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时珍(1518年-1593年),字东璧,号珍堂,明代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生于湖北蕲春,历尽多年游历,广泛采集药材,深入研究医药,尤其是中药学领域,成为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人物。他的代表作《本草纲目》凝聚了他毕生的医学和药物学研究成果,对后世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明代(1596年)。
内容简要:《本草纲目》是李时珍在他多年的实地考察、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基础上完成的,是一部集药物学、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巨著。全书共分为16个部类,收录了1892种药物,其中包括动植物、矿物以及其性味、功能、用途等。李时珍不仅在书中详细列出了药材的种类与功效,还通过考证历代本草书籍中的错误,为中药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草纲目》在医学界的影响巨大,不仅对中医药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还被多国的医学界所尊重,成为世界中医药的宝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木部-蘖木-原文
释名黄蘖。根名檀 (俗作黄柏)。
气味苦、寒、无毒。
主治男女诸虚(如小便淋漓,遗精白浊等症)。用黄蘖(去皮,切细)二斤、熟糯米一升,在童便中九浸九晒,再蒸过晒干,研为末,加酒煮面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一百丸,温酒送下。
痔漏下血。用黄蘖皮(刮净)一斤,分作四份:三份分别用酒、醋、童便各浸七天,洗、晒后焙干;另一份生炒成黑色。四份共研为末,加炼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服,温酒送下。久服可以除根。此方名“蘖皮丸”。
赤白浊。用黄蘖皮(刮净)一斤,分作四份,分别在酒、蜜、人乳、淘糯米水中浸透,炙干,共研为末,加米饭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服,温酒送下。此方名“百补丸”。
下血数升。用黄蘖一两,去皮,以鸡蛋白涂炙为末,加水调成丸子,如绿豆豆大。每服七丸,温水送下。此方甸“金虎丸”。
小儿热泻。用黄蘖削皮,焙为末,加米汤和丸,如粟米大。每服一、二十丸,米汤送下。
赤白浊及构泄精肖。用黄蘖(炒)、真蛤粉各一斤,共研为末,每服一百丸,空心服,温酒送下。又方:再加知母(炒)、牡蛎粉(煅)、山药(炒)等分为末,调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八十丸,盐汤送下。
积热梦遗(心神恍惚,膈中有热)。用黄蘖末一两、片脑一钱,加炼蜜做丸子,如梧子大。每服十五丸,麦门冬汤送上。
消渴,食多,尿多。用黄蘖一斤,加水一升,煮开几次,渴即饮用。如此数日,可见效果。
热极呕血。用黄蘖蜜涂炙干,研为末,麦门冬汤调服二钱。
眼目昏暗。每天清晨含黄蘖一片,吐唾液洗眼,坚持,不停,保无目疾。
口舌生疮。用黄蘖放口内含噙。又方:蜜渍黄蘖,取滇汁含噙,吐涎。又方:蜜炙黄蘖、青黛各一分,研为末,加生龙脑少许,敷患处。又方:用黄蘖、细辛、等分为末;或黄蘖、干姜,等分为末,敷患处。
鼻中生疮。用黄蘖、槟榔,共研为末,调猪油涂搽。
唇疮痛痒。用黄蘖研末,调蔷薇根汁涂搽。
