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石部-石膏

作者: 李时珍(1518年-1593年),字东璧,号珍堂,明代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生于湖北蕲春,历尽多年游历,广泛采集药材,深入研究医药,尤其是中药学领域,成为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人物。他的代表作《本草纲目》凝聚了他毕生的医学和药物学研究成果,对后世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明代(1596年)。

内容简要:《本草纲目》是李时珍在他多年的实地考察、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基础上完成的,是一部集药物学、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巨著。全书共分为16个部类,收录了1892种药物,其中包括动植物、矿物以及其性味、功能、用途等。李时珍不仅在书中详细列出了药材的种类与功效,还通过考证历代本草书籍中的错误,为中药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草纲目》在医学界的影响巨大,不仅对中医药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还被多国的医学界所尊重,成为世界中医药的宝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石部-石膏-原文

释名亦名细理石、寒水石。

主治伤寒发狂。用石膏二钱、黄连一钱,共研细。甘草煎汤,冷的送下。此方名“鹊石散”。

小儿丹毒。用石膏粉一两调水涂搽。

骨蒸劳(外寒内热,附骨而蒸,身体消瘦,饮食无味,四肢渐细,脚上浮肿)。用石膏十两,研细,水调服。每服一茶匙,一天两次。

肺热喘嗽。用石膏二两、灸甘草半两,共研为末,每服三钱,生姜蜜汤送下。

痰热喘嗽。用石膏、凝水石各五钱,研细,人参汤送下。

胃火牙痛。用石膏一两,火煅,淡酒淬过。加防风、荆芥、细辛、白芷各五分,共研细。天天擦牙,有效。

老人风热(内热,目赤,头痛,视物模糊)。用石膏三两、竹叶五十片、沙糖一两、粳米三合,先以水三大碗煎石膏、竹叶,煮成二大碗,去渣取汁,加米煮粥,调糖吃下。

头风流泪。用煅石膏二两、川芎二两、灸甘草半两,共开为末。每服一钱,葱白茶汤调下。一天服二次。

头痛,心烦,流鼻血。用石膏、牡蛎各一两,研细。每服二钱,新汲水送下。同时用水调少量药滴鼻内。

风热性筋骨痛。用石膏三钱、面粉七钱,研细,加水调匀,锅里煅红。冷定后化在滚酒中,趁热服下。盖被发汗。连服药三日,病愈。

雀目(按:即黄昏后不能视服)。用石膏粉一钱放在两薄片猪肝中,外用绳捆好,在沙锅中煮熟,取出切食。每天吃一次。

湿温,烦渴,多汗。用石膏、灸甘草,等分为末,每服两小匙,热水送下。

水泻,腹内如雷呜。用火煅石膏,加米饭和成丸子,如梧子大,外以铅丹为衣。每服二十丸,米汤送下。

妇女乳痈。用石膏煅红,研细。每服三钱,温酒送下。服药后,再喝酒至醉即安睡。如此再服药一次,即见效。

油伤火烧。用石膏粉敷上。

刀伤。用石膏、沥表,等分为末,扑洒伤处,不要沾水。

疮口不收。用石膏烧红,研以二两,加铅丹半两,共研为末,洒疮上。此方名“红玉散”。

口疮咽痛。用石膏煅过,取三两,加丹砂三钱半,脑子少许,共研细,点患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石部-石膏-译文

这种药材也叫做细理石、寒水石。

主要用于治疗伤寒引起的疯狂症状。使用石膏二钱、黄连一钱,共同研成粉末。用甘草煎汤,待汤冷却后服用。这个方子叫做‘鹊石散’。

小儿患有丹毒时,用石膏粉一两,加水调和后涂抹。

治疗骨蒸劳(外寒内热,附骨而蒸,身体消瘦,食欲不振,四肢逐渐细弱,脚部浮肿),使用石膏十两,研成粉末,用水调和后服用。每次服用一茶匙,一天两次。

治疗肺热引起的喘息咳嗽,使用石膏二两、炙甘草半两,共同研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钱,用生姜蜜汤送服。

