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时珍(1518年-1593年),字东璧,号珍堂,明代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生于湖北蕲春,历尽多年游历,广泛采集药材,深入研究医药,尤其是中药学领域,成为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人物。他的代表作《本草纲目》凝聚了他毕生的医学和药物学研究成果,对后世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明代(1596年)。
内容简要:《本草纲目》是李时珍在他多年的实地考察、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基础上完成的,是一部集药物学、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巨著。全书共分为16个部类,收录了1892种药物,其中包括动植物、矿物以及其性味、功能、用途等。李时珍不仅在书中详细列出了药材的种类与功效,还通过考证历代本草书籍中的错误,为中药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草纲目》在医学界的影响巨大,不仅对中医药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还被多国的医学界所尊重,成为世界中医药的宝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兽部-羚羊-原文
释名九尾羊。
气味羚羊角:咸、寒、无毒。
主治噎塞不通。用羚羊角屑研为细末,水送服一匙。同时以角摩擦噎塞部位。
胸胁痛满。用羚羊角烧为末,水送服一匙。
腹痛热满。治方同上。
堕胎腹痛,血出不止。用羚羊角烧灰,取三钱,豆淋酒送服。
遍身赤丹。用羚羊角烧灰,鸡蛋清调匀涂搽。
附方羚羊角的主要功效是平肝息风,清热明目,但因其药价昂贵,现在临床上往往用山羊角来代替。
两者的作用是大体相仿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兽部-羚羊-译文
这种羊名叫九尾羊。
它的气味和羚羊角相似:味道咸,性质寒,没有毒性。
主要用来治疗喉咙阻塞不通的情况。使用羚羊角的粉末,用水送服一勺。同时用羚羊角摩擦喉咙阻塞的部位。
治疗胸胁部位的疼痛和肿胀。将羚羊角烧成粉末,用水送服一勺。
治疗腹痛伴有发热和肿胀。治疗方法与上述相同。
治疗堕胎后腹痛,出血不止的情况。将羚羊角烧成灰,取三钱,用豆淋酒送服。
治疗全身出现赤色丹毒。将羚羊角烧成灰,用鸡蛋清调和后涂擦。
附方:羚羊角的主要功效是平肝息风,清热明目,但由于其药价昂贵,现在临床上通常用山羊角来代替。两者的作用基本上是相似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兽部-羚羊-注解
九尾羊:九尾羊在古代传说中是一种吉祥的动物,通常象征着长寿和繁荣。在医学文献中,‘九尾羊’可能是指羚羊,因为羚羊在古代文献中有时被描述为有九尾。
羚羊角:羚羊的角,古代中医认为其具有平肝息风、清热明目的功效。羚羊角是珍贵药材,因其稀少而价格昂贵。
咸:中医术语,指味道中的咸味,通常与肾、心等器官相关,具有软坚散结、滋阴润燥的作用。
寒:中医术语,指性质或功效偏寒,有清热、降火、解毒的作用。
无毒:指药物或食材对人体没有毒性。
噎塞不通:中医术语,指食物或痰液等阻塞咽喉,导致吞咽困难。
胸胁痛满:中医术语,指胸部和胁部(两侧肋骨之间)疼痛,伴有胀满感。
堕胎腹痛,血出不止:中医术语,指堕胎后腹痛不止,伴有出血。
遍身赤丹:中医术语,指全身出现红色的斑点或斑块,可能是某种疾病的症状。
豆淋酒:古代中医方剂,用豆类浸泡的酒,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
附方:中医术语,指在方剂中添加的辅助药物或方法,以增强疗效或适应不同病情。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兽部-羚羊-评注
释名九尾羊,首先是对羚羊的一种别称,九尾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可能象征着吉祥和神秘。在古代,动物往往被赋予特殊的象征意义,九尾羊可能暗示着羚羊具有某种超凡脱俗的品质或者与神灵有所关联。
气味羚羊角:咸、寒、无毒。这里的气味描述采用了中医的药性理论,咸味入肾,寒性清热,无毒则表示其安全性。中医认为,药物的气味和药性决定了其作用和适用范围。
主治噎塞不通。这里的噎塞不通指的是喉咙或食道堵塞的症状,羚羊角屑研为细末,水送服一匙,体现了中医用药的精细和讲究,通过水送服可以减少对喉咙的刺激。
同时以角摩擦噎塞部位。这里的方法结合了药物的内部服用和外部治疗,摩擦角部可能有助于缓解症状,体现了中医治疗的整体观念。
胸胁痛满。用羚羊角烧为末,水送服一匙。腹痛热满。治方同上。堕胎腹痛,血出不止。用羚羊角烧灰,取三钱,豆淋酒送服。遍身赤丹。用羚羊角烧灰,鸡蛋清调匀涂搽。这些治疗方法展示了羚羊角在治疗多种疾病时的应用,从内部调理到外部涂抹,体现了中医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附方羚羊角的主要功效是平肝息风,清热明目,这里指出了羚羊角的主要药效,平肝息风针对的是肝风内动引起的疾病,清热明目则适用于热病引起的视力问题。
但因其药价昂贵,现在临床上往往用山羊角来代替。这里的描述反映了中医药材的现实问题,昂贵的药价限制了其广泛应用,因此寻找替代品成为了一种实际的选择。
两者的作用是大体相仿的。最后一句说明了山羊角作为替代品的有效性,虽然不是完全相同,但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满足临床需求,这也体现了中医药材的实用性和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