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僖公-僖公十一年

作者: 相传为左丘明,鲁国史官,与孔子同时代或稍晚。

年代: 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共255年的历史。

内容简要: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以《春秋》为纲,详细记载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重大事件,塑造了众多鲜活的历史人物形象,展现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僖公-僖公十一年-原文

【经】

十有一年春,晋杀其大夫丕郑父。

夏,公及夫人姜氏会齐侯于阳穀。

秋八月,大雩。

冬,楚人伐黄。

【传】

十一年春,晋侯使以丕郑之乱来告。

天王使召武公、内史过赐晋侯命。

受玉惰。

过归,告王曰:“晋侯其无后乎。

王赐之命而惰于受瑞,先自弃也已,其何继之有?

礼,国之干也。

敬,礼之舆也。

不敬则礼不行,礼不行则上下昏,何以长世?”

夏,扬、拒、泉、皋、伊、雒之戎同伐京师,入王城,焚东门。

王子带召之也。

秦、晋伐戎以救周。

秋,晋侯平戎于王。

黄人不归楚贡。

冬,楚人伐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僖公-僖公十一年-译文

【经】

十一年春天,晋国杀了他们的大夫丕郑父。

夏天,鲁公和夫人姜氏在阳穀与齐侯会面。

秋天八月,举行了大规模的祈雨仪式。

冬天,楚国攻打黄国。

【传】

十一年春天,晋侯派人来报告丕郑的叛乱。

周王派召武公和内史过去赐予晋侯爵位。

晋侯在接受玉器时显得怠慢。

内史过回来后,告诉周王说:“晋侯恐怕不会有后代了。

王赐予他爵位,他却怠慢地接受瑞玉,这是自己先放弃了,怎么会有继承者呢?

礼仪,是国家的根本。

尊敬,是礼仪的载体。

不尊敬则礼仪无法施行,礼仪无法施行则上下混乱,怎么能长久维持国家呢?”

夏天,扬、拒、泉、皋、伊、雒等地的戎族一起攻打京师,进入王城,焚烧了东门。

这是王子带召唤他们来的。

秦国和晋国出兵攻打戎族以救援周朝。

秋天,晋侯与周王和解了戎族的问题。

黄国人不向楚国进贡。

冬天,楚国攻打黄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僖公-僖公十一年-注解

丕郑父:晋国的大夫,因叛乱被杀。

阳穀:地名,今山东阳谷县,春秋时期齐国的重要地点。

大雩:古代求雨的祭祀活动,通常在干旱时期举行。

黄:春秋时期的小国,位于今河南潢川县一带。

召武公:周王室的贵族,被派去晋国执行任务。

内史过:周王室的官员,负责记录历史和管理文书。

受玉惰:指晋侯在接受周王赐予的玉器时态度不敬,表现出懒惰。

瑞:古代象征吉祥和权力的玉器。

礼:古代社会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基础。

敬:对礼仪的尊重和遵守,是礼仪得以实施的前提。

上下昏:指社会秩序混乱,上下级关系不明确。

长世:指国家的长治久安。

扬、拒、泉、皋、伊、雒之戎:春秋时期分布在今陕西、河南一带的少数民族。

王子带:周王室的王子,曾引发内乱。

秦、晋:春秋时期的两个大国,秦国位于今陕西一带,晋国位于今山西一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僖公-僖公十一年-评注

这段文字记载了春秋时期晋国、周王室及周边国家的一系列政治和军事事件,反映了当时复杂的社会关系和动荡的政治局势。

首先,晋国大夫丕郑父的叛乱及其被杀,揭示了晋国内部的权力斗争和政治不稳定。晋侯在处理这一事件时,表现出对周王室的不敬,这反映了诸侯国与周王室之间日益疏远的关系。

其次,周王室在面对扬、拒、泉、皋、伊、雒之戎的入侵时,显得无力自保,不得不依赖秦、晋等大国的援助。这说明了周王室的衰落和诸侯国的崛起。

再次,晋侯在处理与周王室的关系时,表现出不敬和懒惰,这被内史过视为晋国未来衰败的预兆。这一观点体现了古代社会对礼仪和敬意的重视,认为这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

最后,楚国对黄国的征伐,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争霸和扩张。黄国作为一个小国,无力抵抗楚国的进攻,这进一步说明了小国在大国争霸中的脆弱地位。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不仅记录了具体的历史事件,还通过这些事件揭示了春秋时期的社会变迁和政治格局。它反映了周王室的衰落、诸侯国的崛起、礼仪的重要性以及小国在大国争霸中的困境。这些内容对于我们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僖公-僖公十一年》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285.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