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兽部-羊

作者: 李时珍(1518年-1593年),字东璧,号珍堂,明代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生于湖北蕲春,历尽多年游历,广泛采集药材,深入研究医药,尤其是中药学领域,成为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人物。他的代表作《本草纲目》凝聚了他毕生的医学和药物学研究成果,对后世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明代(1596年)。

内容简要:《本草纲目》是李时珍在他多年的实地考察、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基础上完成的,是一部集药物学、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巨著。全书共分为16个部类,收录了1892种药物,其中包括动植物、矿物以及其性味、功能、用途等。李时珍不仅在书中详细列出了药材的种类与功效,还通过考证历代本草书籍中的错误,为中药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草纲目》在医学界的影响巨大,不仅对中医药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还被多国的医学界所尊重,成为世界中医药的宝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兽部-羊-原文

释名古、低、竭。

气味羊肉:苦、甘、大热、无毒。

羊脂:甘、热、无毒。

羊血:咸、平、无毒。

羊肾:甘、温、无毒。

羊肝:苦、寒、无毒。

羊胆:苦、寒、无毒。

羊胃(羊肚):甘、温、无毒。

羊角(用青羊角为最好):咸、温、无毒。

脊骨:甘、热、无毒。

胫骨:甘、温、无毒。

羊屎:苦、平、无毒。

主治羊肉:寒劳虚弱,产后心腹痛。

用肥羊肉一斤,加水一斗,煮成八升,放入当归五两、黄芪八两、生姜六两,再煮成二升,分四次服下。

一方减去黄芪。

一方增加芍药。

崩中垂死。

用肥羊肉三斤,加水二斗,煮至一斗三升,再加生地黄一升,干姜、当归各三两,煮成三升。

分四闪服下。

壮阳益肾。

用白羊肉半斤,生切,加蒜薤吃下。

三天吃一次。

骨蒸久冷。

用羊肉一斤、山药一斤,各煮烂,研如泥,下米煮粥吃。

壮胃健脾。

用羊肉三斤,切小,加粱米二升同煮。

下五味作粥吃。

身面浮肿。

用总人口陆一升,水二斗,煮成一斗,去渣,加入切细的羊肉一斤,煮熟,下熟,下葱、豉、五味调和吃下。

损佃青肿。

用新羊肉切片贴上。

妇女无乳。

用羊肉六两、獐肉八两、鼠肉五两,同煮汤吃。

羊脂:下痢腹痛。

用羊脂、阿胶、蜡各二两,黍为二程式,煮粥吃下。

汗出不止。

用温酒频化牛羊脂服下。

虚劳口干。

用羊脂如鸡蛋大一块、酒半升、枣七枚,一起泡七天后取食,立愈。

又方:用羊脂如鸡蛋大一块,放半斤醋中一宿,绞汁含中中。

产后虚弱。

用羊脂二斤、生地黄汁一斗、姜汁五升,白蜜三升,合煎如饴。

每服一杯,温酒送下。

一天服三次。

发背安起。

用羊脂、猪脂切片,冷水泡过,贴患处,热则掉换。

小儿口疮。

用羊脂煎薏苡根涂搽。

羊血:鼻血不止。

刺羊血热饮即愈。

产后血攻(或下血不止,心闷面青,身冷欲绝)。

用新羊血一碗饮服。

三、两次后见效。

大便下血。

用羊血煮熟拌醋吃,最效。

胎死不出(或死胎不下)。

刺羊血热饮一小碗,极效。

羊肾:下焦虚冷 (脚膝无力,阳痿)。

用羊肾一枚煮熟,和米粉六两,炼成乳粉,空腹吃下。

肾虚精竭。

用羊肾一双,切细,放豉汁中,加五味煮米粥吃。

五劳七伤。

阳虚无力。

用羊肾一对,去脂,切小;肉苁蓉一两,酒浸一夜,去皮,和作羹汤,加葱、盐五味吃下。

又方兼治腰脚 疼痛:用羊肾三对、羊肉半斤、葱白一根、枸杞叶一斤,同五味煮成汁,下米煮粥吃。

肾虚腰痛。

和羊肾去膜,阴干为末,酒送服二匙。

一天服三次。

羊肝:目赤热痛。

用青羊肝一具,切小,洗净,和五味吃。

翳膜羞明。

用青羊肝一个具,切小,和黄连四两,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饭后稍久,以清茶送下七十丸。

