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石部-汤瓶内硷

作者: 李时珍(1518年-1593年),字东璧,号珍堂,明代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生于湖北蕲春,历尽多年游历,广泛采集药材,深入研究医药,尤其是中药学领域,成为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人物。他的代表作《本草纲目》凝聚了他毕生的医学和药物学研究成果,对后世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明代(1596年)。

内容简要:《本草纲目》是李时珍在他多年的实地考察、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基础上完成的,是一部集药物学、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巨著。全书共分为16个部类,收录了1892种药物,其中包括动植物、矿物以及其性味、功能、用途等。李时珍不仅在书中详细列出了药材的种类与功效,还通过考证历代本草书籍中的错误,为中药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草纲目》在医学界的影响巨大,不仅对中医药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还被多国的医学界所尊重,成为世界中医药的宝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石部-汤瓶内硷-原文

集解此煎汤瓶内澄结成水硷,

如细砂者也。

附方消渴引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石部-汤瓶内硷-译文

搜集并混合这种煎汤,瓶内会澄清沉淀出一种水碱,就像细沙一样。

附带的方子可以用来消除口渴和增加饮水量。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石部-汤瓶内硷-注解

集解:汇集各家解释或注解。在这里,可能指的是对某种药方或煎制方法的综合解释。

煎汤:将草药等材料放入水中煮沸,煎煮而成的药液。

瓶:古代的容器,用来盛放液体。

内:在里面,指瓶内。

澄结:澄清并沉淀。

成水硷:水硷是一种古代的化学物质,由石灰石等物质经过煅烧后与水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钙,又称熟石灰。

如细砂者也:像细砂一样。

附方:附带的方剂,即附加的药方。

消渴:中医术语,指口渴症状,常与糖尿病等症状相关。

引饮:促使饮水,即通过某种方法让人多饮水。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石部-汤瓶内硷-评注

此句出自古代医学文献,描述了一种煎汤瓶内澄结成水硷的现象,如细砂者也。首先,从字面意思来看,‘集解’意为汇集解释,此处可能指的是对某种医学现象的解释或说明。‘煎汤瓶’是古代医学中常用的器具,用于煎煮药物,‘澄结’则是指液体经过加热后,其中的杂质沉淀,形成固体。‘水硷’在此处指的是沉淀物,类似于现代所说的水垢或水碱。‘如细砂者也’则是将这种沉淀物比作细砂,形象地说明了其形态。

从专业角度来看,这句话反映了古代医学对药物煎煮过程中物质变化的观察和认识。在古代,药物煎煮是中药制备的重要环节,煎煮过程中产生的沉淀物,即水硷,可能是药物中的不溶性成分,也可能是煎煮过程中产生的化学反应产物。对这种沉淀物的描述,体现了古代医学家对药物成分和煎煮过程的重视。

‘附方消渴引饮’则是对这句话的补充说明。‘附方’意为附加的方剂,‘消渴’是指消渴病,即现代医学中的糖尿病。‘引饮’则是指引水饮用,可能是指使用煎煮后的药汤来治疗消渴病。这句话表明,这种煎汤瓶内澄结的水硷,在古代医学中可能被用作治疗消渴病的药物成分。

整体而言,这句话不仅是对古代医学煎煮过程中物质变化的描述,也反映了古代医学家对疾病治疗方法的探索。通过对煎煮过程中产生的沉淀物的认识,古代医学家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后世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这句话也体现了古代医学家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思考,以及对疾病治疗的探索精神。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石部-汤瓶内硷》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2764.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