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僖公-僖公十二年

作者: 相传为左丘明,鲁国史官,与孔子同时代或稍晚。

年代: 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共255年的历史。

内容简要: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以《春秋》为纲,详细记载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重大事件,塑造了众多鲜活的历史人物形象,展现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僖公-僖公十二年-原文

【经】

十有二年春,王三月庚午,日有食之。

夏,楚人灭黄。

秋七月。

冬十有二月丁丑,陈侯杵臼卒。

【传】

十二年春,诸侯城卫楚丘之郛,惧狄难也。

黄人恃诸侯之睦于齐也,不共楚职,曰:“自郢及我九百里,焉能害我?”夏,楚灭黄。

王以戎难故,讨王子带。

秋,王子带奔齐。冬,齐侯使管夷吾平戎于王,使隰朋平戎于晋。

王以上卿之礼飨管仲,管仲辞曰:“臣,贱有司也,有天子之二守国、高在。若节春秋,来承王命,何以礼焉?陪臣敢辞。”

王曰:“舅氏,余嘉乃勋,应乃懿德,谓督不忘。往践乃职,无逆朕命。”

管仲受下卿之礼而还。

君子曰:“管氏之世祀也宜哉!让不忘其上。《诗》曰:‘恺悌君子,神所劳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僖公-僖公十二年-译文

【经】

鲁僖公十二年春天,周历三月庚午日,发生了日食。

夏天,楚国灭了黄国。

秋天七月。

冬天十二月丁丑日,陈国的君主杵臼去世。

【传】

鲁僖公十二年春天,诸侯国在卫国的楚丘修筑城墙,因为害怕狄人的侵扰。

黄国人依仗诸侯国与齐国的友好关系,不向楚国进贡,说:“从楚国的郢都到我们这里九百里,楚国怎么能伤害我们?”夏天,楚国灭了黄国。

周王因为戎人的侵扰,讨伐王子带。

秋天,王子带逃到齐国。冬天,齐侯派管仲去调解周王与戎人的关系,派隰朋去调解晋国与戎人的关系。

周王以上卿的礼节招待管仲,管仲推辞说:“我只是一个卑微的官员,天子的两位重臣国氏和高氏还在。如果按照春秋的礼节,来接受天子的命令,怎么能用这样的礼节呢?我作为陪臣,不敢接受。”

周王说:“舅舅,我赞赏你的功绩,你的美德值得称颂,我会永远记住。你去履行你的职责吧,不要违背我的命令。”

管仲接受了下卿的礼节后返回。

君子说:“管仲的家族世代祭祀是应该的!他谦让不忘自己的上级。《诗经》说:‘和乐平易的君子,神灵会保佑他。’”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僖公-僖公十二年-注解

日有食之:指日食现象,古代认为日食是不祥之兆,常与国家的兴衰、君主的命运相联系。

楚人灭黄:楚国消灭了黄国,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

陈侯杵臼卒:陈国的君主杵臼去世,记录了诸侯国君主更迭的历史事件。

诸侯城卫楚丘之郛:诸侯国在卫国的楚丘修建城墙,以防备狄人的侵扰。

黄人恃诸侯之睦于齐:黄国依仗与齐国的友好关系,不向楚国进贡。

王子带奔齐:王子带因内乱逃往齐国,反映了周王室内部的权力斗争。

管夷吾:即管仲,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隰朋:齐国大夫,曾与管仲一同辅佐齐桓公。

上卿之礼:古代诸侯国对重要使臣的最高礼遇。

陪臣:指诸侯国的臣子,相对于天子而言。

恺悌君子:出自《诗经》,意为和乐平易的君子,受到神灵的保佑。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僖公-僖公十二年-评注

这段文字出自《左传》,记载了春秋时期鲁国十二年的历史事件。通过对日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君主更迭等事件的描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变迁。日食被视为不祥之兆,暗示了国家的危机;楚国灭黄国,展现了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陈侯杵臼的去世,则记录了诸侯国君主更迭的历史。

文中还提到了周王室内部的权力斗争,王子带因内乱逃往齐国,反映了周王室的衰落与诸侯国的崛起。管仲作为齐国的杰出政治家,通过外交手段平息了周王室与晋国的冲突,展现了其卓越的政治智慧。管仲辞让上卿之礼的行为,体现了他的谦逊与忠诚,符合儒家所推崇的君子风范。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不仅记录了历史事件,还通过管仲的行为传达了儒家的道德观念,如谦逊、忠诚、礼让等。管仲的言行符合《诗经》中‘恺悌君子,神所劳矣’的描述,强调了君子应具备的美德。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简洁明了,叙事清晰,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述,展现了春秋时期的社会风貌。同时,通过管仲的言行,塑造了一个符合儒家理想的君子形象,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为研究春秋时期的政治、军事、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史料。通过对诸侯国之间的战争、周王室内部的权力斗争、管仲的外交活动等事件的记载,揭示了春秋时期的社会变迁与政治格局。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僖公-僖公十二年》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293.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