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北史-列传-卷五十六

作者: 魏收,唐代历史学家。魏收是《北史》的主要编纂者,历时多年完成这部关于北朝历史的经典著作。《北史》是中国古代历史学中一部重要的史学作品,它详细记载了北朝(包括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各朝的历史。魏收的史学观点及其对北朝历史的处理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7世纪)。

内容简要:《北史》主要记载了中国北朝五个朝代(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的历史,内容涵盖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这本书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为后人研究北朝历史提供了详细的资料,尤其是北魏的兴起与北周的衰亡,以及这些时期重要人物的生平事迹。魏收以高度的史学责任感,尽可能客观记录了这一时期的历史,分析了政治变动、王朝更替和历史人物的命运。他的写作风格既注重历史事实的客观性,又能深入探讨历史发展的原因,是中国历史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北史-列传-卷五十六-原文

豆卢宁子勣 孙毓 杨绍子雄 王雅子世积 韩雄子禽 贺若 敦子弼 弟谊

豆卢宁,字永安,昌黎徒何人。

其先本姓慕容氏,燕北地王精之后也。

高祖胜,以燕。皇始初归魏,授长乐郡守,赐姓豆卢氏。

或云北人谓归义为“豆卢”,因氏焉,又云避难改焉,未详孰是。

父苌,魏柔玄镇将,有威重,见称于时。

武成中,以宁勋,追赠柱国大将军、少保、涪陵郡公。

宁少骁果,有志气,身长八尺,美姿容,善骑射。

魏永安中,以别将随尔硃天光入关。

以破万俟丑奴功,赐爵灵寿县男。

尝与梁定遇于平凉川,相与肄射,乃相去百步悬莎草以射之,七发五中。

定服其能,赠遗甚厚,天光败,从侯莫陈悦。

及周文讨悦,宁与李弼来归。

孝武西迁,以奉迎勋,封河阳县伯,后进爵为公。

从禽窦泰,复弘农,破沙苑,除卫大将军、兼大都督。

大统七年,从于谨破稽胡帅刘平伏于上郡。

及梁定反,以宁为军司,监陇右诸军事。

贼平,进位侍中、使持节、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九年,从周文迎高仲密,与东魏战于芒山。

迁左卫将军,进爵范阳郡公。

十六年,拜大将军。

羌帅傍乞铁匆及郑五丑等反叛,宁讨平之。

恭帝二年,改封武阳郡公,迁尚书右仆射。

周孝闵帝践祚,授柱国大将军。

武成初,出为同州刺史。

迁大司寇,进封楚国公,邑万户,别食盐亭县一千户,收其租赋。

保定四年,授岐州刺史。

属大兵东讨,宁舆疾从军。

薨于同州。

赠太保、十州诸军事、同州刺史,谥曰昭。

初,宁未有子,养弟永恩子勣。

及生子赞,亲属皆请赞为嗣。

宁曰:“兄弟之子犹子也,吾何择焉。”

遂以勣嗣。

时以此多之。

及宁薨,勣袭爵。

勣字定东。

生时,周文亲幸宁家称庆,时遇新破齐军,周文因字曰定东。

勣聪悟,有器局。

初以勋臣子封义安县侯。

周闵帝受禅,授稍伯下大夫、开府仪同三司,改封丹阳郡公。

明帝时,为左武伯中大夫。

勣自以经业未通,请解职游露门学。

帝嘉之,敕以本官就学。

齐王宪纳勣妹为妃,恩礼愈厚。

武帝嗣位,渭源烧当羌因饥作乱,以勣有才略,拜渭州刺史。

甚有惠政,华夷悦服,大致祥瑞。

乌鼠山俗呼为高武陇,其下渭水所出。

其山绝壁千寻,由来乏水,诸羌苦之。

勣马足所践,忽飞泉涌出。

有白乌翔止前,乳子而后去,有白狼见于襄武,人为之谣曰:“我有丹阳,山出玉浆。济我人夷,神乌来翔。”

百姓因号其泉曰玉浆泉。

后丁父艰,毁瘁过礼。

袭爵楚国公。

大象二年,累迁利州总管,寻拜柱国。

隋文帝为丞相,益州总管王谦作乱,勣婴城固守。

谦将达奚惎等攻之,起土山,凿城为七十余穴,堰江以灌之。

勣时战士不过二千,昼夜相拒。

经四旬,梁睿军且至,贼解去,授上柱国,赐一子爵中山县公。

开皇中,为夏州总管。

帝以其家贵盛,勋效克彰,后为汉王谅纳其女为妃,恩遇弥厚。

七年,追守利州功,诏食始州临津县邑千户。

十年,以疾徵还京师,诏诸王并至勣第,中使顾问,道路不绝。

卒,谥曰襄。

子贤嗣。

位显州刺史、大理少卿、武贲郎将。

次子毓。

毓字道生,少英果,有气节。

汉王谅出镇并州,毓以妃兄为王府主簿。

以征突厥功,授仪同三司。

及炀帝即位,谅纳谘议王頍谋作乱。

毓苦谏不从,因谓其弟懿曰:“吾匹马归朝,自得免祸。此乃身计,非为国也。今且伪从,以思后计。”

毓兄显州刺史贤言于帝曰:“臣弟毓素怀志节,必不从乱,但逼凶威,不能克遂。臣请从军,与毓为表里,谅不足图也。”

帝许之。

贤密遣家人赍敕书至毓所,与之计。

谅将往介州,令毓与总管属硃涛留守。

毓与涛议拒之,涛拂衣不从,毓追斩之。

时谅司马皇甫诞以谏被囚,毓出之,与协计,及开府,盘石侯宿勤武等闭城拒谅。

部分未定,有人告谅。

谅攻之,城陷,见害,时年二十八。

谅平,赠大将军,封正义县公,谥曰愍。

子愿师嗣。

拜仪同三司。

大业初,行新令,五等并除。

未几,帝复下诏改封雍丘侯,复以愿师袭。

赞以宁勋,建德初,赐爵华阴县侯。

累迁开府仪同大将军,进爵武阳郡公。

永恩少有识度,与宁俱归周文。

以迎孝武功,封新兴伯。

屡从征讨,皆有功,进位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周孝闵帝践祚,授鄯州刺史,改封沃野县公。