鬈毛毒疮(生头中,初时如葡萄,极痛)。用黄蘖一两,乳香二钱半,共研为末,另以槐花煎水,调末成饼,贴疮上。
乳痈初起。用黄蘖末和鸡蛋白涂搽,药干即换。
痈疽肿毒。用黄蘖皮(炒)、川乌头(炮)等分为末,唾液调涂患处,留出疮头,频频以淘米水润湿。
小儿脓疮,遍身不干。用黄蘖末加枯矾少许,敷搽即愈。
男子阴疮。用黄蘖、黄芩等分,煎汤洗患处,洗后用黄蘖、黄连研末敷搽。
臁疮。用黄蘖末一两、轻粉三钱,调猪胆汁涂搽。单用蜜炙黄蘖研末敷搽。
冻疮裂痛。用乳汁调黄蘖末涂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木部-蘖木-译文
这种植物的名称叫黄蘖。它的根被称为檀(俗称为黄柏)。
它的味道是苦的,性质是寒的,没有毒性。
主要治疗男女各种虚弱症状(如小便频繁,遗精,白带过多等)。使用黄蘖(去皮,切成细末)二斤,熟糯米一升,在童便中浸泡九次,晒干九次,再蒸过晒干,研磨成粉末,加入酒煮成的面糊做成丸子,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一百丸,用温酒送服。
治疗痔疮和漏出血液。使用黄蘖皮(刮净)一斤,分成四份:三份分别用酒、醋、童便各浸泡七天,洗净、晒干后烤干;另一份生炒成黑色。四份一起研磨成粉末,加入炼蜜做成丸子,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五十丸,空腹服用,用温酒送服。长期服用可以根除病根。这个方子名叫‘蘖皮丸’。
治疗赤白带下。使用黄蘖皮(刮净)一斤,分成四份,分别在酒、蜜、人乳、淘糯米水中浸泡透,烤干,一起研磨成粉末,加入米饭做成丸子,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五十丸,空腹服用,用温酒送服。这个方子名叫‘百补丸’。
治疗下血数升。使用黄蘖一两,去皮,用鸡蛋白涂抹后烤成粉末,加水调成丸子,大小如绿豆。每次服用七丸,用温水送服。这个方子名叫‘金虎丸’。
治疗小儿热泻。将黄蘖削去皮,烤成粉末,加入米汤做成丸子,大小如粟米。每次服用一、二十丸,用米汤送服。
治疗赤白带下和构泄精。使用黄蘖(炒)和真蛤粉各一斤,一起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百丸,空腹服用,用温酒送服。另一个方子:再加入知母(炒)、牡蛎粉(煅)、山药(炒)等量研磨成粉末,调制成糊做成丸子,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八十丸,用盐汤送服。
治疗积热梦遗(心神恍惚,膈中有热)。使用黄蘖末一两、片脑一钱,加入炼蜜做成丸子,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十五丸,用麦门冬汤送服。
治疗消渴,食多,尿多。使用黄蘖一斤,加水一升,煮开几次,渴了就饮用。这样连续几天,就会看到效果。
治疗热极呕血。使用黄蘖蜜涂抹后烤干,研磨成粉末,用麦门冬汤调和服用二钱。
治疗眼目昏暗。每天清晨含一片黄蘖,吐出唾液洗眼,坚持这样做,不会出现眼疾。
治疗口舌生疮。将黄蘖含在口内噙着。另一个方子:用蜜浸泡黄蘖,取出汁液噙着,吐出唾液。另一个方子:用蜜炙黄蘖、青黛各一分,研磨成粉末,加入少许生龙脑,敷在患处。另一个方子:用黄蘖、细辛等量研磨成粉末;或者用黄蘖、干姜等量研磨成粉末,敷在患处。
治疗鼻中生疮。使用黄蘖、槟榔,共同研磨成粉末,调猪油涂抹。
治疗唇疮痛痒。将黄蘖研磨成粉末,调蔷薇根汁涂抹。
治疗鬈毛毒疮(生于头部,初期如葡萄,极痛)。使用黄蘖一两,乳香二钱半,共同研磨成粉末,用槐花煎水,调粉末成饼,贴在疮上。
治疗乳痈初起。将黄蘖末和鸡蛋白涂抹,药干即更换。
治疗痈疽肿毒。使用黄蘖皮(炒)、川乌头(炮)等量研磨成粉末,用唾液调和涂抹在患处,留出疮头,频繁用淘米水湿润。
治疗小儿脓疮,遍身不干。将黄蘖末加入少许枯矾,涂抹即愈。
治疗男子阴疮。将黄蘖、黄芩等量,煎汤洗患处,洗后用黄蘖、黄连研磨成粉末涂抹。
