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相传为左丘明,鲁国史官,与孔子同时代或稍晚。
年代: 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共255年的历史。
内容简要: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以《春秋》为纲,详细记载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重大事件,塑造了众多鲜活的历史人物形象,展现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庄公-庄公十七年-原文
【经】
十有七年春,齐人执郑詹。
夏,齐人歼于遂。
秋,郑詹自齐逃来。
冬,多麋。
【传】
十七年春,齐人执郑詹,郑不朝也。
夏,遂因氏、颌氏、工娄氏、须遂氏飨齐戍,醉而杀之,齐人歼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庄公-庄公十七年-译文
【经】
十七年春天,齐国人抓住了郑国的詹。
夏天,齐国人在遂地被歼灭。
秋天,郑国的詹从齐国逃回来。
冬天,出现了很多麋鹿。
【传】
十七年春天,齐国人抓住了郑国的詹,因为郑国没有来朝见。
夏天,遂地的因氏、颌氏、工娄氏、须遂氏宴请齐国的戍守部队,趁他们喝醉后杀了他们,齐国人因此被歼灭。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庄公-庄公十七年-注解
齐人执郑詹:齐国的人抓住了郑国的詹。这里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频繁的战争。
郑不朝也:郑国不向周王室朝贡,显示了周王室权威的衰落和诸侯国的独立性增强。
遂因氏、颌氏、工娄氏、须遂氏:这些都是遂国的贵族家族,他们的行动反映了小国在大国争霸中的无奈和策略。
飨齐戍:设宴招待齐国的戍守军队,这是一种外交手段,用以缓和或解决冲突。
醉而杀之:在宴会上使齐军醉酒后杀害,显示了遂国对齐国的极端反抗和复仇心理。
齐人歼焉:齐国的军队被全部消灭,这一事件加剧了齐国与遂国之间的矛盾。
多麋:麋鹿增多,可能象征着自然环境的变迁或是某种预兆,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解释。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庄公-庄公十七年-评注
这段文本选自《春秋》,是古代中国的一部重要史书,记录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重要事件。文本通过简洁的语言,反映了当时复杂多变的国际关系和战争频繁的社会背景。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本不仅记录了历史事件,还隐含了古代中国人对天命、道德和政治的深刻理解。例如,郑国不朝周王室,显示了周王室权威的衰落,这是对当时政治格局变化的直接反映。
艺术特色方面,这段文本采用了典型的春秋笔法,即简洁而含蓄,通过极少的文字传达丰富的信息和深刻的意义。例如,‘齐人执郑詹’仅用五个字就概括了一个复杂的外交事件。
历史价值上,这段文本为我们研究春秋时期的政治、军事、外交提供了宝贵的资料。通过对这些事件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特征。
此外,文本中的‘多麋’现象,虽然看似简单,但可能是对当时自然环境变化的一种记录,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环境的观察和解释,这对于研究古代中国的自然观和生态环境变迁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