保定元年,入为司会中大夫。

宁封楚国公,请以先封武阳郡三千户益沃野之封,诏许焉。

卒于官。

赠少保,谥曰敬。

子通嗣。

通字平东,一名会,弘厚有器局。

在周,以父功赐爵临贞县侯,改封沃野县公。

位开府、北徐州刺史。

开皇初,进爵南陈郡公,尚隋文帝妹昌乐县长公主。

历定相二州刺史、夏洪二州总管,并以宽惠称。

卒官。

谥曰安。

子宽嗣。

杨绍,字子安,弘农华阴人也,祖兴,魏新平郡守。

父国,中散大夫。

绍少慷慨有志略,屡从征伐,力战有功。

普泰初,封平乡县男。

大统元年,进爵冠军县公。

四年,为鄜城郡守。

绍性恕直,兼有威惠,百姓安之。

累迁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鄜州刺史,赐姓叱吕引氏。

周孝闵帝践祚,进爵傥城郡公,位大将军。

卒,赠成、文等八州刺史。

谥曰信。

子雄嗣。

雄初名惠,美姿容,有器度,雍容闲雅,进止可观。

周武帝时,为太子司旅下大夫。

帝幸云阳宫,卫王直作乱,袭肃章门,雄逆拒破之。

封武阳郡公,迁右卫上大夫。

大象中,进爵邘国公。

隋文帝为丞相,雍州牧、毕王贤构作难,雄时为别驾,知其谋,以告文帝。

贤伏诛,以功授柱国、雍州牧,仍领相府虞候。

周宣帝葬,备诸王有变,令雄率六千骑送至陵所。

进位上柱国。

文帝受禅,除左卫将军,兼宗正卿。

迁右卫大将军,参预朝政。

封广平王,以邘公别封一子。

雄请封弟士贵,朝廷许之。

或奏高颎朋党者,帝言之于朝,雄深明其虚,帝亦以为然。

雄时贵宠,冠绝一时,与高颎、虞庆则、苏威称为“四贵”。

雄宽容下士,朝野顾属。

帝阴忌之,不欲其典兵马,乃改授司空,外示优崇,而内实夺其权也。

雄乃闭门不通宾客。

寻改封清漳王。

仁寿初,帝以清漳不允声望,命职方进地图,指安德郡示群臣曰:“此号足为名德相称”。

乃改封安德王。

大业初,授太子太傅。

元德太子薨,检校郑州刺史。

迁怀州刺史、京兆尹。

帝亲征吐谷浑,诏雄总管浇河道诸军。

及还,改封观王。

辽东之役,检校左翊卫大将军,出辽东道。

次泸河镇,遘疾死,帝为之废朝,诏鸿胪监护丧事。

有司请谥曰懿,帝曰:“王道高雅俗,德冠生灵。”

乃谥曰德。

赠司徒、襄国等十郡太守。

子恭仁,位吏部侍郎。

恭仁弟綝,性和厚,颇有文学。

历义州刺史、淮南郡太守。

及父薨,起为司隶大夫。

辽东之役,杨玄感反,其弟玄纵自帝所逃赴其兄,路逢綝,綝避人偶语久之。

司隶刺史刘休文奏之,时恭仁将兵于外,帝寝其事。

綝忧,发病而卒。

雄弟达,字士达,有学行,仕周,位仪同、内史下大夫,封遂宁县男。

文帝受禅,拜给事黄门侍郎,进爵为子。

迁兼吏部侍郎,加开府。

转内史侍郎、鄯郑赵三州刺史,俱有能名。

平陈后,帝差品天下牧宰,达为第一,擢拜工部尚书,加上开府。

达为人弘厚,有局度,杨素每曰:“有君子貌兼君子心者,唯杨达耳。”

献皇后及文帝山陵制度,达并参预焉。

炀帝嗣位,转纳言,领营东都副监。

辽东之役,领右武卫将军。

进位左光禄大夫。

卒于师。

赠吏部尚书、始安侯,谥曰恭。

王雅,字度容,阐熙新纻人也。

少沈毅,木讷寡言。

有胆勇,善骑射。

周文闻其名,召入军,以功赐爵居庸县子。

从禽窦泰于潼关。

沙苑之战,雅谓所部曰:“彼军殆有百万,今我不满万人,常理论之,实难与敌。

但相公神武,以顺讨逆,岂计众寡?大丈夫不以此时破贼,何用生为!”

乃擐甲出战,所向披靡,周文壮之。

又从战芒山。

时大军失利,诸将皆退,雅独拒之。

敌人见其无继,步骑竞进。

雅左右奋击,斩九级,敌众稍退,雅乃还。

周文叹曰:“王雅举身悉是胆也!”

进爵为伯。

累迁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明帝初除汾州刺史。

励精为政,人庶悦附,自远至者七百余家。

卒于夏州刺史。

子世积嗣。

世积容貌魁岸,腰带十围,风神爽拔,有人杰之表。

在周,以功拜上仪同,封长子县公。

隋文帝受禅,进封宜阳郡公。

高颎美其才能,甚善之。

尝谓颖曰:“吾辈俱周臣子,社稷沦没,若何?”

颎深拒之。

未几,授蕲州总管,平陈之役,以舟师自蕲水趣九江。

以功进位柱国、荆州总管。

后桂州人李光仕作乱,世积以行军总管讨平之,进位上柱国,甚见隆重。

世积见帝性忌刻,功臣多获罪,由是纵酒,不与执政言及时事。

上以为有酒疾,舍之宫内,令医者疗之。

世积诡称疾愈,始得就第。

及征辽东,世积与汉王并为行军元帅。

至柳城,遇疾而还。

拜凉州总管,令骑士七百人送之官。

未几,其亲信安定皇甫孝谐有罪,吏捕之,亡抵世积,不纳,由是有憾。

孝谐竟配防桂州,事总管令狐熙,熙又不礼焉。

甚困穷,因徼幸上变,称:“世积尝令道人相其贵不,道人云:‘当为国主。’

谓其妻曰:‘夫人当为皇后。’又将之凉州,其所亲谓世积曰:‘河西天下精兵处,可图大事。’

世积曰:‘凉州土旷人稀,非用武国。’

由是被征,案其事。

有司奏:“左卫大将军元旻、右卫大将军元胄、左仆射高颎,并与世积交通,受其名马之赠。”

世积竟坐诛,旻胄等免官,拜孝谐为上大将军。

韩雄,字木兰,河南东垣人也。

祖景,孝文时为赭阳郡守。

雄少敢勇,膂力绝人,工骑射,有将率材略。

及孝武西迁,雄便慷慨有立功之志。

大统初,遂与其属六十余人于洛西举兵,数日间,众至千人,与河南行台杨琚共为掎角。

每抄掠东魏,所向克获。

东魏洛州刺史韩贤以状闻,鄴乃遣其军司慕容绍宗与贤合势讨雄。

战数十合,雄众略尽,兄及妻子皆为贤所获,将以为戮。

乃遣人告雄曰:‘若雄至,皆免之。’

