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僖公-僖公二十四年

作者: 相传为左丘明,鲁国史官,与孔子同时代或稍晚。

年代: 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共255年的历史。

内容简要: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以《春秋》为纲,详细记载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重大事件,塑造了众多鲜活的历史人物形象,展现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僖公-僖公二十四年-原文

【经】

二十有四年春,王正月。

夏,狄伐郑。

秋七月。

冬,天王出居于郑。

晋侯夷吾卒。

【传】

二十四年春,王正月,秦伯纳之。不书,不告入也。及河,子犯以璧授公子曰:“臣负羁绁从君巡于天下,臣之罪甚多矣。臣犹知之,而况君乎。请由此亡。”公子曰:“所不与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投其璧于河。济河,围令狐,入桑泉,取臼衰。二月甲午,晋师军于庐柳。秦伯使公子絷如晋师,师退,军于郇。辛丑,狐偃及秦、晋之大夫盟于郇。壬寅,公子入于晋师。丙午,入于曲沃。丁未,朝于武宫。戊申,使杀怀公于高梁。不书,亦不告也。

吕、郤畏偪,将焚公宫而弑晋侯。寺人披请见,公使让之,且辞焉。曰:“蒲城之役,君命一宿,女即至。其后余从狄君以田渭滨,女为惠公来求杀余,命女三宿,女中宿至。虽有君命,何其速也。夫袪犹在,女其行乎。”对曰:“臣谓君之入也,其知之矣。若犹未也,又将及难。君命无二,古之制也。除君之恶,唯力是视,蒲人、狄人,余何有焉。今君即位,其无蒲、狄乎?齐桓公置射鉤而使管仲相,君若易之,何辱命焉?行者甚众,岂唯刑臣。”公见之,以难告。三月,晋侯潜会秦伯于王城。己丑晦,公宫火,瑕甥、郤芮不获公,乃如河上,秦伯诱而杀之。晋侯逆夫人嬴氏以归。秦伯送卫于晋三千人,实纪纲之仆。

初,晋侯之竖头须,守藏者也。其出也,窃藏以逃,尽用以求纳之。及入,求见,公辞焉以沐。谓仆人曰:“沐则心覆,心覆则图反,宜吾不得见也。居者为社稷之守,行者为羁绁之仆,其亦可也,何必罪居者?国君而仇匹夫,惧者甚众矣。”仆人以告,公遽见之。

狄人归季隗于晋而请其二子。文公妻赵衰,生原同、屏括、楼婴。赵姬请逆盾与其母,子馀辞。姬曰:“得宠而忘旧,何以使人?必逆之。”固请,许之,来,以盾为才,固请于公以为嫡子,而使其三子下之,以叔隗为内子而己下之。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是乎?与女偕隐。”遂隐而死。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郑之入滑也,滑人听命。师还,又即卫。郑公子士洩、堵俞弥帅师伐滑。王使伯服、游孙伯如郑请盟。郑伯怨惠王之入而不与厉公爵也,又怨襄王之与卫、滑也,故不听王命而执二子。王怒,将以狄伐郑。富辰谏曰:“不可。臣闻之,大上以德抚民,其次亲亲以相及也。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管蔡郕霍,鲁卫毛耼,郜雍曹滕,毕原酆郇,文之昭也。邘晋应韩,武之穆也。凡蒋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召穆公思周德之不类,故纠合宗族于成周而作诗曰:‘常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其四章曰:‘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如是则兄弟虽有小忿,不废懿亲。今天子不忍小忿以弃郑亲,其若之何?庸勋亲亲,暱近尊贤,德之大者也。即聋从昧,与顽用嚚,奸之大者也。弃德崇奸,祸之大者也。郑有平、惠之勋,又有厉、宣之亲,弃嬖宠而用三良,于诸姬为近。四德具矣。耳不听五声之和为聋,目不别五色之章为昧,心不则德义之经为顽,口不道忠信之言为嚚,狄皆则之,四奸具矣。周之有懿德也,犹曰‘莫如兄弟’,故封建之。其怀柔天下也,犹惧有外侮,扞御侮者莫如亲亲,故以亲屏周。召穆公亦云。今周德既衰,于是乎又渝周、召以从诸奸,无乃不可乎?民未忘祸,王又兴之,其若文、武何?”王弗听,使颓叔、桃子出狄师。