治疗臁疮。使用黄蘖末一两、轻粉三钱,调猪胆汁涂抹。
单独使用蜜炙黄蘖研磨成粉末涂抹。
治疗冻疮裂痛。用乳汁调黄蘖末涂抹。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木部-蘖木-注解
黄蘖:黄蘖,又称黄柏,是一种中药材,其树皮和根皮均可入药。黄蘖性味苦、寒,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除蒸、杀虫等功效。
檀:檀,此处指黄柏,因黄柏的根皮颜色呈黄色,故称为檀。
童便:童便,指未成年的儿童尿液,古代中医认为童便有特殊的药用价值,可以用来浸泡药物。
痔漏下血:痔漏下血,指痔疮出血。
蘖皮丸:蘖皮丸,是一种中药方剂,主要成分是黄蘖皮,用于治疗痔疮出血等症状。
赤白浊:赤白浊,指男性生殖器分泌物异常,颜色有赤有白。
百补丸:百补丸,是一种中药方剂,主要成分是黄蘖皮,用于治疗赤白浊等症状。
金虎丸:金虎丸,是一种中药方剂,主要成分是黄蘖,用于治疗下血数升等症状。
片脑:片脑,指脑髓,古代中医认为脑髓有滋补作用。
消渴:消渴,指糖尿病。
眼目昏暗:眼目昏暗,指视力模糊或眼睛干涩。
口舌生疮:口舌生疮,指口腔或舌头上的溃疡。
乳痈初起:乳痈初起,指乳腺炎的初期症状。
痈疽肿毒:痈疽肿毒,指皮肤和软组织的化脓性感染。
臁疮:臁疮,指小腿部的慢性溃疡。
轻粉:轻粉,是一种中药材,具有收敛、消炎、生肌等作用。
冻疮裂痛:冻疮裂痛,指因寒冷导致的皮肤冻伤,伴有裂口和疼痛。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木部-蘖木-评注
释名黄蘖。根名檀 (俗作黄柏)。
此句开篇点明了黄蘖的别称及其根的名称,‘释名’二字表明了对植物名称的考究,体现了古人对植物学的重视。‘黄蘖’与‘檀’的对比,也暗示了黄蘖的药用价值与檀木的观赏价值之间的差异。
气味苦、寒、无毒。
此句对黄蘖的药性进行了描述,‘苦’、‘寒’为药性,‘无毒’则说明了其安全性,表明黄蘖的药性明确,使用时相对安全。
主治男女诸虚(如小便淋漓,遗精白浊等症)。用黄蘖(去皮,切细)二斤、熟糯米一升,在童便中九浸九晒,再蒸过晒干,研为末,加酒煮面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一百丸,温酒送下。
此段详细介绍了黄蘖的主治作用及制作方法。‘主治男女诸虚’表明黄蘖的适用范围广泛,对于多种虚损症状有疗效。制作方法的描述则体现了古人对药物制备的精细与讲究,‘九浸九晒’更是强调了药物制备过程中的耐心与细致。
痔漏下血。用黄蘖皮(刮净)一斤,分作四份:三份分别用酒、醋、童便各浸七天,洗、晒后焙干;另一份生炒成黑色。四份共研为末,加炼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服,温酒送下。久服可以除根。此方名‘蘖皮丸’。
此段介绍了黄蘖皮在治疗痔漏下血方面的应用,并详细描述了其制作过程及服用方法。‘久服可以除根’强调了黄蘖皮的治疗效果,‘蘖皮丸’的命名则体现了古人对药物命名上的寓意。
赤白浊。用黄蘖皮(刮净)一斤,分作四份,分别在酒、蜜、人乳、淘糯米水中浸透,炙干,共研为末,加米饭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服,温酒送下。此方名‘百补丸’。
此段介绍了黄蘖皮在治疗赤白浊方面的应用,通过不同的浸泡方法,展现了古人对药物制备的多样性和灵活性。‘百补丸’的命名,则暗示了此药具有滋补身体的作用。
下血数升。用黄蘖一两,去皮,以鸡蛋白涂炙为末,加水调成丸子,如绿豆豆大。每服七丸,温水送下。此方名‘金虎丸’。
此段介绍了黄蘖在治疗下血数升方面的应用,通过鸡蛋白的加入,体现了古人对药物配伍的讲究。‘金虎丸’的命名,则寓意了此药具有强大的疗效。
小儿热泻。用黄蘖削皮,焙为末,加米汤和丸,如粟米大。每服一、二十丸,米汤送下。
