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石部-银朱

作者: 李时珍(1518年-1593年),字东璧,号珍堂,明代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生于湖北蕲春,历尽多年游历,广泛采集药材,深入研究医药,尤其是中药学领域,成为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人物。他的代表作《本草纲目》凝聚了他毕生的医学和药物学研究成果,对后世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明代(1596年)。

内容简要:《本草纲目》是李时珍在他多年的实地考察、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基础上完成的,是一部集药物学、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巨著。全书共分为16个部类,收录了1892种药物,其中包括动植物、矿物以及其性味、功能、用途等。李时珍不仅在书中详细列出了药材的种类与功效,还通过考证历代本草书籍中的错误,为中药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草纲目》在医学界的影响巨大,不仅对中医药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还被多国的医学界所尊重,成为世界中医药的宝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石部-银朱-原文

释名亦名猩红、紫粉霜。

用石亭脂和水银同罐炼成。

贴在罐口的是丹砂,贴在罐内的是银珠。

气味辛、温、有毒。

主治小儿内钓(惊风,多啼)。用银朱半钱,乳香、煨蒜各一钱,共研细,捏成丸子,如粟米大。半岁儿五丸,薄荷汤送下。

痰气结胸。用银朱半两、明矾一两,同研细。置瓦盏中,下加微火熔化。刮取,搓成丸子,每服一钱,茶和姜汁送下。此方名“鹤顶丹”。

水肿,但大便尚通畅。用银朱半两、煅硫磺四两,共研细,加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次服三十丸。

咽喉疼痛。用银朱、海螵蛸,等分为末,吹入喉中,涎流,痛止。

火焰丹毒。用银朱调鸡蛋清涂搽。

汤火伤。用银朱调菜油敷上。

背疽。用银朱、白矾等分。煎汤温洗患处,再用桑柴火远远烘热。一天三次。

鱼脐疔(按:疔初起,即呈长形,边缘带红色,中央带黑色。痛极者有救,不大痛者反而难救)。用水调银朱成丸,每服一丸,温酒送下。此方名“走马丹”。

杨梅毒。用银朱、粉锡,等分为末。把纸卷成捻子,蘸油点燃,放在木桶中。令病人到桶边用鼻子吸取烧捻子放出的烟子。一天一次,七天可愈。

又方:银朱二钱,孩儿茶一钱,龙桂香一钱,皂角子一钱,共研细,照上方作熏药用。

又方:银朱、水银粉各一钱,黄蜡、菜油各一两,加热化开调药,摊在油纸上贴患处,疮痂自脱。

筋骨疼痛。用银朱三钱、枯矾四钱,研细。裹入纸中做成三个捻子。每天早晨拿一个捻子蘸油熏肚脐,熏后蒙被而卧,汗出为好。

顽疮久不收口。用银朱一钱、陈年石灰五分、松香五钱、香油一两,调匀,摊在纸上贴患处。

血风臁疮。取黄蜡一两,熔化后,加银朱一两,搅匀,摊在纸上。先把臁疮刺孔,再把药纸贴牢。

黄水湿疮。用银朱、盐梅,合捣敷上。

癣疮。用银朱、牛骨髓、桐油,调搽。

头上生虱。用银朱浸醋,每天梳头时带药入发。

又一治法:纸包银朱,烧着,用碗盖住。烟结碗内成垢,以茶水洗下,倒入头发中,再把头发包起来。第二天,头虱尽死。

附方银朱的功效,和水银粉大致相同:祛痰,破结,杀虫,治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石部-银朱-译文

这种药物也被称为猩红、紫粉霜。它是通过将石亭脂和水银放在同一个罐子里炼制而成的。罐口贴的是丹砂,罐内贴的是银珠。

它的气味是辛辣、温热、有毒。

主治小儿内钓(惊风,多啼)。使用半钱银朱,一钱乳香和一钱煨蒜,共同研成粉末,捏成如粟米大小的丸子。半岁大的孩子服用五丸,用薄荷汤送服。

痰气结胸。使用半两银朱和一两明矾,共同研成粉末。放在瓦盏中,下面用微火熔化。刮取后,搓成丸子,每次服用一钱,用茶和姜汁送服。这个方子叫做‘鹤顶丹’。

水肿,但大便仍然通畅。使用半两银朱和四两煅硫磺,共同研成粉末,加糊做成如梧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三十丸。