雄乃诣贤军。

即随贤还洛。

潜引贤党,谋欲袭之。

事泄,遁免。

谒周文于弘农,封武阳县侯,遣还乡里,更图进取。

雄乃招集义众,从独孤信入洛阳。

芒山之役,周文命雄邀齐神武于隘道。

神武怒,命三军拜并力取雄,雄突围得免。

除东徐州刺史。

东魏雍州刺史郭叔略接境,颇为边患。

雄密图之,轻将十骑,夜入其境,伏于道侧,遣都督韩仕于略城服东魏人衣服,诈若自河阳叛投关西者,略出驰之。

雄自后射之,再发咸中,遂斩略首。

除河南尹,进爵为公。

寻进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侍中、河南邑中正。

周孝闵帝践祚,进爵新义郡公,赐姓宇文氏。

明帝二年,除都督、中州刺史。

雄久在边,具知敌人虚实,每率众深入,不避艰难。

前后经四十五战,虽时有胜负,而雄志气益壮,东魏深惮之。

卒于镇。

赠大将军、五州诸军事。

谥曰威。

子禽嗣。

禽字子通,少慷慨,以胆略称。

容貌魁岸,有雄杰之表。

性又好书,经史百家皆略知大旨。

周文见而异之,令与诸子游集。

以军功稍迁仪同三司,袭爵新义郡公。

武帝伐齐,禽说下独孤永业于金墉城。

及平范阳,加上仪同、永州刺史。

隋文帝作相,迁和州刺史。

陈将甄庆、任蛮奴、萧摩诃等共为声援,频寇江北,前后入界。

禽屡挫其锋,陈人夺气。

开皇初,文帝潜有吞江南志,拜禽庐州总管,委以平陈之任,甚为敌人所惮。

及大举伐陈,以禽为先锋。

禽领五百人宵济,袭采石,守者皆醉,遂取之。

进攻姑熟,半日而拔。

次于新林。

江南父老素闻其威信,来谒军门,昼夜不绝,其将樊巡、鲁世真、田瑞等相继降。

晋王遣行军总管杜彦与禽合军。

陈叔宝遣领军蔡征守硃雀航,闻禽将至,众惧而溃。

任蛮奴为贺若弼所败,弃军降禽。

禽以精骑直入硃雀门。

陈人欲战,蛮奴捴之曰:‘老夫尚降,诸君何事!’

众皆散走。

遂平金陵,执陈主叔宝。

时贺若弼亦有功,乃下诏晋王曰:‘此二公者,朕本委之,悉如朕意。以名臣之功,成太平之业,天下盛事,何用过此!’

又下优诏于禽、弼曰:‘申国威于万里,宣朝化于一隅,使东南之人俱出汤火,数百年贼旬日廓清,专是公之功也。高名塞于宇宙,盛业光于天壤。逖听前古,罕闻其匹。班师凯入,诚知非远,相思之甚,寸阴若岁。’

及至京,弼与禽争功于上前,弼曰:‘臣在蒋山死战,破其锐卒,禽其骁将,震扬威武,遂平陈国。禽略不交阵,岂臣之比!’

禽曰:‘本奉明旨,令臣与弼同取伪都。弼乃敢先期,逢贼遂战,致将士伤死甚多。臣以轻骑五百,兵不血刃,直取金陵,降任蛮奴,执陈叔宝,据其府库,倾其巢穴。弼至夕方扣北掖门,臣启关而纳之。斯乃救罪不暇,安得与臣为比!’

上曰:‘二将俱合上勋。’

于是进位上柱国,赐物八千段。

有司劾禽纵士卒淫汙陈宫。

坐此不得国公及真食邑。

大军之始出也,上敕有司曰:‘亡国物,我一不以入府,可于苑内筑五垛,当悉赐文武百官大射以取之。’

及是,上御玄堂,大阵陈之奴婢货贿,会王公文武官七品已上,武职领兵都督已上,及诸考使以射之。

先是,江东谣曰:‘黄斑青骢马,发自寿阳涘,来时冬气末,去日春风始。’

皆不知所谓。

禽本名禽武,平陈之际,又乘青骢马,往返时节与歌相应,至是方悟。

后突厥来朝,上谓曰:‘汝闻江南有陈国天子乎?’

对曰:‘闻之。’

上命左右引突厥诣禽前,曰:‘此是执得陈国天子者。’

禽厉然顾之,突厥惶恐不敢仰视。

其威容如此。

别封寿光县公,真食千户。

以行军总管屯金城,御备胡寇,即拜凉州总管。

俄征还京,恩礼殊厚。

无何,其邻母见禽门下仪卫甚盛,有同王者,母异而问之。

其中人曰:‘我来迎王。’

忽不见。

又有人疾笃,忽惊走至禽家曰:‘我欲谒王。’

左右问何王,曰:‘阎罗王。’

禽子弟欲挞之,禽止之曰:‘生为上柱国,死作阎罗王,亦足矣。’

因寝疾卒。

子世谔嗣。

世谔倜傥骁捷,有父风。

杨玄感乱,引为将,每战先登。

玄感败,为吏所拘。

时帝在高阳,送诣行在所。

世谔日令守者市酒肴以酣暢,扬言曰:‘吾死在朝夕,不醉何为!’

渐以酒进守者,守者狎之,遂饮令醉,因得逃奔山贼,不知所终。

禽母弟僧寿,字玄庆,亦以勇烈知名。

周武帝时,为侍伯中旅下大夫。

隋文帝得政,从韦孝宽平尉迟迥。

以功授大将军。

封昌乐县公。

开皇初,拜安州刺史。

时禽为庐州总管,朝廷不欲其兄弟同在淮南,转熊、蔚二州刺史,进爵广陵郡公。

寻以行军总管击破突厥于鸡头山。

后坐事免。

数岁,复拜蔚州刺史。

突厥甚惮之。

后检校灵州总管事。

从杨素破突厥,进位上柱国,改封江都郡公。

炀帝即位,封新蔡郡公,自是不复任用。

大业五年,从幸太原。

时有京兆人达奚通妾王氏,能清歌,朝臣多相命观之,僧寿亦预焉。

坐除名。

寻命复位,卒于京师。

子孝基。

僧寿弟洪,字叔明,少骁勇,善骑射,膂力过人。

仕周,以军功拜大都督。

隋文为丞相,从韦孝宽破尉迟迥,加上开府,封甘棠县侯。

及帝受禅,进爵为公。

开皇九年,平陈之后,授行军总管。

及陈平,晋王广大猎于蒋山,有猛兽在围中,众皆惧,洪驰马射之,应弦而倒。

陈氏诸将列观,皆叹伏焉。

王大喜,赐缣百匹。

寻以功加柱国,拜蒋州刺史,转廉州。

时突厥屡为边患,朝廷以洪骁勇,令检校朔州总管事。

寻拜代州总管。

仁寿元年,突厥达头可汗犯塞,洪率蔚州刺史刘隆、大将军李药王拒之。

遇虏于恆安,众寡不敌,洪四面搏战,身被重创,将士沮气。

虏悉众围之,矢下如雨。

洪伪与虏和,围少懈。

洪率所领溃围而出。

死者太半,杀虏亦倍。

洪及药王除名,隆竟坐死。

炀帝北巡,至恆安,见白骨被野,以问侍臣,曰:‘往韩洪与虏战处也。’

帝悯然伤之,收葬骸骨,命五郡沙门为设斋供,拜洪陇西太守。

未几,硃崖人王万昌作乱,诏洪平之。

以功加金紫光禄大夫,领郡如故。

俄而万昌弟仲通复叛,又诏洪平之。

还师未几,旋遇疾卒。

贺若敦,河南洛阳人也。

其先居漠北,世为部落大人。

曾祖贷,魏献文时入国,为都官尚书,封安富县公。

祖伏连,仕魏,位云州刺史。

父统,勇健不好文学,以祖廕为秘书郎。

永安初,从太宰元天穆讨邢杲,以功封当亭子。

齐神武初起,以统为颍州长史。

执刺史田迅,以州降,拜兗州刺史,赐爵当亭县公。

历位北雍、恆二州刺史。

卒,赠司空公,谥曰哀。

敦少有气干。

统之将执田迅也,虑事不果,又以累弱既多,难以自拔,沈吟者久之。

敦年十七,进策赞成其谋。

统流涕从之,遂定谋归西。

时群盗蜂起,大龟山贼张世显潜来袭统,敦挺身赴战,手斩七八人,贼乃走。

统大悦,谓左右僚属曰:‘我少从军旅,战阵非一,如此兒年时胆略,未见其人。非唯成我门户,亦当为国名将。’

