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水部-浆水

作者: 李时珍(1518年-1593年),字东璧,号珍堂,明代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生于湖北蕲春,历尽多年游历,广泛采集药材,深入研究医药,尤其是中药学领域,成为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人物。他的代表作《本草纲目》凝聚了他毕生的医学和药物学研究成果,对后世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明代(1596年)。

内容简要:《本草纲目》是李时珍在他多年的实地考察、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基础上完成的,是一部集药物学、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巨著。全书共分为16个部类,收录了1892种药物,其中包括动植物、矿物以及其性味、功能、用途等。李时珍不仅在书中详细列出了药材的种类与功效,还通过考证历代本草书籍中的错误,为中药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草纲目》在医学界的影响巨大,不仅对中医药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还被多国的医学界所尊重,成为世界中医药的宝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水部-浆水-原文

释名亦名酸浆。

粟米煮熟后,放在冷水里,浸五、六天,味变酸,面上生白花,取水作药用。

但浸至败坏,则水有害。

气味甘酸、微温、无毒。

主治上吐下泻(浆水煎干姜饮用),

过食腊肉,致筋痛肚闷(浆水煎粥吃,加少量老鹰屎,效果更好),

手指肿痛(浆水加盐泡患处,水冷应换热),

脸上黑痣(每夜用热的浆水洗脸,再用布揩红,以白檀香磨汁涂擦),

骨鲠在咽(慈石经火煅醋淬后,加焙过的陈橘红和多年浆水脚,做成丸子,如芡子大,每次含咽一丸)。

浆水还能调中引气,开胃止渴,解烦去睡,调理脏腑,利小便。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水部-浆水-译文

这种东西也叫做酸浆。将粟米煮熟后,放入冷水中浸泡五、六天,味道会变酸,表面会生出白色的泡沫,我们可以取这种水来作为药用。但是,如果浸泡时间过长,导致食物变质,那么这种水就有害了。

它的味道是甜酸的,微温,而且没有毒性。

它主要用来治疗上吐下泻(用酸浆水煮干姜来饮用),过度食用腊肉导致的筋痛和肚子闷(用酸浆水煮粥吃,加入少量老鹰的粪便,效果会更好),手指肿胀疼痛(用酸浆水加盐泡患处,如果水冷了就换热的),脸上的黑痣(每晚用热的酸浆水洗脸,然后用布擦拭使其变红,再用白檀香磨成汁液涂抹),喉咙里卡有鱼刺(用磁石经过火烧后,再用醋淬制,然后加入烤过的陈橘红和多年的酸浆水脚,做成丸子,大小如芡实,每次含咽一丸)。

酸浆水还可以调和脾胃,引导气机,开胃解渴,消除烦躁和困倦,调理脏腑,促进小便通畅。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水部-浆水-注解

酸浆:酸浆,又称酸浆水,是一种传统的发酵饮品,主要原料是粟米。它通过将煮熟的粟米浸泡在冷水中,经过发酵过程,使水变酸,表面产生白花。酸浆水在古代常被用作药用,具有多种保健功效。

粟米:粟米,又称小米,是一种古老的谷物,富含营养,易于消化。在古代,粟米是人们的主要粮食之一。

冷水:冷水,指温度较低的水,通常用于冷却或浸泡食物。

白花:白花,指酸浆水表面发酵过程中产生的白色泡沫,通常认为是发酵良好的标志。

药用:药用,指将某种物质或食品作为药物使用,以治疗或预防疾病。

败坏:败坏,指食物或物品因时间过长或保存不当而变质。

气味:气味,指物质的香气或味道。

甘酸:甘酸,指味道既甜又酸。

微温:微温,指温度稍高,但不会引起烫伤。

无毒:无毒,指物质对人体没有毒性。

上吐下泻:上吐下泻,指同时出现呕吐和腹泻的症状,常见于消化系统疾病。

浆水煎干姜饮用:浆水煎干姜饮用,指将酸浆水煮沸后加入干姜,饮用以治疗上吐下泻。

腊肉:腊肉,指经过腌制和烟熏的猪肉,风味独特。

筋痛肚闷:筋痛肚闷,指肌肉疼痛和腹部不适的症状。

浆水煎粥吃:浆水煎粥吃,指将酸浆水煮沸后加入米煮成粥,食用以治疗筋痛肚闷。

老鹰屎:老鹰屎,指老鹰的粪便,在古代民间有时被用作药物。

手指肿痛:手指肿痛,指手指出现肿胀和疼痛的症状。

加盐泡患处:加盐泡患处,指将盐溶解在水中,浸泡患处以减轻症状。

脸上黑痣:脸上黑痣,指生长在脸上的黑色痣。

白檀香:白檀香,一种香木,其木质可以提取香料,具有芳香和药用价值。

骨鲠在咽:骨鲠在咽,指鱼刺卡在喉咙中的症状。

慈石:慈石,即磁石,具有磁性,古代常被用作药物。

陈橘红:陈橘红,指陈年的橘子皮,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浆水脚:浆水脚,指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沉淀物,有时被用作药物。

丸子:丸子,指将药物或其他物质制成球状。

调中引气:调中引气,指调和脾胃,促进气血运行。

开胃止渴:开胃止渴,指促进食欲,解除口渴。

解烦去睡:解烦去睡,指消除烦恼,减少困倦感。

调理脏腑:调理脏腑,指调整内脏器官的功能,达到健康状态。

利小便:利小便,指促进尿液排出,有助于排尿畅通。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水部-浆水-评注

释名亦名酸浆。此句开篇点明了酸浆的别称,体现了古人对事物命名上的传承与变化,‘释名’二字,既是对酸浆这一植物特性的解释,也蕴含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认知与尊重。

粟米煮熟后,放在冷水里,浸五、六天,味变酸,面上生白花,取水作药用。但浸至败坏,则水有害。此段详细描述了酸浆的制作过程及其药用价值。从‘浸’字可以看出,古人制作酸浆的过程是耐心与细致的,‘味变酸’与‘面上生白花’则描绘了酸浆独特的自然变化,既生动又形象。

气味甘酸、微温、无毒。此句对酸浆的药性进行了总结,‘甘酸’、‘微温’、‘无毒’三个词语,精准地概括了酸浆的药效特点,体现了古人对药物的精准把握。

主治上吐下泻(浆水煎干姜饮用),过食腊肉,致筋痛肚闷(浆水煎粥吃,加少量老鹰屎,效果更好),手指肿痛(浆水加盐泡患处,水冷应换热),脸上黑痣(每夜用热的浆水洗脸,再用布揩红,以白檀香磨汁涂擦),骨鲠在咽(慈石经火煅醋淬后,加焙过的陈橘红和多年浆水脚,做成丸子,如芡子大,每次含咽一丸)。此段列举了酸浆的多种药用功能,从‘上吐下泻’到‘骨鲠在咽’,几乎涵盖了生活中的各种常见病症,体现了古人对酸浆药用价值的全面认识。

浆水还能调中引气,开胃止渴,解烦去睡,调理脏腑,利小便。此句进一步阐述了酸浆的养生保健作用,‘调中引气’、‘开胃止渴’、‘解烦去睡’等词语,生动地描绘了酸浆对人体健康的积极作用,反映了古人对健康生活的追求。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水部-浆水》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2696.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