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火部-针火

作者: 李时珍(1518年-1593年),字东璧,号珍堂,明代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生于湖北蕲春,历尽多年游历,广泛采集药材,深入研究医药,尤其是中药学领域,成为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人物。他的代表作《本草纲目》凝聚了他毕生的医学和药物学研究成果,对后世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明代(1596年)。

内容简要:《本草纲目》是李时珍在他多年的实地考察、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基础上完成的,是一部集药物学、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巨著。全书共分为16个部类,收录了1892种药物,其中包括动植物、矿物以及其性味、功能、用途等。李时珍不仅在书中详细列出了药材的种类与功效,还通过考证历代本草书籍中的错误,为中药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草纲目》在医学界的影响巨大,不仅对中医药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还被多国的医学界所尊重,成为世界中医药的宝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火部-针火-原文

释名亦名燔针、淬针、烧针、煨针。

主治火针,用的是钢针,是烧过的钢针。

方法是:在灯盏里,放二十七茎灯草,注满麻油,把灯草点燃。

然后把针不断沾油,不断持向灯火里去烧。

要烧到通红才能用,用时须按穴道针刺。

或针末烧红或是冷针,那不但不能治病,而且于人有害。

火针,“乃为筋寒而急者设”。所谓筋寒而急,指肌肉受寒,猛缩不已。

这是火针是古的用途。

以后,又有人用以刺积块,又有人用以刺痈疽。

以后,还有人用以治伤寒症。

那就不免要出些副作用了。

总结火针的用途,行之有效者,约有下列四项:

治风寒筋急挛引痹痛,即所谓急抽筋。

治瘫痪不仁。

治症块、结积(腹中结块)。

治痈疽发背,有脓无头。

前两项,按穴刺,拔针要快。

拔针后,急用指头按穴孔,否则痛甚。

第三项,针刺入,可转动,拔针要慢。

第四项,要让脓流出来,所以不宜按穴孔。

“凡用火针,太深则伤经络,太浅则不能去病。”应当进针适当。

针后如有发热恶寒,这是对了症的表现,是好现象。

据《灵枢经》讲:刺到病人内部如有知觉,就行了,刺到病人叫痛,就不算好。

病在脸部以夏天在湿热在两脚时,都不可用火针。

附方平头针:是火针的一种。

一般火针,针头是尖的,平头针呢,针头是平的,专门用来治眼病。

凡是肝虚的人,眼睛昏,眼泪多,甚至长一层顽厚的皮膜,障在瞳孔之前,这便是所谓这两种翳子,都可采用平头火针熨烙法来治疗。

平头针的针头平而圆,这圆头的大小和翳子的大小差不多。

把针头烧红,迎向眼珠面前,徐徐熨烙,接触要非常轻,只以翳膜渐渐烘干、渐渐裂破为度。

翳破之后,可用除翳药敷点。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火部-针火-译文

火针的别称有燔针、淬针、烧针、煨针。

火针主要使用的是钢针,经过烧制。其操作方法是在灯盏里放入二十七根灯草,倒入麻油,点燃灯草。然后将针沾满油,不断地在灯火中烧。直到针烧得通红才能使用,使用时需要按穴位进行针刺。如果针尖烧红或者使用冷针,不仅不能治病,反而对人有害。火针是为了治疗筋寒而紧急的情况而设计的。所谓的筋寒而紧急,是指肌肉受寒后剧烈收缩。这是火针在古代的用途。后来,有人用火针治疗积块,也有人用来治疗痈疽。再后来,有人用来治疗伤寒症。这就会产生一些副作用。总结火针的用途,有效的主要有四项:治疗风寒引起的筋急挛缩和疼痛,即所谓的抽筋。治疗瘫痪麻木。治疗症块、结积(腹中的肿块)。治疗痈疽发背,有脓但没有头。前两项需要按穴位快速刺入,拔针要快。拔针后,需要立即用手指按住穴位,否则会很痛。第三项,针可以转动,拔针要慢。第四项,需要让脓液流出,所以不宜按穴位孔。

使用火针时,如果针太深会伤及经络,太浅则不能去除疾病,因此应当进针适当。针后如果出现发热和怕冷,这是对症的表现,是好现象。根据《灵枢经》的说法,如果针刺到病人内部有知觉,那就行了;如果病人感到疼痛,那就不是好的效果。脸部疾病,夏天或者湿气重的时候,都不宜使用火针。

平头针是火针的一种。一般的火针针头是尖的,而平头针的针头是平的,专门用来治疗眼病。对于肝虚引起的眼睛昏花、眼泪多,甚至长出厚厚的皮膜,遮挡在瞳孔前面,这就是所谓的翳子,都可以使用平头火针熨烙法来治疗。平头针的针头是平而圆的,这个圆头的大小和翳子的大小相仿。将针头烧红,对着眼珠缓缓熨烙,接触要非常轻,直到翳膜逐渐烘干、裂破为止。翳膜裂破后,可以使用除翳药进行敷贴。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火部-针火-注解