夏,狄伐郑,取栎。王德狄人,将以其女为后。富辰谏曰:“不可。臣闻之曰:‘报者倦矣,施者未厌。’狄固贪惏,王又启之,女德无极,妇怨无终,狄必为患。”王又弗听。

初,甘昭公有宠于惠后,惠后将立之,未及而卒。昭公奔齐,王复之。又通于隗氏。王替隗氏,颓叔、桃子曰:“我实使狄,狄其怨我。”遂奉大叔,以狄师攻王。王御士将御之。王曰:“先后其谓我何?宁使诸侯图之。”王遂出。及坎欿,国人纳之。

秋,颓叔、桃子奉大叔,以狄师伐周,大败周师,获周公忌父、原伯、毛伯、富辰。王出適郑,处于氾。大叔以隗氏居于温。

郑子华之弟子臧出奔宋,好聚鹬冠。郑伯闻而恶之,使盗诱之。八月,盗杀之于陈、宋之间。君子曰:“服之不衷,身之灾也。《诗》曰:‘彼己之子,不称其服。’子臧之服,不称也夫。《诗》曰,‘自诒伊慼’,其子臧之谓矣。《夏书》曰,‘地平天成’,称也。”

宋及楚平。宋成公如楚,还,入于郑。郑伯将享之,问礼于皇武子。对曰:“宋,先代之后也,于周为客,天子有事膰焉,有丧拜焉,丰厚可也。”郑伯从之,享宋公有加,礼也。

冬,王使来告难曰:“不穀不德,得罪于母弟

之宠子带,鄙在郑地氾,敢告叔父。

臧文仲对曰:“天子蒙尘于外,敢不奔问官守。”

王使简师父告于晋,使左鄢父告于秦。

天子无出,书曰“天王出居于郑”,辟母弟之难也。

天子凶服降名,礼也。

郑伯与孔将鉏、石甲父、侯宣多省视官具于氾,而后听其私政,礼也。

卫人将伐邢,礼至曰:“不得其守,国不可得也。我请昆弟仕焉。”

乃往,得仕。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僖公-僖公二十四年-译文

【经】

二十四年春天,周王的正月。

夏天,狄人攻打郑国。

秋天七月。

冬天,周王出奔到郑国居住。

晋侯夷吾去世。

【传】

二十四年春天,周王的正月,秦伯接纳了晋侯。没有记载,因为没有告知进入。到了黄河,子犯把玉璧交给公子说:“我背负着羁绊跟随您巡游天下,我的罪过很多。我自己都知道,何况您呢。请让我从此离开。”公子说:“如果不与舅舅同心,就像这白水一样。”把玉璧投入黄河。渡过黄河,包围了令狐,进入桑泉,夺取了臼衰。二月甲午,晋军驻扎在庐柳。秦伯派公子絷到晋军,晋军撤退,驻扎在郇。辛丑,狐偃和秦、晋的大夫在郇结盟。壬寅,公子进入晋军。丙午,进入曲沃。丁未,朝拜武宫。戊申,派人杀了怀公在高梁。没有记载,也没有告知。

吕、郤害怕被逼迫,打算焚烧公宫并杀死晋侯。寺人披请求见晋侯,晋侯责备他,并且拒绝见他。说:“蒲城的战役,君命一夜,你就到了。后来我跟随狄君在渭滨打猎,你为惠公来杀我,君命三夜,你两夜就到了。虽然有君命,为什么这么快呢。袖子还在,你走吧。”回答说:“我认为您回来,已经知道了。如果还不知道,又将有难。君命不可违,这是古代的规矩。除去君主的恶行,只看力量,蒲人、狄人,我有什么呢。现在您即位,难道没有蒲、狄吗?齐桓公放下射钩而让管仲为相,您如果改变,何必辱命呢?走的人很多,岂止是刑臣。”晋侯见他,告诉他难处。三月,晋侯秘密会见秦伯在王城。己丑晦,公宫起火,瑕甥、郤芮没有抓到晋侯,于是到河边,秦伯诱杀他们。晋侯迎接夫人嬴氏回来。秦伯送卫兵三千人到晋国,实际上是纪纲的仆人。

起初,晋侯的竖头须,是守藏的人。他出逃时,偷了藏物逃跑,全部用来求纳晋侯。等到晋侯回来,请求见晋侯,晋侯以沐浴为由拒绝。对仆人说:“沐浴时心会颠倒,心颠倒就会图谋反叛,所以我不能见他。居者是为社稷守藏,行者是羁绊的仆人,这样也可以,何必怪罪居者?国君仇视匹夫,害怕的人会很多。”仆人告诉晋侯,晋侯立刻见他。

