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相传为左丘明,鲁国史官,与孔子同时代或稍晚。
年代: 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共255年的历史。
内容简要: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以《春秋》为纲,详细记载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重大事件,塑造了众多鲜活的历史人物形象,展现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僖公-僖公二十九年-原文
【经】
二十有九年春,介葛卢来。
公至自围许。
夏六月,会王人、晋人、宋人、齐人、陈人、蔡人、秦人盟于翟泉。
秋,大雨雹。
冬,介葛卢来。
【传】
二十九年春,介葛卢来朝,舍于昌衍之上。公在会,馈之刍米,礼也。
夏,公会王子虎、晋狐偃、宋公孙固、齐国归父、陈辕涛涂、秦小子慭,盟于翟泉,寻践土之盟,且谋伐郑也。卿不书,罪之也。在礼,卿不会公、侯,会伯、子、男可也。
秋,大雨雹,为灾也。
冬,介葛卢来,以未见公,故复来朝,礼之,加燕好。介葛卢闻牛鸣,曰:“是生三牺,皆用之矣,其音云。”问之而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僖公-僖公二十九年-译文
【经】
二十九年春天,介葛卢来到。
公从围许回来。
夏天六月,公与王人、晋人、宋人、齐人、陈人、蔡人、秦人在翟泉会盟。
秋天,下大冰雹。
冬天,介葛卢再次来到。
【传】
二十九年春天,介葛卢来朝见,住在昌衍之上。公在会盟时,赠送他草料和米,这是合乎礼节的。
夏天,公与王子虎、晋国的狐偃、宋国的公孙固、齐国的国归父、陈国的辕涛涂、秦国的小子慭在翟泉会盟,重申践土的盟约,并且谋划攻打郑国。卿的名字没有记载,是因为他们有罪。按照礼节,卿不应该与公、侯会面,与伯、子、男会面是可以的。
秋天,下大冰雹,这是灾害。
冬天,介葛卢再次来到,因为之前没有见到公,所以再次来朝见,公以礼相待,并增加了宴会的规格。介葛卢听到牛的叫声,说:“这头牛生了三头牺牲,都已经用过了,它的叫声是这样的。”询问后证实了他的说法。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僖公-僖公二十九年-注解
介葛卢:介国的君主,名葛卢。介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位于今山东省境内。
昌衍: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是当时的一个驿站或临时住所。
刍米:草料和粮食,古代用于招待宾客的礼物。
王子虎:周王室的成员,名虎。
狐偃:晋国的重要大臣,名偃,狐氏。
公孙固:宋国的贵族,名固,公孙氏。
国归父:齐国的大臣,名归父。
辕涛涂:陈国的大臣,名涛涂,辕氏。
小子慭:秦国的贵族,名慭,小子氏。
翟泉: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是春秋时期的一个重要盟会地点。
践土之盟:指前一次在践土(地名)举行的盟会,可能是为了巩固各国之间的关系。
燕好:指宴会和友好的招待,古代用于表示对宾客的尊重和友好。
三牺:指用于祭祀的三头牲畜,通常是牛、羊、猪。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僖公-僖公二十九年-评注
《春秋》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编年体史书,记录了鲁国及其他诸侯国的历史事件。本文选自《春秋》中的一段,记载了鲁国在二十九年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包括介葛卢的来访、诸侯会盟、自然灾害等。这些事件不仅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局势,也揭示了春秋时期的外交礼仪和文化习俗。
首先,介葛卢的两次来访体现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外交礼仪。介国虽是小国,但其君主亲自来访,鲁国也以礼相待,赠送刍米,并在第二次来访时加设宴会,显示了当时诸侯国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友好关系。介葛卢能够通过牛鸣判断其用途,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理解,具有一定的文化意义。
其次,夏季的翟泉会盟是本文的重点之一。会盟是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解决争端、巩固联盟的重要方式。此次会盟不仅是为了重申践土之盟的约定,还旨在谋划伐郑,反映了当时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权力斗争。值得注意的是,传文中提到‘卿不书,罪之也’,表明在礼仪上,卿大夫不应与公、侯会盟,这一细节揭示了春秋时期严格的等级制度和礼仪规范。
秋季的大雨雹被记录为灾害,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重视。在农业社会中,自然灾害对国家和人民的生活有着重大影响,因此史书中常会记载此类事件,以警示后人。
总体而言,本文通过简洁的语言,记录了春秋时期鲁国的政治、外交和自然事件,展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特点。其历史价值在于为后人提供了研究春秋时期政治、礼仪和自然灾害的重要资料,同时也体现了《春秋》作为史书的严谨性和纪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