一天服三次,忌铁器、猪肉、冷水。

目病失明。

用青羊肝一斤,去膜切片,在新瓦上炕干,同决明子半升、蓼子一合炒为末。

每服一匙,白蜜浆送下。

一天服三次,服至三剂,可以目明。

青盲内障,用白羊肝一具、黄连一两、熟地黄二两,同捣匀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饭后稍久,茶送服七十丸。

一天服三次。

牙疳肿痛。

用羊肝一具,蘸赤石脂末,随意吃。

休息痢(一、二年间时作时止,治疗不愈)。

用生羊肝一具,切丝,放陈醋中吞下。

心闷即停服,不闷可再服一天,勿食他物。

以姜、薤同羊肉一起吃亦可。

羊胆:病后失明。

用羊胆点眼。

大便秘塞。

用羊胆汁灌入直肠即通。

烂弦同眼,流泪畏光。

用羊胆一枚,内装蜂蜜蒸过,研为膏。

每含少许,并点眼。

一日泪止,二日肿消,三日痛止。

因羊吃百草,蜂采百花,故此方名“二百味草花膏”。

疬胃:久病虚弱,四肢烦热,不能饮食。

用羊胃一具,白术一升,切小,加水二斗,煮取九升,分九次服完。

一天服三次,不过三剂可见效。

补中益气。

用羊胃一具,装入羊肾四枚,地黄三两,干姜、昆布、地骨皮各二两、白拉丁文、桂心、人参、厚朴、海藻各一两五钱,甘草、秦椒各六钱,均研为末,缝好,蒸熟。

再晒干研细,每服一匙,酒送下。

中风虚弱。

用羊肚一具、粳米二合,和椒、姜、豉、葱作汤吃下。

胃虚消渴。

用羊胃煮烂,空腹吃。

下虚尿闲,用羊胃装水,煮熟,空腹吃四、五顿。

可愈。

项下瘰疬。

用羊胃烧灰,调香油敷涂。

羊角:气逆烦满。

用羊角烧研,水送服一匙。

吐血喘咳。

用羊角(炙焦)二枚、桂末二两,共研为末,每服一小匙,糯米汤送下。

一天服三次。

小泄多时。

用羊角一枚,以白颀 末填满,烧存性为末。

每服二钱,水送下。

跌打伤痛。

用羊用灰拦沙糖水,放瓦上焙焦,研为末。

每服二钱,热酒送下。

同时以热酒高干要揉痛处。

脊骨:肾虚腰痛。

用羊脊骨一具,捶碎,同蒜、薤煮食,并稍稍饮酒。

又方:用羊脊骨一具,捶碎,加肉苁蓉一峡谷、草果五枚,和水煮汁,下葱、酱作汤吃。

肾虚耳聋。

用羊脊骨一具,炙过,研细,磙石(煅,醋淬七次)、白术、黄芪、干姜(炮)、白茯苓各一两,桂三分,共研为末。

每取五钱,水煎服小便膏淋。

用羊脊骨烧研,榆白皮煎汤送服二钱。

胫骨:湿热牙疼。

用羊胫骨灰二钱,白芷、当归、牙皂、青各一钱,共研为末,擦患处。

筋骨挛痛。

和羊胫骨泡酒饮服。

月经不断。

用羊前左脚胫骨一条,纸裹泥封,火煅赤,加棕榈灰等分。

每服一钱,温酒送下。

羊屎:心气疼痛。

以山羊屎七枚、油头发一团,共烧成灰,酒送服。

疾阴肿(朋囊及阴茎都因热肿痛)。

用羊屎、黄蘖煮汁开,取汁一升,一镒饮服。

疔疮恶肿。

用青羊屎一升,在水二升中泡一段时间,煮开,取汁升,一次饮服。

瘰疬已破。

用羊屎、杏仁各五钱,烧过,研为末,调猪骨髓涂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兽部-羊-译文

