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相传为左丘明,鲁国史官,与孔子同时代或稍晚。
年代: 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共255年的历史。
内容简要: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以《春秋》为纲,详细记载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重大事件,塑造了众多鲜活的历史人物形象,展现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庄公-庄公四年-原文
【经】
四年春,王二月,夫人姜氏享齐侯于祝丘。
三月,纪伯姬卒。
夏,齐侯、陈侯、郑伯遇于垂。纪侯大去其国。
六月,齐侯葬纪伯姬。
秋七月。
冬,公及齐人狩于禚。
【传】
四年春,王三月,楚武王荆尸,授师孑焉以伐随。将齊,入告夫人邓曼曰:“余心荡。”邓曼叹曰:“王禄尽矣。盈而荡,天之道也,先君其知之矣。故临武事,将发大命,而荡王心焉。若师徒无亏,王薨于行,国之福也。”王遂行,卒于樠木之下。令尹鬥祁、莫敖屈重除道梁溠,营军临随。随人惧,行成。莫敖以王命入盟随侯,且请为会于汉汭而还。济汉而后发丧。
纪侯不能下齐,以与纪季。夏,纪侯大去其国,违齐难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庄公-庄公四年-译文
【经】
四年的春天,周王二月,夫人姜氏在祝丘宴请齐侯。
三月,纪伯姬去世。
夏天,齐侯、陈侯、郑伯在垂地会面。纪侯离开了他的国家。
六月,齐侯为纪伯姬举行了葬礼。
秋天七月。
冬天,公和齐人在禚地狩猎。
【传】
四年的春天,周王三月,楚武王在荆地举行祭祀,授予军队武器准备攻打随国。将要出发时,他告诉夫人邓曼说:“我心里不安。”邓曼叹息说:“王的寿命将尽了。满则溢,这是天理,先君已经知道了。所以在军事行动前,将要发布重大命令时,王的心就不安了。如果军队没有损失,王在行动中去世,这是国家的福气。”王于是出发,在樠木下去世。令尹鬥祁、莫敖屈重清理道路,架设桥梁,军队驻扎在随国附近。随国人害怕,请求和解。莫敖以王的名义进入随国与随侯结盟,并请求在汉汭会面后返回。渡过汉水后才发布丧讯。
纪侯不能屈服于齐国,于是把国家交给了纪季。夏天,纪侯离开了他的国家,以避开齐国的威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庄公-庄公四年-注解
姜氏:春秋时期齐国的一位贵族女性,通常指齐国的公主或贵族夫人。
齐侯:齐国的君主,春秋时期的一个强大诸侯国。
祝丘:地名,位于今山东省境内,春秋时期的一个重要地点。
纪伯姬:纪国的君主夫人,纪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
垂: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春秋时期的一个重要地点。
禚:地名,位于今山东省境内,春秋时期的一个重要地点。
楚武王:楚国的君主,春秋时期的一个强大诸侯国。
荆尸:楚国的军队,荆指楚国,尸指军队。
随:随国,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
邓曼:楚武王夫人,楚国的一位贵族女性。
樠木:地名,位于今湖北省境内,春秋时期的一个重要地点。
鬥祁:楚国的令尹,楚国的高级官员。
屈重:楚国的莫敖,楚国的高级官员。
汉汭:地名,位于今湖北省境内,春秋时期的一个重要地点。
纪季:纪国的君主,纪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庄公-庄公四年-评注
这段文本记载了春秋时期的一系列历史事件,涉及多个诸侯国之间的政治、军事和外交活动。首先,文本提到了齐国、纪国、楚国等诸侯国之间的互动,反映了当时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齐国作为春秋时期的强国,其君主齐侯与纪国、楚国等国的交往,体现了当时诸侯国之间的联盟与对抗。
其次,文本中提到的楚武王伐随的事件,展示了楚国在春秋时期的军事扩张。楚武王在出征前与夫人邓曼的对话,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天命和命运的信仰。邓曼的预言和楚武王的最终命运,体现了春秋时期人们对天命的敬畏和对命运的无奈。
此外,文本中提到的纪侯大去其国的事件,反映了小国在春秋时期的生存困境。纪侯因无法与齐国抗衡,最终选择离开自己的国家,这一事件揭示了春秋时期小国在大国夹缝中求生存的艰难处境。
从艺术特色上看,这段文本语言简练,叙事清晰,体现了春秋时期史书的写作风格。通过对历史事件的简洁叙述,文本不仅记录了当时的历史事实,还通过人物的对话和行动,展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思想观念。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它不仅记录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政治、军事和外交活动,还通过人物的对话和行动,展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思想观念。通过对这段文本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