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兽部-虎

作者: 李时珍(1518年-1593年),字东璧,号珍堂,明代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生于湖北蕲春,历尽多年游历,广泛采集药材,深入研究医药,尤其是中药学领域,成为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人物。他的代表作《本草纲目》凝聚了他毕生的医学和药物学研究成果,对后世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明代(1596年)。

内容简要:《本草纲目》是李时珍在他多年的实地考察、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基础上完成的,是一部集药物学、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巨著。全书共分为16个部类,收录了1892种药物,其中包括动植物、矿物以及其性味、功能、用途等。李时珍不仅在书中详细列出了药材的种类与功效,还通过考证历代本草书籍中的错误,为中药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草纲目》在医学界的影响巨大,不仅对中医药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还被多国的医学界所尊重,成为世界中医药的宝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兽部-虎-原文

释名乌徒、大虫、李耳。

气味虎骨:辛、微热、无毒。虎肉:酸、平、无毒。

主治虎肉:益气力,止多唾,治疟及恶心欲呕。

虎骨:臂胫疼痛。用虎胫骨二两(捣碎炙黄)、羚羊角屑一两,新芍药二两(切细),都用酒泡七日(秋冬时加倍)。每日空腹饮一杯。

腰脚不灵,挛急冷痛。用虎胫骨五、六寸,刮去肉膜,涂酥,炙黄捣细,装袋中,以酒一斗浸泡,在火上微温七日后,随量饮用。

又方:用虎腰脊骨一具,前两脚全骨一具,并于石上捶碎,文火煅出油,即投酒中密封,春夏封一周,秋冬封三周。取出,每天随量饮用三次。

患病十年以上者,不过三剂,七年以下者,一剂即愈。

关节疼痛。用虎胫骨(酒炙)三两、没药七两,共研为末。每服二钱,温酒送下。一天服三次。

又方:用虎头骨一具,涂酥,炙黄,捶碎,装袋中,以酒二斗,浸泡五宿,随量饮服。

筋骨急痛。用虎骨和通草煮汁,空腹服半升。服后稍卧,汗出为效。切忌热服,有害牙齿。

不宜给小儿服,以免曩牙齿发育。

休息痢。经年不愈。用虎骨炙至焦黄,研为末,每服一匙,水送下。一天服三次。

痔漏脱肛。用虎胫骨两节,以蜜二两炙赤,捣为末,加蒸饼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日清晨以温酒送服二十丸。

汤火伤。用虎骨炙焦,研末敷涂。

臁胫烂疮。用齑汁揩洗患处后,刮虎骨末敷涂。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兽部-虎-译文

乌徒、大虫、李耳的名称解释。

虎骨的气味:辣、微热、无毒。虎肉的气味:酸、平、无毒。

虎肉的主治:补充元气,止住多唾液,治疗疟疾和恶心想呕吐。

虎骨的主治:治疗手臂和腿部的疼痛。

治疗方法:用二两虎胫骨(捣碎后炒黄)、一两羚羊角屑、二两新芍药(切细),都用酒浸泡七天(秋冬季节加倍)。每天空腹喝一杯。

腰脚不灵活,肌肉紧张冷痛。用五到六寸长的虎胫骨,刮去肉膜,涂上酥油,炒黄后捣碎,装在袋中,用一斗酒浸泡,在火上微温七天,根据需要饮用。

又一方:用一具虎腰脊骨,前两脚的完整骨骼,放在石头上敲碎,用文火煅出油,然后放入酒中密封,春夏季节密封一周,秋冬季节密封三周。取出后,每天根据需要饮用三次。患病十年以上的人,不超过三剂,七年以下的人,一剂就能治愈。

关节疼痛。用三两酒炙虎胫骨、七两没药,共同研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钱,用温酒送服。一天服用三次。

又一方:用一具虎头骨,涂上酥油,炒黄后捶碎,装在袋中,用二斗酒浸泡五天,根据需要饮用。

筋骨紧张疼痛。用虎骨和通草煮汁,空腹服用半升。服用后稍微躺下,出汗为有效。

禁忌:不要热服,以免伤害牙齿。不宜给小孩服用,以免影响牙齿发育。

休息痢。一年以上不愈。将虎骨炙至焦黄,研成粉末,每次服用一勺,用水送服。一天服用三次。

痔疮脱肛。用两节虎胫骨,用二两蜜炙至赤色,捣成粉末,加蒸饼做成丸子,如梧桐子大小。每天清晨用温酒送服二十丸。

汤火伤。用虎骨炙焦,研成粉末敷涂。

臁胫烂疮。用酸菜汁擦洗患处后,刮取虎骨粉末敷涂。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兽部-虎-注解