解释古文中的‘古’、‘低’、‘竭’三个字。

羊肉的气味:苦、甜、大热、无毒。

羊脂的气味:甜、热、无毒。

羊血的气味:咸、平、无毒。

羊肾的气味:甜、温、无毒。

羊肝的气味:苦、寒、无毒。

羊胆的气味:苦、寒、无毒。

羊胃(即羊肚)的气味:甜、温、无毒。

羊角(以青羊的角为最佳):咸、温、无毒。

脊骨的气味:甘、热、无毒。

胫骨的气味:甘、温、无毒。

羊屎的气味:苦、平、无毒。

主治羊肉:用于治疗寒劳虚弱,产后心腹痛。取一斤肥羊肉,加水一斗,煮至八升,加入当归五两、黄芪八两、生姜六两,再次煮至二升,分四次服用。一方减少黄芪的用量。另一方增加芍药的用量。对于崩中垂死的情况,用三斤肥羊肉,加水二斗,煮至一斗三升,再加入生地黄一升,干姜、当归各三两,煮至三升,分四次服用。可以壮阳益肾。用半斤白羊肉,切成生片,加蒜薤一起吃。每三天吃一次。对于骨蒸久冷的情况,用一斤羊肉和一斤山药,分别煮熟,研成泥状,加入米煮成粥吃。可以壮胃健脾。用三斤羊肉,切成小块,加二升粱米一起煮。加入五味调料做成粥吃。对于身面浮肿的情况,用总人口陆一升,水二斗,煮至一斗,去渣,加入切细的一斤羊肉,煮熟,加入葱、豉、五味调料调和后吃下。可以治疗损佃青肿。用新鲜羊肉切片贴上。对于妇女无乳的情况,用六两羊肉、八两獐肉、五两鼠肉,一起煮汤喝。

羊脂:用于治疗下痢腹痛。用羊脂、阿胶、蜡各二两,黍米二程式,煮成粥吃下。对于汗出不止的情况,用温酒频繁化牛羊脂服用。对于虚劳口干的情况,用一块如鸡蛋大的羊脂、半升酒、七枚红枣,一起浸泡七天,取出食用,立刻见效。又方:用一块如鸡蛋大的羊脂,放入半斤醋中浸泡一晚,挤出汁液含在口中。对于产后虚弱的情况,用二斤羊脂、一斗生地黄汁、五升姜汁、三升白蜜,合并煎煮成糖浆。每次服用一杯,用温酒送下。一天服用三次。对于发背安起的情况,用羊脂、猪脂切片,用冷水浸泡后贴在患处,热了就更换。对于小儿口疮的情况,用羊脂煎薏苡根涂抹。

羊血:用于治疗鼻血不止。用热羊血饮服即可治愈。对于产后血攻(或下血不止,心闷面青,身冷欲绝)的情况,用一碗新羊血饮服。三次后见效。对于大便下血的情况,用煮熟的羊血拌醋吃,效果最佳。对于胎死不出(或死胎不下)的情况,用热羊血饮一小碗,效果极佳。

羊肾:用于治疗下焦虚冷(脚膝无力,阳痿)。将一枚羊肾煮熟,和六两米粉混合,制成乳粉,空腹吃下。对于肾虚精竭的情况,用一对羊肾,切成细片,放入豉汁中,加入五味调料煮成米粥吃。对于五劳七伤,阳虚无力的情况,用一对羊肾,去脂切小;一两肉苁蓉,用酒浸泡一夜,去皮,和作羹汤,加葱、盐五味调料吃下。

羊肝:用于治疗目赤热痛。用一只青羊肝,切成小块,洗净,和五味调料一起吃。对于翳膜羞明的情况,用一只青羊肝,切成小块,和四两黄连做成丸子,如梧子大小。饭后稍久,用清茶送下七十丸。一天服用三次,忌铁器、猪肉、冷水。对于目病失明的情况,用一斤青羊肝,去膜切片,在新瓦上烘干,和半升决明子、一合蓼子炒成末。每次服用一勺,用白蜜浆送下。一天服用三次,服用三剂后可以恢复视力。对于青盲内障的情况,用一只白羊肝、一两黄连、二两熟地黄,共同捣匀做成丸子,如梧子大小。饭后稍久,用茶送下七十丸。一天服用三次。

