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时珍(1518年-1593年),字东璧,号珍堂,明代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生于湖北蕲春,历尽多年游历,广泛采集药材,深入研究医药,尤其是中药学领域,成为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人物。他的代表作《本草纲目》凝聚了他毕生的医学和药物学研究成果,对后世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明代(1596年)。
内容简要:《本草纲目》是李时珍在他多年的实地考察、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基础上完成的,是一部集药物学、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巨著。全书共分为16个部类,收录了1892种药物,其中包括动植物、矿物以及其性味、功能、用途等。李时珍不仅在书中详细列出了药材的种类与功效,还通过考证历代本草书籍中的错误,为中药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草纲目》在医学界的影响巨大,不仅对中医药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还被多国的医学界所尊重,成为世界中医药的宝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果部-柿-原文
气味烘柿:甘、寒、涩、无毒。
白柿、柿霜:甘、平、涩、无毒。
乌柿:甘、温、无毒。
柿蒂:涩、平、无毒。
主治烘柿:肠风下血。
用白柿烧灰,水送服二钱。
小便血淋。
有干柿三枚,烧存性,研为末,陈米汤送服。
热淋涩痛。
用干柿、灯心等分,水煎,每日饮服。
小儿秋痢。
有以粳米煮粥,熟时加入干柿末,再煮开两,三次吃下。
反胃吐食。
用干柿三枚,连蒂捣烂,酒送服,甚效。
不能同时服其他药物。
痰嗽带血。
用大柿饼饭上蒸熟,批开,每用一枚掺青黛一钱,临卧时服,薄荷汤送下。
耳聋鼻塞。
用干柿三枚,细切,以粳米三合、豆豉少许煮粥。
每日空心服下。
臁疮。
用柿霜、柿柿蒂等分,烧过,研末敷涂。
甚效。
中桐油毒。
吃干柿饼可解。
乌柿:杀虫,疗刀伤火伤,生肉止痛。
服药口苦及呕逆乾,食少许即止。
柿蒂:呃逆不止。
用柿蒂、丁香各二钱,生姜五片,水煎服。
或将两药研不还想,开水冲服亦可。
此方名“济生柿蒂散”。
一方:再加人参一钱。
一方:再加良姜、甘草等分。
一方:再加工厂青皮陈皮。
一方:再加半夏生姜。
柿木皮:下血。
用柿木皮晒、焙,研末,米汤送服二钱。
两服可止。
汤火疮。
用柿木皮烧灰,调油敷涂。
柿:涩下焦,健脾胃,消宿血。
柿根:血崩、血痢、下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果部-柿-译文
气味烘柿:甜、凉、涩,没有毒性。白柿、柿霜:甜、平和,涩,没有毒性。乌柿:甜、温,没有毒性。柿蒂:涩,平和,没有毒性。
主治烘柿:治疗肠风下血。使用白柿烧成灰,用水送服二钱。治疗小便血淋。有干柿三枚,烧成灰,研成粉末,用陈米汤送服。治疗热淋涩痛。使用干柿和灯心草等量,煎水,每天饮用。
治疗小儿秋季腹泻。有人用粳米煮粥,熟时加入干柿末,再煮开两三次后食用。治疗反胃呕吐。使用干柿三枚,连同蒂一起捣烂,用酒送服,效果很好。不能同时服用其他药物。治疗痰多咳嗽带血。使用大柿饼放在饭上蒸熟,切开,每次用一枚加入青黛一钱,临睡前服用,用薄荷汤送下。治疗耳聋鼻塞。使用干柿三枚,细切,用粳米三合和少许豆豉煮粥。每天空腹服用。
治疗臁疮。使用柿霜和柿蒂等量,烧过后研成粉末敷涂,效果很好。中桐油毒。吃干柿饼可以解毒。
乌柿:可以杀虫,治疗刀伤和火伤,促进肉的生长和止痛。服药后口苦和呕吐,吃少许即可缓解。
