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时珍(1518年-1593年),字东璧,号珍堂,明代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生于湖北蕲春,历尽多年游历,广泛采集药材,深入研究医药,尤其是中药学领域,成为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人物。他的代表作《本草纲目》凝聚了他毕生的医学和药物学研究成果,对后世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明代(1596年)。
内容简要:《本草纲目》是李时珍在他多年的实地考察、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基础上完成的,是一部集药物学、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巨著。全书共分为16个部类,收录了1892种药物,其中包括动植物、矿物以及其性味、功能、用途等。李时珍不仅在书中详细列出了药材的种类与功效,还通过考证历代本草书籍中的错误,为中药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草纲目》在医学界的影响巨大,不仅对中医药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还被多国的医学界所尊重,成为世界中医药的宝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水部-流水-原文
释名亦名劳水、甘烂水、扬泛水。
取江水或河水二斗,置大盆中,用一个瓢,舀水高扬倒下,如此重复许多遍,直到水面泡沫成为沸珠满盆为止。
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治目不得瞑(阴虚阳盛,睡不着,眼睛闭不住)。用劳水五升、高粱米一升、半夏五合,小火慢煮,煮到只剩一升水时,去滓,饮汁,每饮一小杯。一日三次。
治汗后奔豚(误服发汗药,引起小肚子胀痛,有气上冲,“如豕之奔突”,故名奔豚):
附方茯苓一两、炙甘草二钱半、桂枝三钱、大枣二枚,用劳水二升煮之,煮至一升,一次服完。一两服两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水部-流水-译文
这种水又名劳水、甘烂水、扬泛水。取江水或河水两斗,放在一个大盆里,用一只瓢,舀起水向高处扬起再倒下,这样反复多次,直到水面上的泡沫像沸腾的珍珠一样布满整个盆为止。
这种水的味道是甜的、平和的、没有毒。
主治症状:治疗眼睛无法闭上(这是由于阴虚阳盛,导致睡不着觉,眼睛无法闭上)。使用劳水五升、高粱米一升、半夏五合,用小火慢慢煮,煮到只剩下一升水时,去掉杂质,喝汁液,每次喝一小杯。一天喝三次。
治疗汗后奔豚(误服发汗药后引起的小肚子胀痛,有气上冲,像猪奔跑跳跃的样子,因此得名奔豚):
附方:茯苓一两、炙甘草二钱半、桂枝三钱、大枣两枚,用劳水二升煮,煮至一升,一次全部服下。一天服用两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水部-流水-注解
劳水:劳水,亦称甘烂水、扬泛水,是一种经过特殊处理的水,具有特定的治疗作用。在古代中医中,劳水是通过将江水或河水舀起高扬倒下,使水面泡沫成为沸珠满盆的过程制备而成,这种处理方式被认为可以增加水的药用价值。
甘烂水:甘烂水是劳水的别称,强调其甘甜、滋养的特性,用于中医治疗时,可能指其具有调和阴阳、滋养身体的作用。
扬泛水:扬泛水同样是劳水的别称,‘扬’指舀水高扬的动作,‘泛’指水面上泡沫的浮现,整体描述了制备劳水的过程和特点。
江水:江水,指大江之水,如长江、黄河等,在古代中医中常被用作制药或饮用,具有不同的药用价值。
河水:河水,指河流之水,如黄河、珠江等,与江水一样,在古代中医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瓢:瓢,古代的一种取水工具,通常用木、竹、陶等材料制成,用于舀水。
沸珠:沸珠,指水煮沸时产生的泡沫,在中医理论中,沸珠可能被看作是水中的精华部分,具有特殊的药用价值。
气味:气味,指药物的口感和气味,中医认为药物的气味与其药效有关。
甘:甘,中医术语,指药物或食物的甜味,通常与补益、调和有关。
平:平,中医术语,指药物的性味平和,不偏寒不偏热,适合多数人使用。
无毒:无毒,指药物没有毒性,对人体安全无害。
目不得瞑:目不得瞑,中医术语,指眼睛无法闭上,即失眠的症状,多由阴虚阳盛引起。
高粱米:高粱米,一种谷物,古代中医中常用来煮粥或制药,具有补益作用。
半夏:半夏,一种中药材,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等功效,常用于治疗痰多、呕吐等症状。
奔豚:奔豚,中医术语,指误服发汗药后引起的小肚子胀痛,有气上冲的症状,如猪奔突状,故名。
茯苓:茯苓,一种中药材,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安神等功效。
炙甘草:炙甘草,指经过炮制的甘草,具有和中缓急、调和药性的作用。
桂枝:桂枝,一种中药材,具有发汗解肌、温经通脉等功效。
大枣:大枣,一种水果,也用作中药材,具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等功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水部-流水-评注
释名亦名劳水、甘烂水、扬泛水。这一段首先对劳水的名称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其中‘劳水’、‘甘烂水’、‘扬泛水’这些名称,反映了劳水的不同属性和用途。‘劳水’可能是因为其具有缓解疲劳的功效而得名;‘甘烂水’则可能是因为其味道甘甜,口感滑腻;‘扬泛水’则是因为其制作过程中需要将水扬起形成泡沫,如同水面上泛起的波澜。
取江水或河水二斗,置大盆中,用一个瓢,舀水高扬倒下,如此重复许多遍,直到水面泡沫成为沸珠满盆为止。这一段描述了劳水的制作过程,通过反复扬水,使得水面上形成丰富的泡沫,这个过程不仅体现了古人对水的尊重和敬畏,也体现了古人在制药过程中对细节的把握。泡沫的形成,可能是因为扬水时空气的加入,使得水中的某些成分发生变化,从而产生了治疗作用。
气味甘、平、无毒。这一句对劳水的性质进行了总结,‘甘’和‘平’表明了劳水的味道和性质,‘无毒’则强调了其安全性,为后文的用药提供了保障。
主治治目不得瞑(阴虚阳盛,睡不着,眼睛闭不住)。用劳水五升、高粱米一升、半夏五合,小火慢煮,煮到只剩一升水时,去滓,饮汁,每饮一小杯。一日三次。这一段介绍了劳水在治疗失眠方面的应用。古人在治疗失眠时,不仅注重药物本身的功效,还注重药物的配伍和用量。劳水与高粱米、半夏的配伍,体现了古人对阴阳平衡的重视,以及对药物相辅相成的认识。
治汗后奔豚(误服发汗药,引起小肚子胀痛,有气上冲,“如豕之奔突”,故名奔豚):附方茯苓一两、炙甘草二钱半、桂枝三钱、大枣二枚,用劳水二升煮之,煮至一升,一次服完。一两服两次。这一段介绍了劳水在治疗汗后奔豚症的应用。奔豚症是一种急症,劳水与其他药材的配伍,体现了古人在治疗急症时,注重调和阴阳、平衡气血的思路。同时,附方的使用也说明了古人在用药时的谨慎和对药效的精确控制。
整体来看,这段古文内容不仅体现了古人对水资源的珍视,也反映了古人在医学领域的智慧。通过对劳水的制作、性质、用途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在制药过程中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和对人体生理机制的深刻理解。这种对自然和人体的认识,为我们今天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