羊胆:用于治疗病后失明。用羊胆点眼。对于大便秘塞的情况,用羊胆汁灌入直肠即可通便。对于烂弦同眼,流泪畏光的情况,用一枚羊胆,内装蜂蜜蒸过,研成膏。每次含少许,并点眼。一天泪止,两天肿消,三天痛止。因为羊吃百草,蜂采百花,所以此方名为‘二百味草花膏’。

疬胃:对于久病虚弱,四肢烦热,不能饮食的情况,用一只羊胃,一升白术,切成小块,加水二斗,煮至九升,分九次服完。一天服用三次,不超过三剂可见效。可以补中益气。用一只羊胃,装入四枚羊肾,三两地黄,二两干姜、昆布、地骨皮,一两五钱白拉丁文、桂心、人参、厚朴、海藻,六钱甘草、秦椒,全部研成末,缝好,蒸熟。再晒干研细,每次服用一勺,用酒送下。对于中风虚弱的情况,用一只羊肚、二合粳米,和椒、姜、豉、葱一起做成汤吃。对于胃虚消渴的情况,用羊胃煮烂,空腹吃。对于下虚尿闭的情况,用羊胃装水,煮熟,空腹吃四、五顿。可以治愈。对于项下瘰疬的情况,用羊胃烧灰,调香油敷涂。

羊角:用于治疗气逆烦满。用羊角烧研,用水送服一勺。对于吐血喘咳的情况,用两枚炙焦的羊角、二两桂末,共同研成末,每次服用一小勺,用糯米汤送下。对于小泄多时的情况,用一枚羊角,用白矾末填满,烧存性为末。每次服用二钱,用水送下。对于跌打伤痛的情况,用羊角灰拦沙糖水,放在瓦上焙焦,研成末。每次服用二钱,用热酒送下。同时用热酒揉痛处。

脊骨:对于肾虚腰痛的情况,用一只羊脊骨,捶碎,和蒜、薤一起煮食,并稍微饮酒。又方:用一只羊脊骨,捶碎,加一峡谷肉苁蓉、五枚草果,和水煮汁,加入葱、酱做成汤吃。对于肾虚耳聋的情况,用一只羊脊骨,炙过,研细,和一两磙石(煅,醋淬七次)、白术、黄芪、干姜(炮)、一两白茯苓、三分桂,共同研成末。每次取五钱,水煎服。对于小便膏淋的情况,用羊脊骨烧研,和榆白皮煎汤送服二钱。

胫骨:对于湿热牙疼的情况,用二钱羊胫骨灰,一钱白芷、当归、牙皂、青各一钱,共同研成末,擦患处。对于筋骨挛痛的情况,和羊胫骨泡酒饮服。对于月经不断的情况,用羊前左脚胫骨一条,用纸裹泥封,火煅赤,加棕榈灰等分。每次服用一钱,用温酒送下。

羊屎:对于心气疼痛的情况,用七枚山羊屎、一团油头发,共同烧成灰,用酒送服。对于疾阴肿(朋囊及阴茎都因热肿痛)的情况,用羊屎、黄蘖煮汁开,取汁一升,一镒饮服。对于疔疮恶肿的情况,用一升青羊屎,在水二升中浸泡一段时间,煮开,取汁一升,一次饮服。对于瘰疬已破的情况,用羊屎、杏仁各五钱,烧过,研成末,调猪骨髓涂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兽部-羊-注解

