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时珍(1518年-1593年),字东璧,号珍堂,明代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生于湖北蕲春,历尽多年游历,广泛采集药材,深入研究医药,尤其是中药学领域,成为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人物。他的代表作《本草纲目》凝聚了他毕生的医学和药物学研究成果,对后世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明代(1596年)。
内容简要:《本草纲目》是李时珍在他多年的实地考察、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基础上完成的,是一部集药物学、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巨著。全书共分为16个部类,收录了1892种药物,其中包括动植物、矿物以及其性味、功能、用途等。李时珍不仅在书中详细列出了药材的种类与功效,还通过考证历代本草书籍中的错误,为中药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草纲目》在医学界的影响巨大,不仅对中医药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还被多国的医学界所尊重,成为世界中医药的宝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石部-浮石-原文
释名亦名海石、水花。
气味咸、平、无毒。
李明诊认为性大寒。
主治咳嗽不止。
用浮石研细,煎水服,或和蜜做成丸子吞服。
消渴。
用浮石、青黛等分,加麝香少许,共研细。
每服一钱,温水送下。
又方:浮石、蛤粉、蝉蜕,等分为末,加鲫鱼胆七个。
每次调服三钱。
血淋砂淋,小便涩痛。
用浮石粉二钱,生甘草煎汤调服。
疝气(阴茎缩小,阴囊肿大)。
用木通、茯苓、麦门冬共煎为汤,每次送服浮石粉二钱。
又方:浮石、香附,等分为末,每服二钱,姜汁送下。
耳底有脓。
用浮石一两、没药一钱、麝香三分,共研细,吹入耳底。
底前,须揩净耳底的脓汁。
下疳。
用浮石(火煅、醋淬,反复数次)二两、金银花一两,共研细,每服二钱半,水煎服。
病在唇边者,饭后服药;病在阴部者,饭前服药。
患病已一年者,服药半年可愈。
背疮。
用浮石半两、没药二钱半,共研为末,加醋、糊少许,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如梧子大。
每服六、七丸,临卧时服,冷酒送下。
各种恶疮。
治法同上。
附方浮石是一种较常用的中药。
现在市面上卖的有两种:一种即浮石,为火山岩浆形成的石块;一种叫石花,乃石珊瑚类的骨骼。
两种的药效相同。
《本草纲目》所描述者是前一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石部-浮石-译文
这种药物的别名有海石、水花。
它的味道是咸的,性质平和,没有毒性。李明诊认为它的性质非常寒冷。
主要治疗咳嗽不止。使用浮石磨成粉末,煎成水服用,或者和蜜一起做成丸子吞服。
还可以治疗消渴。将浮石和青黛等量混合,加上少许麝香,共同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钱,用温水送下。
又有一种方子:将浮石、蛤粉、蝉蜕等量磨成粉末,加上七个鲫鱼胆。每次服用三钱。
对于血淋和砂淋,小便涩痛的症状。使用浮石粉末二钱,用生甘草煎汤调服。
治疗疝气(阴茎缩小,阴囊肿大)。用木通、茯苓、麦门冬共同煎成汤,每次服用浮石粉末二钱。
又有另一种方子:将浮石和香附等量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钱,用姜汁送下。
如果耳底有脓。使用浮石一两、没药一钱、麝香三分,共同磨成粉末,吹入耳底。在此之前,需要先擦净耳底的脓汁。
治疗下疳。使用经过火煅、醋淬处理的浮石二两、金银花一两,共同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钱半,用水煎服。
如果病在唇边,饭后服药;如果病在阴部,饭前服药。
如果患病已经一年,服用药物半年就可以痊愈。
治疗背疮。使用浮石半两、没药二钱半,共同磨成粉末,加上少许醋和糊,做成丸子,大小如梧桐子。
每次服用六、七丸,临睡前服用,用冷酒送下。
治疗各种恶疮的方法和上面相同。
附方:浮石是一种较常用的中药。现在市面上有两种:一种就是浮石,是由火山岩浆形成的石块;另一种叫石花,是石珊瑚类的骨骼。这两种的药效相同。《本草纲目》中描述的是前一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石部-浮石-注解
