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相传为左丘明,鲁国史官,与孔子同时代或稍晚。
年代: 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共255年的历史。
内容简要: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以《春秋》为纲,详细记载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重大事件,塑造了众多鲜活的历史人物形象,展现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僖公-僖公三年-原文
【经】
三年春,王正月,不雨。
夏四月,不雨。
徐人取舒。
六月,雨。
秋,齐侯、宋公、江人、黄人会于阳穀。
冬,公子友如齐涖盟。
楚人伐郑。
【传】
三年春,不雨。夏六月,雨。自十月不雨至于五月,不曰旱,不为灾也。
秋,会于阳穀,谋伐楚也。
齐侯为阳穀之会,来寻盟。冬,公子友如齐涖盟。
楚人伐郑,郑伯欲成,孔叔不可。曰:“齐方勤我,弃德不祥。”
齐侯与蔡姬乘舟于囿,荡公。公惧变色,禁之不可。公怒,归之,未之绝也。蔡人嫁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僖公-僖公三年-译文
【经】
三年的春天,周王的正月,没有下雨。
夏天的四月,也没有下雨。
徐国的人攻占了舒国。
六月,终于下雨了。
秋天,齐侯、宋公、江人和黄人在阳穀会面。
冬天,公子友前往齐国参加盟会。
楚国的人攻打郑国。
【传】
三年的春天,没有下雨。到了夏天的六月,终于下雨了。从十月到五月一直没有下雨,但并没有被称为旱灾,也没有造成灾害。
秋天,诸侯在阳穀会面,商讨讨伐楚国的事宜。
齐侯为了阳穀的会面,前来寻求盟约。冬天,公子友前往齐国参加盟会。
楚国的人攻打郑国,郑伯想要和解,但孔叔不同意。他说:“齐国正在帮助我们,放弃他们的恩德是不吉利的。”
齐侯和蔡姬在园中乘船,船摇晃得厉害,齐侯感到害怕,脸色都变了,想要制止却无法做到。齐侯非常生气,将蔡姬送回了家,但并没有断绝关系。后来蔡国的人将她嫁给了别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僖公-僖公三年-注解
王正月:指周历的正月,即农历的一月,是古代中国历法中的重要月份,标志着新年的开始。
徐人取舒:徐国的人攻占了舒国。徐和舒都是春秋时期的小国,位于今安徽一带。
阳穀:地名,位于今山东省阳谷县,是春秋时期重要的会盟地点。
涖盟:指参加盟会,涖意为到达,盟指盟约。
孔叔:郑国的大夫,以忠诚和智慧著称。
蔡姬:蔡国的公主,嫁给了齐侯。
囿:古代帝王或诸侯的园林,用于狩猎和娱乐。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僖公-僖公三年-评注
这段文本选自《春秋》及其传,记录了春秋时期的一系列重要事件。首先,文本通过记载不雨和雨的情况,反映了当时的气候状况和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在古代中国,农业是国家的经济基础,因此天气的变化直接影响到国家的稳定和人民的生活。
其次,文本中提到的徐人取舒、齐侯、宋公、江人、黄人会于阳穀等事件,展示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阳穀之会是为了谋伐楚国,显示了当时诸侯国之间的联盟和对抗。这种联盟和对抗是春秋时期政治格局的典型特征,各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不断结盟和争斗。
再次,公子友如齐涖盟和楚人伐郑的事件,进一步揭示了诸侯国之间的外交和军事活动。郑伯欲成而孔叔不可的情节,反映了当时政治决策中的复杂性和智慧。孔叔的反对意见体现了对盟友的忠诚和对国家利益的深思熟虑。
最后,齐侯与蔡姬乘舟于囿的故事,虽然看似轻松,但也反映了当时贵族生活的奢华和权力的游戏。蔡姬的行为导致了齐侯的愤怒和蔡人的嫁女,显示了当时婚姻政治的重要性。
总体而言,这段文本不仅记录了春秋时期的具体事件,还通过这些事件展示了当时的社会结构、政治格局和文化背景。它为我们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同时也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