燔针:燔针,即火针,是一种古代中医治疗方法,通过高温的钢针对人体穴位进行刺激,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淬针:淬针,指将钢针在高温下烧红后迅速浸入水中,以增加针的硬度和强度,用于火针疗法。

烧针:烧针,即指将钢针烧红后使用,是火针疗法中的关键步骤。

煨针:煨针,与烧针类似,指将钢针加热至一定温度后使用,但煨针可能更侧重于温和加热。

火针:火针,一种中医治疗方法,使用烧红的钢针直接刺入穴位,以治疗疾病。

钢针:钢针,一种由钢制成的细长针,常用于中医针灸。

灯盏:灯盏,古代用来放置灯草和麻油的容器,用于火针疗法中点燃灯草。

灯草:灯草,一种植物,其纤维可用于制作灯芯。

麻油:麻油,一种从麻籽中提取的植物油,常用于火针疗法中作为燃料。

穴道:穴道,中医学中的穴位,是人体经络上的特定点,通过针刺、按摩等方法可以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

筋寒而急:筋寒而急,指由于肌肉受寒导致的肌肉紧张和痉挛。

积块:积块,中医术语,指体内因气血瘀滞形成的肿块。

痈疽:痈疽,中医术语,指皮肤和软组织的化脓性感染。

伤寒症:伤寒症,中医术语,指由外感风寒引起的疾病。

副作用:副作用,指药物或治疗方法在治疗疾病的同时,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

急抽筋:急抽筋,中医术语,指肌肉突然发生痉挛的现象。

瘫痪不仁:瘫痪不仁,中医术语,指肢体瘫痪,感觉丧失。

症块、结积:症块、结积,中医术语,指体内因气血瘀滞形成的肿块。

发背:发背,中医术语,指背部发生的化脓性疾病。

经络:经络,中医学中的概念,指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

灵枢经:灵枢经,中医经典著作之一,详细记载了针灸理论和技术。

翳子:翳子,中医术语,指眼睛中的障膜,影响视力。

平头针:平头针,一种针头平直的火针,用于治疗眼病。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火部-针火-评注

释名亦名燔针、淬针、烧针、煨针。这一段首先对火针的不同名称进行了列举,体现了古人对火针的重视和多样化的命名方式。‘燔’、‘淬’、‘烧’、‘煨’这些字眼,都带有强烈的火性,暗示了火针疗法与火的热力紧密相关。

主治火针,用的是钢针,是烧过的钢针。这里的‘主治’表明火针疗法的针对性,‘钢针’则说明火针材料的选择,‘烧过的’则揭示了火针疗法的独特之处,即通过高温来达到治疗效果。

在灯盏里,放二十七茎灯草,注满麻油,把灯草点燃。这一句详细描述了火针的制作过程,体现了古人对火针制作工艺的讲究,同时也反映了火针疗法与火的密切关系。

火针,“乃为筋寒而急者设”。所谓筋寒而急,指肌肉受寒,猛缩不已。这句话揭示了火针疗法的适应症,即针对肌肉受寒引起的症状,如急抽筋等。

以后,又有人用以刺积块,又有人用以刺痈疽。以后,还有人用以治伤寒症。那就不免要出些副作用了。这里说明了火针疗法的演变和扩展,但也提到了副作用,反映了古人对火针疗法的谨慎态度。

总结火针的用途,行之有效者,约有下列四项:治风寒筋急挛引痹痛,即所谓急抽筋。治瘫痪不仁。治症块、结积(腹中结块)。治痈疽发背,有脓无头。这一段总结了火针的四大用途,展现了火针疗法的多样性和广泛性。

凡用火针,太深则伤经络,太浅则不能去病。应当进针适当。这句话强调了火针疗法中进针深浅的重要性,体现了古人对火针疗法的精准掌握。

针后如有发热恶寒,这是对了症的表现,是好现象。据《灵枢经》讲:刺到病人内部如有知觉,就行了,刺到病人叫痛,就不算好。这里说明了火针疗法后的反应,以及如何判断治疗效果,体现了古人对火针疗法的深刻理解。

病在脸部以夏天在湿热在两脚时,都不可用火针。这句话指出了火针疗法的禁忌,体现了古人对火针疗法的谨慎态度和对人体生理环境的尊重。

附方平头针:是火针的一种。一般火针,针头是尖的,平头针呢,针头是平的,专门用来治眼病。这一段介绍了平头针的特点和用途,说明了火针疗法的多样性和针对性。

凡是肝虚的人,眼睛昏,眼泪多,甚至长一层顽厚的皮膜,障在瞳孔之前,这便是所谓这两种翳子,都可采用平头火针熨烙法来治疗。这里详细描述了平头针在治疗眼病中的应用,体现了火针疗法的细致入微。

把针头烧红,迎向眼珠面前,徐徐熨烙,接触要非常轻,只以翳膜渐渐烘干、渐渐裂破为度。翳破之后,可用除翳药敷点。这一段详细描述了平头针的治疗过程,体现了古人对火针疗法的精确操作和治疗效果的关注。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火部-针火》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2728.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