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僖公-僖公十三年

作者: 相传为左丘明,鲁国史官,与孔子同时代或稍晚。

年代: 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共255年的历史。

内容简要: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以《春秋》为纲,详细记载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重大事件,塑造了众多鲜活的历史人物形象,展现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僖公-僖公十三年-原文

【经】

十有三年春,狄侵卫。

夏四月,葬陈宣公。

公会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曹伯于鹹。

秋九月,大雩。

冬,公子友如齐。

【传】

十三年春,齐侯使仲孙湫聘于周,且言王子带。事毕,不与王言。归复命曰:“未可,王怒未怠,其十年乎。不十年,王弗召也。”

夏,会于鹹,淮夷病杞故,且谋王室也。

秋,为戎难故,诸侯戍周,齐仲孙湫致之。

冬,晋荐饑,使乞籴于秦。秦伯谓子桑:“与诸乎?”对曰:“重施而报,君将何求。重施而不报,其民必携,携而讨焉,无众必败。”谓百里:“与诸乎?”对曰:“天灾流行,国家代有。救灾恤邻,道也。行道有福。”丕郑之子豹在秦,请伐晋。秦伯曰:“其君是恶,其民何罪?”秦于是乎输粟于晋,自雍及绛,相继。命之曰“汎舟之役”。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僖公-僖公十三年-译文

【经】

十三年春天,狄人入侵卫国。

夏天四月,陈宣公被安葬。

公在鹹地与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曹伯会面。

秋天九月,举行了大雩祭。

冬天,公子友前往齐国。

【传】

十三年春天,齐侯派遣仲孙湫前往周朝进行聘问,并且提及王子带的事情。事情结束后,仲孙湫没有与周王交谈。他回去复命说:“现在还不可以,周王的怒气还未平息,可能需要十年时间。不到十年,周王不会召见他。”

夏天,诸侯在鹹地会面,因为淮夷侵扰杞国,同时也为了商讨王室的事务。

秋天,因为戎族的威胁,诸侯们派兵守卫周朝,齐国的仲孙湫负责此事。

冬天,晋国遭遇饥荒,派人向秦国请求粮食援助。秦伯问子桑:“要给他们吗?”子桑回答说:“如果给予重施而得到回报,君主还有什么可求的。如果给予重施而得不到回报,那么民众必定会离心,离心之后再去讨伐,没有民众的支持必定会失败。”秦伯又问百里:“要给他们吗?”百里回答说:“天灾是时常发生的,国家之间应该互相帮助。救灾和帮助邻国,这是道义。遵循道义会有福报。”丕郑的儿子豹在秦国,请求攻打晋国。秦伯说:“他们的君主是恶的,但他们的民众有什么罪过呢?”于是秦国向晋国输送粮食,从雍地到绛地,连续不断。这次行动被称为“汎舟之役”。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僖公-僖公十三年-注解

狄:古代中国北方的一个民族,常与中原诸侯国发生冲突。

卫: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位于今河南省北部。

陈宣公:陈国的君主,宣公是其谥号。

鹹:地名,春秋时期的一个会盟地点。

大雩:古代的一种祈雨仪式,通常在干旱时举行。

公子友:齐国的公子,名友。

仲孙湫:齐国的大夫,名湫,仲孙是氏。

王子带:周王室的王子,名带。

淮夷:古代中国东部的一个民族,常与中原诸侯国发生冲突。

杞: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位于今河南省东部。

戎:古代中国西部的一个民族,常与中原诸侯国发生冲突。

晋:春秋时期的一个强大诸侯国,位于今山西省。

秦:春秋时期的一个强大诸侯国,位于今陕西省。

子桑:秦国的大夫,名桑。

百里:秦国的大夫,名里。

丕郑:晋国的大夫,名郑,丕是氏。

豹:丕郑的儿子,名豹。

雍:秦国的都城,位于今陕西省凤翔县。

绛:晋国的都城,位于今山西省侯马市。

汎舟之役:指秦国通过水路运送粮食到晋国的事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僖公-僖公十三年-评注

这段文字记载了春秋时期的一系列政治和军事事件,反映了当时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国际局势。首先,狄族入侵卫国,显示了北方民族对中原诸侯国的威胁。接着,陈宣公的葬礼和诸侯在鹹地的会盟,体现了诸侯国之间的外交活动和礼仪制度。

齐侯派遣仲孙湫出使周王室,但未能与周王达成共识,反映了周王室的权威下降和诸侯国的独立性增强。仲孙湫的预言‘王怒未怠,其十年乎。不十年,王弗召也。’暗示了周王室与诸侯国之间的紧张关系将持续一段时间。

夏季的会盟是为了应对淮夷对杞国的威胁,并商讨如何维护周王室的利益。秋季的诸侯戍周和齐仲孙湫的参与,显示了诸侯国对周王室的保护责任。冬季,晋国因饥荒向秦国求援,秦国的反应体现了春秋时期的‘救灾恤邻’的道义观念。

秦伯与子桑、百里的对话,反映了秦国在决策时的谨慎和道义考量。丕郑之子豹请求伐晋,但秦伯以‘其君是恶,其民何罪?’为由拒绝,显示了秦国对战争的审慎态度和对民众的关怀。最终,秦国通过水路运送粮食到晋国,被称为‘汎舟之役’,这一事件不仅解决了晋国的饥荒问题,也加强了秦晋两国的关系。

总体而言,这段文字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展现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政治、军事和外交活动,以及当时的社会道德观念和国际关系。这些事件不仅具有历史价值,也为我们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文化提供了重要线索。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僖公-僖公十三年》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289.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