柿蒂:治疗呃逆不止。使用柿蒂和丁香各二钱,生姜五片,水煎服。或者将这两种药研成粉末,用开水冲服也可以。这个方子叫做‘济生柿蒂散’。还有一方:再加入人参一钱。还有一方:再加入良姜和甘草等量。还有一方:再加工厂青皮陈皮。还有一方:再加入半夏和生姜。
柿木皮:治疗下血。将柿木皮晒干、烤干,研成粉末,用米汤送服二钱。两次服用即可止住。治疗汤火疮。将柿木皮烧成灰,调油敷涂。
柿:涩肠止泻,健脾胃,消除陈旧血液。柿根:治疗血崩、血痢、下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果部-柿-注解
气味烘柿:烘柿的气味,包括其味道和性质。
甘:味道甜,常用于形容食物或药物的味道。
寒:性质偏寒,具有清热、降火的功效。
涩:味道涩,具有收敛、止泻的作用。
无毒:指药物或食物对人体没有毒性。
白柿:柿子的一种,颜色为白色。
柿霜:柿子表面的一层白色粉末,具有药用价值。
乌柿:柿子的一种,颜色为黑色。
柿蒂:柿子的蒂部,也具有药用价值。
主治:主要治疗或适应的病症。
肠风下血:指因肠道疾病导致的出血。
小便血淋:指小便时伴有血丝或血块。
热淋涩痛:指因湿热引起的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
小儿秋痢:指小儿秋季发生的腹泻。
反胃吐食:指胃部不适,食物逆流至喉咙并呕吐。
痰嗽带血:指咳嗽时伴有痰中带血。
耳聋鼻塞:指耳朵听不清或鼻子不通气。
臁疮:指小腿部位的疮口。
中桐油毒:指误食桐油中毒。
杀虫:具有杀虫的作用。
疗刀伤火伤:用于治疗刀伤或烧伤。
生肉止痛:促进伤口愈合,减轻疼痛。
服药口苦及呕逆乾:指服用某些药物后出现口苦、呕吐等症状。
呃逆不止:指频繁的打嗝。
济生柿蒂散:一种中药方剂,用于治疗呃逆不止。
人参:一种名贵中药材,具有滋补作用。
良姜:一种香辛料,具有温中散寒的作用。
甘草:一种中药材,具有调和药性、解毒的作用。
青皮陈皮:柑橘类水果的皮,具有理气、化痰的作用。
半夏生姜:中药材,具有温中止呕的作用。
柿木皮:柿子的树皮,也具有药用价值。
汤火疮:指因烫伤或烧伤形成的疮口。
涩下焦:指涩味药物对下焦(如肠道)有收敛作用。
健脾胃:指药物对脾胃有保健作用。
消宿血:指消除体内积存的血液。
血崩:指女性月经出血过多。
血痢:指腹泻时伴有血液。
下血:指便血,即大便中带有血液。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果部-柿-评注
气味烘柿:甘、寒、涩、无毒。白柿、柿霜:甘、平、涩、无毒。乌柿:甘、温、无毒。柿蒂:涩、平、无毒。
这段文字是对柿子的不同部位及其药性的描述。‘气味’在这里指的是药物的性味,即药物进入人体后对人体的作用和味道。‘烘柿’、‘白柿’、‘柿霜’、‘乌柿’、‘柿蒂’分别指柿子的不同部分,如未成熟的柿子、成熟的柿子、柿子的糖霜、黑色的柿子以及柿子的蒂部。这些部分的药性分别为甘、寒、涩、无毒,甘平涩温等,说明它们具有不同的药用价值,适用于不同的病症。
主治烘柿:肠风下血。用白柿烧灰,水送服二钱。
这里描述了烘柿的主治作用,即治疗肠风下血。‘肠风下血’是指因肠道疾病引起的出血症状。‘用白柿烧灰,水送服二钱’说明治疗方法是将白柿烧成灰,用水冲服,剂量为二钱。这种治疗方法体现了中医的‘以毒攻毒’理念,即用具有收敛止血作用的物质来治疗出血。
小便血淋。有干柿三枚,烧存性,研为末,陈米汤送服。
此句描述了干柿治疗小便血淋的方法。‘小便血淋’是指小便时伴有血丝,是一种常见的泌尿系统疾病。‘有干柿三枚,烧存性,研为末,陈米汤送服’说明治疗方法是将干柿烧成炭,研成粉末,用陈米汤送服。这里使用了干柿的炭性,即其烧成的灰具有收敛止血的作用。
热淋涩痛。用干柿、灯心等分,水煎,每日饮服。
此句描述了干柿治疗热淋涩痛的方法。‘热淋涩痛’是指因湿热引起的尿路疼痛。‘用干柿、灯心等分,水煎,每日饮服’说明治疗方法是将干柿和灯心等量水煎,每日服用。这里利用了干柿的清热利湿作用。
小儿秋痢。有以粳米煮粥,熟时加入干柿末,再煮开两,三次吃下。
