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僖公-僖公九年

作者: 相传为左丘明,鲁国史官,与孔子同时代或稍晚。

年代: 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共255年的历史。

内容简要: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以《春秋》为纲,详细记载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重大事件,塑造了众多鲜活的历史人物形象,展现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僖公-僖公九年-原文

九年春,王三月丁丑,宋公御说卒。

夏,公会宰周公、齐侯、宋子、卫侯、郑伯、许男、曹伯于葵丘。

秋七月乙酉,伯姬卒。

九月戊辰,诸侯盟于葵丘。

甲子,晋侯佹诸卒。

冬,晋里克杀其君之子奚齐。

九年春,宋桓公卒,未葬而襄公会诸侯,故曰子。凡在丧,王曰小童,公侯曰子。

夏,会于葵丘,寻盟,且修好,礼也。王使宰孔赐齐侯胙,曰:“天子有事于文武,使孔赐伯舅胙。”齐侯将下拜。孔曰:“且有后命。天子使孔曰:‘以伯舅耋老,加劳,赐一级,无下拜。’”对曰:“天威不违颜咫尺,小白余敢贪天子之命无下拜!恐陨越于下,以遗天子羞。敢不下拜!”下拜,登受。

秋,齐侯盟诸侯于葵丘曰:“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宰孔先归,遇晋侯曰:“可无会也。齐侯不务德而勤远略,故北伐山戎,南伐楚,西为此会也。东略之不知,西则否矣。其在乱乎。君务靖乱,无勤于行。”晋侯乃还。

九月,晋献公卒,里克、 邳郑欲纳文公,故以三公子之徒作乱。

初,献公使荀息傅奚齐,公疾,召之,曰:“以是藐诸孤,辱在大夫,其若之何?”稽首而对曰:“臣竭其股肱之力,加之以忠贞。其济,君之灵也;不济,则以死继之。”公曰:“何谓忠贞?”对曰:“公家之利,知无不为,忠也。送往事居,耦俱无猜,贞也。”及里克将杀奚齐,先告荀息曰:“三怨将作,秦、晋辅之,子将何如?”荀息曰:“将死之。”里克曰:“无益也。”荀叔曰:“吾与先君言矣,不可以贰。能欲复言而爱身乎?虽无益也,将焉辟之?且人之欲善,谁不如我?我欲无贰,而能谓人已乎。”

冬十月,里克杀奚齐于次。书曰:“杀其君之子。”未葬也。荀息将死之,人曰:“不如立卓子而辅之。”荀息立公子卓以葬。

十一月,里克杀公子卓于朝,荀息死之。君子曰:“诗所谓‘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荀息有焉。”

齐侯以诸侯之师伐晋,及高梁而还,讨晋乱也。令不及鲁,故不书。

晋郤芮使夷吾重赂秦以求入,曰:“人实有国,我何爱焉。入而能民,土于何有。”从之。齐隰朋帅师会秦师,纳晋惠公。秦伯谓郤芮曰:“公子谁恃?”对曰:“臣闻亡人无党,有党必有雠。夷吾弱不好弄,能斗不过,长亦不改,不识其他。”

公谓公孙枝曰:“夷吾其定乎?”对曰:“臣闻之,唯则定国。《诗》曰:‘不识不知,顺帝之则。’文王之谓也。又曰:‘不僭不贼,鲜不为则。’无好无恶,不忌不克之谓也。今其言多忌克,难哉!”公曰:“忌则多怨,又焉能克?是吾利也。”

宋襄公即位,以公子目夷为仁,使为左师以听政。于是宋治。故鱼氏世为左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僖公-僖公九年-译文

九年的春天,周王三月的丁丑日,宋公御说去世。

夏天,公与宰周公、齐侯、宋子、卫侯、郑伯、许男、曹伯在葵丘会面。

秋天七月的乙酉日,伯姬去世。

九月的戊辰日,诸侯在葵丘结盟。

甲子日,晋侯佹诸去世。

冬天,晋国的里克杀了他的君主之子奚齐。

九年的春天,宋桓公去世,还未下葬,襄公就与诸侯会面,因此称为子。凡是在丧期,王称为小童,公侯称为子。

夏天,诸侯在葵丘会面,重新结盟,并且修好关系,这是合乎礼节的。周王派宰孔赐给齐侯胙肉,说:“天子有事情要处理于文武,派孔赐给伯舅胙肉。”齐侯准备下拜。宰孔说:“还有后续的命令。天子派孔说:‘因为伯舅年纪大了,加赐一级,不用下拜。’”齐侯回答说:“天威不容忽视,小白我怎敢贪图天子的命令不下拜!恐怕会失礼于下,给天子带来羞耻。怎敢不下拜!”于是下拜,然后接受胙肉。

秋天,齐侯在葵丘与诸侯结盟,说:“凡是我们同盟的人,结盟之后,要言归于好。”宰孔先回去,遇到晋侯说:“可以不用参加会面了。齐侯不注重德行而忙于远方的征略,所以北伐山戎,南伐楚国,西边则是这次会面。东边的征略不知道,西边则是不行了。这大概是在乱吧。君主应该致力于平定内乱,不要忙于外行。”晋侯于是返回。

九月,晋献公去世,里克和邳郑想要立文公,所以利用三位公子的势力发动叛乱。

起初,献公派荀息辅佐奚齐,献公病重时召见荀息,说:“这些孤弱的孩子们,托付给大夫,该怎么办?”荀息叩首回答说:“臣会竭尽全力,加上忠诚和贞节。如果成功,是君主的灵验;如果不成功,就以死相随。”献公问:“什么是忠诚和贞节?”荀息回答说:“为了公家的利益,知道的事情没有不做的,这是忠诚。送别逝者,侍奉生者,两者都没有猜疑,这是贞节。”等到里克准备杀奚齐时,先告诉荀息说:“三方的怨恨将要发作,秦国和晋国都会支持,你打算怎么办?”荀息说:“将以死相随。”里克说:“这没有用。”荀叔说:“我和先君说过,不可以有二心。能够想要重复誓言而爱惜自己的生命吗?即使没有用,又能逃避到哪里去呢?而且人们都想要做好事,谁不像我一样呢?我想要没有二心,难道能说别人已经做到了吗?”

