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相传为左丘明,鲁国史官,与孔子同时代或稍晚。
年代: 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共255年的历史。
内容简要: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以《春秋》为纲,详细记载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重大事件,塑造了众多鲜活的历史人物形象,展现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僖公-僖公二十一年-原文
【经】
二十有一年春,狄侵卫。
宋人、齐人、楚人盟于鹿上。
夏,大旱。
秋,宋公、楚子、陈侯、蔡侯、郑伯、许男、曹伯会于盂。
执宋公以伐宋。
冬,公伐邾。
楚人使宜申来献捷。
十有二月癸丑,公会诸侯盟于薄,释宋公。
【传】
二十一年春,宋人为鹿上之盟,以求诸侯于楚。楚人许之。公子目夷曰:“小国争盟,祸也。宋其亡乎,幸而后败。”
夏,大旱,公欲焚巫尪。臧文仲曰:“非旱备也。修城郭,贬食省用,务穑劝分,此其务也。巫尪何为?天欲杀之,则如勿生,若能为旱,焚之滋甚。”公从之。是岁也,饥而不害。
秋,诸侯会宋公于盂。子鱼曰:“祸其在此乎!君欲已甚,其何以堪之?”于是楚执宋公以伐宋。
冬,会于薄以释之。子鱼曰:“祸犹未也,未足以惩君。”任、宿、须句、颛臾,风姓也,实司大皞与有济之祀,以服事诸夏。邾人灭须句,须句子来奔,因成风也。成风为之言于公曰:“崇明祀,保小寡,周礼也。蛮夷猾夏,周祸也。若封须句是崇皞、济而修祀纾祸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僖公-僖公二十一年-译文
【经】
二十一年春天,狄人入侵卫国。
宋国、齐国、楚国在鹿上结盟。
夏天,发生了大旱。
秋天,宋公、楚子、陈侯、蔡侯、郑伯、许男、曹伯在盂地会面。
楚国抓住了宋公并攻打宋国。
冬天,鲁公攻打邾国。
楚国派宜申来献战利品。
十二月癸丑日,鲁公与诸侯在薄地结盟,释放了宋公。
【传】
二十一年春天,宋国为了在鹿上结盟,向楚国请求诸侯的支持。楚国答应了。公子目夷说:“小国争夺盟主地位,是祸患。宋国恐怕要灭亡了,幸好后来失败了。”
夏天,发生了大旱,鲁公想要焚烧巫尪。臧文仲说:“这不是应对旱灾的办法。应该修建城墙,减少食物和开支,努力耕种并鼓励分配,这才是应该做的。巫尪有什么用?如果天要杀他们,那就不要让他们活着,如果他们能引起旱灾,焚烧他们只会让旱灾更严重。”鲁公听从了他的建议。这一年,虽然有饥荒但没有造成大的灾害。
秋天,诸侯在盂地会见宋公。子鱼说:“祸患就在这里吧!君主的欲望已经太过分了,怎么能承受得了呢?”于是楚国抓住了宋公并攻打宋国。
冬天,诸侯在薄地会面并释放了宋公。子鱼说:“祸患还没有结束,这还不足以惩罚君主。”任国、宿国、须句国、颛臾国,都是风姓,负责祭祀大皞和有济,并服侍中原各国。邾国灭了须句国,须句国的君主逃来投奔,因此成了风姓。成风对鲁公说:“尊崇明祀,保护弱小,这是周礼。蛮夷扰乱中原,是周朝的祸患。如果封须句国,就是尊崇皞、济并修祀以缓解祸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僖公-僖公二十一年-注解
狄:古代中国北方的一个民族,常与中原诸侯国发生冲突。
卫: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位于今河南省北部。
宋: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位于今河南省东部。
齐: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位于今山东省北部。
楚:春秋时期的一个强大的诸侯国,位于今湖北省和湖南省一带。
鹿上: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是宋国的一个地方。
大旱:严重的干旱,古代常被视为天灾,与政治和道德有关。
盂: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是宋国的一个地方。
邾:春秋时期的一个小诸侯国,位于今山东省南部。
宜申:楚国的一位使者。
薄: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是宋国的一个地方。
公子目夷:宋国的一位贵族,可能是宋公的兄弟或近亲。
巫尪:古代负责祭祀和占卜的官员,常被视为与神灵沟通的媒介。
臧文仲:宋国的一位大臣,以智慧和忠诚著称。
子鱼:宋国的一位大臣,可能是宋公的谋士。
任、宿、须句、颛臾:春秋时期的小诸侯国,位于今山东省一带。
大皞:古代传说中的一位帝王,被视为华夏民族的祖先之一。
有济:古代传说中的一位神灵,与祭祀和农业有关。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僖公-僖公二十一年-评注
这段古文记载了春秋时期的一系列政治和军事事件,反映了当时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频繁的战争。首先,狄族入侵卫国,显示了北方民族对中原诸侯国的威胁。接着,宋、齐、楚三国在鹿上结盟,表明诸侯国之间为了共同利益而联合,但这种联盟往往是暂时的,随时可能因利益冲突而破裂。
夏季的大旱被视为天灾,宋公欲焚巫尪以求雨,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自然灾害的恐惧和对神灵的依赖。然而,臧文仲的劝谏表明,面对天灾,人们更应注重实际的防灾措施,如修城郭、省用度等,而不是依赖迷信的祭祀活动。这种思想体现了古代中国理性主义的一面。
秋季,宋公与楚、陈、蔡、郑、许、曹等诸侯在盂地会盟,但楚国却趁机扣押宋公并攻打宋国,显示了楚国在诸侯中的强势地位和宋国的弱势。子鱼的预言“祸其在此乎”表明,宋公的过度野心和依赖外部力量可能导致国家的灾难。
冬季,诸侯在薄地会盟并释放宋公,但子鱼认为这还不足以惩罚宋公的过失,暗示宋国的危机尚未解除。最后,邾国灭须句,须句的君主逃奔宋国,成风的建议“崇明祀,保小寡”反映了古代中国对祭祀和礼仪的重视,认为通过祭祀可以安抚神灵、缓解灾祸。
总体而言,这段古文不仅记录了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思想、政治策略和宗教信仰。通过对这些事件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