狄人把季隗送回晋国并请求她的两个儿子。文公娶赵衰为妻,生了原同、屏括、楼婴。赵姬请求迎接盾和他的母亲,子馀拒绝。赵姬说:“得宠而忘旧,怎么服人?一定要迎接。”坚持请求,答应了,来了,认为盾有才能,坚持请求晋侯立他为嫡子,而让自己的三个儿子在他之下,以叔隗为内子而自己在他之下。

晋侯赏赐跟随逃亡的人,介之推不说禄,禄也没有给他。介之推说:“献公有九个儿子,只有您还在。惠、怀没有亲人,内外都抛弃他们。天没有断绝晋国,一定会有君主。主持晋国祭祀的,不是您是谁。天确实安排了,而你们以为是自己的功劳,不是诬陷吗?偷别人的财物,还叫盗,何况贪天之功,以为自己的功劳呢?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以相处!”他的母亲说:“何不也求禄,死了怨谁?”回答说:“错而效仿,罪更重,而且出怨言,不吃他的食。”他的母亲说:“也让他知道怎么样?”回答说:“言,是身的文饰,身将隐,何必文饰?这是求显。”他的母亲说:“能这样吗?和你一起隐。”于是隐居而死。晋侯找他,找不到,以绵上作为他的田,说:“以记我的过,并且表彰善人。”

郑国进入滑国,滑国人听从命令。军队回来,又到卫国。郑国的公子士洩、堵俞弥率领军队攻打滑国。周王派伯服、游孙伯到郑国请求结盟。郑伯怨恨惠王进入而不给厉公爵位,又怨恨襄王与卫、滑结盟,所以不听王命而抓了两人。周王发怒,打算用狄人攻打郑国。富辰劝谏说:“不可。我听说,最高的是以德安抚百姓,其次是亲亲相及。从前周公哀悼二叔的不和,所以封建亲戚以保护周朝。管蔡郕霍,鲁卫毛耼,郜雍曹滕,毕原酆郇,是文王的昭。邘晋应韩,是武王的穆。凡蒋邢茅胙祭,是周公的后代。召穆公思周德的不类,所以纠合宗族在成周而作诗说:‘常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其四章说:‘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这样兄弟虽有小的怨恨,不废懿亲。现在天子不忍小忿而弃郑亲,怎么办?庸勋亲亲,暱近尊贤,是德的大者。即聋从昧,与顽用嚚,是奸的大者。弃德崇奸,是祸的大者。郑国有平、惠的功勋,又有厉、宣的亲,弃嬖宠而用三良,在诸姬中为近。四德具了。耳不听五声之和为聋,目不别五色之章为昧,心不则德义之经为顽,口不道忠信之言为嚚,狄人都这样,四奸具了。周有懿德,还说‘莫如兄弟’,所以封建。怀柔天下,还怕有外侮,扞御侮者莫如亲亲,所以以亲保护周。召穆公也说。现在周德既衰,于是又渝周、召以从诸奸,不是不可吗?民未忘祸,王又兴之,对文、武怎么办?”周王不听,派颓叔、桃子出狄师。

夏天,狄人攻打郑国,夺取了栎。周王感激狄人,打算把女儿嫁给狄人。富辰劝谏说:“不可。我听说:‘报者倦矣,施者未厌。’狄人本来就贪婪,王又开启他们,女德无极,妇怨无终,狄人必为患。”周王又不听。

起初,甘昭公受宠于惠后,惠后打算立他,未及而卒。昭公逃到齐国,周王恢复他。又与隗氏通奸。周王废黜隗氏,颓叔、桃子说:“我们确实使狄人,狄人会怨恨我们。”于是奉大叔,用狄师攻打周王。周王的御士准备抵御。周王说:“先后会说我什么?宁让诸侯图之。”周王于是出奔。到了坎欿,国人接纳他。

秋天,颓叔、桃子奉大叔,用狄师攻打周朝,大败周军,俘虏了周公忌父、原伯、毛伯、富辰。周王出奔到郑国,住在氾。大叔和隗氏住在温。

郑子华的弟子臧逃到宋国,喜欢收集鹬冠。郑伯听说后厌恶他,派盗贼诱杀他。八月,盗贼在陈、宋之间杀了他。君子说:“衣服不合身,是身的灾祸。《诗》说:‘彼己之子,不称其服。’子臧的衣服,不合身啊。《诗》说,‘自诒伊慼’,这是说子臧。《夏书》说,‘地平天成’,这是称。”

