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相传为左丘明,鲁国史官,与孔子同时代或稍晚。
年代: 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共255年的历史。
内容简要: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以《春秋》为纲,详细记载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重大事件,塑造了众多鲜活的历史人物形象,展现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僖公-僖公五年-原文
【经】
五年春,晋侯杀其世子申生。杞伯姬来,朝其子。
夏,公孙兹如牟。
公及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曹伯会王世子于首止。
秋八月,诸侯盟于首止。
郑伯逃归,不盟。
楚人灭弦,弦子奔黄。
九月戊申朔,日有食之。
冬,晋人执虞公。
【传】
五年春,王正月辛亥朔,日南至。公既视朔,遂登观台以望。而书,礼也。凡分、至、启、闭,必书云物,为备故也。
晋侯使以杀大子申生之故来告。初,晋侯使士蒍为二公子筑蒲与屈,不慎,寘薪焉。夷吾诉之。公使让之。士蒍稽首而对曰:“臣闻之,无丧而慼,忧必雠焉。无戎而城,雠必保焉。寇雠之保,又何慎焉!守官废命不敬,固雠之保不忠,失忠与敬,何以事君?《诗》云:‘怀德惟宁,宗子惟城。’君其修德而固宗子,何城如之?三年将寻师焉,焉用慎?”退而赋曰:“狐裘尨茸,一国三公,吾谁適从?”及难,公使寺人披伐蒲。重耳曰:“君父之命不校。”乃徇曰:“校者吾雠也。”逾垣而走。披斩其袪,遂出奔翟。
夏,公孙兹如牟,娶焉。
会于首止,会王大子郑,谋宁周也。
陈辕宣仲怨郑申侯之反己于召陵,故劝之城其赐邑,曰:“美城之,大名也,子孙不忘。吾助子请。”乃为之请于诸侯而城之,美。遂谮诸郑伯曰:“美城其赐邑,将以叛也。”申侯由是得罪。
秋,诸侯盟。王使周公召郑伯,曰:“吾抚女以从楚,辅之以晋,可以少安。”郑伯喜于王命而惧其不朝于齐也,故逃归不盟。孔叔止之曰:“国君不可以轻,轻则失亲。失亲患必至,病而乞盟,所丧多矣,君必悔之。”弗听,逃其师而归。
楚鬥穀於菟灭弦,弦子奔黄。于是江、黄、道、柏方睦于齐,皆弦姻也,弦子恃之而不事楚,又不设备,故亡。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大伯不从,是以不嗣。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偪乎?亲以宠偪,犹尚害之,况以国乎?”公曰:“吾享祀丰絜,神必据我。”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物。’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依,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弗听,许晋使。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腊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
八月甲午,晋侯围上阳。问于卜偃曰:“吾其济乎?”对曰:“克之。”公曰:“何时?”对曰:“童谣云:‘丙之晨,龙尾伏辰,均服振振,取虢之旂。鹑之贲贲,天策焞焞,火中成军,虢公其奔。’其九月、十月之交乎。丙子旦,日在尾,月在策,鹑火中,必是时也。”
冬十二月丙子朔,晋灭虢,虢公醜奔京师。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执虞公及其大夫井伯,以媵秦穆姬。而修虞祀,且归其职贡于王。故书曰:“晋人执虞公。”罪虞,且言易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僖公-僖公五年-译文
【经】
五年的春天,晋侯杀死了他的太子申生。杞伯姬来朝见她的儿子。
夏天,公孙兹前往牟。
公与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曹伯在首止会见了王世子。
秋天八月,诸侯在首止结盟。
郑伯逃回,没有参加结盟。
楚国人灭了弦国,弦子逃到黄国。
九月初一,发生了日食。
冬天,晋国人抓住了虞公。
【传】
五年的春天,周历正月初一,太阳到达最南端。公已经观察了朔日,于是登上观台眺望。并记录下来,这是礼仪。凡是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都必须记录云气,以备不时之需。
晋侯派人来报告杀死太子申生的原因。当初,晋侯派士蒍为两位公子建造蒲和屈两座城,不小心,把柴草放在里面。夷吾抱怨这件事。公责备士蒍。士蒍叩头回答说:“我听说,没有丧事而悲伤,忧愁必定会引来仇敌。没有战争而筑城,仇敌必定会保护它。仇敌的保护,又何必谨慎呢!守官废弃命令是不敬,固守仇敌的保护是不忠,失去忠与敬,怎么侍奉君主?《诗经》说:‘怀德惟宁,宗子惟城。’君主应该修德而巩固宗子,何必筑城呢?三年后将要寻找军队,何必谨慎?”退下后赋诗说:“狐裘尨茸,一国三公,吾谁適从?”等到灾难来临,公派寺人披攻打蒲。重耳说:“君父的命令不能违抗。”于是宣布说:“违抗的人是我的仇敌。”翻墙逃走。披砍断了他的袖子,于是逃到翟国。
夏天,公孙兹前往牟,娶了妻子。
在首止会见,会见王太子郑,谋划安定周朝。
陈辕宣仲怨恨郑申侯在召陵背叛自己,所以劝他建造赐邑的城墙,说:“建造美丽的城墙,是大名,子孙不会忘记。我帮你请求。”于是为他向诸侯请求建造城墙,很美丽。于是向郑伯诬告说:“建造美丽的赐邑城墙,将要叛乱。”申侯因此得罪。
秋天,诸侯结盟。王派周公召见郑伯,说:“我安抚你跟随楚国,辅之以晋国,可以稍微安定。”郑伯对王的命令感到高兴,但害怕不朝见齐国,所以逃回不结盟。孔叔阻止他说:“国君不可以轻率,轻率就会失去亲近。失去亲近,祸患必定到来,生病而乞求结盟,损失会很多,君主必定会后悔。”不听,逃回军队而归。
楚鬥穀於菟灭了弦国,弦子逃到黄国。这时江、黄、道、柏四国与齐国和睦,都是弦国的姻亲,弦子依赖他们而不侍奉楚国,又不设防,所以灭亡。