古:指古老、传统的,这里可能指的是古代的医学知识或者古时候的饮食文化。

低:可能指的是羊肉的脂肪含量较低,或者指的是羊肉在烹饪过程中的火候控制,避免过度烹饪。

竭:可能指的是羊的精力耗尽,或者指的是羊肉的营养成分被充分提取。

羊肉:羊的肉,在中国古代医学中,羊肉被认为具有温补作用,适合冬季食用。

羊脂:羊的脂肪,具有温中散寒、润燥通便的功效。

羊血:羊的血液,具有补血、止血的功效。

羊肾:羊的肾脏,具有补肾壮阳、益精填髓的功效。

羊肝:羊的肝脏,具有养肝明目、清热解毒的功效。

羊胆:羊的胆囊,具有清热解毒、明目退翳的功效。

羊胃(羊肚):羊的胃部,古代医学中有时用作药用,认为有补中益气的作用。

羊角(用青羊角为最好):羊的角,青羊角在古代医学中特别受到重视,认为具有清热解毒、平肝息风的作用。

脊骨:羊的脊梁骨,古代医学认为脊骨具有强筋骨、补肝肾的功效。

胫骨:羊的小腿骨,古代医学中有时用作药用,认为有补益身体的作用。

羊屎:羊的粪便,古代医学中有时用作药用,认为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寒劳虚弱:指因寒冷和劳累导致的身体虚弱,寒劳是一种中医术语,指的是因寒冷和劳累引起的身体虚弱症状。

产后心腹痛:指妇女分娩后出现的心口痛或腹痛,常见于产后气血两虚、寒邪侵袭等病因。

当归:中药名,具有补血调经、活血止痛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血虚、月经不调、痛经等症状。

黄芪:中药名,具有补气固表、利水消肿的功效,常用于治疗气虚、水肿等症状。

生姜:中药名,具有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的功效,常用于治疗感冒、呕吐、咳嗽等症状。

芍药:中药名,具有养血调经、止痛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血虚、月经不调、痛经等症状。

崩中垂死:指妇女因月经失调导致的严重出血,甚至生命垂危。

生地黄:中药名,具有滋阴养血、清热凉血的功效,常用于治疗阴虚、血热等症状。

干姜:中药名,具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脾胃虚寒、寒凝腹痛等症状。

壮阳益肾:指增强阳刚之气,补益肾脏,常用于治疗肾阳虚、腰膝酸软等症状。

白羊肉:羊肉的一种,具有温补作用,常用于食疗。

蒜薤:植物名,具有温中散寒、解毒的功效,常用于治疗感冒、腹痛等症状。

山药:中药名,具有补脾养胃、生津益肺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脾胃虚弱、肺虚等症状。