乌徒:乌徒指的是乌鸦的幼鸟,这里可能是指乌鸦的幼崽,有时在古文中用来比喻无知的人或事物。

大虫:大虫在古文中通常指的是体型较大的野兽,如老虎、熊等,这里指的应该是老虎。

李耳:李耳即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姓李名耳,字聃。

虎骨:虎骨指的是老虎的骨骼,在古代中医中,虎骨被认为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可以用于治疗多种疾病。

羚羊角屑:羚羊角屑是羚羊角的粉末,羚羊角在中医中常用于治疗发热、头痛等症状。

芍药:芍药是一种草本植物,其根入药,具有养血、止痛的功效。

酒泡:用酒浸泡药材,是古代中药炮制方法之一,可以增强药效。

腰脚不灵:指腰部和脚部活动不灵活,感觉不舒适。

挛急冷痛:肌肉紧张,感觉冷痛。

石上捶碎:在石头上敲打破碎,是古代一种药材加工方法。

煅出油:通过高温加热使药材中的油脂分离出来。

没药:没药是一种树脂,具有活血止痛的作用。

温酒送下:用温酒帮助药物下咽,是古代的一种给药方式。

筋骨急痛:筋骨突然剧烈疼痛。

通草:通草是一种草本植物的茎髓,具有通气、利尿的功效。

休息痢:休息痢是一种慢性腹泻,间歇发作。

痔漏脱肛:痔疮和脱肛的病症。

臁胫烂疮:小腿和脚踝处的溃烂疮。

齑汁:将食物磨碎后得到的汁液,这里可能是指某种植物的汁液。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兽部-虎-评注

释名乌徒、大虫、李耳。这三句话分别指代虎的不同名称,乌徒可能源于古汉语中‘乌’为黑色的意思,‘徒’则可能是指跟随或伴随,合起来可能表示黑色的跟随者,即虎。大虫则直接指虎为凶猛的大兽。李耳,据推测可能是指老子,即李耳,因其学说与虎的神秘色彩有关,故以此命名。

气味虎骨:辛、微热、无毒。虎肉:酸、平、无毒。这两句介绍了虎骨和虎肉的药性,辛表示其性质辛烈,微热则说明其性质温和,无毒则表示其安全性。

主治虎肉:益气力,止多唾,治疟及恶心欲呕。虎骨:臂胫疼痛。这两句说明了虎肉和虎骨的药用价值,虎肉能补益身体,治疗多唾、疟疾和恶心等症状,而虎骨则主要用于治疗臂部和腿部的疼痛。

用虎胫骨二两(捣碎炙黄)、羚羊角屑一两,新芍药二两(切细),都用酒泡七日(秋冬时加倍)。每日空腹饮一杯。此方展示了古代医家对于药材的运用,通过酒泡的方法提取药材的有效成分,以增强其疗效。

腰脚不灵,挛急冷痛。用虎胫骨五、六寸,刮去肉膜,涂酥,炙黄捣细,装袋中,以酒一斗浸泡,在火上微温七日后,随量饮用。此方针对腰脚不灵、挛急冷痛的症状,采用了虎胫骨等药材,通过酒泡和微火加热的方式,使得药材的有效成分更易被人体吸收。

又方:用虎腰脊骨一具,前两脚全骨一具,并于石上捶碎,文火煅出油,即投酒中密封,春夏封一周,秋冬封三周。取出,每天随量饮用三次。患病十年以上者,不过三剂,七年以下者,一剂即愈。此方展示了古代医家在治疗慢性疾病时的耐心和细致,通过长时间的处理和封存,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关节疼痛。用虎胫骨(酒炙)三两、没药七两,共研为末。每服二钱,温酒送下。一天服三次。又方:用虎头骨一具,涂酥,炙黄,捶碎,装袋中,以酒二斗,浸泡五宿,随量饮服。这两方都是针对关节疼痛的,通过不同的药材组合和制作方法,以达到缓解疼痛的效果。

筋骨急痛。用虎骨和通草煮汁,空腹服半升。服后稍卧,汗出为效。切忌热服,有害牙齿。不宜给小儿服,以免曩牙齿发育。此方强调了服用时的注意事项,如不宜热服,以免伤害牙齿,以及不宜给小儿服用,以免影响牙齿的正常发育。

休息痢。经年不愈。用虎骨炙至焦黄,研为末,每服一匙,水送下。一天服三次。此方展示了古代医家对于慢性疾病的治疗方法,通过炙焦虎骨,研末服用,以达到治疗休息痢的效果。

痔漏脱肛。用虎胫骨两节,以蜜二两炙赤,捣为末,加蒸饼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日清晨以温酒送服二十丸。此方是针对痔漏脱肛的,通过炙虎胫骨和蜜,制成丸子,以达到治疗的效果。

汤火伤。用虎骨炙焦,研末敷涂。臁胫烂疮。用齑汁揩洗患处后,刮虎骨末敷涂。这两方都是针对外部创伤或疾病的,通过炙焦虎骨或使用齑汁清洁患处,再敷以虎骨末,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兽部-虎》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2302.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