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僖公-僖公二十三年

作者: 相传为左丘明,鲁国史官,与孔子同时代或稍晚。

年代: 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共255年的历史。

内容简要: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以《春秋》为纲,详细记载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重大事件,塑造了众多鲜活的历史人物形象,展现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僖公-僖公二十三年-原文

【经】

二十有三年春,齐侯伐宋,围缗。

夏五月庚寅,宋公兹父卒。

秋,楚人伐陈。

冬十有一月,杞子卒。

【传】

二十三年春,齐侯伐宋,围缗,以讨其不与盟于齐也。

夏五月,宋襄公卒,伤于泓故也。

秋,楚成得臣帅师伐陈,讨其贰于宋也。遂取焦、夷,城顿而还。子文以为之功,使为令尹。叔伯曰:“子若国何?”对曰:“吾以靖国也。夫有大功而无贵仕,其人能靖者与,有几?”

九月,晋惠公卒。怀公命无从亡人。期,期而不至,无赦。狐突之子毛及偃从重耳在秦,弗召。冬,怀公执狐突曰:“子来则免。”对曰:“子之能仕,父教之忠,古之制也。策名委质,贰乃辟也。今臣之子名在重耳,有年数矣。若又召之,教之贰也。父教子贰,何以事君?刑之不滥,君之明也,臣之愿也。淫刑以逞,谁则无罪?臣闻命矣。”乃杀之。卜偃称疾不出,曰:“《周书》有之:‘乃大明服。’己则不明而杀人以逞,不亦难乎?民不见德而唯戮是闻,其何后之有?”

十一月,杞成公卒。书曰“子”。杞,夷也。不书名,未同盟也。凡诸侯同盟,死则赴以名,礼也。赴以名则亦书之,不然则否,辟不敏也。

晋公子重耳之及于难也,晋人伐诸蒲城。蒲城人欲战,重耳不可,曰:“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禄,于是乎得人。有人而校,罪莫大焉。吾其奔也。”遂奔狄。从者狐偃、赵衰、颠颉、魏武子、司空季子。狄人伐啬咎如,获其二女:叔隗、季隗,纳诸公子。公子取季隗,生伯鯈、叔刘;以叔隗妻赵衰,生盾。将適齐,谓季隗曰:“待我二十五年,不来而后嫁。”对曰:“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请待子。”处狄十二年而行。过卫,卫文公不礼焉。

出于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公子怒,欲鞭之。子犯曰:“天赐也。”稽首,受而载之。

及齐,齐桓公妻之,有马二十乘,公子安之。从者以为不可。将行,谋于桑下。蚕妾在其上,以告姜氏。姜氏杀之,而谓公子曰:“子有四方之志,其闻之者,吾杀之矣。”公子曰:“无之。”姜曰:“行也。怀与安,实败名。”公子不可,姜与子犯谋,醉而遣之。醒,以戈逐子犯。

及曹,曹共公闻其骈胁,欲观其裸。浴,薄而观之。僖负羁之妻曰:“吾观晋公子之从者,皆足以相国。若以相,夫子必反其国。反其国,必得志于诸侯。得志于诸侯而诛无礼,曹其首也。子盍蚤自贰焉。”乃馈盘飱,寘璧焉。公子受飱反璧。

及宋,宋襄公赠之以马二十乘。

及郑,郑文公亦不礼焉。叔詹谏曰:“臣闻天之所启,人弗及也。晋公子有三焉,天其或者将建诸,君其礼焉。男女同姓,其生不蕃。晋公子,姬出也,而至于今,一也。离外之患,而天不靖晋国,殆将启之,二也。有三士足以上人,而从之,三也。晋、郑同侪,其过子弟,固将礼焉,况天之所启乎?”弗听。

及楚,楚子飨之,曰:“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穀?”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馀也,其何以报君?”曰:“虽然,何以报我?”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櫜鞬,以与君周旋。”子玉请杀之。楚子曰:“晋公子广而俭,文而有礼。其从者肃而宽,忠而能力。晋侯无亲,外内恶之。吾闻姬姓,唐叔之后,其后衰者也,其将由晋公子乎。天将兴之,谁能废之!违天必有大咎。”乃送诸秦。

秦伯纳女五人,怀嬴与焉,奉匜沃盥,既而挥之。怒曰:“秦、晋匹也,何以卑我!”公子惧,降服而囚。他日,公享之。子犯曰:“吾不如衰之文也。请使衰从。”公子赋《河水》,公赋《六月》。赵衰曰:“重耳拜赐。”公子降拜稽首,公降一级而辞焉。衰曰:“君称所以佐天子者命重耳,重耳敢不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僖公-僖公二十三年-译文