此句描述了干柿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的方法。‘小儿秋痢’是指小儿在秋季出现的腹泻症状。‘有以粳米煮粥,熟时加入干柿末,再煮开两,三次吃下’说明治疗方法是将粳米煮成粥,熟后加入干柿末,再次煮沸后分多次食用。这里利用了干柿的收敛止泻作用。
反胃吐食。用干柿三枚,连蒂捣烂,酒送服,甚效。
此句描述了干柿治疗反胃吐食的方法。‘反胃吐食’是指食物进入胃后,未经消化就吐出来。‘用干柿三枚,连蒂捣烂,酒送服,甚效’说明治疗方法是将干柿连蒂捣烂,用酒送服,效果显著。这里利用了干柿的止吐作用。
不能同时服其他药物。
这句话是注意事项,提醒在使用干柿治疗疾病时,不能同时服用其他药物,以免影响治疗效果。
痰嗽带血。用大柿饼饭上蒸熟,批开,每用一枚掺青黛一钱,临卧时服,薄荷汤送下。
此句描述了用大柿饼治疗痰嗽带血的方法。‘痰嗽带血’是指咳嗽时伴有痰中带血。‘用大柿饼饭上蒸熟,批开,每用一枚掺青黛一钱,临卧时服,薄荷汤送下’说明治疗方法是将大柿饼蒸熟后切片,每片掺入青黛一钱,临睡前服用,并用薄荷汤送服。这里利用了柿饼的润肺止咳作用。
耳聋鼻塞。用干柿三枚,细切,以粳米三合、豆豉少许煮粥。每日空心服下。
此句描述了干柿治疗耳聋鼻塞的方法。‘耳聋鼻塞’是指耳朵听力下降和鼻塞不通。‘用干柿三枚,细切,以粳米三合、豆豉少许煮粥。每日空心服下’说明治疗方法是将干柿细切,与粳米和豆豉一起煮粥,每日空腹服用。这里利用了干柿的通窍作用。
臁疮。用柿霜、柿柿蒂等分,烧过,研末敷涂。甚效。
此句描述了柿霜和柿蒂治疗臁疮的方法。‘臁疮’是指小腿部的慢性溃疡。‘用柿霜、柿柿蒂等分,烧过,研末敷涂。甚效’说明治疗方法是将柿霜和柿蒂等量烧成灰,研成粉末,敷涂在患处,效果显著。这里利用了柿子的收敛生肌作用。
中桐油毒。吃干柿饼可解。
此句描述了干柿饼解桐油毒的方法。‘中桐油毒’是指误食桐油引起的中毒症状。‘吃干柿饼可解’说明治疗方法是食用干柿饼,可以解毒。这里利用了干柿的解毒作用。
乌柿:杀虫,疗刀伤火伤,生肉止痛。
此句描述了乌柿的多种用途。‘杀虫’是指乌柿可以驱虫。‘疗刀伤火伤,生肉止痛’是指乌柿可以治疗刀伤、火伤,促进伤口愈合,减轻疼痛。
服药口苦及呕逆乾,食少许即止。
此句描述了乌柿对服药后口苦和呕吐的缓解作用。‘服药口苦及呕逆乾’是指服用某些药物后出现的口苦和呕吐症状。‘食少许即止’说明食用少量乌柿可以缓解这些症状。
柿蒂:呃逆不止。用柿蒂、丁香各二钱,生姜五片,水煎服。
此句描述了柿蒂治疗呃逆的方法。‘呃逆不止’是指频繁的打嗝。‘用柿蒂、丁香各二钱,生姜五片,水煎服’说明治疗方法是将柿蒂和丁香各二钱,生姜五片,水煎服。这里利用了柿蒂的止呃作用。
或将两药研不还想,开水冲服亦可。此方名“济生柿蒂散”。一方:再加人参一钱。一方:再加良姜、甘草等分。一方:再加工厂青皮陈皮。一方:再加半夏生姜。
这段文字提供了柿蒂散的不同配方。‘或将两药研不还想,开水冲服亦可’说明除了传统的煎服方法外,也可以将药物研成粉末,用开水冲服。‘此方名“济生柿蒂散”’说明这个方剂有一个特定的名称。接下来的几方分别介绍了加入人参、良姜、甘草、青皮陈皮、半夏生姜的不同配方,这些配方的加入可能是为了增强方剂的疗效或适应不同的病情。
柿木皮:下血。用柿木皮晒、焙,研末,米汤送服二钱。两服可止。
此句描述了柿木皮治疗下血的方法。‘下血’是指便血。‘用柿木皮晒、焙,研末,米汤送服二钱。两服可止’说明治疗方法是将柿木皮晒干、焙干后研成粉末,用米汤送服,每次二钱,连续服用两次即可止血。
汤火疮。用柿木皮烧灰,调油敷涂。
此句描述了柿木皮治疗汤火疮的方法。‘汤火疮’是指因烫伤或烧伤引起的疮口。‘用柿木皮烧灰,调油敷涂’说明治疗方法是将柿木皮烧成灰,调以油脂后敷涂在疮口上。
柿:涩下焦,健脾胃,消宿血。
此句总结了柿子的整体药效。‘涩下焦’是指柿子可以涩敛下焦的精气,‘健脾胃’是指柿子可以增强脾胃功能,‘消宿血’是指柿子可以消除积存的血液。这些药效使得柿子在中医中被广泛应用于多种病症的治疗。
柿根:血崩、血痢、下血。
此句描述了柿根的药用价值。‘血崩、血痢、下血’是指严重的出血症状,如崩漏、痢疾导致的下血。这里说明柿根具有止血作用,可以用于治疗这些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