宋国和楚国讲和。宋成公到楚国,回来,进入郑国。郑伯准备宴请他,问礼于皇武子。回答说:“宋国,是先代的后裔,在周朝是客人,天子有事膰焉,有丧拜焉,丰厚可以。”郑伯听从,宴请宋公有加,是礼。

冬天,周王派人来告难说:“我不德,得罪了母弟

宠爱的子带,居住在郑国的氾地,冒昧地告知叔父。

臧文仲回答说:“天子在外蒙受风尘,我怎敢不赶紧去问候官守。”

周王派简师父去告诉晋国,派左鄢父去告诉秦国。

天子不应该离开都城,史书上记载“天王出居于郑”,是为了躲避同母弟的灾难。

天子穿着凶服,降低名分,这是符合礼制的。

郑伯与孔将鉏、石甲父、侯宣多一起在氾地视察官具,然后处理他们的私政,这是符合礼制的。

卫国人准备攻打邢国,礼至说:“如果不能得到他们的守臣,国家就无法得到。我请求让我的兄弟去那里做官。”

于是前往,得到了官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僖公-僖公二十四年-注解

狄:古代中国北方的一个民族,常与中原诸侯国发生冲突。

郑: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位于今河南省中部。

晋侯夷吾:晋国的君主,名夷吾,即晋惠公。

秦伯:秦国的君主,春秋时期的秦国君主常被称为秦伯。

子犯:晋国的大夫,名狐偃,字子犯。

璧:古代的一种玉器,常用于祭祀或作为信物。

令狐:地名,位于今山西省临猗县。

桑泉:地名,位于今山西省临猗县。

臼衰:地名,位于今山西省临猗县。

庐柳:地名,位于今山西省临猗县。

郇:地名,位于今山西省临猗县。

曲沃:晋国的都城,位于今山西省曲沃县。

武宫:晋国的宗庙,用于祭祀祖先。

高梁:地名,位于今山西省临汾市。

吕、郤:晋国的两位大夫,吕甥和郤芮。

寺人披:晋国的宦官,名披。

蒲城:地名,位于今山西省永济市。

狄君:狄族的首领。

渭滨:渭河的岸边,位于今陕西省。

齐桓公:春秋时期齐国的君主,名小白,是春秋五霸之一。

管仲:齐国的著名政治家,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瑕甥、郤芮:晋国的两位大夫,瑕甥和郤芮。