【经】

二十三年春天,齐侯攻打宋国,包围了缗城。

夏天五月庚寅日,宋公兹父去世。

秋天,楚国人攻打陈国。

冬天十一月,杞子去世。

【传】

二十三年春天,齐侯攻打宋国,包围了缗城,是为了讨伐宋国不与齐国结盟。

夏天五月,宋襄公去世,是因为在泓水之战中受伤的缘故。

秋天,楚国的成得臣率领军队攻打陈国,讨伐陈国对宋国的背叛。于是攻取了焦、夷两城,修筑了顿城后返回。子文认为这是他的功劳,让他担任令尹。叔伯说:“你对国家有什么打算?”子文回答说:“我是为了安定国家。有大功却没有高官,这样的人能安定国家吗?有几个呢?”

九月,晋惠公去世。怀公下令不要跟随逃亡的人。约定的期限到了,但没有回来,就不赦免。狐突的儿子毛和偃跟随重耳在秦国,没有被召回。冬天,怀公抓住狐突说:“你回来就免你一死。”狐突回答说:“你能做官,是父亲教导你要忠诚,这是古代的制度。名字写在策书上,委身于君主,背叛就是犯罪。现在我的儿子名字在重耳那里,已经有很多年了。如果再召他回来,就是教他背叛。父亲教儿子背叛,怎么侍奉君主?刑罚不滥用,是君主的明智,也是臣子的愿望。滥用刑罚来满足私欲,谁还能无罪?我听到命令了。”于是怀公杀了他。卜偃称病不出门,说:“《周书》上说:‘只有明德才能服人。’自己不明德却杀人来满足私欲,不是很难吗?百姓看不到德行,只听到杀戮,还有什么未来呢?”

十一月,杞成公去世。书上写“子”。杞国是夷族。不写名字,是因为没有结盟。凡是诸侯结盟,死后要通报名字,这是礼节。通报名字就写下来,否则就不写,是为了避免不明确。

晋公子重耳遇到困难时,晋国人攻打蒲城。蒲城人想战斗,重耳不同意,说:“保护君父的命令而享受他的俸禄,这样才能得到人心。有了人心还要争斗,罪过没有比这更大的了。我还是逃跑吧。”于是逃到狄国。跟随他的有狐偃、赵衰、颠颉、魏武子、司空季子。狄国人攻打啬咎如,俘获了两个女子:叔隗和季隗,献给公子。公子娶了季隗,生了伯鯈和叔刘;把叔隗嫁给赵衰,生了盾。公子准备去齐国,对季隗说:“等我二十五年,如果我不回来你就改嫁。”季隗回答说:“我已经二十五岁了,再过二十五年改嫁,那就快入土了。我愿意等你。”在狄国住了十二年后离开。经过卫国,卫文公没有以礼相待。

经过五鹿时,向野人乞讨食物,野人给了他一块土,公子发怒,想鞭打他。子犯说:“这是天赐的礼物。”于是叩头接受,并载在车上。

到了齐国,齐桓公把女儿嫁给他,有二十辆车马,公子安于现状。随从们认为不行。准备离开时,在桑树下商量。蚕妾在树上听到了,告诉了姜氏。姜氏杀了蚕妾,对公子说:“你有远大的志向,听到的人,我已经杀了。”公子说:“没有这回事。”姜氏说:“走吧。留恋和安逸,确实会败坏名声。”公子不同意,姜氏和子犯商量,灌醉他后送他走。醒来后,公子用戈追赶子犯。

到了曹国,曹共公听说重耳的肋骨是连在一起的,想看他裸体。洗澡时,曹共公偷偷观看。僖负羁的妻子说:“我看晋公子的随从,都足以辅佐国家。如果让他们辅佐,公子一定能回国。回国后,一定能在诸侯中得志。得志于诸侯后,一定会诛杀无礼的人,曹国将是第一个。你为什么不早点表示忠诚呢?”于是送上一盘食物,里面藏了一块玉璧。公子接受了食物,退还了玉璧。

到了宋国,宋襄公送给他二十辆车马。

到了郑国,郑文公也没有以礼相待。叔詹劝谏说:“我听说天所开启的人,别人是赶不上的。晋公子有三个特点,天或许要立他为君,您应该以礼相待。男女同姓,后代不会兴旺。晋公子是姬姓,到现在还活着,这是第一点。遭受外患,而天不让晋国安定,大概是要开启他,这是第二点。有三个贤士足以辅佐他,而跟随他,这是第三点。晋国和郑国是同辈,他们的子弟,本来就应该以礼相待,何况是天所开启的人呢?”郑文公不听。