明年,从河内公独孤信于洛阳被围,敦弯三石弓,箭不虚发。

信乃言于周文,引至麾下,授都督,封安陵县伯。

尝从校猎甘泉宫,时围人不齐,兽多越逸。

周文大怒,人皆股战。

围内唯有一鹿,俄亦突围而走。

敦跃马驰之,鹿上东山。

敦弃马步逐,至山半,便乃掣之而下。

周文大悦,诸将因得免责。

累迁太子庶子。

废帝二年,拜右卫将军。

俄加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进爵广乡县公。

时岷蜀初开,人情尚梗。

巴西人谯淹据南梁州,与梁西江州刺史王开业共为表里,扇动群蛮。

周文令敦讨平之,进爵武都郡公,拜典祀中大夫。

寻为金州都督。

蛮帅向白彪、向五子王等聚众为寇,围逼信州。

诏敦与开府田弘赴救,未至而城已陷。

乃进军追讨,遂平信州。

是岁,荆州蛮帅文子荣自号仁州刺史,复令敦与开府潘招讨禽子荣,并虏其众。

武成元年,入为军司马。

陈将侯瑱、侯安都等围逼湘州,遏绝粮援,乃令敦度江赴救。

敦连战破瑱,乘胜遂次湘州。

俄而秋水汛溢,江路遂断。

粮援既绝,恐瑱等知其粮少,乃于营内多为土聚,覆之以米,召侧近村人,阳有所访问,随即遣之。

瑱等闻之,良以为实。

敦又增修营垒,造庐舍,示以持久。

湘、罗之间遂废农业。

瑱等无如之何。

初,土人亟乘轻船,载米粟及笼鸡鸭以饷瑱军。

敦患之,乃伪为土人,装船伏甲士于中。

瑱军人望见,谓饷船之至,逆来争取,敦甲士遂禽之。

又敦军数有叛人乘马投瑱,瑱辄纳之。

敦又别取一马,牵以趣船,令船中逆以鞭鞭之。

如是者再三,马便畏船不上。

后伏兵于江岸,使人乘畏船马以招瑱军。

诈云投附。

瑱便遣兵迎接,竞来牵马。

马既畏船不上,伏兵发,尽杀之。

此后实有馈饷及亡奔瑱者,犹谓敦之诈,并不敢受。

相持岁余,瑱不能制,求借船送敦度江。

敦虑其或诈,谓曰:‘舍我百里,当为汝去。’

瑱等遂留船,于是将兵去津路百里。

敦觇之非诈,勒众而还。

在军病死者十五六。

晋公护以敦失地无功,除其名。

保定五年,累迁中州刺史,镇函谷。

敦恃功负气,顾其流辈皆为大将军。

敦独未得,兼以湘州之役,全军而反,翻被除名,每出怨言。

晋公护怒,徵还,逼令自杀。

临刑,呼子弼谓曰:‘吾必欲平江南,然心不果,汝当成吾志。吾以舌死,汝不可不思。’

因引锥刺弼舌出血,诫以慎口。

建德初,追赠大将军。

谥曰烈。

弼字辅伯。

少有大志,骁勇便弓马,解属文,博涉书记,有重名。

周齐王宪闻而敬之,引为记室。

封当亭县公,迁小内史。

与韦孝宽伐陈,攻拔数十城,弼计居多。

拜寿州刺史,改封襄邑县公。

隋文帝为丞相,尉迟迥作乱,帝恐弼为变,遣长孙平驰驿代之。

及帝受禅,阴有平江南志,访可任者,高颎荐弼有文武才干,于是拜吴州总管,委以平陈事,弼忻然以为己任。

与寿州总管源雄并为重镇。

弼遗雄诗曰:‘交河骠骑幕,合浦伏波营,勿使骐驎上,无我二人名。’

献取陈十策,上称善,赐以宝刀。

开皇九年,大举伐陈,以弼为行车总管。

将渡江,酹酒祝曰:‘弼亲承庙略,远振国威,若使福善祸淫,大军利涉;如事有乖违,得葬江鱼腹中,死且不恨。’

先是,弼请缘江防人每交代际,必集历阳。

于是大列旗帜,营幕被野,陈人以为大兵至,悉发国中士马。

既知防人交代,其众复散。

后以为常,不复设备。

及此,弼以大军济江,陈人弗觉。

袭陈南徐州,拔之,执其刺史黄恪。

军令严肃,秋毫不犯,有军士于人间酤酒者,弼立斩之。

进屯蒋山之白土冈,陈将鲁广达、周智安、任蛮奴、田瑞、孔范、萧摩诃等以劲兵拒战。

田瑞先犯,击走之。

鲁广达等相继递进,弼军屡却。

弼揣知其骄,士卒且惰,于是督万将士,殊死战,遂大破之。

麾下士开府员明禽麾诃至,弼命左右牵斩之。

摩诃色自若,弼释而礼之。

从北掖门入。

时韩禽已执陈叔宝。

弼至,呼叔宝视之。

叔宝惶惧流汗,股栗再拜。

弼谓曰:‘小国之君当大国卿,拜,礼也。入朝不失作归命侯,无劳恐惧。’

既而弼恚恨不获叔宝,于是与禽相訽,挺刃而出。

令蔡徵为叔宝作降笺,命乘骡车归己,事不果。

上闻弼有功,大悦,下诏褒扬之。

晋王以弼先期决战,违军命,于是以弼属吏。

上驿召之,及见。

迎劳曰:‘克定三吴,公之功也。’

命登御坐,赐物八千段,加位上柱国。

进爵宋国公,真食襄邑三千户,加宝剑、宝带、金甕、金盘各一,并雉尾扇、曲盖,杂彩二千段,女乐二部,又赐陈叔宝妹为妾。

拜右领军大将军。

平陈后六年,弼撰其画策上之,谓为《御授平陈七策》。

上弗省,曰:‘公欲发扬我名,我不求名,公宜自载家传。’

七策:‘其一,请广陵顿兵一万,番代往来。陈人初见设备,后以为常,及大兵南伐,不复疑也。’

‘其二,使兵缘江时猎,人马喧噪。及兵临江,陈人以为猎也。’

‘其三,以老马多买陈船而匿之,买弊船五六十艘于渎内。陈人觇以为内国无船。’

‘其四,积苇获于扬子津,其高蔽舰。及大兵将度,乃卒通渎于江。’

‘其五,涂战船以黄,与枯荻同色,故陈人不预觉之。’

‘其六,先取京口仓储,速据白土冈,置兵死地,故一战而克。’

‘其七,臣奉敕,兵以义举。及平京口,俘五千余人,便悉给粮劳遣,付其敕书,命别道宣喻。是以大兵度江,莫不草偃,十七日之间,南至林邑,东至沧海,西至象林,皆悉平定。’

转右武候大将军。

弼时贵盛,位望隆重,其兄隆为武都郡公,弟柬万荣郡公,并刺史、列将。

弼家珍玩不可胜计,婢妾曳绮罗者数百,时人荣之。

弼自谓功名出朝臣之右,每以宰相自许。

既而杨素为右仆射,弼仍为将军,甚不平,形于言色,由是免官,弼怨望愈甚。

后数载,下弼狱,上谓曰:‘我以高颎、杨素为宰相,汝每昌言此二人唯堪啖饭耳,是何意也?’

