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时珍(1518年-1593年),字东璧,号珍堂,明代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生于湖北蕲春,历尽多年游历,广泛采集药材,深入研究医药,尤其是中药学领域,成为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人物。他的代表作《本草纲目》凝聚了他毕生的医学和药物学研究成果,对后世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明代(1596年)。
内容简要:《本草纲目》是李时珍在他多年的实地考察、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基础上完成的,是一部集药物学、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巨著。全书共分为16个部类,收录了1892种药物,其中包括动植物、矿物以及其性味、功能、用途等。李时珍不仅在书中详细列出了药材的种类与功效,还通过考证历代本草书籍中的错误,为中药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草纲目》在医学界的影响巨大,不仅对中医药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还被多国的医学界所尊重,成为世界中医药的宝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石部-石脑油-原文
释名亦名石油、石漆、猛火油、雄黄油、硫磺油。
气味辛、苦、有毒。
主治小儿惊热、疮癣虫癞等。
附方石脑油就是现在所说的石油原油,虽为古代烧炼家所重视,但后世很少用以入药。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石部-石脑油-译文
这种东西又名石油、石漆、猛火油、雄黄油、硫磺油。
它的气味是辛辣、苦涩,并且有毒。
它的主要用途是治疗小孩子的惊热、疮癣和皮肤病。
附方:石脑油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石油原油,虽然古代的炼丹家很重视它,但在后世很少用它来入药。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石部-石脑油-注解
石油:一种天然存在的混合烃类,古称‘石漆’,是古代烧炼家重视的原料之一。
石漆:古代对石油的别称,与‘石油’同义。
猛火油:指石油中的一种成分,因其燃烧时火焰猛烈而得名。
雄黄油:古代对石油的一种称呼,可能因其油质浓厚,有如雄性动物的油脂。
硫磺油:指含有硫磺成分的石油,可能因石油燃烧时会产生硫磺味而得名。
气味辛、苦、有毒:描述石油的气味特点,辛表示辛辣,苦表示苦涩,有毒则表示石油具有一定的毒性。
小儿惊热:指小儿因惊吓或热病引起的烦躁不安、发热等症状。
疮癣虫癞:疮指皮肤疮疡,癣指皮肤病,虫癞指由寄生虫引起的皮肤病。
石脑油:即石油原油,古代炼油家对其有一定研究,但后世较少用于药用。
烧炼家:指古代从事炼丹、炼油等化学实验的专家。
入药:指将某种物质作为药物使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石部-石脑油-评注
释名亦名石油、石漆、猛火油、雄黄油、硫磺油。
此句首先对石油的不同名称进行了列举,体现了古人对同一事物不同称谓的多样性。石油在古代被称为石油、石漆、猛火油、雄黄油、硫磺油,这些名称不仅反映了石油的物理性质,如燃烧时的猛烈火焰,还揭示了其与硫磺等物质的相似性。通过这些名称的罗列,我们可以窥见古代人们对自然物质的认知和命名习惯。
气味辛、苦、有毒。
此句描述了石油的气味特征,辛、苦的味道以及有毒的性质。从中医的角度来看,辛味入肺,苦味入心,这些味道与中医理论中的五味相联系,反映了石油在中医理论中的定位。有毒的性质则表明石油在古代被认为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主治小儿惊热、疮癣虫癞等。
此句说明了石油在古代的药用功能。小儿惊热、疮癣虫癞等疾病在古代被认为是常见的儿科疾病和皮肤病,石油被认为可以治疗这些疾病。这体现了古代中医对石油药用价值的认识,同时也反映了古代医家对儿科和皮肤病的治疗方法的探索。
附方石脑油就是现在所说的石油原油,虽为古代烧炼家所重视,但后世很少用以入药。
此句提到了石脑油,即石油原油,在古代烧炼技术中的重要性。石油在古代不仅用于药用,还被广泛应用于烧炼等领域。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石油的药用价值逐渐被忽视,后世很少将其作为药用。这反映了古代医药知识的发展与变迁,以及医学领域中新材料、新技术的不断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