咽喉疼痛。使用银朱和海螵蛸,等分研成粉末,吹入喉中,使涎液流出,疼痛停止。

火焰丹毒。使用银朱调鸡蛋清涂擦。

汤火伤。使用银朱调菜油敷上。

背疽。使用银朱和白矾等分。煎汤温洗患处,再用桑柴火远远烘热。一天三次。

鱼脐疔(按:疔初起时,即呈长形,边缘带红色,中央带黑色。痛得厉害的可以救治,不太痛的反而不容易救治)。用水调银朱成丸,每次服用一丸,用温酒送服。这个方子叫做‘走马丹’。

杨梅毒。使用银朱和粉锡等分研成粉末。把纸卷成捻子,蘸油点燃,放在木桶中。让病人到桶边用鼻子吸取烧捻子放出的烟子。一天一次,七天可以治愈。

又有另一个方子:二钱银朱,一钱孩儿茶,一钱龙桂香,一钱皂角子,共同研成粉末,按照上面的方法制作成熏药用。

又有另一个方子:一钱银朱,一钱水银粉,一两黄蜡,一两菜油,加热融化调药,摊在油纸上贴在患处,疮痂自然会脱落。

筋骨疼痛。使用三钱银朱和四钱枯矾研成粉末。裹入纸中做成三个捻子。每天早晨拿一个捻子蘸油熏肚脐,熏后蒙被而卧,出汗为好。

顽疮久不收口。使用一钱银朱,五分陈年石灰,五钱松香,一两香油,调匀,摊在纸上贴在患处。

血风臁疮。取一两黄蜡,熔化后,加一钱银朱,搅匀,摊在纸上。先在臁疮处刺孔,再将药纸贴牢。

黄水湿疮。使用银朱和盐梅,合捣敷上。

癣疮。使用银朱、牛骨髓、桐油,调搽。

头上生虱。使用银朱浸醋,每天梳头时将药带入发中。

又有另一种治疗方法:用纸包住银朱,烧着,用碗盖住。烟在碗内凝结成垢,用茶水洗下,倒入头发中,再将头发包起来。第二天,头虱都会死去。

附方:银朱的功效和水银粉大致相同:祛痰,破结,杀虫,治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石部-银朱-注解

猩红:一种红色,常用来形容严重的皮肤病或炎症,如猩红热。

紫粉霜:古代对某些药物的别称,可能指某些颜色呈紫红色且粉末状的药物。

石亭脂:古代药物名,可能是一种矿物或矿物加工品。

水银:即汞,一种有毒的重金属,古代常用于炼丹和制药。

丹砂:矿物名,主要成分是硫化汞,古代常用于炼丹和制药。

银珠:可能是银质的珠子,用于某些药物的制备。

辛:味道辛辣,中医认为辛味药物有发散、行气的作用。

温:性质温和,中医认为温性药物有温中散寒的作用。

有毒:表示这种药物具有一定的毒性,使用时需谨慎。

小儿内钓:古代医学术语,可能指小儿惊风或内热引起的症状。

乳香:药材名,具有行气止痛、活血化瘀的功效。

煨蒜:用蒜经过一定烹饪方法制成的药物,具有温中散寒的作用。

薄荷汤:用薄荷煮成的汤,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明矾:矿物名,主要成分是硫酸铝钾,具有收敛、消炎的作用。

鹤顶丹:古代方剂名,具有治疗水肿的功效。

梧子:一种植物的种子,古代常用作药物的计量单位。

海螵蛸:动物名,即乌贼的贝壳,具有收敛、消炎的作用。

火焰丹毒:古代医学术语,可能指因火焰烧伤引起的皮肤疾病。

汤火伤:因汤或火烧伤造成的伤害。

背疽:背部的一种疮疖。

鱼脐疔:一种皮肤疾病,初起时呈长形,边缘带红色,中央带黑色。

走马丹:古代方剂名,具有治疗鱼脐疔的功效。

杨梅毒:古代医学术语,可能指梅毒。

粉锡:可能是锡的粉末,用于某些药物的制备。

皂角子:药材名,具有润肺止咳、消痰的作用。

枯矾:矿物名,主要成分是硫酸铝钾,经过加工制成,具有收敛、消炎的作用。

黄蜡:动物蜡的一种,经过加工后可用来制作药物。

盐梅:梅子经过腌制后的一种食品,也可入药。

牛骨髓:牛的骨髓,具有滋补强壮的作用。

桐油:桐树的种子油,具有润肤的作用。

醋:一种发酵的酸味液体,可用来制药。

附方:附带的方剂,即与正文方剂相配合使用的方剂。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石部-银朱-评注