治疗痰热引起的喘息咳嗽,使用石膏和凝水石各五钱,研成粉末,用人参汤送服。

治疗胃火引起的牙痛,使用石膏一两,用火煅烧后,用淡酒淬过。加入防风、荆芥、细辛、白芷各五分,共同研成粉末。每天刷牙时使用,有效。

治疗老人风热(内热,眼睛发红,头痛,看东西模糊),使用石膏三两、竹叶五十片、沙糖一两、粳米三合,先用三大碗水煎煮石膏和竹叶,煮至两大碗,去渣取汁,加入米煮成粥,加入糖食用。

治疗头风流泪,使用煅石膏二两、川芎二两、炙甘草半两,共同研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钱,用葱白茶汤调和后服用。一天服用两次。

治疗头痛、心烦、流鼻血,使用石膏和牡蛎各一两,研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钱,用新鲜的水送服。同时用水调少量药液滴入鼻内。

治疗风热性筋骨痛,使用石膏三钱、面粉七钱,研成粉末,加水调和均匀,然后在锅中煅烧。冷却后溶解在热酒中,趁热服用。盖上被子发汗。连续服用三天,病就会好。

治疗雀目(即黄昏后看不见东西),将一钱石膏粉放在两片猪肝中,用绳子捆好,在沙锅中煮熟,取出切片食用。每天吃一次。

治疗湿温、口渴、多汗,使用石膏和炙甘草,等量研成粉末,每次服用两小勺,用热水送服。

治疗水泻、腹部雷鸣般响声,用火煅烧石膏,加入米饭和成丸子,如梧子大小,用铅丹作为外层。每次服用二十丸,用米汤送服。

治疗妇女乳痈,将石膏煅烧成红色,研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钱,用温酒送服。服药后,再喝酒至醉后安睡。如此再服用一次,就会见效。

治疗油烧伤,用石膏粉敷上。

治疗刀伤,使用石膏和沥表,等量研成粉末,撒在伤口上,不要沾水。

治疗疮口不收,将石膏烧红,研成二两,加入铅丹半两,共同研成粉末,撒在疮口上。这个方子叫做‘红玉散’。

治疗口疮咽痛,将石膏煅烧后,取三两,加入丹砂三钱半,少许脑砂,共同研成粉末,点在患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石部-石膏-注解

