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庄公-庄公十一年

作者: 相传为左丘明,鲁国史官,与孔子同时代或稍晚。

年代: 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共255年的历史。

内容简要: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以《春秋》为纲,详细记载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重大事件,塑造了众多鲜活的历史人物形象,展现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庄公-庄公十一年-原文

【经】

十有一年春,王正月。

夏五月戊寅,公败宋师于鄑。

秋,宋大水。

冬,王姬归于齐。

【传】

十一年夏,宋为乘丘之役,故侵我。公御之,宋师未陈而薄之,败诸鄑。

凡师,敌未陈曰败某师,皆陈曰战,大崩曰败绩,得儁曰克,覆而败之曰取某师,京师败曰王师败绩于某。

秋,宋大水。公使吊焉,曰:“天作淫雨,害于粢盛,若之何不吊?”

对曰:“孤实不敬,天降之灾,又以为君忧,拜命之辱。”

臧文仲曰:“宋其兴乎。禹、汤罪己,其兴也悖焉;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且列国有凶称孤,礼也。言惧而名礼,其庶乎。”

既而闻之曰公子御说之辞也。

臧孙达曰:“是宜为君,有恤民之心。”

冬,齐侯来逆共姬。

乘丘之役,公以金仆姑射南宫长万,公右歂孙生搏之。

宋人请之,宋公靳之,曰:“始吾敬子,今子,鲁囚也,吾弗敬子矣。”

病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庄公-庄公十一年-译文

【经】

鲁庄公十一年的春天,周王的正月。

夏季五月戊寅日,鲁庄公在鄑地击败了宋国的军队。

秋季,宋国发生了大洪水。

冬季,王姬嫁到了齐国。

【传】

鲁庄公十一年的夏天,宋国因为乘丘之战,所以入侵我国。鲁庄公率军抵御,宋军还未摆好阵势就被迫交战,结果在鄑地被击败。

凡是军队,敌人未摆好阵势就击败对方称为“败某师”,双方都摆好阵势交战称为“战”,军队大败称为“败绩”,俘获敌方将领称为“克”,彻底击败对方称为“取某师”,京师军队失败称为“王师败绩于某”。

秋季,宋国发生了大洪水。鲁庄公派人去慰问,说:“天降大雨,损害了庄稼,怎么能不慰问呢?”

宋国国君回答说:“我实在不够恭敬,天降灾难,又让您担忧,实在惭愧。”

臧文仲说:“宋国大概要兴盛了吧。禹、汤责备自己,他们的国家兴盛得很快;桀、纣责备别人,他们的国家灭亡得也很快。而且诸侯国在遇到灾祸时自称‘孤’,这是礼制。言辞中表现出畏惧,行为上符合礼制,大概差不多了。”

后来听说这是公子御说的言辞。

臧孙达说:“他适合做国君,因为他有体恤百姓的心。”

冬季,齐侯来迎接共姬。

在乘丘之战中,鲁庄公用金仆姑射中了南宫长万,鲁庄公的车右歂孙生将他擒获。

宋国人请求释放南宫长万,宋公却拒绝了他,说:“起初我敬重你,现在你成了鲁国的囚徒,我不再敬重你了。”

南宫长万对此感到非常痛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庄公-庄公十一年-注解

王正月:指周王的正月,即农历一月。在古代,周王的正月是国家的正朔,象征着王权的正统性和统治的合法性。

鄑:地名,位于今山东省境内,是春秋时期鲁国与宋国交战的地点。

乘丘之役:指鲁国与宋国在乘丘(地名)发生的一场战役。这场战役是鲁国与宋国之间长期冲突的一部分。

败绩:指军队在战斗中遭受重大失败,通常用于描述军队在战场上被彻底击溃的情况。

克:指在战斗中取得胜利,通常用于描述军队在战场上击败敌军的情况。

取某师:指在战斗中彻底击败并俘获敌军,通常用于描述军队在战场上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情况。

王师败绩于某:指周王的军队在某个地方遭受重大失败,通常用于描述周王军队在战场上被击败的情况。

淫雨:指连绵不断的大雨,通常用于描述自然灾害中的暴雨。

粢盛:指祭祀用的谷物,通常用于描述祭祀活动中的供品。

孤:古代诸侯自称的谦辞,表示自己地位低下,通常用于诸侯在正式场合中的自称。

禹、汤罪己:指大禹和商汤在遇到灾难时,主动承担责任,认为是自己的过错导致了灾难的发生。这种态度被认为是贤明君主的标志。

桀、纣罪人:指夏桀和商纣在遇到灾难时,将责任推给他人,认为是别人的过错导致了灾难的发生。这种态度被认为是昏庸君主的标志。

公子御说:指宋国的公子御说,他在宋国遭遇大水灾时,表现出对民众的关怀和责任感,被认为是有德行的君主候选人。

齐侯来逆共姬:指齐国的国君前来迎接共姬(鲁国的公主),这是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通过婚姻来巩固联盟的常见做法。

金仆姑:指鲁国的一种弓箭,通常用于描述鲁国在战斗中使用的高级武器。

南宫长万:指宋国的将领南宫长万,他在乘丘之役中被鲁国俘虏。

歂孙生:指鲁国的将领歂孙生,他在乘丘之役中与南宫长万搏斗并俘虏了他。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庄公-庄公十一年-评注

《左传》中的这段记载,生动地描绘了春秋时期鲁国与宋国之间的军事冲突和政治互动。通过对战争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到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战争在国家政治中的重要性。

首先,文中对战争的描述非常详细,特别是对‘败’、‘战’、‘败绩’、‘克’、‘取某师’等军事术语的使用,反映了春秋时期对战争结果的严格区分。这种区分不仅体现了当时军事文化的严谨性,也反映了战争在国家政治中的重要性。

其次,文中对宋国大水灾的描述,展现了春秋时期诸侯国在面对自然灾害时的应对策略。鲁国国君派遣使者前往宋国慰问,体现了诸侯国之间的礼仪和外交关系。宋国公子御说的回应,则展现了他对民众的关怀和责任感,这种态度被认为是贤明君主的标志。

此外,文中对乘丘之役的描写,特别是鲁国将领歂孙生与宋国将领南宫长万的搏斗,展现了春秋时期战争的残酷性和个人英雄主义。南宫长万被俘后,宋国国君对他的态度转变,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俘虏的歧视和战争的残酷性。

最后,文中对臧文仲和臧孙达的评论,反映了春秋时期士人对君主德行的评价标准。臧文仲通过对宋国公子御说的评价,表达了对贤明君主的期待;臧孙达则通过对公子御说的赞扬,表达了对有德行之君的推崇。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不仅记录了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还通过生动的描写和深刻的评论,展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政治文化和军事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庄公-庄公十一年》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218.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