粱米:一种谷物,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养胃的功效。

五味:中药名,指五种具有调和五味作用的药物,常用于调和药性。

身面浮肿:指身体和面部出现水肿,常见于肾虚、脾虚等症状。

损佃青肿:佃可能是指田地,青肿可能是指皮肤青紫肿胀,此处可能是指因外伤导致的皮肤症状。

獐肉:獐的肉,具有温中散寒、活血止痛的功效。

鼠肉:鼠的肉,具有温中散寒、活血止痛的功效。

阿胶:中药名,具有补血滋阴、润燥止渴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血虚、阴虚等症状。

蜡:一种天然树脂,具有润燥通便、解毒的功效。

黍:一种谷物,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养胃的功效。

牛羊脂:牛和羊的脂肪,具有温中散寒、润燥通便的功效。

虚劳口干:指因虚劳导致的口干舌燥,常见于阴虚、津液不足等症状。

白蜜:蜂蜜的一种,具有润肺止咳、养胃润肠的功效。

发背安起:指背部发炎或感染,此处可能是指背部炎症的治疗方法。

薏苡根:薏苡的根,具有利水渗湿、健脾止泻的功效。

鼻血不止:指鼻出血不止,常见于血热、气虚等症状。

肉苁蓉:中药名,具有补肾阳、益精血、润肠通便的功效。

葱白:葱的白色部分,具有发汗解表、温中散寒的功效。

枸杞叶:枸杞的叶子,具有滋阴补肾、清热明目的功效。

青羊肝:青羊的肝脏,具有养肝明目、清热解毒的功效。

黄连:中药名,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

决明子:中药名,具有清热明目、润肠通便的功效。

蓼子:蓼的种子,具有清热解毒、利水消肿的功效。

梧子:梧桐树的种子,此处可能是指梧桐子大小的丸子。

赤石脂:中药名,具有收敛止血、涩肠止泻的功效。

陈醋:陈年的醋,具有开胃消食、解毒的功效。

羊胃:羊的胃,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养胃的功效。

白术:中药名,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的功效。

昆布:中药名,具有软坚散结、利水消肿的功效。

地骨皮:中药名,具有清热凉血、除蒸止汗的功效。

白拉丁文:此处可能是指某种药物或成分,具体含义不明确。

桂心:中药名,具有温中散寒、活血止痛的功效。

人参:中药名,具有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止渴的功效。

厚朴:中药名,具有燥湿消痰、下气除满的功效。

海藻:中药名,具有软坚散结、利水消肿的功效。

甘草:中药名,具有调和药性、解毒的功效。

秦椒:中药名,具有温中散寒、止痛的功效。

中风虚弱:指因中风导致的身体虚弱,常见于中风后遗症。

粳米:一种谷物,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养胃的功效。

椒:指花椒,具有温中散寒、止痛的功效。

豉:中药名,具有解表散寒、温中止呕的功效。

葱:植物名,具有发汗解表、温中散寒的功效。

羊肚:羊的胃,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养胃的功效。

赤石脂末:赤石脂的粉末,具有收敛止血、涩肠止泻的功效。

羊胆汁:羊的胆汁,具有清热解毒、明目退翳的功效。

羊胃一具:一具羊的胃,此处可能是指整个羊胃。

羊角:羊的角,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功效。

桂末:桂皮粉末,具有温中散寒、活血止痛的功效。

白颀末:此处可能是指某种药物或成分,具体含义不明确。

羊脊骨:羊的脊骨,具有补肾壮腰、强筋骨的功效。

草果:中药名,具有温中散寒、燥湿止痛的功效。

磙石:中药名,具有清热解毒、利尿通淋的功效。

白茯苓:中药名,具有健脾利湿、宁心安神的功效。

桂:中药名,具有温中散寒、活血止痛的功效。

羊胫骨:羊的胫骨,具有补肾壮腰、强筋骨的功效。

白芷:中药名,具有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的功效。

牙皂:中药名,具有祛风止痛、解毒消肿的功效。

青:此处可能是指某种药物或成分,具体含义不明确。

羊前左脚胫骨:羊的前左脚胫骨,此处可能是指羊的前左脚小腿骨。

山羊屎:山羊的粪便,此处可能是指山羊粪便的灰烬。

黄蘖:中药名,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的功效。

青羊屎:青羊的粪便,此处可能是指青羊粪便的灰烬。

杏仁:中药名,具有润肺止咳、平喘润肠的功效。

棕榈灰:棕榈树的灰烬,具有收敛止血、涩肠止泻的功效。

心气疼痛:指心脏部位的疼痛,常见于心气不足、心阳不振等症状。

朋囊:可能是指阴囊,此处可能是指阴囊因热肿痛。

疔疮恶肿:疔疮是指皮肤上的急性化脓性感染,恶肿是指局部肿胀。

瘰疬:中药名,指颈部或身体其他部位的慢性化脓性疾病。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兽部-羊-评注

这段古文详细记载了羊肉及其相关部位在中医中的药用价值,反映了古代中国对羊肉营养和药用功能的深刻认识。

首先,文中提到的羊肉对于治疗寒劳虚弱、产后心腹痛等症具有显著效果。这体现了中医注重食疗的传统,羊肉性温,能温补脾胃,适合体质虚弱者食用。

在治疗方法上,文中详细描述了羊肉与多种药材的搭配使用,如当归、黄芪、生姜等,这些药材与羊肉相辅相成,增强了羊肉的药用效果。

文中还提到了羊肉的壮阳益肾作用,如白羊肉配蒜薤食用,对于阳虚肾亏者具有很好的疗效。

此外,羊肉在治疗骨蒸久冷、身面浮肿等症方面也有独到之处,如羊肉与山药煮粥食用,能够壮胃健脾,改善身体虚弱状况。

文中还记载了羊脂、羊血、羊肾、羊肝、羊胆等羊肉相关部位的药用价值,如羊脂可用于治疗下痢腹痛、汗出不止等症;羊血可用于治疗鼻血不止、产后血攻等症;羊肾可用于治疗下焦虚冷、肾虚腰痛等症。

这些记载反映了古代中医对羊肉及其相关部位药用的全面认识,为后世食疗和中医药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从这段古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代中医在食疗和药用方面的丰富经验和智慧,为现代中医药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兽部-羊》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2296.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