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石部-灵砂

作者: 李时珍(1518年-1593年),字东璧,号珍堂,明代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生于湖北蕲春,历尽多年游历,广泛采集药材,深入研究医药,尤其是中药学领域,成为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人物。他的代表作《本草纲目》凝聚了他毕生的医学和药物学研究成果,对后世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明代(1596年)。

内容简要:《本草纲目》是李时珍在他多年的实地考察、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基础上完成的,是一部集药物学、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巨著。全书共分为16个部类,收录了1892种药物,其中包括动植物、矿物以及其性味、功能、用途等。李时珍不仅在书中详细列出了药材的种类与功效,还通过考证历代本草书籍中的错误,为中药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草纲目》在医学界的影响巨大,不仅对中医药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还被多国的医学界所尊重,成为世界中医药的宝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石部-灵砂-原文

释名亦名二气砂。

乃水银、硫磺合炼而成。

水银量多,硫磺量少。

气味甘、湿、无毒。

主治伏热吐泻。

用硫磺半两、水银一钱,研细,加姜汁和面糊,做成丸子,如小豆大。

三岁用,服三丸,冷水送下。

大人可服三、四十丸。

此方名“阴阳丸”。

脾疼反胃。

用灵砂一两、蚌壳粉一两,同炒红。

加丁香、胡椒各四十九粒,共研为末。

再加姜汁煮过的半夏粉,糊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二十丸,姜汤送下。

冷气心痛。

用灵砂三分、五灵脂一分,共研细。

加稀糊做成丸子,如麻子大。

每服二十丸。

饭前服。

饭前服,石菖蒲、生姜汤送下。

九窍出血(因突然受惊而得,其脉必虚,不可借认是热极血溢而妄用凉药以致误事)。

用灵砂三十粒,人参煎汤送下。

三服可愈。

有些病。

可用“养正丹”(又名“交泰丹”)来治疗。

养正丹的制法和功效如下:

用一个盏子,先放入铅的熔汁,次下水银,次下丹砂末,合炒,炒到不见星时,再下硫磺末。

急搅拌,看有焰起,可用酒醋解除。

药冷取出研细,加糯米糊成丸子,如绿豆大。

每服二十丸,盐汤送下。

以上四味药,分量都相等。

此药可治:头晕气短,胆怯心悸,虚烦狂言,盗汗,腹痛,腰痛,反胃,上吐下泻,中风流涎,四肢厥冷,不省人事等症。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石部-灵砂-译文

这种药物的别名叫做二气砂,是由水银和硫磺混合炼制而成的。其中水银的分量较多,硫磺的分量较少。

它的味道是甜的、湿润的,且没有毒性。

主要用来治疗潜伏在体内的热病引起的呕吐和腹泻。使用方法是将半两硫磺和一钱水银研成粉末,加入姜汁和面糊,制成像小豆大小的丸子。三岁的儿童服用三丸,用冷水送服。成年人可以服用三、四十丸。

这个方子叫做‘阴阳丸’。对于脾疼和反胃的病症,使用灵砂一两和蚌壳粉一两,一起炒成红色。然后加入丁香和胡椒各四十九粒,共同研成粉末。再加入用姜汁煮过的半夏粉,混合成丸子,大小如梧子。每次服用二十丸,用姜汤送服。

对于冷气心痛的病症,使用灵砂三分和五灵脂一分,共同研成细末。加入稀糊制成丸子,大小如麻子。每次服用二十丸,饭前服用。饭前服用时,可以用石菖蒲和生姜汤送服。

对于九窍出血(因突然受惊而得,其脉必虚,不可误认为是热极血溢而滥用凉药导致误事)的病症,使用灵砂三十粒,用人参煎汤送服。连续服用三次即可治愈。

有些病症可以使用‘养正丹’(又名‘交泰丹’)来治疗。养正丹的制作方法和功效如下:先在一个容器中放入铅的熔化液,然后加入水银,接着加入丹砂末,一起炒,直到看不到火星。然后加入硫磺末,迅速搅拌,看到有火焰升起时,可以用酒和醋来解除。等到药物冷却后取出研成粉末,加入糯米糊制成丸子,大小如绿豆。每次服用二十丸,用盐汤送服。

以上四种药物的分量都是相等的。这种药物可以治疗头晕气短、胆怯心悸、虚烦狂言、盗汗、腹痛、腰痛、反胃、上吐下泻、中风流涎、四肢厥冷、不省人事等症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石部-灵砂-注解

水银:水银,又称汞,是一种金属元素,化学符号Hg,在古代炼丹术中常用作炼制丹药的材料。水银具有强烈的毒性,但在古代医学中,人们认为它可以治疗某些疾病。

硫磺:硫磺是一种非金属矿物,化学符号S,是一种黄色或红色的固体。在古代炼丹术中,硫磺常与水银等物质合炼,用于制作丹药。

伏热吐泻:伏热吐泻是一种中医病名,指因内热蕴积而导致的呕吐和腹泻。

姜汁:姜汁是指生姜榨取的汁液,具有温中散寒、止呕的作用,常用于中医方剂中。

面糊:面糊是指用面粉和水调成的糊状物,常用于制作中药丸子。

灵砂:灵砂在古代炼丹术中指炼丹时产生的砂状物质,有时也指某些矿物。

蚌壳粉:蚌壳粉是指蚌壳磨成的粉末,在古代医学中有时用作药材。

丁香:丁香是一种香料,也用作药材,具有温中散寒、行气止痛的作用。

胡椒:胡椒是一种香料,也用作药材,具有温中散寒、下气消痰的作用。

半夏粉:半夏粉是指半夏磨成的粉末,半夏是一种药材,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的作用。

