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时珍(1518年-1593年),字东璧,号珍堂,明代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生于湖北蕲春,历尽多年游历,广泛采集药材,深入研究医药,尤其是中药学领域,成为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人物。他的代表作《本草纲目》凝聚了他毕生的医学和药物学研究成果,对后世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明代(1596年)。
内容简要:《本草纲目》是李时珍在他多年的实地考察、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基础上完成的,是一部集药物学、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巨著。全书共分为16个部类,收录了1892种药物,其中包括动植物、矿物以及其性味、功能、用途等。李时珍不仅在书中详细列出了药材的种类与功效,还通过考证历代本草书籍中的错误,为中药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草纲目》在医学界的影响巨大,不仅对中医药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还被多国的医学界所尊重,成为世界中医药的宝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天门冬-原文
释名亦名门冬、颠勒、颠棘、天棘、万岁藤。
气味(根)苦、平、无毒。
主治肺痿咳嗽,吐涎,回燥而不渴。
用生天门冬捣汁一斗、酒一斗、饴一升、紫苑四合,浓煎成丸子。
每服一丸,如杏仁大。
一天服三次。
肺劳风热。
用天门冬(去皮、心)煮食,或查干为末,加蜜做成丸子服下。
风颠发作(耳如蝉鸣,两胁牵痛)。
用天门冬(去心、皮),晒干,捣为末。
每服一匙,酒送下。
一天服三次。
宜久服。
小肠偏坠。
用天门冬三钱、乌药五钱,水煎服。
痈疽。
用天门冬三、五两,洗净,捣细,以好酒滤取汁,一次服下。
未效,可再次服药,必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天门冬-译文
它的别名有门冬、颠勒、颠棘、天棘、万岁藤。
它的气味(指根)是苦的、平和的、无毒的。
主要治疗肺痿咳嗽,吐痰,能够回润干燥但不引起口渴。使用生天门冬捣取一斗汁液、一斗酒、一升糖浆、四合紫苑,浓煎制成丸子。每次服用一丸,大小如杏仁。一天服用三次。治疗肺劳风热。使用天门冬(去皮和心)煮食,或者晒干后磨成末,加蜜做成丸子服用。治疗风颠病发作(耳朵像蝉鸣,两胁牵扯疼痛)。使用天门冬(去皮和心),晒干后捣成末。每次服用一勺,用酒送服。一天服用三次。适合长期服用。
治疗小肠偏坠。使用天门冬三钱、乌药五钱,水煎服。
治疗痈疽。使用天门冬三、五两,清洗干净,捣碎,用好酒过滤取汁,一次服下。如果效果不明显,可以再次服药,必定能够治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天门冬-注解
门冬:门冬是古代对天门冬的别称,天门冬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其根茎可入药,具有滋阴降火、润肺止咳的功效。
颠勒:颠勒是门冬的另一种别称,反映了其具有治疗头部疾病的药用价值。
颠棘:颠棘,同颠勒,指门冬,暗示其可能对头部疾病有疗效。
天棘:天棘是对门冬的称呼,可能是因为其生长在山野之间,故有此名。
万岁藤:万岁藤是对门冬的吉祥别称,寓意其具有长寿的寓意。
气味(根)苦、平、无毒:这里的气味指的是天门冬根的味道和性质,苦味表示其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平表示其性质平和,无毒表示其安全无害。
肺痿咳嗽:肺痿咳嗽是指肺部疾病引起的咳嗽,肺痿可能是指肺气虚弱。
吐涎:吐涎是指呕吐唾液的症状。
回燥而不渴:回燥是指恢复干燥,不渴表示服用后不会引起口渴。
天门冬捣汁:天门冬捣汁是指将天门冬的根捣碎后取汁液。
酒:酒在这里用作溶剂,也有助于药效的发挥。
饴:饴是一种糖浆,通常由谷物发酵制成,这里用作调和药丸。
紫苑:紫苑是一种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润肺止咳的功效。
浓煎成丸子:浓煎是指将药物煎煮到浓稠的状态,然后制成丸子。
肺劳风热:肺劳风热是指肺脏受到风热侵袭的疾病。
查干:查干可能是指干燥的植物,这里可能是指干燥的天门冬。
蜜:蜜是指蜂蜜,常用于制作药丸,以增加口感和药效。
风颠发作:风颠发作是指因风邪引起的头部疾病,如头痛、眩晕等。
小肠偏坠:小肠偏坠是指小肠下垂的症状,可能是因为消化系统疾病或肌肉松弛。
乌药:乌药是一种中药材,具有行气止痛的功效。
痈疽:痈疽是指皮肤和软组织的化脓性感染。
好酒:好酒是指质量上乘的酒,这里用作溶剂提取药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天门冬-评注
释名亦名门冬、颠勒、颠棘、天棘、万岁藤。这一段首先介绍了天门冬的别名,这些别名反映了古人对天门冬的不同认知和情感寄托。‘门冬’寓意着冬天的门,可能是因为天门冬在冬季仍能生长,具有坚韧的生命力。‘颠勒’、‘颠棘’、‘天棘’等名称则带有强烈的自然气息,反映了古人对植物特性的直观感受。‘万岁藤’则是对其长寿功效的一种美好祝愿。
气味(根)苦、平、无毒。这一句描述了天门冬根的药性。‘苦’味在中医理论中与‘心’、‘肺’相关,说明天门冬主要作用于这两个器官。‘平’则表示其药性平和,适合长期服用。‘无毒’则是对其安全性的肯定,体现了古人对药物安全性的重视。
主治肺痿咳嗽,吐涎,回燥而不渴。这一句概括了天门冬的主治功效。肺痿咳嗽是中医常见的肺系疾病,天门冬的‘苦’味和‘平’性有助于清热润肺,止咳平喘。吐涎和回燥而不渴则是肺热所致的症状,天门冬的清热润燥作用可以缓解这些症状。
用生天门冬捣汁一斗、酒一斗、饴一升、紫苑四合,浓煎成丸子。每服一丸,如杏仁大。一天服三次。这一段详细描述了天门冬的用药方法。通过捣汁、煎煮、制成丸子等步骤,体现了古人对药物制备的精细和讲究。丸剂服用方便,且药效持久,是古代常用的给药方式。
肺劳风热。用天门冬(去皮、心)煮食,或查干为末,加蜜做成丸子服下。这一段介绍了天门冬在治疗肺劳风热时的用法。‘去皮、心’说明在制备药物时要注意去除非药用部位,体现了古人对药物有效成分的提取和利用。‘煮食’和‘加蜜做成丸子’则体现了古人在药物制备中注重口感和吸收的智慧。
风颠发作(耳如蝉鸣,两胁牵痛)。用天门冬(去心、皮),晒干,捣为末。每服一匙,酒送下。一天服三次。宜久服。这一段描述了天门冬在治疗风颠病时的用法。‘宜久服’说明天门冬在治疗慢性疾病时具有持久的效果,体现了古人对药物疗效的深刻认识。
小肠偏坠。用天门冬三钱、乌药五钱,水煎服。这一段介绍了天门冬在治疗小肠偏坠时的配伍应用。‘乌药’是一种具有行气止痛功效的药材,与天门冬配伍使用,可以增强疗效。
痈疽。用天门冬三、五两,洗净,捣细,以好酒滤取汁,一次服下。未效,可再次服药,必愈。这一段描述了天门冬在治疗痈疽时的用法。‘好酒’在这里起到了溶剂的作用,有助于药物的有效成分溶解和吸收。‘必愈’则是对天门冬治疗痈疽的信心和疗效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