细理石:细理石是一种中药材,又称寒水石,具有清热解毒、消炎止痛的功效。

寒水石:寒水石是一种中药材,性寒,味甘,具有清热解毒、利咽消肿、利尿通淋等功效。

伤寒发狂:伤寒发狂是指因伤寒引起的狂躁症状,表现为发热、头痛、烦躁不安等。

石膏:石膏是一种中药材,性寒,味甘,具有清热解毒、生津止渴、除烦止渴等功效。

黄连:黄连是一种中药材,性寒,味苦,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等功效。

甘草:甘草是一种中药材,性平,味甘,具有调和药性、解毒、润肺止咳等功效。

丹毒:丹毒是一种急性化脓性真皮炎症,表现为皮肤红肿、热痛等。

骨蒸劳:骨蒸劳是一种中医病名,指骨蒸发热,身体消瘦,饮食无味等症状。

肺热喘嗽:肺热喘嗽是指因肺热引起的喘息、咳嗽等症状。

痰热喘嗽:痰热喘嗽是指因痰热引起的喘息、咳嗽等症状。

胃火牙痛:胃火牙痛是指因胃火旺盛引起的牙齿疼痛。

防风:防风是一种中药材,性微温,味辛、甘,具有祛风解表、止痛等功效。

荆芥:荆芥是一种中药材,性微温,味辛,具有解表散寒、祛风止痛等功效。

细辛:细辛是一种中药材,性温,味辛,具有温肺化饮、祛风止痛等功效。

白芷:白芷是一种中药材,性温,味辛,具有祛风止痛、通鼻窍等功效。

老人风热:老人风热是指老年人因风热引起的内热症状,如目赤、头痛等。

头风流泪:头风流泪是指因头风引起的眼睛流泪症状。

头痛心烦:头痛心烦是指因头痛引起的烦躁不安等症状。

流鼻血:流鼻血是指鼻黏膜血管破裂引起的鼻出血。

风热性筋骨痛:风热性筋骨痛是指因风热引起的筋骨疼痛。

雀目:雀目是指视力下降,黄昏后视物模糊,类似于现代医学的夜盲症。

湿温:湿温是指因湿邪引起的发热、汗出、口渴等症状。

水泻:水泻是指腹泻,大便稀薄如水。

腹内如雷鸣:腹内如雷鸣是指腹部有雷鸣般的声音,常与腹泻、腹痛等症状相关。

妇女乳痈:妇女乳痈是指妇女乳房发生的急性化脓性炎症。

油伤火烧:油伤火烧是指因油烫伤或火烧伤。

刀伤:刀伤是指因刀割引起的皮肤伤口。

疮口不收:疮口不收是指疮口愈合缓慢或不愈合。

红玉散:红玉散是一种中药方剂,具有收敛生肌、消炎止痛等功效。

口疮咽痛:口疮咽痛是指口腔或咽喉部位发生溃疡,伴有疼痛症状。

丹砂:丹砂是一种中药材,性温,味甘,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等功效。

脑子:脑子是指牛羊等动物的脑部,是一种中药材,具有补脑安神等功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石部-石膏-评注

释名亦名细理石、寒水石。主治伤寒发狂。

此句开篇即点明药物的名称及其别名,细理石和寒水石均为石膏的别称,体现了古人对药材名称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主治伤寒发狂’则直接指出该药的主要用途,即治疗伤寒引起的疯狂症状,反映了古人对疾病症状的精准把握和治疗方法的选择。

用石膏二钱、黄连一钱,共研细。甘草煎汤,冷的送下。此方名‘鹊石散’。

此句描述了药物的配伍和使用方法。石膏与黄连的配伍体现了中医的君臣佐使原则,石膏清热解毒,黄连清热燥湿,两者相辅相成。甘草煎汤送服,体现了中医药的温和调理原则,强调药物与汤剂的协同作用。‘鹊石散’作为方剂名称,寓意着药效如鹊之灵验,体现了古人对药效的美好祝愿。

小儿丹毒。用石膏粉一两调水涂搽。

此句说明了石膏在治疗小儿丹毒中的应用。石膏粉调水涂搽,体现了中医外治法的特色,强调通过外部治疗达到内病外治的效果。

骨蒸劳(外寒内热,附骨而蒸,身体消瘦,饮食无味,四肢渐细,脚上浮肿)。用石膏十两,研细,水调服。每服一茶匙,一天两次。

此句详细描述了骨蒸劳的症状和治疗方法。石膏的用量较大,体现了针对重症的药物用量。水调服法,体现了中医药的个性化治疗原则。

肺热喘嗽。用石膏二两、灸甘草半两,共研为末,每服三钱,生姜蜜汤送下。

此句描述了石膏在治疗肺热喘嗽中的应用。石膏与灸甘草的配伍,体现了中医的辨证施治原则,强调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