晋侯再次借道虞国去攻打虢国。宫之奇劝谏说:“虢国是虞国的屏障。虢国灭亡,虞国必定会跟着灭亡。晋国不可开启,敌人不可玩弄,一次已经过分,难道可以再来吗?谚语说‘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说的就是虞国和虢国。”公说:“晋国是我的同宗,怎么会害我呢?”回答说:“大伯、虞仲是大王的昭子。大伯不服从,所以没有继承。虢仲、虢叔是王季的穆子,是文王的卿士,功勋在王室,记录在盟府。将要灭掉虢国,怎么会爱惜虞国呢?况且虞国能比桓、庄更亲近吗,他们爱惜它吗?桓、庄的族人有什么罪,而被杀戮,不是逼迫吗?亲近的人因为宠爱而被逼迫,尚且害他们,何况是国家呢?”公说:“我祭祀丰盛洁净,神灵必定会保佑我。”回答说:“我听说,鬼神不是亲近人,而是依从德行。所以《周书》说:‘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说:‘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说:‘民不易物,惟德繄物。’这样,没有德行,人民不和,神灵不享。神灵所依从的,将是德行。如果晋国夺取虞国而明德以荐馨香,神灵会吐出来吗?”不听,答应了晋国的使者。宫之奇带着他的族人离开,说:“虞国不会过腊祭了,就在这次行动中,晋国不会再举兵了。”
八月甲午,晋侯包围上阳。问卜偃说:“我能成功吗?”回答说:“能成功。”公说:“什么时候?”回答说:“童谣说:‘丙之晨,龙尾伏辰,均服振振,取虢之旂。鹑之贲贲,天策焞焞,火中成军,虢公其奔。’大概在九月、十月之交吧。丙子早晨,太阳在尾宿,月亮在策宿,鹑火星在中天,必定是这个时候。”
冬天十二月初一,晋国灭了虢国,虢公醜逃到京师。军队返回,驻扎在虞国,于是袭击虞国,灭了它,抓住虞公和他的大夫井伯,作为秦穆姬的陪嫁。并修整虞国的祭祀,把它的职贡归还给周王。所以记载说:“晋人执虞公。”责备虞国,并且说容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僖公-僖公五年-注解
晋侯杀其世子申生:晋侯指晋献公,世子申生是他的长子。这一事件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内部的权力斗争和继承问题。
杞伯姬来,朝其子:杞伯姬是杞国的君主夫人,来朝见其子,反映了当时诸侯国之间的外交礼仪和亲属关系。
公孙兹如牟:公孙兹是鲁国的贵族,如牟指前往牟国,可能是为了婚姻或其他外交事务。
诸侯盟于首止:首止是地名,诸侯在此会盟,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联盟和外交策略。
郑伯逃归,不盟:郑伯指郑国的君主,逃归不盟表明他对盟约的不信任或对盟约内容的不满。
楚人灭弦,弦子奔黄:弦是春秋时期的小国,被楚国所灭,弦子逃往黄国,反映了当时小国在大国争霸中的脆弱地位。
日有食之:日食在古代被视为不祥之兆,常与政治事件相联系。
晋人执虞公:晋国抓住虞国的君主,反映了春秋时期大国对小国的控制和吞并。
宫之奇谏:宫之奇是虞国的大夫,他的谏言反映了春秋时期士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道德的重视。
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这是春秋时期常用的比喻,形容两国之间的紧密关系和相互依存。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僖公-僖公五年-评注
《春秋》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历史文献,不仅记录了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也反映了当时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状况。本文通过一系列事件的叙述,展现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权力斗争。
晋侯杀其世子申生的事件,揭示了春秋时期诸侯国内部的继承问题和权力斗争。世子申生作为晋献公的长子,本应是合法的继承人,但最终被杀害,反映了当时继承制度的不稳定和权力斗争的残酷。
诸侯盟于首止的记载,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联盟和外交策略。会盟是当时诸侯国之间解决争端、维护和平的重要手段,但郑伯逃归不盟的行为,表明盟约并非总是能够被遵守,反映了当时外交关系的复杂性和不稳定性。
楚人灭弦,弦子奔黄的事件,展现了春秋时期小国在大国争霸中的脆弱地位。弦国作为一个小国,无法抵御楚国的进攻,最终被灭,弦子逃往黄国,反映了当时小国的生存困境和大国的扩张野心。
宫之奇的谏言,体现了春秋时期士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道德的重视。宫之奇通过引用《周书》中的经典语句,强调了德行的重要性,认为只有依靠德行才能获得神灵的庇佑和民众的支持。他的谏言不仅是对虞公的忠告,也是对当时诸侯国统治者的普遍警示。
晋人执虞公的事件,反映了春秋时期大国对小国的控制和吞并。晋国通过假道伐虢的策略,最终灭掉了虢国和虞国,展现了当时大国对小国的强势态度和扩张野心。这一事件也揭示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权力斗争的残酷性。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一系列历史事件的叙述,展现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权力斗争,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和道德观念。通过对这些事件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发展和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