弼曰:‘颎,臣之故人,素,臣之舅子,臣并知其为人,诚有此语。’

公卿奏弼怨望,罪当死,上曰:‘臣下守法不移,公可自求活理。’

弼曰:‘臣恃至尊威灵,将八千兵度江,即禽陈叔宝,窃以此望活。’

上曰:‘此已格外酬赏,何用追论!’

弼曰:‘平陈之日,诸公议不许臣行。推心为国,已蒙格外重赏,今还格外望活。’

既而上低徊者数日,惜其功,特令除名。

岁余,复其爵位。

上亦忌之,不复任使,然每宴赐,遇之甚厚。

十九年,上幸仁寿宫,宴王公,诏弼为五言诗,词意愤怨,帝览而容之。

明年春,弼又有罪,在禁所,咏诗自若。

上数之曰:‘人有性善行恶者,公之为恶,及与行俱。有三太猛:嫉妒心太猛,自是非人心太猛,无上心太猛,昔在周朝,已教他兒子反,此心终不能改邪?’

他日,上谓侍臣曰:‘初欲平陈时,弼谓高颎曰:‘陈叔宝可平。不作高鸟尽,良弓藏邪?’颎云:‘必不然。’平陈后,便索内史,又索仆射。我语颎曰:‘功臣正宜授勋官,不可豫朝政。’弼后语颎:‘皇太子于己,出口入耳,无所不尽。公终久何必不得弼力,何脉脉邪!’意图镇广陵,又求荆州总管,并是作乱处,意终不改也。’

后突厥入朝,上赐之射,突厥一发中的。

上曰:‘非弼无能当此。’乃命弼。

弼再拜祝曰:‘臣若赤诚奉国,当一发破的;如不然,发不中也。’

弼射一发而中。

上大悦,顾谓突厥曰:‘此人天赐我也!’

炀帝之在东宫,尝谓曰:‘杨素、韩禽、史万岁三人,俱良将也,优劣如何?’

弼曰:‘杨素是猛将,非谋将;韩禽是斗将,非领将;史万岁是骑将,非大将。’

太子曰:‘然则大将谁也’?

弼拜曰:‘唯殿下所择。’

弼意自许为大将。

及炀帝嗣位,尤被疏忌。

大业三年,从驾北巡至榆林。

时为大帐,下可坐数千人,召突厥启人可汗飨之。

弼以为太侈,与高颎、宇文幹等私议得失,为人所告,竟坐诛,时年六十四。

妻子为官奴婢,群从徙边。

子怀亮,慷慨有父风。

以柱国世子,拜仪同三司。

坐弼为奴,俄亦诛死。

敦弟谊。

谊性刚果,有干略。

周文据关中,引之左右,累迁仪同三司、略阳公府长史。

周闵帝受禅,封霸城县子,加开府,历原、信二州总管。

及兄敦以谗毁伏诛,坐免官。

从武帝平齐,拜洛州刺史,进封建威县侯。

开皇中,位左武候将军、海陵郡公。

后以突厥为边患,谊素有威名,拜灵州刺史,进位柱国。

谊时年老,犹能重铠上马,甚为北夷所惮。

数载,上表乞骸骨,卒于家。

子举袭爵。

论曰:周文帝属祸乱之辰,以征伐而定海内,大则连兵百万,系之以存亡,小则转战边亭,不阕于旬月。

是以兵无少长,士无贤愚,莫不投笔要功,横戈请奋。

豆卢宁、杨绍、王雅、韩雄等,或攀翼云汉,底绩屯夷,虽运移年代,而名成终始,美矣哉!

豆卢勣誉宣分竹,毓节见临危,可谓载德象贤也。

观德王位登台兗,庆流后嗣,保兹宠禄,实仁厚之所致乎!

王世积俊才虽多,适足为害者矣。

贺若敦志略慷慨,深入敌境,勍寇绝其粮道,江淮阻其归途。

临危而策出无方,事迫而雄心弥厉,故能利涉死地,全师以反。

而茂勋莫纪,严刑已及,天下是以知宇文护之不能终其位也。

自南北分隔,将三百年。

隋文爰应千龄,将一函夏。

贺若弼慷慨,申必取之长策,韩禽奋发,贾余勇以争先。

隋氏自此一戎,威加四海。

稽诸天道,或时有废兴;考之人谋,实二臣之力。

其俶傥英略,贺弼居多,武毅威雄,韩禽称重。

方于晋之王、杜,勋庸绰有余地。

然贺弼功成名立,矜伐不已,竟颠殒于非命,亦不密以失身。

若念父临终之言,必不及于斯祸。

韩禽累叶将家,威声动俗,敌国既破,名遂身全,幸也。

广陵、甘棠,咸有武艺,骁雄胆略,并为当时所推,赳赳干城,难兄难弟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北史-列传-卷五十六-译文

豆卢宁子勣 孙毓 杨绍子雄 王雅子世积 韩雄子禽 贺若 敦子弼 弟谊

豆卢宁,字永安,是昌黎徒何人。他的祖先原本姓慕容,是北地王精的后代。高祖豆卢胜,以燕王的身份。在北魏皇始初年归附魏国,被授予长乐郡守的职位,赐姓豆卢氏。有人说北方人把归顺称为‘豆卢’,因此以此为姓,又有人说是因为避难而改姓,具体哪个说法正确不得而知。他的父亲豆卢苌,是魏国的柔玄镇将,威望和威重在当时很有名。在武成年间,因为豆卢宁的功勋,被追赠为柱国大将军、少保、涪陵郡公。

豆卢宁年轻时就勇猛果敢,有志气,身高八尺,长相英俊,擅长骑射。在魏国永安年间,以别将的身份随尔朱天光入关。因为击败万俟丑奴的功绩,被赐予灵寿县男的爵位。曾经与梁定在平凉川相遇,一起练习射箭,相距百步悬挂莎草来射击,七箭中五箭。

梁定佩服他的技艺,赠送了很丰厚的礼物。天光战败后,豆卢宁跟随侯莫陈悦。等到周文讨伐侯莫陈悦时,豆卢宁与李弼一同归顺。

孝武帝西迁时,因为迎接他的功勋,被封为河阳县伯,后来晋升爵位为公。跟随周文击败窦泰,再次在弘农扩大战果,击败沙苑,被任命为卫大将军、兼大都督。大统七年,跟随于谨在上郡击败稽胡帅刘平伏。

等到梁定反叛,豆卢宁被任命为军司,监管陇右的军事。叛贼被平定后,晋升为侍中、使持节、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九年,跟随周文迎接高仲密,与东魏在芒山交战。晋升为左卫将军,晋升爵位为范阳郡公。十六年,被封为大将军。羌族首领傍乞铁匆和郑五丑等人反叛,豆卢宁平定了他们。

恭帝二年,改封为武阳郡公,晋升为尚书右仆射。周孝闵帝即位,授予柱国大将军。武成初年,出京担任同州刺史。晋升为大司寇,晋升封为楚国公,食邑万户,另外在食盐亭县增加一千户,收取其租赋。保定四年,授予岐州刺史。正值大军东征,豆卢宁带病从军。在同州去世。追赠太保、十州诸军事、同州刺史,谥号昭。

