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石部-铜矿石

作者: 李时珍(1518年-1593年),字东璧,号珍堂,明代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生于湖北蕲春,历尽多年游历,广泛采集药材,深入研究医药,尤其是中药学领域,成为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人物。他的代表作《本草纲目》凝聚了他毕生的医学和药物学研究成果,对后世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明代(1596年)。

内容简要:《本草纲目》是李时珍在他多年的实地考察、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基础上完成的,是一部集药物学、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巨著。全书共分为16个部类,收录了1892种药物,其中包括动植物、矿物以及其性味、功能、用途等。李时珍不仅在书中详细列出了药材的种类与功效,还通过考证历代本草书籍中的错误,为中药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草纲目》在医学界的影响巨大,不仅对中医药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还被多国的医学界所尊重,成为世界中医药的宝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石部-铜矿石-原文

集解铜矿石,状如姜石而有铜 星,熔之取铜也,出铜山中。

气味酸,寒,有小毒。

主治丁肿恶疮,为末傅之。

驴马脊疮,臭腋,磨汁涂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石部-铜矿石-译文

收集铜矿石,它的形状像姜石,上面有铜星,通过熔炼可以提取铜,这种铜是从铜矿山中开采出来的。

它的气味是酸的,性质寒冷,有一定的毒性。

主要用于治疗痈疽恶疮,将其磨成粉末后涂抹在患处。

对于驴马背上的疮伤,以及臭汗腋,可以将其磨成汁液后涂抹。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石部-铜矿石-注解

集解:汇集整理,此处指收集和提炼。

铜矿石:含有铜的矿石,是铜的天然来源。

姜石:一种含有铜的矿石,因其颜色和质地类似姜而得名。

铜星:铜矿石中含有的铜的颗粒,如同星星般分布。

熔之取铜:通过加热使铜矿石熔化,从中提取铜。

出铜山中:铜矿石产自山中。

气味:物质的气味,此处指铜矿石的气味。

酸:味觉上的酸味。

寒:性质上的寒冷,指铜矿石性质偏寒。

有小毒:具有轻微的毒性。

主治:主要治疗。

丁肿恶疮:一种皮肤病症,表现为红肿和疼痛。

为末傅之:将药物研成粉末后敷在患处。

驴马脊疮:驴马身上的背部伤口。

臭腋:腋下有异味。

磨汁涂之:将药物磨成汁液后涂抹在患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石部-铜矿石-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古代医药文献,记载了铜矿石的采集、性质以及用途。以下是对每行的逐句赏析:

‘集解铜矿石,状如姜石而有铜 星,熔之取铜也,出铜山中。’此句描述了铜矿石的采集过程和特征。‘集解’意为搜集整理,表明铜矿石的采集已有一定的历史和经验。‘姜石’是一种矿物,其形态与铜矿石相似,但铜矿石中含有的铜星是其显著特征。‘熔之取铜也’说明通过熔炼铜矿石可以提取铜,而‘出铜山中’则指出了铜矿石的产地,表明铜资源与山川地质紧密相关。

‘气味酸,寒,有小毒。’此句描述了铜矿石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气味酸’指的是铜矿石具有酸味,‘寒’则说明其性质偏寒,‘有小毒’则表明其具有一定的毒性,这些性质在古代医药学中对于药物的药性分类具有重要意义。

‘主治丁肿恶疮,为末傅之。’此句说明了铜矿石在医药上的应用。‘主治’意为主要治疗,‘丁肿恶疮’指的是一种肿毒恶疮,‘为末傅之’则是指将铜矿石磨成粉末后外敷,这种方法在古代医药中较为常见,体现了中药的‘外治’理念。

‘驴马脊疮,臭腋,磨汁涂之。’此句进一步阐述了铜矿石在治疗动物疾病中的应用。‘驴马脊疮’和‘臭腋’分别指驴马身上的疮口和腋下的臭味,‘磨汁涂之’则是指将铜矿石磨成汁液后涂抹在患处,这种方法体现了古代医药对动物疾病的治疗方法。

总体而言,这段古文反映了古代对铜矿石的认识和应用,不仅揭示了铜矿石的物理、化学性质,还展示了其在医药领域的实际应用,体现了古代医药学的实践性和实用性。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石部-铜矿石》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2840.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