海石:海石,中药名,指海洋中某些贝类或珊瑚的化石,也称为浮石,常用于中医药中。
水花:水花,指水中的花朵,此处可能是指某些水生植物或珊瑚,与海石同指浮石。
咸:咸,味道的一种,指味道浓烈,多用于形容某些药物的口感。
平:平,中医药学中指药物的性味平和,既不寒也不热,适合多数人使用。
无毒:无毒,指药物对人体没有毒性,是安全用药的重要标准。
李明诊:李明诊,人名,可能是古代某位医学家的名字。
性大寒:性大寒,中医药学中指药物的药性属于寒性,有清热、凉血等作用。
咳嗽不止:咳嗽不止,指咳嗽症状持续不断。
消渴:消渴,中医病名,指口渴多饮,尿频量多等症状。
麝香:麝香,珍贵香料,来源于麝鹿,具有强烈的香气,用于中药中可开窍醒神。
血淋砂淋:血淋砂淋,中医病名,指小便中带血或尿中有砂石。
小便涩痛:小便涩痛,指排尿时感到不适或疼痛。
疝气:疝气,中医病名,指由于腹壁薄弱或腹内压力增大导致内脏器官脱出体外的病症。
阴茎缩小,阴囊肿大:阴茎缩小,阴囊肿大,是疝气的一些典型症状。
木通:木通,中药名,指木通科植物的藤本,具有利尿、通乳等功效。
茯苓:茯苓,中药名,指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安神等功效。
麦门冬:麦门冬,中药名,指百合科植物麦门冬的块根,具有养阴润肺、生津止渴等功效。
香附:香附,中药名,指莎草科植物香附的根茎,具有疏肝解郁、调经止痛等功效。
没药:没药,中药名,指橄榄科植物没药的树脂,具有活血止痛、消肿生肌等功效。
金银花:金银花,中药名,指忍冬科植物忍冬的干燥花蕾或花,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等功效。
下疳:下疳,中医病名,指发生在下体如肛门、生殖器等部位的皮肤病。
火煅、醋淬:火煅、醋淬,中药炮制方法,指将药材加热至红热后,用醋喷洒,以改变药性。
梧子大:梧子大,形容药物的颗粒大小,梧子是一种植物的种子,大小适中。
恶疮:恶疮,中医病名,指病情严重、不易治疗的疮疡。
《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明代李时珍所著的药物学巨著,详细记载了药物的名称、性味、功效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石部-浮石-评注
释名亦名海石、水花。这句话开篇点明了浮石的别名,海石和水花,从字面意义上揭示了其来源于海洋的岩石,以及其形态如水花般细腻的特点。
气味咸、平、无毒。这里对浮石的药性进行了描述,咸味入肾,平性不偏不倚,无毒则说明其安全性较高,适合长期服用。
李明诊认为性大寒。这里引用了李明诊的观点,认为浮石性质大寒,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适用于治疗热性疾病。
主治咳嗽不止。用浮石研细,煎水服,或和蜜做成丸子吞服。此段描述了浮石的主治功效,以及具体的用法,研细煎水或制成丸子,体现了古人对药物剂型的灵活运用。
消渴。用浮石、青黛等分,加麝香少许,共研细。每服一钱,温水送下。此段描述了浮石在治疗消渴病中的应用,配以青黛和麝香,增强了其疗效。
血淋砂淋,小便涩痛。用浮石粉二钱,生甘草煎汤调服。这里说明了浮石在治疗血淋、砂淋等病症中的作用,配以生甘草,调和药性。
疝气(阴茎缩小,阴囊肿大)。用木通、茯苓、麦门冬共煎为汤,每次送服浮石粉二钱。此段描述了浮石在治疗疝气方面的应用,配以木通、茯苓、麦门冬等药,增强了其治疗效果。
耳底有脓。用浮石一两、没药一钱、麝香三分,共研细,吹入耳底。底前,须揩净耳底的脓汁。这里描述了浮石在治疗耳底脓肿中的应用,强调了清洁耳道的重要性。
下疳。用浮石(火煅、醋淬,反复数次)二两、金银花一两,共研细,每服二钱半,水煎服。病在唇边者,饭后服药;病在阴部者,饭前服药。患病已一年者,服药半年可愈。此段详细描述了浮石在治疗下疳病中的应用,以及服药的时间和疗程。
背疮。用浮石半两、没药二钱半,共研为末,加醋、糊少许,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六、七丸,临卧时服,冷酒送下。各种恶疮。治法同上。这里描述了浮石在治疗背疮和其他恶疮中的应用,强调了丸剂的制作和使用方法。
附方浮石是一种较常用的中药。现在市面上卖的有两种:一种即浮石,为火山岩浆形成的石块;一种叫石花,乃石珊瑚类的骨骼。两种的药效相同。《本草纲目》所描述者是前一种。此段介绍了浮石的两种来源,并说明了其药效相同,以及《本草纲目》中记载的是火山岩浆形成的浮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