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相传为左丘明,鲁国史官,与孔子同时代或稍晚。
年代: 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共255年的历史。
内容简要: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以《春秋》为纲,详细记载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重大事件,塑造了众多鲜活的历史人物形象,展现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僖公-僖公元年-原文
【经】
元年春,王正月。齐师、宋师、曹师次于聂北,救邢。
夏六月,邢迁于夷仪。齐师、宋师、曹师城邢。
秋七月戊辰,夫人姜氏薨于夷,齐人以归。
楚人伐郑。
八月,公会齐侯、宋公、郑伯、曹伯、邾人于柽。
九月,公败邾师于偃。
冬十月壬午,公子友帅师败莒师于郦,获莒挐。
十有二月丁巳,夫人氏之丧至自齐。
【传】
元年春,不称即位,公出故也。公出复入,不书,讳之也。讳国恶,礼也。
诸侯救邢。邢人溃,出奔师。师遂逐狄人,具邢器用而迁之,师无私焉。
夏,邢迁于夷仪,诸侯城之,救患也。凡侯伯救患分灾讨罪,礼也。
秋,楚人伐郑,郑即齐故也。盟于荦,谋救郑也。
九月,公败邾师于偃,虚丘之戍将归者也。
冬,莒人来求赂。公子友败诸郦,获莒子之弟挐。非卿也,嘉获之也。公赐季友汶阳之田,及费。
夫人氏之丧至自齐。君子以齐人之杀哀姜也为已甚矣,女子,从人者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僖公-僖公元年-译文
【经】
元年春天,周王的正月。齐国、宋国、曹国的军队驻扎在聂北,准备救援邢国。
夏天六月,邢国迁都到夷仪。齐国、宋国、曹国的军队为邢国筑城。
秋天七月戊辰日,夫人姜氏在夷地去世,齐国人将她的遗体带回。
楚国人攻打郑国。
八月,鲁公与齐侯、宋公、郑伯、曹伯、邾国人在柽地会面。
九月,鲁公在偃地击败了邾国的军队。
冬天十月壬午日,公子友率领军队在郦地击败了莒国的军队,并俘虏了莒国的挐。
十二月丁巳日,夫人氏的丧事从齐国传来。
【传】
元年春天,没有记载鲁公即位,因为鲁公外出。鲁公外出后又回来,没有记载,是为了避讳。避讳国家的丑事,是合乎礼制的。
诸侯救援邢国。邢国人溃败,逃奔到诸侯的军队中。军队于是驱逐了狄人,准备了邢国的器物用具并迁都,军队没有私心。
夏天,邢国迁都到夷仪,诸侯为邢国筑城,是为了救援患难。凡是诸侯救援患难、分担灾祸、讨伐罪人,都是合乎礼制的。
秋天,楚国人攻打郑国,因为郑国亲近齐国。诸侯在荦地结盟,谋划救援郑国。
九月,鲁公在偃地击败了邾国的军队,这是虚丘的守军准备回国的时候。
冬天,莒国人来索取财物。公子友在郦地击败了他们,并俘虏了莒国国君的弟弟挐。挐不是卿,但公子友因为俘虏他而受到嘉奖。鲁公赐给季友汶阳的田地,以及费地。
夫人氏的丧事从齐国传来。君子认为齐国人杀死哀姜是过分了,因为女子是依附于他人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僖公-僖公元年-注解
元年:指鲁隐公元年,即公元前722年,是中国古代纪年的一种方式。
王正月:指周王的正月,即农历一月,是古代纪年的一种方式。
齐师、宋师、曹师:指齐国、宋国、曹国的军队。
聂北:地名,位于今山东省境内。
邢:古国名,位于今河北省邢台市一带。
夷仪:地名,位于今山东省境内。
姜氏:指鲁隐公的夫人,姓姜。
楚人伐郑:楚国攻打郑国。
柽: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偃:地名,位于今山东省境内。
莒:古国名,位于今山东省莒县一带。
郦:地名,位于今山东省境内。
莒挐:莒国的贵族,莒子的弟弟。
汶阳:地名,位于今山东省境内。
费:地名,位于今山东省境内。
哀姜:指鲁隐公的夫人姜氏,因被杀而被称为哀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僖公-僖公元年-评注
这段文字出自《春秋左传》,记载了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发生的一系列历史事件。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历史文献,《春秋左传》不仅记录了当时各国的政治、军事活动,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俗、礼仪制度以及诸侯国之间的关系。
首先,这段文字体现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齐国、宋国、曹国联合出兵救援邢国,反映了当时诸侯国之间的联盟关系。邢国因狄人入侵而溃败,诸侯国不仅帮助邢国驱逐狄人,还帮助其迁都并重建城池,体现了诸侯国之间的互助精神。这种互助行为在当时被视为符合礼仪的,即‘救患分灾讨罪,礼也’。
其次,这段文字还反映了当时的军事活动。楚国攻打郑国,鲁国与齐国、宋国、郑国、曹国、邾国在柽地会盟,谋划救援郑国。鲁国在偃地击败邾国军队,公子友在郦地击败莒国军队并俘虏莒挐,这些军事行动展示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频繁战争和复杂的政治博弈。
此外,这段文字还涉及了当时的礼仪制度。鲁隐公因出奔而未举行即位仪式,这在当时被视为‘讳国恶’,即不公开宣扬国家的丑事,符合当时的礼仪规范。夫人姜氏的丧事从齐国归来,齐人因杀哀姜而被认为行为过激,反映了当时对女性的社会地位和礼仪规范的看法。
从艺术特色上看,这段文字简洁明了,语言凝练,体现了《春秋左传》一贯的叙事风格。通过简短的文字,作者不仅记录了历史事件,还揭示了事件背后的政治、军事、礼仪等多重内涵,展现了春秋时期复杂的社会面貌。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还为我们了解春秋时期的社会风俗、礼仪制度以及诸侯国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宝贵的资料。通过对这段文字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