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相传为左丘明,鲁国史官,与孔子同时代或稍晚。
年代: 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共255年的历史。
内容简要: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以《春秋》为纲,详细记载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重大事件,塑造了众多鲜活的历史人物形象,展现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僖公-僖公三十一年-原文
【经】
三十有一年春,取济西田。
公子遂如晋。
夏四月,四卜郊不从,乃免牲,犹三望。
秋七月。
冬,杞伯姬来求妇。
狄围卫。
十有二月,卫迁于帝丘。
【传】
三十一年春,取济西田,分曹地也。使臧文仲往,宿于重馆。重馆人告曰:“晋新得诸侯,必亲其共,不速行,将无及也。”从之,分曹地,自洮以南,东傅于济,尽曹地也。
襄仲如晋,拜曹田也。
夏四月,四卜郊不从,乃免牲,非礼也。犹三望,亦非礼也。礼不卜常祀,而卜其牲日,牛卜日曰牲。牲成而卜郊,上怠慢也。望,郊之细也,不郊,亦无望可也。
秋,晋蒐于清原,作五军以御狄。赵衰为卿。
冬,狄围卫,卫迁于帝丘。卜曰三百年。卫成公梦康叔曰:“相夺予享。”公命祀相。甯武子不可,曰:“鬼神非其族类,不歆其祀。杞、鄫何事?相之不享于此,久矣,非卫之罪也,不可以閒成王、周公之命祀。请改祀命。”郑洩驾恶公子瑕,郑伯亦恶之,故公子瑕出奔楚。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僖公-僖公三十一年-译文
【经】
三十一年春天,取得了济水以西的田地。
公子遂前往晋国。
夏季四月,四次占卜郊祭都不顺利,于是取消了牺牲,但仍然进行了三次望祭。
秋季七月。
冬季,杞伯姬来请求娶妇。
狄人包围了卫国。
十二月,卫国迁都到帝丘。
【传】
三十一年春天,取得了济水以西的田地,这是分割曹国的土地。派臧文仲前往,住在重馆。重馆的人告诉他说:“晋国新近得到了诸侯的支持,一定会亲近那些共同行动的人,如果不赶快行动,就来不及了。”臧文仲听从了,分割了曹国的土地,从洮水以南,东边靠近济水,都是曹国的土地。
襄仲前往晋国,是为了拜谢曹国的田地。
夏季四月,四次占卜郊祭都不顺利,于是取消了牺牲,这是不合礼制的。仍然进行了三次望祭,也是不合礼制的。礼制规定不占卜常规的祭祀,而是占卜牺牲的日子,牛占卜的日子称为牺牲。牺牲准备好了再占卜郊祭,这是上级的怠慢。望祭是郊祭的细节,不进行郊祭,也就没有必要进行望祭。
秋季,晋国在清原进行狩猎,组建了五军来抵御狄人。赵衰担任卿。
冬季,狄人包围了卫国,卫国迁都到帝丘。占卜说可以维持三百年。卫成公梦见康叔说:“相夺走了我的祭祀。”成公命令祭祀相。甯武子不同意,说:“鬼神不是他们的同类,不会享受他们的祭祀。杞国和鄫国有什么事情?相不在这里享受祭祀已经很久了,这不是卫国的罪过,不能违背成王和周公的祭祀命令。请改变祭祀的命令。”郑洩驾讨厌公子瑕,郑伯也讨厌他,所以公子瑕逃奔到楚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僖公-僖公三十一年-注解
济西田:指位于济水以西的田地,此处特指曹国的土地。
公子遂:鲁国的公子,名遂,此处指其前往晋国。
卜郊:古代祭祀前进行的占卜,以决定是否进行郊祭。
免牲:指取消祭祀时使用的牺牲。
三望:指在郊祭时进行的三种望祭,通常是对天、地、山川的祭祀。
帝丘:地名,卫国的都城,今河南濮阳。
臧文仲:鲁国的大夫,名臧文仲,此处指其前往曹国。
重馆:地名,位于曹国境内。
晋新得诸侯:指晋国新近获得诸侯的归附。
襄仲:鲁国的公子,名襄仲,此处指其前往晋国。
蒐:古代的一种军事演习。
清原:地名,晋国的一处地方。
五军:指晋国为抵御狄人而组织的五支军队。
赵衰:晋国的卿大夫,名赵衰。
卫成公:卫国的国君,名成公。
康叔:卫国的先祖,名康叔。
相:指卫国的先祖相。
甯武子:卫国的大夫,名甯武子。
郑洩驾:郑国的大夫,名洩驾。
公子瑕:郑国的公子,名瑕。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僖公-僖公三十一年-评注
这段文字出自《左传》,记载了鲁国、晋国、卫国等诸侯国在春秋时期的一些重要事件。文本通过简洁的语言,展现了当时诸侯国之间的政治、军事、宗教等多方面的互动。
首先,文本提到了鲁国公子遂前往晋国,以及鲁国大夫臧文仲前往曹国分地的情节。这些事件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外交活动,尤其是晋国作为霸主,对其他诸侯国的影响力。晋国新得诸侯,意味着其势力范围的扩大,而鲁国作为晋国的盟友,积极参与其中,显示了当时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
其次,文本中提到了鲁国在祭祀活动中的一些细节,如‘四卜郊不从,乃免牲’和‘犹三望’。这些内容反映了古代祭祀礼仪的严格性和复杂性。卜郊是古代祭祀前的重要环节,通过占卜来决定是否进行郊祭。而‘免牲’则意味着取消了祭祀时使用的牺牲,这在当时被认为是不符合礼制的行为。‘三望’则是郊祭中的一部分,通常是对天、地、山川的祭祀。这些细节不仅展示了古代祭祀的仪式感,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神灵的敬畏和对礼制的重视。
此外,文本还提到了晋国在清原进行军事演习,组织五军以抵御狄人的情节。这一事件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面临的军事压力,尤其是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晋国作为当时的霸主,积极组织军事力量,显示了其维护诸侯国安全的决心。
最后,文本中提到了卫国迁都至帝丘,并进行了占卜,预言卫国将在帝丘延续三百年。这一情节反映了古代人们对占卜的依赖,以及对国运的关切。卫成公梦见先祖康叔,并下令祭祀相,但遭到甯武子的反对。这一事件展示了古代祭祀中的宗法观念,即祭祀应当遵循先祖的意愿,不能随意更改。
总体而言,这段文字通过简洁的语言,展现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政治、军事、宗教等多方面的互动。文本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为我们理解古代社会的礼制、宗教观念提供了宝贵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