释名亦名猩红、紫粉霜。用石亭脂和水银同罐炼成。贴在罐口的是丹砂,贴在罐内的是银珠。

此段文字描述了银朱的制作方法,银朱是一种传统的中药材,其名称来源于其颜色和制作工艺。‘猩红’和‘紫粉霜’均形容其颜色,表明银朱在古代可能被用于化妆品或药物的外用。制作过程中,石亭脂和水银的运用体现了古代炼丹术的智慧,而丹砂和银珠的区分则说明了对药材成分的精细处理。这种炼制方法不仅反映了古代医药的实践智慧,也体现了对药材质量的严格把控。

气味辛、温、有毒。

这里的‘气味辛、温、有毒’是对银朱性质的描述。‘辛’指其味道,‘温’指其性质,‘有毒’则表明其具有一定的毒性。在古代医药理论中,药物的气味和性质与其疗效密切相关,这种描述有助于医生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同时,‘有毒’也提醒使用者在服用或使用银朱时需谨慎。

主治小儿内钓(惊风,多啼)。用银朱半钱,乳香、煨蒜各一钱,共研细,捏成丸子,如粟米大。半岁儿五丸,薄荷汤送下。

此段文字介绍了银朱在治疗小儿疾病中的应用。‘小儿内钓’指的是小儿惊风,‘多啼’则指小儿啼哭不止。银朱与其他药材配合使用,体现了古代中医的辨证施治原则。丸剂的使用也反映了古代制药技术的发展。

痰气结胸。用银朱半两、明矾一两,同研细。置瓦盏中,下加微火熔化。刮取,搓成丸子,每服一钱,茶和姜汁送下。此方名‘鹤顶丹’。

此段文字描述了银朱在治疗痰气结胸方面的应用。‘鹤顶丹’是银朱与其他药材配合制成的方剂,体现了古代中医对复杂病症的综合性治疗思路。通过熔化、搓丸等步骤,展现了古代制药技术的精细。

水肿,但大便尚通畅。用银朱半两、煅硫磺四两,共研细,加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次服三十丸。

此段文字描述了银朱在治疗水肿方面的应用。银朱与煅硫磺的配合使用,体现了古代中医对病症的针对性治疗。丸剂的使用也反映了古代制药技术的进步。

咽喉疼痛。用银朱、海螵蛸,等分为末,吹入喉中,涎流,痛止。

此段文字描述了银朱在治疗咽喉疼痛方面的应用。银朱与海螵蛸的配合使用,体现了古代中医对病症的针对性治疗。吹入喉中的方法也反映了古代制药技术的独特之处。

火焰丹毒。用银朱调鸡蛋清涂搽。

此段文字描述了银朱在治疗火焰丹毒方面的应用。银朱与鸡蛋清的配合使用,体现了古代中医对病症的针对性治疗。涂搽的方法也反映了古代制药技术的实用性。

汤火伤。用银朱调菜油敷上。

此段文字描述了银朱在治疗汤火伤方面的应用。银朱与菜油的配合使用,体现了古代中医对病症的针对性治疗。敷上的方法也反映了古代制药技术的简便性。

背疽。用银朱、白矾等分。煎汤温洗患处,再用桑柴火远远烘热。一天三次。

此段文字描述了银朱在治疗背疽方面的应用。银朱与白矾的配合使用,体现了古代中医对病症的针对性治疗。煎汤温洗和桑柴火烘热的方法也反映了古代治疗技术的多样性。

鱼脐疔(按:疔初起,即呈长形,边缘带红色,中央带黑色。痛极者有救,不大痛者反而难救)。用水调银朱成丸,每服一丸,温酒送下。此方名‘走马丹’。

此段文字描述了银朱在治疗鱼脐疔方面的应用。‘走马丹’是银朱制成的方剂,体现了古代中医对病症的针对性治疗。水调和温酒送下的方法也反映了古代制药技术的多样性。

杨梅毒。用银朱、粉锡,等分为末。把纸卷成捻子,蘸油点燃,放在木桶中。令病人到桶边用鼻子吸取烧捻子放出的烟子。一天一次,七天可愈。

此段文字描述了银朱在治疗杨梅毒方面的应用。银朱与粉锡的配合使用,体现了古代中医对病症的针对性治疗。烧捻子和烟子的使用方法也反映了古代治疗技术的独特性。

附方银朱的功效,和水银粉大致相同:祛痰,破结,杀虫,治疮。

此段文字总结了银朱的功效,并与水银粉进行了比较。祛痰、破结、杀虫、治疮等功效反映了银朱在古代医药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与水银粉的比较也体现了古代对药材功效的深入研究。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石部-银朱》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2842.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