起初,豆卢宁没有儿子,收养了弟弟豆卢永恩的儿子豆卢勣。等到生了儿子豆卢赞,亲属都请求让豆卢赞继承。豆卢宁说:‘兄弟的儿子就像自己的儿子一样,我为什么要挑选呢?’于是让豆卢勣继承。当时人们因此称赞他。等到豆卢宁去世,豆卢勣继承了爵位。

豆卢勣,字定东。出生时,周文亲自到豆卢宁家祝贺,当时刚刚击败了齐军,周文因此给他取字为定东。豆卢勣聪明机智,有才干。最初因为功臣之子被封为义安县侯。周闵帝即位,授予稍伯下大夫、开府仪同三司,改封为丹阳郡公。在明帝时期,担任左武伯中大夫。豆卢勣自认为没有通晓经业,请求辞职去露门学习。皇帝赞赏他,命令他以本官的身份去学习。齐王宪纳豆卢勣的妹妹为妃,对他更加宠爱。武帝即位后,渭源的烧当羌因为饥荒而作乱,因为豆卢勣有才略,被任命为渭州刺史。他施行了很多仁政,华夷都对他心悦诚服,得到了很多祥瑞。乌鼠山俗称为高武陇,其下渭水所出。那座山峭壁千寻,自古以来缺乏水源,各羌族都感到痛苦。豆卢勣马蹄所至之处,突然泉水涌出。有白乌飞来停在前面,喂食幼鸟后离去,有白狼出现在襄武,人们为此作歌说:‘我有丹阳,山出玉浆。济我人夷,神乌来翔。’百姓因此将那泉称为玉浆泉。后来因为父亲去世而守丧,哀伤过度。

继承爵位为楚国公。大象二年,连续晋升为利州总管,不久又被任命为柱国。隋文帝担任丞相时,益州总管王谦作乱,豆卢勣守城固守。王谦的将领达奚惎等人攻打他,筑起土山,挖掘城墙七十多个洞穴,筑坝拦截江水来灌城。豆卢勣当时只有两千名战士,日夜抵抗。经过四十天,梁睿的军队即将到来,敌军撤退,授予上柱国,赐予一个儿子爵位中山县公。开皇年间,担任夏州总管。皇帝因为他家势大,功勋显著,后来汉王谅纳他的女儿为妃,对他更加宠爱。开皇七年,追封他守利州的功绩,下诏让他食邑始州临津县千户。开皇十年,因为疾病被召回京城,皇帝下诏让诸王都到豆卢勣的家中,使者不断前来询问。去世后,谥号襄。

儿子豆卢贤继承。担任显州刺史、大理少卿、武贲郎将。次子豆卢毓。

豆卢毓,字道生,年轻时就英明果断,有气节。汉王谅出京镇守并州时,豆卢毓以妃兄的身份担任王府主簿。因为征讨突厥的功绩,被授予仪同三司。等到炀帝即位,汉王谅接纳了谘议王頍的谋反计划。豆卢毓苦苦劝谏但未被采纳,于是对弟弟豆卢懿说:‘我单身匹马归顺朝廷,可以免于灾祸。这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是为了国家。现在暂时假装顺从,以便考虑后续计划。’豆卢毓的哥哥显州刺史豆卢贤对皇帝说:‘我的弟弟豆卢毓一直心怀志节,必定不会参与叛乱,只是被凶恶的威胁所迫,不能实现自己的志向。我请求从军,与豆卢毓内外呼应,汉王谅不值得图谋。’皇帝同意了。豆卢贤秘密派遣家人带着敕书到豆卢毓那里,与他商议。汉王谅即将前往介州,命令豆卢毓和总管属硃涛留守。豆卢毓和硃涛商议抵抗,硃涛拂袖离去,豆卢毓追杀了他。当时汉王谅的司马皇甫诞因为劝谏而被囚禁,豆卢毓将他救出,与他商议,等到开府,盘石侯宿勤武等人闭城抵抗汉王谅。部署尚未确定,有人向汉王谅告发。汉王谅攻打豆卢毓,城池陷落,豆卢毓被杀,当时年仅二十八岁。汉王谅被平定后,追赠为大将军,封为正义县公,谥号愍。

儿子豆卢愿师继承。担任仪同三司。大业初年,实行新令,五等爵位都被废除。不久,皇帝再次下诏改封为雍丘侯,再次让豆卢愿师继承。

豆卢赞因为豆卢宁的功勋,在周建德初年被赐予华阴县侯的爵位。连续晋升为开府仪同大将军,晋升爵位为武阳郡公。

豆卢永恩年轻时就很有见识和度量,与豆卢宁一同归顺周文。因为迎接孝武帝的功勋,被封为新兴伯。多次跟随征战,都有功绩,晋升为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周孝闵帝即位,授予鄯州刺史,改封为沃野县公。保定元年,入京担任司会中大夫。豆卢宁被封为楚国公,请求将之前封在武阳郡的三千户增加到沃野的封地中,皇帝下诏同意了。在任上去世。追赠为少保,谥号敬。儿子豆卢通继承。

豆卢通,字平东,又名会,性格宽厚有才干。在周朝,因为父亲的功勋被封为临贞县侯,改封为沃野县公。担任开府、北徐州刺史。开皇初年,晋升爵位为南陈郡公,娶了隋文帝的妹妹昌乐县长公主。历任定相二州刺史、夏洪二州总管,都以宽厚仁爱著称。在任上去世。谥号安。儿子豆卢宽继承。

杨绍,字子安,是弘农华阴人,祖父杨兴,是魏国新平郡守。父亲杨国,是中散大夫。杨绍年轻时就慷慨有大志,多次跟随征战,勇猛作战有功。普泰初年,被封为平乡县男。大统元年,晋升爵位为冠军县公。大统四年,担任鄜城郡守。杨绍性格宽恕正直,兼有威望和仁爱,百姓都很安心。连续晋升为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鄜州刺史,赐姓叱吕引氏。周孝闵帝即位,晋升爵位为傥城郡公,担任大将军。去世后,追赠为成、文等八州刺史。谥号信。儿子杨雄继承。

雄最初名叫惠,容貌俊美,有才德,举止从容高雅,无论是行走还是站立都值得观赏。在周武帝时期,他担任太子司旅下大夫。武帝到云阳宫时,卫王直谋反,袭击肃章门,雄勇敢地迎击并击退了叛军。因此被封为武阳郡公,升任右卫上大夫。在大象年间,他被封为邘国公。隋文帝成为丞相后,雍州牧、毕王贤图谋叛乱,雄当时担任别驾,得知他们的阴谋后向文帝告发。贤被处死,雄因功被封为柱国、雍州牧,并继续担任相府虞候。周宣帝安葬时,担心诸王会有变故,命令雄率领六千骑兵护送至陵墓所在地。之后他被晋升为上柱国。

