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时珍(1518年-1593年),字东璧,号珍堂,明代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生于湖北蕲春,历尽多年游历,广泛采集药材,深入研究医药,尤其是中药学领域,成为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人物。他的代表作《本草纲目》凝聚了他毕生的医学和药物学研究成果,对后世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明代(1596年)。
内容简要:《本草纲目》是李时珍在他多年的实地考察、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基础上完成的,是一部集药物学、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巨著。全书共分为16个部类,收录了1892种药物,其中包括动植物、矿物以及其性味、功能、用途等。李时珍不仅在书中详细列出了药材的种类与功效,还通过考证历代本草书籍中的错误,为中药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草纲目》在医学界的影响巨大,不仅对中医药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还被多国的医学界所尊重,成为世界中医药的宝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石部-土黄-原文
主治枯瘤赘痔乳,食瘘疬并诸疮恶肉。
修治用砒石二两,木鳖子仁、巴豆仁各半两,硇砂二钱,为末,用木鳖子油、石脑油和成一块,油裹,埋土坑内,四十九日取出,劈作小块,瓷器收用。
孤滔曰:‘土黄制雄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石部-土黄-译文
主治治疗枯萎的瘤、赘瘤、痔疮、乳痈,以及食道瘘管、疬病以及各种恶疮和坏肉。
治疗时需要使用砒石二两,木鳖子仁、巴豆仁各半两,硇砂二钱,将这些药材磨成粉末,然后使用木鳖子油、石脑油混合成一块,用油包裹,埋在土坑里,四十九天后取出,切成小块,用瓷器收存备用。
孤滔说:‘土黄色可以制约雄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石部-土黄-注解
枯瘤赘痔乳:枯瘤指皮肤上干燥、粗糙的肿块;赘痔指痔疮;乳指乳突,这里可能指的是乳房上的肿块。这些病症在中国古代医学中属于外科疾病。
食瘘疬:食瘘指食物无法正常通过的管道或伤口;疬是一种皮肤病,表现为皮肤上出现硬结。这里指的是多种皮肤和消化系统的疾病。
诸疮恶肉:诸疮指各种疮口;恶肉指疮口周围的坏死组织。这里指的是各种疮口和疮口周围的病变。
砒石:一种含有砒霜的矿物,具有强烈的毒性,古代常用于制作药物,但由于其毒性,使用时需谨慎。
木鳖子仁:木鳖子是一种植物的种子,其仁(种子)在中医中常用于治疗疮毒、瘰疬等。
巴豆仁:巴豆是一种植物的种子,具有强烈的泻下作用,中医中用于治疗便秘、积食等。
硇砂:一种矿物,含有硝石,古代用于制作火药和药物,具有腐蚀性。
末:指粉末,将固体物质研磨成粉末状。
木鳖子油:木鳖子仁中的油脂,用于外用药物。
石脑油:可能指石油脑油,一种石油产品,具有溶解作用,用于制作药物。
土黄制雄黄:土黄是一种矿物,雄黄是一种含砷的矿物。这里指的是使用土黄来处理雄黄,可能是为了降低雄黄的毒性或增强其药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石部-土黄-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古代医学文献,反映了中医治疗疾病的独特方法和药物配方。以下是对这段古文的逐行赏析:
主治枯瘤赘痔乳,食瘘疬并诸疮恶肉。
此句列举了多种疾病,包括皮肤病症、肿瘤、消化系统疾病等。枯瘤赘痔乳指的是皮肤上的恶疮和肿瘤,食瘘疬则是指消化系统的疾病,如瘘管和疬病。诸疮恶肉则泛指各种疮疡和恶肉。这些疾病在古代被认为是由邪气侵袭所致。
修治用砒石二两,木鳖子仁、巴豆仁各半两,硇砂二钱,为末,用木鳖子油、石脑油和成一块,油裹,埋土坑内,四十九日取出,劈作小块,瓷器收用。
此句详细描述了一种药物的制备方法。砒石、木鳖子仁、巴豆仁和硇砂都是古代中医常用的药物成分,具有强烈的毒性,但同时也具有杀菌、消炎、解毒等功效。将这些成分磨成粉末,与木鳖子油和石脑油混合,形成油块,埋于土坑中,经过一段时间后取出,再分割成小块,用瓷器保存。这种方法体现了古代中医对药物制备的精细和讲究。
孤滔曰:‘土黄制雄黄。’
孤滔可能是古代某位医学家的名字,此句是他关于雄黄制备方法的评论。土黄制雄黄是指利用土黄(一种含硫矿物)来制备雄黄。雄黄是一种古代常用的矿物药物,具有解毒、消炎、杀菌等功效。孤滔的这句话反映了古代医学家对药物制备工艺的探讨和经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