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僖公-僖公十九年

作者: 相传为左丘明,鲁国史官,与孔子同时代或稍晚。

年代: 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共255年的历史。

内容简要: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以《春秋》为纲,详细记载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重大事件,塑造了众多鲜活的历史人物形象,展现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僖公-僖公十九年-原文

【经】

十有九年春,王三月,宋人执滕子婴齐。

夏六月,宋公、曹人、邾人盟于曹南。鄫子会盟于邾。己酉,邾人执鄫子,用之。

秋,宋人围曹。

卫人伐邢。

冬,会陈人、蔡人、楚人、郑人盟于齐。

梁亡。

【传】

十九年春,遂城而居之。

夏,宋公使邾文公用鄫子于次睢之社,欲以属东夷。司马子鱼曰:“古者六畜不相为用,小事不用大牲,而况敢用人乎?祭祀以为人也,民,神之主也,用人,其谁飨之?齐桓公存三亡国以属诸侯,义士犹曰薄德。今一会而虐二国之君,又用诸淫昏之鬼,将以求霸,不亦难乎?得死为幸!”

秋,卫人伐邢,以报菟圃之役。于是卫大旱,卜有事于山川,不吉。甯庄子曰:“昔周饥,克殷而年丰。今邢方无道,诸侯无伯,天其或者欲使卫讨邢乎?”从之,师兴而雨。

宋人围曹,讨不服也。子鱼言于宋公曰:“文王闻崇德乱而伐之,军三旬而不降,退修教而复伐之,因垒而降。《诗》曰:‘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今君德无乃犹有所阙,而以伐人,若之何?盍姑内省德乎?无阙而后动。”

陈穆公请修好于诸侯以无忘齐桓之德。冬,盟于齐,修桓公之好也。

梁亡。不书其主,自取之也。初,梁伯好土功,亟城而弗处,民罢而弗堪,则曰:“某寇将至。”乃沟公宫,曰:“秦将袭我。”民惧而溃,秦遂取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僖公-僖公十九年-译文

【经】

鲁国十九年春天,周历三月,宋国人抓住了滕国的国君婴齐。

夏天六月,宋公、曹国人、邾国人在曹国的南边结盟。鄫国的国君也参加了在邾国的会盟。己酉日,邾国人抓住了鄫国的国君,并杀了他用于祭祀。

秋天,宋国军队包围了曹国。

卫国军队攻打邢国。

冬天,陈国、蔡国、楚国、郑国的代表在齐国结盟。

梁国灭亡了。

【传】

鲁国十九年春天,宋国人在滕国筑城并居住下来。

夏天,宋公让邾文公在次睢的社庙用鄫国的国君作为祭品,想要以此来控制东夷。司马子鱼说:“古时候六畜不能互相替代使用,小事不用大牲,何况敢用人呢?祭祀是为了人,民是神的主人,用人祭祀,谁会享用呢?齐桓公保存了三个灭亡的国家来团结诸侯,义士还说他的德行不够。现在一次会盟就虐待了两个国家的国君,又用他们来祭祀淫乱的鬼神,想要以此求得霸业,不是很难吗?能死就是幸运了!”

秋天,卫国军队攻打邢国,以报复菟圃之战。这时卫国发生了大旱,占卜祭祀山川,结果不吉利。甯庄子说:“以前周朝饥荒,攻克了殷商后年成就丰收了。现在邢国无道,诸侯没有霸主,天意或许是想让卫国讨伐邢国吧?”于是听从了他的建议,军队出发后果然下雨了。

宋国军队包围了曹国,讨伐不服从的国家。子鱼对宋公说:“文王听说崇国德行混乱就去讨伐它,军队围困了三十天还不投降,就退兵修整教化然后再去讨伐,结果崇国投降了。《诗经》说:‘刑罚施于妻子,推广到兄弟,以此来治理国家。’现在君主的德行恐怕还有所欠缺,却去讨伐别人,怎么办呢?何不先反省自己的德行呢?没有欠缺了再行动。”