冬天十月,里克在次地杀了奚齐。史书记载:“杀了他的君主之子。”还未下葬。荀息准备以死相随,有人说:“不如立卓子并辅佐他。”荀息于是立公子卓并为他下葬。

十一月,里克在朝中杀了公子卓,荀息也以死相随。君子说:“《诗经》所说的‘白圭上的瑕疵,还可以磨掉;言语上的瑕疵,就无法挽回了’,荀息就是这样的人。”

齐侯率领诸侯的军队攻打晋国,到达高梁后返回,讨伐晋国的内乱。命令没有传到鲁国,所以没有记载。

晋国的郤芮派夷吾用重金贿赂秦国以求回国,说:“别人确实有国家,我何必吝啬呢。回国后能够治理百姓,土地又算什么呢。”秦国同意了。齐国的隰朋率领军队与秦军会合,护送晋惠公回国。秦伯问郤芮:“公子依靠谁?”郤芮回答说:“臣听说逃亡的人没有党羽,有党羽就一定有仇敌。夷吾虽然弱小但不爱玩弄权术,能够战斗但不轻易出手,长大后也没有改变,不知道其他的。”

公对公孙枝说:“夷吾能够安定国家吗?”公孙枝回答说:“臣听说,只有遵循法则才能安定国家。《诗经》说:‘不知道也不了解,顺从上帝的法则。’这是说文王。又说:‘不僭越不伤害,很少不成为法则。’这是说没有偏好没有厌恶,不忌妒不克制的意思。现在他的话多有忌妒和克制,难啊!”公说:“忌妒就会多怨恨,又怎么能克制呢?这是我们的利益。”

宋襄公即位,认为公子目夷有仁德,任命他为左师来听政。于是宋国治理得很好。所以鱼氏家族世代担任左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僖公-僖公九年-注解

宋公御说:宋国的君主,名为御说,此处记载其去世。

葵丘:古代地名,今河南省兰考县境内,是春秋时期诸侯会盟的重要地点。

伯姬:宋国的公主,宋桓公的女儿,此处记载其去世。

晋侯佹诸:晋国的君主,名为佹诸,此处记载其去世。

里克:晋国的大夫,曾参与晋国的内乱,杀害了晋献公的儿子奚齐。

奚齐:晋献公的儿子,被里克杀害。

荀息:晋国的大夫,忠诚于晋献公,曾试图保护奚齐,最终因忠诚而死。

齐侯:齐国的君主,此处指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之一。

晋惠公:晋国的君主,名为夷吾,通过秦国的帮助回国即位。

宋襄公:宋国的君主,以仁义著称,曾试图继承齐桓公的霸业。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僖公-僖公九年-评注

这段文本记载了春秋时期一系列重要的历史事件,涉及多个诸侯国的政治变动和人物命运。首先,宋桓公的去世标志着宋国进入了一个新的政治阶段,宋襄公即位后,通过任用贤能,使得宋国政治趋于稳定。宋襄公以仁义治国,任用公子目夷为左师,显示了其对贤能的重视和对国家治理的深思熟虑。

葵丘之会是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一次重要会盟,齐桓公通过这次会盟巩固了自己的霸主地位。齐桓公在会盟中表现出对周天子的尊重,体现了春秋时期诸侯国对周王室的礼仪性尊崇。同时,齐桓公的外交策略也显示了他对诸侯国之间关系的巧妙处理,通过会盟和修好,维持了诸侯国之间的和平与稳定。

晋国的内乱是这段文本的另一个重要主题。晋献公去世后,晋国陷入了权力斗争,里克杀害了晋献公的儿子奚齐,导致了晋国的政治动荡。荀息作为晋国的大夫,表现出了极高的忠诚和责任感,他试图保护奚齐,并在奚齐被杀后选择殉死,体现了春秋时期士大夫对忠诚和道德的坚守。荀息的行为被后人称赞,成为忠臣的典范。

晋惠公夷吾通过秦国的帮助回国即位,显示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复杂的外交关系。秦国通过支持夷吾,扩大了自己在晋国的影响力,而晋惠公的即位也标志着晋国进入了一个新的政治阶段。晋惠公的统治虽然面临诸多挑战,但他通过外交手段和内部改革,试图稳定晋国的政局。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不仅记录了春秋时期诸侯国的政治变动,还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行为,展现了春秋时期的社会风貌和道德观念。诸侯国之间的会盟、内乱、外交策略等,都反映了这一时期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和诸侯国之间的互动关系。同时,文本中的人物形象鲜明,尤其是荀息的忠诚和齐桓公的外交智慧,成为后世传颂的典范。这段文本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为研究春秋时期的政治、文化和社会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僖公-僖公九年》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252.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