麻子:麻子是指麻的种子,古代医学中有时用作药材。

石菖蒲:石菖蒲是一种药材,具有开窍醒神、化湿和胃的作用。

丹砂末:丹砂末是指丹砂磨成的粉末,丹砂是一种药材,具有镇惊安神、解毒的作用。

酒醋:酒醋是指酒和醋的混合物,在古代医学中有时用作外用药物。

糯米糊:糯米糊是指糯米磨成的糊状物,常用于制作中药丸子。

绿豆大:绿豆大是形容中药丸子的大小,绿豆是常用的参考物。

盐汤:盐汤是指加盐的热水,常用于中药服用时的送服。

养正丹:养正丹是一种古代中药方剂,具有补益身体、调和阴阳的作用。

交泰丹:交泰丹是养正丹的别名,二者指同一方剂。

铅的熔汁:铅的熔汁是指将铅加热熔化后得到的液体。

丹砂:丹砂是一种药材,具有镇惊安神、解毒的作用。

焰起:焰起是指加热过程中产生的火焰。

酒醋解除:酒醋解除是指用酒醋来中和或消除某种物质的作用。

虚烦狂言:虚烦狂言是指因体内虚热而导致的烦躁不安、言语狂乱的症状。

盗汗:盗汗是指夜间入睡后出汗,醒后汗止的症状。

中风流涎:中风流涎是指中风后流口水的症状。

四肢厥冷:四肢厥冷是指四肢冰冷的症状,常见于中医中的寒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石部-灵砂-评注

释名亦名二气砂。乃水银、硫磺合炼而成。水银量多,硫磺量少。

这段文字介绍了二气砂的名称和制作方法。‘二气砂’的命名体现了古代中医对药物成分和性质的认知,水银和硫磺均为古代炼丹术中的常用材料,水银和硫磺的比例也暗示了其药性偏重于寒凉,适用于清热解毒之症。‘水银量多,硫磺量少’的配比也体现了古代中医在药物配伍上的讲究,旨在调和药性,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气味甘、湿、无毒。

这里的‘气味’指的是二气砂的药性,‘甘’表示其味道,‘湿’表示其性质,‘无毒’则说明其安全性。这种描述方式体现了古代中医对药物性质的基本认识,强调药物不仅要有效,还要安全。

主治伏热吐泻。用硫磺半两、水银一钱,研细,加姜汁和面糊,做成丸子,如小豆大。三岁用,服三丸,冷水送下。大人可服三、四十丸。此方名‘阴阳丸’。

此段文字详细介绍了二气砂的主治症状和用法。‘伏热吐泻’是中医术语,指体内有热邪蕴积,导致呕吐和腹泻。‘阴阳丸’的制作方法体现了古代中医的制药工艺,通过研磨、和面糊等步骤,使药物更易于吸收。同时,‘三岁用,服三丸’和‘大人可服三、四十丸’的用量说明,体现了中医在用药上的个体化原则。

脾疼反胃。用灵砂一两、蚌壳粉一两,同炒红。加丁香、胡椒各四十九粒,共研为末。再加姜汁煮过的半夏粉,糊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姜汤送下。

这段文字描述了另一种二气砂的配方,用于治疗脾疼和反胃。‘灵砂’和‘蚌壳粉’均为古代药物,与丁香、胡椒等药物配伍,共同发挥疗效。‘炒红’和‘煮过的半夏粉’等制作步骤,体现了古代中医对药物加工的重视。

冷气心痛。用灵砂三分、五灵脂一分,共研细。加稀糊做成丸子,如麻子大。每服二十丸。饭前服。饭前服,石菖蒲、生姜汤送下。

此段文字介绍了治疗冷气心痛的配方,‘灵砂’和‘五灵脂’均为寒凉之品,用于清热解毒。‘石菖蒲’和‘生姜汤’则用于调和药性,减轻副作用。

九窍出血(因突然受惊而得,其脉必虚,不可借认是热极血溢而妄用凉药以致误事)。用灵砂三十粒,人参煎汤送下。三服可愈。

此段文字描述了治疗九窍出血的配方,‘灵砂’和‘人参’均为古代药物,‘灵砂’清热解毒,‘人参’则补气养血。‘三服可愈’体现了古代中医对药物疗效的信心。

有些病。可用‘养正丹’(又名‘交泰丹’)来治疗。养正丹的制法和功效如下:用一个盏子,先放入铅的熔汁,次下水银,次下丹砂末,合炒,炒到不见星时,再下硫磺末。急搅拌,看有焰起,可用酒醋解除。药冷取出研细,加糯米糊成丸子,如绿豆大。每服二十丸,盐汤送下。以上四味药,分量都相等。

此段文字介绍了‘养正丹’的制作方法和功效。‘养正丹’的制作过程复杂,体现了古代炼丹术的精髓。‘养正丹’的功效广泛,可治疗多种疾病,体现了古代中医的综合性治疗思想。

此药可治:头晕气短,胆怯心悸,虚烦狂言,盗汗,腹痛,腰痛,反胃,上吐下泻,中风流涎,四肢厥冷,不省人事等症。

此段文字列举了‘养正丹’的主治症状,涵盖了多个脏腑和经络的疾病,体现了古代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原则。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石部-灵砂》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2770.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