陈穆公请求与诸侯修好,以不忘齐桓公的德行。冬天,在齐国结盟,重修齐桓公的友好关系。

梁国灭亡了。没有记载是谁灭亡了它,是它自己造成的。起初,梁伯喜欢大兴土木,频繁筑城却不居住,百姓疲惫不堪,于是他说:“有敌人要来。”就在公宫周围挖沟,说:“秦国要来袭击我们。”百姓害怕而溃散,秦国于是攻取了梁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僖公-僖公十九年-注解

滕子婴齐:滕国的君主婴齐,滕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位于今山东省滕州市一带。

宋公:宋国的君主,宋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重要诸侯国,位于今河南省商丘市一带。

曹南:曹国的南部地区,曹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位于今山东省菏泽市一带。

鄫子:鄫国的君主,鄫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位于今山东省临沂市一带。

次睢之社:次睢是地名,社是祭祀土地神的地方,次睢之社是宋国祭祀土地神的场所。

司马子鱼:宋国的司马,司马是古代官职,掌管军事,子鱼是其名。

齐桓公:齐国的君主,春秋五霸之一,以仁义著称,曾多次帮助弱小国家。

菟圃之役:菟圃是地名,役指战争,菟圃之役是卫国与邢国之间的一场战争。

甯庄子:卫国的贵族,甯氏是卫国的世家大族。

陈穆公:陈国的君主,陈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位于今河南省淮阳县一带。

梁亡:梁国的灭亡,梁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位于今陕西省韩城市一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僖公-僖公十九年-评注

这段古文记载了春秋时期各国之间的政治、军事和外交活动,反映了当时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文中提到的宋国、曹国、邾国、鄫国、卫国、邢国、陈国、蔡国、楚国、郑国和梁国,都是春秋时期的重要诸侯国。这些国家之间的盟会、战争和外交活动,体现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权力斗争和利益博弈。

文中提到的‘宋人执滕子婴齐’、‘邾人执鄫子,用之’等事件,反映了当时诸侯国之间的强权政治和弱肉强食的现实。宋国和邾国通过拘禁他国君主来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这种行为在当时并不罕见,但也引发了司马子鱼的批评。司马子鱼引用古礼,指出‘小事不用大牲,而况敢用人乎’,强调了祭祀应以人为本,反对用人作为祭品的做法。这种批评不仅是对宋国和邾国的谴责,也是对当时社会道德沦丧的反思。

文中还提到了齐桓公的仁义之举,齐桓公曾多次帮助弱小国家,存三亡国以属诸侯,成为春秋五霸之一。与之相比,宋国和邾国的行为显得更加残暴和不义。司马子鱼通过对比齐桓公的仁义和宋国、邾国的暴行,表达了对当时诸侯国道德沦丧的忧虑。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卫国的旱灾和卜筮活动。卫国在旱灾时卜筮山川,试图通过祭祀来祈求降雨,但卜筮结果不吉。甯庄子提出‘今邢方无道,诸侯无伯,天其或者欲使卫讨邢乎’,认为天灾可能是上天对卫国的考验,暗示卫国应通过讨伐无道的邢国来获得上天的眷顾。这种思想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天命的信仰和对道德行为的重视。

最后,文中提到的梁国灭亡事件,揭示了梁国君主好大喜功、不顾民生的行为最终导致国家灭亡的教训。梁伯‘好土功,亟城而弗处,民罢而弗堪’,最终导致民怨沸腾,国家崩溃。这一事件不仅是对梁国君主行为的批评,也是对当时诸侯国统治者滥用民力、忽视民生的警示。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记载春秋时期各国之间的政治、军事和外交活动,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道德困境。文中通过对齐桓公的仁义之举和宋国、邾国、梁国等国的暴行的对比,表达了对当时社会道德沦丧的忧虑和对仁义道德的呼唤。同时,文中还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天命的信仰和对道德行为的重视,体现了春秋时期人们对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思考。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僖公-僖公十九年》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291.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