文帝接受禅让后,任命雄为左卫将军,兼任宗正卿。后来又升任右卫大将军,参与朝政。他被封为广平王,邘公另外封给他的一个儿子。雄请求封他的弟弟士贵,朝廷同意了。有人上奏说高颎结党营私,皇帝在朝会上讨论此事,雄深知其虚假,皇帝也认为他说得对。雄当时非常受宠,是当时的显贵,与高颎、虞庆则、苏威并称为‘四贵’。雄宽厚对待下级,受到朝野的敬重。皇帝暗中嫉妒他,不想让他掌管兵马,于是改任他为司空,表面上表示优待,实际上却是剥夺了他的权力。雄于是闭门谢客。不久后被封为清漳王。仁寿初年,皇帝认为清漳王的称号不足以匹配他的声望,命令职方绘制地图,指着安德郡对群臣说:‘这个称号足以匹配他的名德。’于是改封为安德王。

大业初年,他被任命为太子太傅。元德太子去世后,他被任命为检校郑州刺史。后来又升任怀州刺史、京兆尹。皇帝亲自征讨吐谷浑,下诏让雄总管浇河道诸军。回来后,他被封为观王。在辽东战役中,他被任命为检校左翊卫大将军,出兵辽东道。在泸河镇时因病去世,皇帝因此废朝,下诏鸿胪监护丧事。有关官员请求赐予谥号‘懿’,皇帝说:‘王道高雅,德行超群。’于是赐谥号为‘德’,追赠司徒、襄国等十郡太守。

他的儿子恭仁,官至吏部侍郎。恭仁的弟弟綝,性格和善,有文学才能。历任义州刺史、淮南郡太守。父亲去世后,他被任命为司隶大夫。在辽东战役中,杨玄感反叛,他的弟弟玄纵从皇帝那里逃出来投奔他,路上遇到綝,綝避开人群与之交谈了很久。司隶刺史刘休文上奏此事,当时恭仁在外带兵,皇帝搁置了此事。綝因此忧虑,发病去世。

雄的弟弟达,字士达,有学问和品行。在周朝时,官至仪同、内史下大夫,封为遂宁县男。文帝接受禅让后,任命他为给事黄门侍郎,晋升爵位为子。后来又升任兼吏部侍郎,加开府。转任内史侍郎、鄯郑赵三州刺史,都有才能的名声。平定陈朝后,皇帝评定天下牧宰,达被评为第一,被提拔为工部尚书,加开府。达为人宽厚,有度量,杨素经常说:‘有君子外表和君子内心的,只有杨达。’参与献皇后和文帝的陵墓制度。炀帝继位后,转任纳言,兼任营东都副监。在辽东战役中,担任右武卫将军。晋升为左光禄大夫。在军中去世。追赠吏部尚书、始安侯,谥号为‘恭’。

王雅,字度容,是阐熙新纻人。年轻时就沉稳坚毅,木讷寡言。有胆量和勇气,擅长骑射。周文听说他的名声,召他入军,因功被封为居庸县子。在潼关追捕窦泰时立功。在沙苑之战中,他对部下说:‘对方军队可能有百万之众,而我们不满万人,按照常理来说,确实难以与敌对抗。但相公神武,以顺讨逆,何必在乎兵力多少?大丈夫不趁此时击溃敌人,还有什么意义呢!’于是他披挂甲胄出战,所向披靡,周文认为他英勇。又在芒山之战中立功。当时大军失利,其他将领都撤退了,只有王雅独自抵抗。敌人看到他没有援军,步骑兵纷纷进攻。王雅左右开弓,斩杀九级敌人,敌军逐渐退去,王雅才返回。周文赞叹道:‘王雅全身都是胆量!’晋升爵位为伯。后来多次升迁,成为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明帝初年,被任命为汾州刺史。他励精图治,百姓都愿意归附,从远处来的人有七百多家。在夏州刺史任上去世。儿子世积继承了他的职位。

世积身材魁梧,腰围十围,风度翩翩,有英雄气概。在周朝时,因功被封为上仪同,封为长子县公。隋文帝接受禅让后,晋升为宜阳郡公。高颎欣赏他的才能,对他很好。曾经对高颎说:‘我们都是周朝的臣子,国家灭亡了,怎么办呢?’高颎坚决拒绝了他的提议。不久后,他被任命为蕲州总管,在平定陈朝的战役中,他率领水军从蕲水直指九江。因功晋升为柱国、荆州总管。后来桂州人李光仕叛乱,世积以行军总管的身份讨伐平定了叛乱,晋升为上柱国,受到了很高的尊重。

世积看到皇帝性格猜忌刻薄,许多功臣都因此获罪,因此他放纵饮酒,不参与朝政讨论时事。皇帝认为他有酒瘾,将他安置在宫中,让医生治疗。世积假装病愈,才得以回家。在征讨辽东时,世积和汉王一起担任行军元帅。到达柳城时,因病返回。被任命为凉州总管,命令七百骑士送他上任。

不久后,他的亲信安定皇甫孝谐犯罪,官员逮捕他,他逃到世积那里,世积没有接纳他,因此产生了怨恨。皇甫孝谐最终被发配到桂州,事由总管令狐熙处理,令狐熙对他也不礼貌。他非常困顿,于是试图侥幸上报变故,称:‘世积曾经让道士给他相面,道士说:“你将成为国主。”他对妻子说:“夫人将成为皇后。”他又准备去凉州,他的亲信对他说:“河西是天下精兵之地,可以图谋大事。”世积说:“凉州土地广阔,人口稀少,不适合用武力。”’因此被召回,调查此事。有关官员上奏:‘左卫大将军元旻、右卫大将军元胄、左仆射高颎,都与世积有交往,接受了世积赠送的名马。’世积最终被处死,元旻、元胄等人被免官,皇甫孝谐被任命为上大将军。

韩雄,字木兰,是河南东垣人。他的祖父韩景,在孝文帝时期担任赭阳郡守。韩雄年轻时就勇敢无畏,力大无比,擅长骑射,具有将帅的才能和谋略。在孝武帝西迁后,韩雄便豪情满怀,立志要建立功业。大统初年,他与六十多名部下在洛西起兵,几天之内,人数增至千人,与河南行台杨琚形成夹击之势。他们多次袭击东魏,所向披靡,战果累累。东魏洛州刺史韩贤上报朝廷,朝廷于是派遣军司慕容绍宗与韩贤联合讨伐韩雄。经过数十次战斗,韩雄的部下几乎全部战死,他的兄弟和妻子孩子都被韩贤俘虏,准备处决。韩贤派人通知韩雄,如果韩雄前来,可以免其一死。韩雄于是前往韩贤军营,随即随韩贤返回洛阳。他暗中拉拢韩贤的部下,密谋袭击韩贤。事情泄露后,韩雄逃走幸免于难。他前往弘农拜见周文,被封为武阳县侯,被遣返回乡,重新图谋进取。韩雄于是招募义士,随独孤信进入洛阳。在芒山之战中,周文命令韩雄在狭窄的山道拦截齐神武。齐神武大怒,命令全军全力攻打韩雄,韩雄突围成功。他被任命为东徐州刺史。东魏雍州刺史郭叔略边境,成为边患。韩雄秘密策划对付他,只带十名骑兵,夜间进入郭叔略的领地,埋伏在道路旁边。他派遣都督韩仕穿着东魏人的衣服,假装是从河阳叛逃到关西的人,郭叔略出城迎接。韩雄从后面射击,连续射中两次,最终斩杀了郭叔略。他被任命为河南尹,爵位晋升为公。不久后,他被任命为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侍中、河南邑中正。周孝闵帝登基后,他被封为新义郡公,赐姓宇文氏。明帝二年,他被任命为都督、中州刺史。韩雄长期在边境,对敌人的虚实了如指掌,每次率军深入敌境,不惧艰难险阻。他前后经历四十五次战斗,虽然有时胜负不一,但韩雄的志气越发壮大,东魏对他非常畏惧。他在镇守地去世,被追赠为大将军、五州诸军事,谥号威。他的儿子韩禽继承了他的爵位。

