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时珍(1518年-1593年),字东璧,号珍堂,明代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生于湖北蕲春,历尽多年游历,广泛采集药材,深入研究医药,尤其是中药学领域,成为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人物。他的代表作《本草纲目》凝聚了他毕生的医学和药物学研究成果,对后世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明代(1596年)。
内容简要:《本草纲目》是李时珍在他多年的实地考察、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基础上完成的,是一部集药物学、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巨著。全书共分为16个部类,收录了1892种药物,其中包括动植物、矿物以及其性味、功能、用途等。李时珍不仅在书中详细列出了药材的种类与功效,还通过考证历代本草书籍中的错误,为中药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草纲目》在医学界的影响巨大,不仅对中医药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还被多国的医学界所尊重,成为世界中医药的宝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天雄-原文
释名白幕
气味辛、温、有大毒。
主治元阳虚损(寒邪外攻,手足厥冷 ,大便滑数,小便白浑,六脉沉微)。用乌头、附子、天雄一起炮制并去皮脐 ,等分咬细,每服四钱,加水二碗、姜十五片,煎至成,温服。此方名“三建汤”。
男子失精。用天雄三两(炮)、白术八两、桂枝六两、龙骨三两,共三细。每服半钱,酒送下。
大风癞。用天雄、乌头的苗及根,去土勿洗,捣成汁。另取细粒黑豆(不脱皮者)浸叶中一夜。次日取豆晒干,如此七浸七晒,可供有服用。
开始时每次吞服三枚,以后渐加至六七枚。
禁记事、猪鸡肉及蒜,犯之即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天雄-译文
释名白幕:它的名字叫白幕,味道是辛辣、温热,并且有剧毒。
主治元阳虚损(寒邪外攻,手足厥冷,大便滑数,小便白浑,六脉沉微):使用乌头、附子、天雄一起炮制并去皮脐,等分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四钱,加入两碗水、十五片姜,煎煮到汤汁减少,温热服用。这个方子叫做‘三建汤’。
男子失精:使用天雄三两(炮制过)、白术八两、桂枝六两、龙骨三两,共同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半钱,用酒送服。
大风癞:使用天雄、乌头的苗和根,去除泥土但不清洗,捣成汁。另外取细粒黑豆(不去皮)浸泡在叶子中一夜。第二天取出豆子晒干,如此反复七次浸泡和晒干,就可以用来服用。开始时每次吞服三颗豆子,以后逐渐增加到六七颗。
禁忌:忌讳记事、猪鸡肉以及大蒜,违反这些禁忌就会死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天雄-注解
白幕:白幕是一种古代草药,其具体植物学名称不明确,但根据描述,可能是某种具有辛温有毒性的草药。在古代医药文献中,白幕可能被用来治疗某些疾病。
辛:辛,指味道辛辣,在中医理论中,辛味具有发散、行气的作用,常用于治疗风寒感冒、气滞血瘀等症。
温:温,指性质温和,中医理论中,温性药物具有温中散寒、回阳救逆的作用,适用于治疗寒性病证。
大毒:大毒,指药物毒性强烈,使用时需谨慎。
元阳虚损:元阳虚损,中医术语,指人体元阳(生命之根本)亏损,常见于肾阳虚衰的病证,表现为手脚冰冷、大便溏泄、小便清长、脉象沉微等。
乌头:乌头,中药名,指乌头属植物乌头的块根,具有祛风除湿、温经止痛的功效,但有毒,需炮制后使用。
附子:附子,中药名,指乌头属植物乌头的子根,具有温中散寒、回阳救逆的功效,但有毒,需炮制后使用。
天雄:天雄,中药名,指乌头属植物天雄的块根,具有温中散寒、回阳救逆的功效,但有毒,需炮制后使用。
炮制:炮制,指对中药进行加工处理,以降低毒性、增强药效或改变药性。
去皮脐:去皮脐,指去除药材的皮和脐(即药材的结蒂部分),以减少药物的毒性。
咬细:咬细,指将药材嚼碎,以便于煎煮和服用。
三建汤:三建汤,古代方剂名,由乌头、附子、天雄三种药物组成,具有温阳散寒的作用。
失精:失精,中医术语,指男子精液不固,常见于肾虚、肾精不足等病证。
龙骨:龙骨,中药名,指古代哺乳动物骨骼的化石,具有收敛固涩、镇静安神的作用。
细粒黑豆:细粒黑豆,指颗粒较小的黑豆,在中医药中常用于治疗皮肤疾病。
浸叶中一夜:浸叶中一夜,指将黑豆浸泡在草药叶中过夜,可能是一种传统制备药物的方法。
禁记事、猪鸡肉及蒜:禁记事、猪鸡肉及蒜,指在服用某些药物期间,应避免食用某些食物,以防止药物与食物相克,影响药效或产生不良反应。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天雄-评注
释名白幕,首先从字面上理解,‘释名’即解释名字的由来,‘白幕’可能指的是一种药材或药物。在古文中,药材的命名往往与其性质、疗效或形状有关。
‘气味辛、温、有大毒’这一句,描述了白幕的药性。辛温表示其药性偏热,辛味能散寒,温性可以温中补虚,而‘有大毒’则表明此药虽然有效,但毒性也强,使用时需谨慎。
‘主治元阳虚损’一句,点明了白幕的主治功效。元阳虚损是指人体元阳不足,导致寒邪侵袭,出现手足厥冷、大便滑数、小便白浑、六脉沉微等症状。这表明白幕具有温补元阳、散寒除湿的作用。
‘用乌头、附子、天雄一起炮制并去皮脐,等分咬细,每服四钱,加水二碗、姜十五片,煎至成,温服’这一段,详细说明了白幕的炮制方法和服用方法。乌头、附子、天雄均为温热之品,与白幕配伍,增强了其温补元阳、散寒除湿的功效。煎煮时加入姜,可以增强温中散寒的作用。
‘此方名“三建汤”’一句,说明白幕是三建汤的主要成分之一。三建汤是一种古代中医方剂,主要用于治疗元阳虚损、寒邪侵袭等病症,体现了中医的辨证施治原则。
‘男子失精。用天雄三两(炮)、白术八两、桂枝六两、龙骨三两,共三细。每服半钱,酒送下’这一段,描述了白幕在治疗男子失精时的应用。天雄、白术、桂枝、龙骨均为温补之品,与白幕配伍,可以温补肝肾,固精止遗。
‘大风癞。用天雄、乌头的苗及根,去土勿洗,捣成汁。另取细粒黑豆(不脱皮者)浸叶中一夜。次日取豆晒干,如此七浸七晒,可供有服用。开始时每次吞服三枚,以后渐加至六七枚。禁记事、猪鸡肉及蒜,犯之即死’这一段,介绍了白幕在治疗大风癞(一种皮肤病)时的应用。这里的炮制方法较为特殊,需要经过七次浸晒,体现了古人对药物炮制的精细要求。同时,对服用禁忌的描述,也体现了古人对药物使用的谨慎态度。
总体来看,白幕作为一种药材,在古代中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其药性温热,功效显著,但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毒性,使用时需谨慎。这些古文内容不仅反映了古人对药物的认识和应用,也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