此段介绍了黄蘖在治疗小儿热泻方面的应用,体现了古人对儿童病症的重视,以及针对儿童生理特点的用药原则。
赤白浊及构泄精肖。用黄蘖(炒)、真蛤粉各一斤,共研为末,每服一百丸,空心服,温酒送下。又方:再加知母(炒)、牡蛎粉(煅)、山药(炒)等分为末,调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八十丸,盐汤送下。
此段介绍了黄蘖与其他药材的配伍应用,体现了古人对药物配伍的重视,以及通过多种药材的配合,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积热梦遗(心神恍惚,膈中有热)。用黄蘖末一两、片脑一钱,加炼蜜做丸子,如梧子大。每服十五丸,麦门冬汤送上。
此段介绍了黄蘖在治疗积热梦遗方面的应用,体现了古人对心理与生理症状的综合考虑,以及通过药物的调和,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消渴,食多,尿多。用黄蘖一斤,加水一升,煮开几次,渴即饮用。如此数日,可见效果。
此段介绍了黄蘖在治疗消渴、食多、尿多等症方面的应用,体现了古人对常见病症的治疗方法,以及通过长期服用药物,达到改善症状的效果。
热极呕血。用黄蘖蜜涂炙干,研为末,麦门冬汤调服二钱。
此段介绍了黄蘖在治疗热极呕血方面的应用,体现了古人对急症的治疗方法,以及通过快速有效的药物作用,达到缓解症状的目的。
眼目昏暗。每天清晨含黄蘖一片,吐唾液洗眼,坚持,不停,保无目疾。
此段介绍了黄蘖在治疗眼目昏暗方面的应用,体现了古人对日常保健的重视,以及通过长期坚持,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口舌生疮。用黄蘖放口内含噙。又方:蜜渍黄蘖,取滇汁含噙,吐涎。又方:蜜炙黄蘖、青黛各一分,研为末,加生龙脑少许,敷患处。又方:用黄蘖、细辛、等分为末;或黄蘖、干姜,等分为末,敷患处。
此段介绍了黄蘖在治疗口舌生疮方面的多种应用,体现了古人对药物多样性的运用,以及通过不同的方法,达到治疗的效果。
鼻中生疮。用黄蘖、槟榔,共研为末,调猪油涂搽。
此段介绍了黄蘖在治疗鼻中生疮方面的应用,体现了古人对局部病症的治疗方法,以及通过外用药物,达到缓解症状的目的。
唇疮痛痒。用黄蘖研末,调蔷薇根汁涂搽。
此段介绍了黄蘖在治疗唇疮痛痒方面的应用,体现了古人对局部病症的细致治疗,以及通过外用药物,达到缓解症状的目的。
鬈毛毒疮(生头中,初时如葡萄,极痛)。用黄蘖一两,乳香二钱半,共研为末,另以槐花煎水,调末成饼,贴疮上。
此段介绍了黄蘖在治疗鬈毛毒疮方面的应用,体现了古人对疑难杂症的治疗方法,以及通过内服外敷结合,达到治疗的效果。
乳痈初起。用黄蘖末和鸡蛋白涂搽,药干即换。
此段介绍了黄蘖在治疗乳痈初起方面的应用,体现了古人对急性病症的及时治疗,以及通过外用药物,达到缓解症状的目的。
痈疽肿毒。用黄蘖皮(炒)、川乌头(炮)等分为末,唾液调涂患处,留出疮头,频频以淘米水润湿。
此段介绍了黄蘖在治疗痈疽肿毒方面的应用,体现了古人对疾病的治疗方法,以及通过外用药物,达到缓解症状的目的。
小儿脓疮,遍身不干。用黄蘖末加枯矾少许,敷搽即愈。
此段介绍了黄蘖在治疗小儿脓疮方面的应用,体现了古人对儿童病症的重视,以及通过外用药物,达到治疗的效果。
男子阴疮。用黄蘖、黄芩等分,煎汤洗患处,洗后用黄蘖、黄连研末敷搽。
此段介绍了黄蘖在治疗男子阴疮方面的应用,体现了古人对男性病症的重视,以及通过内外结合的治疗方法,达到治疗的效果。
臁疮。用黄蘖末一两、轻粉三钱,调猪胆汁涂搽。单用蜜炙黄蘖研末敷搽。
此段介绍了黄蘖在治疗臁疮方面的应用,体现了古人对病症的细致治疗,以及通过外用药物,达到缓解症状的目的。
冻疮裂痛。用乳汁调黄蘖末涂搽。
此段介绍了黄蘖在治疗冻疮裂痛方面的应用,体现了古人对常见病症的治疗方法,以及通过外用药物,达到缓解症状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