到了楚国,楚子设宴招待他,说:“公子如果回到晋国,怎么报答我?”重耳回答说:“子女玉帛您都有,羽毛齿革是您土地上的产物。那些流到晋国的,是您的剩余,我怎么报答您呢?”楚子说:“即便如此,怎么报答我?”重耳回答说:“如果托您的福,能回到晋国,晋楚两国交战,在中原相遇,我会退避三舍。如果得不到您的命令,我会左手拿着马鞭和弓,右手拿着箭袋,与您周旋。”子玉请求杀了他。楚子说:“晋公子宽宏而节俭,文雅而有礼。他的随从严肃而宽厚,忠诚而有能力。晋侯没有亲近的人,国内外都讨厌他。我听说姬姓,唐叔的后代,是后来衰落的,大概会由晋公子复兴吧。天要兴他,谁能废他!违背天意必有大祸。”于是送他到秦国。

秦伯送给他五个女子,怀嬴也在其中,她捧着水盆给他洗手,然后挥手让他走。怀嬴生气地说:“秦晋是平等的,为什么轻视我!”公子害怕,脱下衣服把自己关起来。后来,秦伯设宴招待他。子犯说:“我不如赵衰有文采。请让赵衰跟随。”公子赋《河水》,秦伯赋《六月》。赵衰说:“重耳拜谢赏赐。”公子下拜叩头,秦伯降一级台阶辞谢。赵衰说:“君主用辅佐天子的名义命令重耳,重耳怎敢不拜谢。”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僖公-僖公二十三年-注解

齐侯伐宋:齐国君主攻打宋国,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频繁战争和复杂的国际关系。

宋公兹父卒:宋国的君主兹父去世,兹父即宋襄公,其去世标志着宋国一段历史的结束。

楚人伐陈:楚国攻打陈国,显示了楚国在春秋时期的扩张野心。

杞子卒:杞国的君主去世,杞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其君主的去世反映了小国在强权政治中的脆弱性。

泓:指泓水之战,宋襄公在此战中受伤,最终导致其死亡。

令尹:楚国的高级官职,相当于宰相,负责国家的军政大事。

晋惠公:晋国的君主,其去世引发了晋国内部的权力斗争。

重耳:即后来的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其流亡生涯和最终回国即位是春秋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

狄:古代北方的一个民族,重耳在流亡期间曾寄居于此。

五鹿:地名,重耳在流亡途中经过的地方。

齐桓公:齐国的君主,春秋五霸之一,曾帮助重耳流亡。

曹共公:曹国的君主,以其对重耳的无礼行为而闻名。

楚子:楚国的君主,对重耳的态度复杂,既有礼遇也有猜忌。

秦伯:秦国的君主,最终接纳了重耳,并帮助其回国即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僖公-僖公二十三年-评注

这段古文记载了春秋时期一系列重要的历史事件,涉及多个诸侯国之间的战争、外交和内部权力斗争。通过这些事件,我们可以窥见春秋时期复杂的国际关系和各国之间的互动。

首先,齐侯伐宋和楚人伐陈反映了当时诸侯国之间的频繁战争。这些战争不仅仅是领土争夺,更是各国之间权力和影响力的较量。宋襄公的去世和晋惠公的去世,分别标志着宋国和晋国一段历史的结束,同时也为新的权力格局的形成埋下了伏笔。

其次,重耳的流亡生涯是这段历史中的重要线索。重耳即后来的晋文公,其流亡期间经历了多次险境和考验,最终在秦国的帮助下回国即位。这一过程不仅展示了重耳个人的智慧和坚韧,也反映了春秋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重耳在流亡期间得到了齐桓公、宋襄公等人的帮助,同时也遭遇了曹共公的无礼对待,这些经历为其日后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奠定了基础。

此外,文中还涉及了多个历史人物的言行,如狐突的忠诚、子文的功绩、叔詹的谏言等。这些人物形象鲜明,言行举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道德观念。狐突在面对怀公的威胁时,坚持忠诚的原则,宁愿牺牲自己也不愿背叛重耳,这种忠诚精神在春秋时期备受推崇。

最后,这段古文还体现了春秋时期的外交礼仪和道德观念。各国之间的交往不仅依赖于武力,更注重礼仪和道德。重耳在流亡期间,虽然遭遇了多次无礼对待,但他始终保持着礼貌和尊严,这种态度最终赢得了各国的尊重和帮助。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一系列历史事件和人物言行,生动地再现了春秋时期复杂多变的国际关系和各国之间的互动。它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为我们理解春秋时期的社会风貌和道德观念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僖公-僖公二十三年》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258.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