痰热喘嗽。用石膏、凝水石各五钱,研细,人参汤送下。

此句描述了石膏在治疗痰热喘嗽中的应用。石膏与凝水石的配伍,体现了中医的相须为用原则,强调药物之间的协同作用。

胃火牙痛。用石膏一两,火煅,淡酒淬过。加防风、荆芥、细辛、白芷各五分,共研细。天天擦牙,有效。

此句描述了石膏在治疗胃火牙痛中的应用。石膏煅制后使用,体现了古人对药物炮制的重视。药物配伍体现了中医的调和阴阳原则,强调通过药物的作用达到平衡身体阴阳的目的。

老人风热(内热,目赤,头痛,视物模糊)。用石膏三两、竹叶五十片、沙糖一两、粳米三合,先以水三大碗煎石膏、竹叶,煮成二大碗,去渣取汁,加米煮粥,调糖吃下。

此句描述了石膏在治疗老人风热中的应用。石膏与竹叶的配伍,体现了中医的清热解毒原则。煎煮方法体现了古人对药效的充分提取。

头风流泪。用煅石膏二两、川芎二两、灸甘草半两,共开为末。每服一钱,葱白茶汤调下。一天服二次。

此句描述了石膏在治疗头风流泪中的应用。煅石膏与川芎、灸甘草的配伍,体现了中医的活血化瘀原则。葱白茶汤调下,体现了中医的个性化治疗原则。

头痛,心烦,流鼻血。用石膏、牡蛎各一两,研细。每服二钱,新汲水送下。同时用水调少量药滴鼻内。

此句描述了石膏在治疗头痛、心烦、流鼻血中的应用。石膏与牡蛎的配伍,体现了中医的清热解毒原则。新汲水送下,体现了中医的因地制宜原则。

风热性筋骨痛。用石膏三钱、面粉七钱,研细,加水调匀,锅里煅红。冷定后化在滚酒中,趁热服下。盖被发汗。连服药三日,病愈。

此句描述了石膏在治疗风热性筋骨痛中的应用。煅石膏与面粉的配伍,体现了中医的温经散寒原则。趁热服下,盖被发汗,体现了中医的驱邪原则。

雀目(按:即黄昏后不能视服)。用石膏粉一钱放在两薄片猪肝中,外用绳捆好,在沙锅中煮熟,取出切食。每天吃一次。

此句描述了石膏在治疗雀目的应用。石膏粉与猪肝的配伍,体现了中医的食疗原则,强调食物与药物的协同作用。

湿温,烦渴,多汗。用石膏、灸甘草,等分为末,每服两小匙,热水送下。

此句描述了石膏在治疗湿温、烦渴、多汗中的应用。石膏与灸甘草的配伍,体现了中医的清热利湿原则。

水泻,腹内如雷鸣。用火煅石膏,加米饭和成丸子,如梧子大,外以铅丹为衣。每服二十丸,米汤送下。

此句描述了石膏在治疗水泻、腹内雷鸣中的应用。煅石膏与米饭的配伍,体现了中医的温中止泻原则。

妇女乳痈。用石膏煅红,研细。每服三钱,温酒送下。服药后,再喝酒至醉即安睡。如此再服药一次,即见效。

此句描述了石膏在治疗妇女乳痈中的应用。煅石膏与温酒的配伍,体现了中医的活血化瘀原则。

油伤火烧。用石膏粉敷上。

此句描述了石膏在治疗油伤火烧中的应用。石膏粉的敷用,体现了中医的外治法特色。

刀伤。用石膏、沥表,等分为末,扑洒伤处,不要沾水。

此句描述了石膏在治疗刀伤中的应用。石膏与沥表的配伍,体现了中医的清热解毒原则。

疮口不收。用石膏烧红,研以二两,加铅丹半两,共研为末,洒疮上。此方名‘红玉散’。

此句描述了石膏在治疗疮口不收中的应用。石膏与铅丹的配伍,体现了中医的生肌敛疮原则。‘红玉散’作为方剂名称,寓意着药效如红玉般珍贵。

口疮咽痛。用石膏煅过,取三两,加丹砂三钱半,脑子少许,共研细,点患处。

此句描述了石膏在治疗口疮咽痛中的应用。石膏与丹砂、脑子的配伍,体现了中医的清热解毒原则。点患处,体现了中医的外治法特色。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石部-石膏》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2798.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