嬴氏:秦国的公主,晋侯的夫人。

头须:晋侯的仆人,负责看守仓库。

季隗:狄族的女子,晋文公的妻子。

赵衰:晋国的大夫,晋文公的重要辅臣。

原同、屏括、楼婴:赵衰的儿子。

赵姬:赵衰的妻子。

盾:赵衰的儿子,名盾。

叔隗:狄族的女子,晋文公的妻子。

介之推:晋国的大夫,晋文公的重要辅臣。

滑:地名,位于今河南省滑县。

卫: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位于今河南省北部。

伯服、游孙伯:周王的大臣。

富辰:周王的大臣。

甘昭公:周王的弟弟,名甘昭公。

惠后:周王的母亲。

隗氏:狄族的女子,周王的妃子。

大叔:周王的弟弟,名大叔。

周公忌父:周王的大臣,名忌父。

原伯、毛伯:周王的大臣。

氾:地名,位于今河南省荥阳市。

温:地名,位于今河南省温县。

子华:郑国的公子,名子华。

子臧:郑国的公子,名子臧。

鹬冠:一种用鹬鸟羽毛装饰的帽子,象征不合礼仪的服饰。

宋: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位于今河南省东部。

楚: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位于今湖北省。

皇武子:郑国的大臣。

宠子带:指周王的宠臣子带,因与周王有亲密关系而得名。

郑地氾:郑国的一个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与郑国的政治活动有关。

叔父:这里指周王的叔父,可能是周王的长辈或重要的政治顾问。

臧文仲:春秋时期鲁国的大夫,以智慧和忠诚著称。

天子蒙尘于外:指周王因内乱或外患而被迫离开都城,流亡在外。

奔问官守:指迅速前往询问或保护周王的官员和守卫。

简师父:可能是周王的一位重要官员或使者。

左鄢父:可能是周王的一位重要官员或使者。

天王出居于郑:指周王因内乱或外患而被迫离开都城,流亡到郑国。

辟母弟之难:指周王为了避免与自己的弟弟发生冲突或内乱而采取的行动。

凶服降名:指周王在流亡期间穿着丧服,降低自己的身份以示谦卑。

郑伯:郑国的君主,这里指郑国的国君。

孔将鉏、石甲父、侯宣多:郑国的三位重要官员或贵族。

省视官具于氾:指郑国的官员在氾地视察官方的器具或事务。

私政:指郑国的内部政务或私人事务。

卫人将伐邢:指卫国的军队准备攻打邢国。

礼至:可能是卫国的一位重要官员或贵族。

不得其守,国不可得也:指如果不能控制或占领某个地方,就无法获得整个国家。

昆弟仕焉:指礼至请求让自己的兄弟在邢国担任官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僖公-僖公二十四年-评注

《左传》作为春秋时期的重要史书,不仅记录了大量的历史事件,还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政治斗争以及人物性格。本文所选的段落,主要围绕晋国、秦国、郑国等诸侯国之间的政治斗争展开,展现了春秋时期复杂的国际关系和内部权力斗争。

首先,文本通过晋侯夷吾的去世和晋国内部的权力更迭,揭示了春秋时期诸侯国内部的不稳定性。晋侯夷吾去世后,晋国陷入了内乱,秦国的介入使得局势更加复杂。秦伯通过支持晋国的公子重耳(即后来的晋文公),试图在晋国内部扶植亲秦势力,这反映了春秋时期大国对小国的干预和控制。

其次,文本通过晋国大夫子犯与公子重耳的对话,展现了春秋时期士大夫阶层对忠诚与道德的思考。子犯在护送公子重耳的过程中,意识到自己曾犯下许多过错,因此请求离开。而公子重耳则以‘所不与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表达了对子犯的信任和忠诚。这种对话不仅体现了春秋时期士大夫阶层对道德的重视,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忠诚与信义的推崇。

此外,文本还通过晋国大夫介之推的故事,展现了春秋时期士大夫阶层对功名利禄的态度。介之推在晋文公即位后,拒绝接受封赏,认为自己的功劳不应归功于个人,而是天意使然。这种对功名利禄的淡泊态度,反映了春秋时期士大夫阶层对个人道德修养的追求。

最后,文本通过郑国与周王之间的矛盾,揭示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与周王室之间的复杂关系。郑国因不满周王的政策,拒绝听从周王的命令,甚至扣押了周王的使者。这种矛盾反映了春秋时期周王室的衰落和诸侯国的崛起,同时也展现了当时社会对礼制的重视。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对晋国、秦国、郑国等诸侯国之间政治斗争的描写,展现了春秋时期复杂的社会关系和权力斗争。同时,文本通过人物对话和故事情节,揭示了春秋时期士大夫阶层对忠诚、道德、功名利禄的态度,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内涵。

这段古文主要描述了春秋时期周王因内乱或外患而流亡到郑国,以及郑国和卫国的政治活动。文本通过一系列的历史事件,展现了当时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权力斗争。

首先,文本提到周王因内乱或外患而被迫离开都城,流亡到郑国。这一事件反映了周王室的衰落和诸侯国的崛起。周王作为天子,本应是天下的共主,但在春秋时期,周王室的权威逐渐被诸侯国所取代。周王流亡到郑国,表明周王室的地位已经岌岌可危。

其次,文本提到郑国的官员在氾地视察官方的器具或事务,并处理郑国的内部政务。这一细节反映了郑国在当时的政治地位和影响力。郑国作为周王室的庇护者,不仅承担了保护周王的责任,还在处理自己的内部事务,显示了郑国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最后,文本提到卫国的军队准备攻打邢国,礼至请求让自己的兄弟在邢国担任官职。这一事件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权力斗争和外交策略。礼至通过让自己的兄弟在邢国担任官职,试图通过政治手段来控制邢国,而不是通过武力征服。这一策略显示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外交智慧。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一系列的历史事件,展现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权力斗争。文本不仅反映了周王室的衰落和诸侯国的崛起,还展示了诸侯国在处理内部事务和外交关系时的智慧和策略。这些历史事件和文化内涵,为我们理解春秋时期的政治和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僖公-僖公二十四年》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271.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