;河东,晋国的地区。
置官司焉:指设立官府管理。置,设立;官司,官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僖公-僖公十五年-评注
《春秋》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史书之一,记载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重大事件,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本文所选的段落主要记载了鲁僖公十五年(公元前645年)发生的几件大事,包括诸侯会盟、战争、自然灾害等,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政治局势。
从文化内涵来看,本文体现了春秋时期的礼制、占卜文化和天命观念。诸侯会盟是春秋时期重要的外交活动,旨在通过盟约维持诸侯国之间的和平与秩序。本文提到的‘牡丘之盟’和‘葵丘之盟’都是典型的例子,反映了齐国的霸业和诸侯国的联合行动。
占卜文化在本文中也有重要体现。晋惠公在与秦国的战争中,多次依赖占卜来决策,如卜徒父的占卜和史苏的预言。这些占卜活动不仅反映了古人对天命的敬畏,也揭示了占卜在政治决策中的重要作用。然而,晋惠公最终因‘愎谏违卜’而失败,说明占卜虽然重要,但君主的决策仍需谨慎和理性。
本文还通过自然灾害和异象(如日食、蝗灾、雷电击庙)来暗示天命的警示。古人认为这些现象是天谴,预示着国家的衰败或君主的失德。例如,‘震夷伯之庙’被解释为夷伯有罪,反映了古人对天命的信仰和对道德的重视。
从艺术特色来看,本文语言简练,叙事清晰,体现了《春秋》‘微言大义’的特点。作者通过简洁的叙述,将复杂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关系清晰地呈现出来。例如,晋惠公与秦国的战争,通过对话和占卜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晋国的内部矛盾和外部压力。
此外,本文还通过对比手法突出了人物的性格和命运。例如,晋惠公的刚愎自用与庆郑的忠言直谏形成鲜明对比,揭示了晋国失败的原因。秦穆姬的悲情与晋惠公的无奈也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反映了春秋时期女性在政治中的被动地位。
总的来说,本文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还通过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手法,展现了春秋时期的社会风貌和政治局势。通过对这些事件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文化和思想。
这段文字出自《左传》,记载了春秋时期秦国与晋国之间的政治互动。秦国在晋国发生饥荒时,多次赠送粮食,表现出对晋国民众的怜悯和对晋国未来的期望。秦伯的言行体现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既有政治上的博弈,也有人道主义的关怀。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反映了春秋时期‘德’与‘怨’的辩证关系。秦伯虽然怨恨晋国的君主,但仍然怜悯晋国的百姓,并通过赠送粮食来树立德行。这种以德报怨的行为,体现了儒家思想中‘仁’的理念,即统治者应以民为本,关心百姓的疾苦。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通过对话的形式,生动地展现了人物的性格和心理活动。秦伯的宽厚仁慈、庆郑的忠诚与自责,都通过简洁的语言得以体现。特别是庆郑的自我反省,表现了他对臣子职责的深刻理解,以及对自己行为的悔恨。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记录了秦国在春秋时期的崛起过程。秦国通过赠送粮食、树立德行,逐渐在诸侯国中树立了威信,并开始征收晋国河东地区的赋税,设立官府管理。这一系列举措为秦国后来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同时,这段文字也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既有合作,也有竞争,体现了当时政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还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通过对秦国与晋国之间互动的描写,展现了春秋时期诸侯国的政治智慧和人道主义精神,为后人研究这一时期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