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天名精

作者: 李时珍(1518年-1593年),字东璧,号珍堂,明代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生于湖北蕲春,历尽多年游历,广泛采集药材,深入研究医药,尤其是中药学领域,成为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人物。他的代表作《本草纲目》凝聚了他毕生的医学和药物学研究成果,对后世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明代(1596年)。

内容简要:《本草纲目》是李时珍在他多年的实地考察、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基础上完成的,是一部集药物学、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巨著。全书共分为16个部类,收录了1892种药物,其中包括动植物、矿物以及其性味、功能、用途等。李时珍不仅在书中详细列出了药材的种类与功效,还通过考证历代本草书籍中的错误,为中药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草纲目》在医学界的影响巨大,不仅对中医药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还被多国的医学界所尊重,成为世界中医药的宝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天名精-原文

释名亦名天蔓菁、天门精、地菘、玉门精、麦句姜、蟾蜍兰、蛤蟆蓝、蚵草、豕首、彘颅、活鹿草、刘草、皱面草、母猪芥。

果实名鹤虱,根名杜牛膝。

气味(叶、根)甘、寒、无毒。

李明珍说:‘微辛、甘、有小毒’。

主治吐血。用天名精晒干研细,每服一、二钱,茅花泡汤调服。

咽喉肿塞,痰涎壅滞。用天名精根、叶捣汁,鹅毛蘸取扫入喉部。

又方:用天名精、鼓捶草一同捣汁灌下。灌喉不行,可灌鼻。有吐就好。

又方:天名精(春夏用茎,秋冬用根)一把、青矾半两,同研细,点患处,食吐脓血、痰涎即愈。

风毒瘰疬。用地菘捣烂敷患处,药干后即更换。

疔疮肿毒。用地菘叶和酒糟一起,捣烂敷患处。

蛔虫、蛲虫。用鹤虱研为细末,每服一匙,肥肉汤送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天名精-译文

这种植物的别称有:天蔓菁、天门精、地菘、玉门精、麦句姜、蟾蜍兰、蛤蟆蓝、蚵草、豕首、彘颅、活鹿草、刘草、皱面草、母猪芥。它的果实叫做鹤虱,根部叫做杜牛膝。

它的味道(叶子、根部)是甜的、凉的、没有毒。李明珍说:‘稍微有点辣味、甜味,但有小毒’。

它主要用于治疗吐血。使用天名精晒干后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二钱,用茅花泡的汤来调和服用。如果咽喉肿痛,痰液堵塞。可以用天名精的根和叶子榨汁,用鹅毛蘸取汁液扫入喉咙。还有另一个方子:将天名精和鼓捶草一起捣成汁液灌下。如果喉咙不通,可以灌入鼻子。只要呕吐,病情就会好转。还有另一个方子:取一把天名精(春夏用茎,秋冬用根),半两青矾,一起磨成粉末,涂抹在患处,吃下后吐出脓血、痰液就会痊愈。

对于风毒引起的瘰疬。用地菘的汁液涂抹在患处,药干了就更换。对于疔疮和肿毒。用地菘的叶子与酒糟一起捣烂,涂抹在患处。

对于蛔虫和蛲虫。将鹤虱磨成细末,每次服用一勺,用肥肉汤送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天名精-注解

天蔓菁:指天名精的别称,是一种草本植物,具有清热解毒、利咽消肿的功效。

天门精:天名精的别称,古代医书中常用以指代天名精的药用部分。

地菘:指天名精的根,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作用。

玉门精:指天名精的根部,古代医书中常用以指代天名精的根部。

麦句姜:天名精的别称,古代医书中对天名精的不同称呼。

蟾蜍兰:指天名精,因其形状类似蟾蜍而得名。

蛤蟆蓝:指天名精,蛤蟆与蟾蜍常被混用,故有此称。

蚵草:指天名精,蚵即蛤蜊,与蟾蜍兰、蛤蟆蓝类似,因形状类似蛤蜊而得名。

豕首:指天名精的根,因根形似猪头而得名。

彘颅:指天名精的根,彘即猪,颅即头,指其根形似猪头。

活鹿草:指天名精,古代医书中对天名精的不同称呼。

刘草:指天名精,刘即割,此处可能指割取天名精的药用部分。

皱面草:指天名精,皱面可能指其叶面有皱纹。

母猪芥:指天名精,母猪芥可能是对天名精的俗称。

鹤虱:天名精的果实,有驱虫的功效。

杜牛膝:天名精的根,杜牛膝可能是指其具有牛膝的功效,牛膝在中医中具有活血通络的作用。

李明珍:指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

茅花:茅草的花,可用来泡汤。

鼓捶草:一种草本植物,可能具有与天名精类似的药用价值。

青矾:一种含铁的矿石,中医中常用于外敷。

风毒瘰疬:中医病名,指由风毒引起的瘰疬。

疔疮肿毒:中医病名,指疔疮引起的局部红肿热痛。

蛔虫、蛲虫:两种常见的肠道寄生虫,可引起腹泻、营养不良等症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天名精-评注

释名部分,首先展现了古人对天名精的多样命名,这些名称蕴含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天蔓菁’、‘天门精’等名称,将天名精与天相联系,赋予其神圣的地位;‘地菘’、‘玉门精’等名称,则强调了其生长于地下的特点,与玉这种象征着高贵和纯洁的宝石相提并论。‘麦句姜’、‘蟾蜍兰’等名称,则通过比喻和联想,揭示了其外观特征和生长环境。‘蚵草’、‘豕首’、‘彘颅’等名称,则更多地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想象,带有浓厚的民间色彩。

在气味描述中,古人对天名精的药性进行了细致的描述。‘甘、寒、无毒’表明了其药性的平和与安全,适合长期服用。李明珍所言‘微辛、甘、有小毒’,则是对药性的进一步补充,体现了中医对药性的全面把握。

主治部分,详细记载了天名精的药用价值。对于吐血的治疗,古方记载了晒干研细后调服的方法,体现了古人对药物炮制和服用的讲究。对于咽喉肿塞和痰涎壅滞,古方记载了捣汁灌喉或灌鼻的方法,以及捣汁灌下的治疗方法,显示了古人在治疗疾病时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对于风毒瘰疬和疔疮肿毒,古方记载了用地菘捣烂敷患处的方法,反映了古人对草药外用的重视。蛔虫、蛲虫的治疗则通过鹤虱研末服用,显示了古人对虫疾治疗的独特方法。

整体而言,这段古文不仅是对天名精这种草药的详细描述,也是对古代医学知识、药理知识以及治疗方法的体现。通过对这段古文的赏析,我们可以窥见古代中医药学的丰富内涵和深厚底蕴。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天名精》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2958.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