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时珍(1518年-1593年),字东璧,号珍堂,明代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生于湖北蕲春,历尽多年游历,广泛采集药材,深入研究医药,尤其是中药学领域,成为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人物。他的代表作《本草纲目》凝聚了他毕生的医学和药物学研究成果,对后世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明代(1596年)。
内容简要:《本草纲目》是李时珍在他多年的实地考察、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基础上完成的,是一部集药物学、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巨著。全书共分为16个部类,收录了1892种药物,其中包括动植物、矿物以及其性味、功能、用途等。李时珍不仅在书中详细列出了药材的种类与功效,还通过考证历代本草书籍中的错误,为中药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草纲目》在医学界的影响巨大,不仅对中医药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还被多国的医学界所尊重,成为世界中医药的宝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石部-白石英-原文
气味甘、微温、无毒
主治风虚冷痹,肾虚耳聋。
取磁石五两,经火煅、醋淬各五次,加白石英五两,装入绢袋,浸一升酒中,过五、六天后,分次温取。
酒尽,可再添酒。
惊悸善忘(上隔风热,心脏不安,宜化痰安神)。
用白石英一两、朱砂一两,共研细。
饭后煎金银汤送下。
石水肿坚(按:病象是四肢瘦,肚子大,腹水胀如坚石)。
用白石英十两,捶成豆子大,装入瓷瓶,浸酒二斗瓶口泥封,周围以马粪和糠火烧之,常令小沸。
约六小时后停火。
第二天开始服用,每次服酒大半杯。
一天三次,酒尽后,可再加酒如上法烧一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石部-白石英-译文
这种药物的气味是甜的、微温的、没有毒性。
主要用来治疗由风邪和虚寒引起的冷痹,以及肾虚导致的耳聋。
需要五两磁石,经过火烧和醋淬各五次处理,再加上五两白石英,将它们放入绢袋中,然后浸泡在一升酒里,大约五到六天后,分多次温热服用。
当酒喝完之后,可以再添加酒继续浸泡。
对于惊悸和健忘(注:指上焦有风热,心脏不安,适合用化痰安神的方法治疗)的情况,可以使用一两白石英和一两朱砂,共同研成细末。
饭后用金银汤煎药送服。
对于石水肿坚(注:病情表现为四肢消瘦,肚子大,腹水胀得像坚石一样)的情况,需要十两白石英,将其捶成豆子大小,放入瓷瓶中,浸泡在两斗酒里,用泥封住瓶口,周围用马粪和糠火烧,保持酒微沸。
大约六小时后停止加热。
第二天开始服用,每次服用酒大约大半杯。
一天服用三次,当酒喝完之后,可以按照上述方法再次烧一次酒来继续服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石部-白石英-注解
气味甘:指药物的味道和性质,甘味通常表示药物性质温和,易于服用,对脾胃有益。
微温:指药物的性温,但不是特别热,适合调理身体,不会造成过度燥热。
无毒:表示药物没有毒性,安全可服用。
主治:指药物的主要治疗作用和适应症。
风虚冷痹:中医术语,指由风邪引起的虚弱和冷痛的病症,常见于关节炎等。
肾虚耳聋:中医术语,指肾气虚弱导致的听力下降或耳聋。
磁石:一种天然矿石,中医认为有镇惊安神、平肝潜阳的作用。
经火煅:指用火烧炼,以去除杂质,增强药效。
醋淬:指将烧红的磁石放入醋中,以改变其性质,增强其药效。
白石英:一种矿石,中医认为有补气、利尿、安神的作用。
绢袋:一种用丝绸制成的袋子,用于装药。
酒:指白酒,中医常用酒作为溶剂,以增强药物的渗透力和作用。
惊悸善忘:中医术语,指突然心跳过快,伴有记忆力减退的症状。
上隔风热:中医术语,指上焦(心肺)受风热侵袭。
心脏不安:指心脏功能不稳定,出现不适感。
宜:表示适宜,适合。
化痰安神:中医治疗方法,通过化痰来缓解症状,同时安定心神。
朱砂:一种矿物,中医认为有镇静安神、清热解毒的作用。
金银汤:中医方剂,由金银花等药材组成,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石水肿坚:中医术语,指水肿如石,质地坚硬。
瓷瓶:一种用瓷土制成的瓶子,用于储存药物。
马粪和糠:马粪和糠混合物,古代常用于加热。
常令小沸:保持微沸状态,不要煮沸。
捶成豆子大:将药材捣碎成豆子大小。
服酒:服用酒剂,即饮酒。
大半杯:指酒杯的一半,大约为50毫升左右。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石部-白石英-评注
气味甘、微温、无毒,这句话是对药物性质的描述。在中医理论中,药物的气味和药性是判断其功效的重要依据。甘味通常表示药物能补益、调和,微温则说明其性质温和,不会过于刺激身体,无毒则表示药物安全,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这种描述体现了中医对药物性质的细致考量。
主治风虚冷痹,肾虚耳聋,这是对药物主治病症的说明。风虚冷痹是指由风邪引起的肢体麻木、疼痛等症状,肾虚耳聋则是指肾脏功能不足导致的听力下降。这里提到的磁石和白石英都是中医中常用的药材,磁石具有镇惊安神、平肝潜阳的作用,白石英则能补肾益精、利水消肿。这种组合体现了中医的辨证施治原则,即根据不同的病症选择合适的药材。
取磁石五两,经火煅、醋淬各五次,加白石英五两,装入绢袋,浸一升酒中,过五、六天后,分次温取。酒尽,可再添酒。这一段详细说明了制备药物的步骤。火煅和醋淬是中药炮制中常用的方法,可以增强药物的疗效,同时去除药物中的杂质。将药材装入绢袋,浸泡在酒中,这种方法称为酒制,可以增强药物的渗透性和生物利用度。这种制备方法体现了中医对药物制备的精细工艺。
惊悸善忘(上隔风热,心脏不安,宜化痰安神)。用白石英一两、朱砂一两,共研细。饭后煎金银汤送下。这段描述了针对惊悸善忘这一病症的用药方法。惊悸善忘可能是由风热上扰、心脏不安所致,白石英和朱砂都是中医中常用的安神药物。煎金银汤送下,则是一种常用的给药方式,体现了中医对药物配伍和给药方法的讲究。
石水肿坚(按:病象是四肢瘦,肚子大,腹水胀如坚石)。用白石英十两,捶成豆子大,装入瓷瓶,浸酒二斗瓶口泥封,周围以马粪和糠火烧之,常令小沸。约六小时后停火。第二天开始服用,每次服酒大半杯。一天三次,酒尽后,可再加酒如上法烧一次。这段描述了针对石水肿坚这一病症的用药方法。这里提到的马粪和糠火烧酒,是一种特殊的制备方法,可以增强药物的疗效。这种治疗方法体现了中医对病症的深入研究和独特治疗方法。
总体来说,这段古文内容反映了中医在药物学、药理学、制剂学以及临床应用等方面的丰富知识和实践经验。它不仅展示了中医对药物性质的深入研究,还体现了中医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上的独特见解和方法。这种传统医学的智慧,对于现代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