韩禽,字子通,年轻时就豪情满怀,以胆识著称。他身材魁梧,有英雄气概。他性好读书,对经史百家都有所了解。周文见到他后,对他另眼相看,让他与其他子弟一起游玩。他因军功逐渐晋升为仪同三司,继承新义郡公的爵位。武帝征伐齐国时,韩禽说服了金墉城的独孤永业投降。在平定范阳后,他被任命为仪同、永州刺史。隋文帝成为宰相后,他被任命为和州刺史。陈国的将领甄庆、任蛮奴、萧摩诃等人共同声援,频繁侵犯江北,多次进入边界。韩禽多次挫败他们的锐气,陈国人士气低落。

开皇初年,文帝暗中怀有吞并江南的野心,任命韩禽为庐州总管,委托他平定陈国的任务,让敌人非常害怕。在大举征伐陈国时,韩禽被任命为先锋。他率领五百人夜间渡江,袭击采石,守军都喝醉了,于是攻下采石。接着进攻姑熟,半天就攻克了。驻扎在新林。江南的父老们早就听说他的威名和信誉,纷纷前来拜访军营,日夜不绝,他的将领樊巡、鲁世真、田瑞等人相继投降。晋王派遣行军总管杜彦与韩禽会合。陈叔宝派遣领军蔡征守卫朱雀航,听说韩禽即将到来,军队恐慌而溃散。任蛮奴被贺若弼击败,放弃军队投降韩禽。韩禽率领精锐骑兵直接进入朱雀门。陈国人想要战斗,任蛮奴阻止他们说:“我老夫都投降了,你们还犹豫什么!”众人纷纷散去。于是平定了金陵,俘虏了陈主叔宝。当时贺若弼也有功,于是皇帝下诏晋王说:“这两位大臣,我原本就委托他们,他们完全按照我的意愿行事。以名臣的功绩,成就太平之业,天下盛事,何用过此!”又下诏对韩禽和贺若弼说:“在万里之外展示国威,在一隅之地宣扬朝化,使东南之人摆脱苦难,数百年的敌寇在十天之内被清除,这都是您的功劳。高名扬于宇宙,盛业照耀天地。远听古代,很少听到这样的功绩。班师凯旋,确实知道不会太远,非常想念,每一刻都像一年一样。”等他们回到京城,贺若弼和韩禽在皇帝面前争功,贺若弼说:“我在蒋山死战,击溃了敌人的精锐,擒获了他们的勇将,震慑了敌军,最终平定了陈国。韩禽几乎没有交战,怎么能与我相比!”韩禽说:“本来奉旨,让我与贺若弼一同夺取伪都。贺若弼竟然敢提前行动,遇到敌人就战斗,导致将士伤亡惨重。我率领五百轻骑,兵不血刃,直接攻下金陵,俘虏了任蛮奴,抓住了陈叔宝,占据了他们的府库,摧毁了他们的巢穴。贺若弼直到傍晚才到达北掖门,我打开城门迎接他们。这完全是救罪不及,怎能与我相提并论!”皇帝说:“两位将军都有功。”于是晋升韩禽为上柱国,赐予八千段物资。有关部门弹劾韩禽纵容士兵在陈宫中淫乱。因此,他未能获得国公和真食邑。

大军出发时,皇帝命令有关部门说:“亡国的物品,我一概不带入府中,可以在苑内堆五堆,当全部赐给文武百官大射取之。”到这时,皇帝在玄堂举行盛大的射猎活动,陈列了奴婢和贿赂的物品,邀请了王公文武七品以上的官员,武职领兵都督以上的官员,以及各种考使。

在此之前,江东有歌谣说:“黄斑青骢马,发自寿阳涘,来时冬气末,去日春风始。”人们都不知其意。韩禽本名韩武,在平定陈国时,又骑着青骢马,往返的时间与歌谣相吻合,这时才明白。后来突厥来朝,皇帝问他:“你听说过江南有陈国天子吗?”他回答说:“听说了。”皇帝命令左右引突厥到韩禽面前,说:“这是抓获陈国天子的人。”韩禽严肃地看着他,突厥人惶恐不敢抬头。他的威容就是这样。后来被封为寿光县公,真食千户。以行军总管的身份驻扎金城,抵御胡人侵略,随即被任命为凉州总管。

不久后,他被召回京城,受到特殊的恩宠和礼遇。不久,他的邻居母亲看到韩禽门下的仪卫非常盛大,有如王者,感到惊讶便询问。其中一人说:“我来迎接王。”突然就不见了。又有人病重,突然惊慌地跑到韩禽家说:“我想拜见王。”左右问他是哪位王,他说:“阎罗王。”韩禽的子弟想要鞭打他,韩禽阻止说:“我生前是上柱国,死后成为阎罗王,也就足够了。”因此卧病去世。他的儿子韩世谔继承了他的爵位。

韩禽的母亲弟弟僧寿,字玄庆,也以勇猛著称。周武帝时期,担任侍伯中旅下大夫。隋文帝掌权后,跟随韦孝宽平定尉迟迥。因功被封为大将军。封昌乐县公。开皇初年,被任命为安州刺史。当时韩禽担任庐州总管,朝廷不想让他的兄弟同时在淮南,于是调任熊、蔚二州刺史,晋升爵位为广陵郡公。不久后,以行军总管的身份在鸡头山击败突厥。后来因事被免职。几年后,再次被任命为蔚州刺史。突厥人非常害怕他。后来被任命为检校灵州总管事。跟随杨素击败突厥,晋升为上柱国,改封江都郡公。

隋炀帝即位后,封他为新蔡郡公,从此不再被重用。大业五年,他随皇帝前往太原。当时有个名叫达奚通的京兆人,他的妾王氏擅长清歌,许多朝臣都去听她的歌,僧寿也去了。因为这件事,僧寿被除名。不久后,僧寿恢复了职位,最终在京城去世,留下了儿子孝基。

僧寿的弟弟洪,字叔明,年轻时就勇猛善战,擅长骑射,体力过人。在周朝时,因军功被封为大都督。隋文帝担任丞相时,跟随韦孝宽击败了尉迟迥,被封为开府,封为甘棠县侯。等到皇帝即位,他的爵位升为公。开皇九年,平定陈国后,他被任命为行军总管。陈国平定后,晋王广在蒋山打猎,围栏中有猛兽,众人害怕,洪骑马射杀猛兽,一箭就倒。陈国的将领们都在观看,都赞叹不已。晋王大喜,赐给他一百匹缣。不久后,因功被封为柱国,担任蒋州刺史,后来又转任廉州。

当时突厥多次成为边患,朝廷因为洪勇猛,任命他为检校朔州总管事。不久后,又被任命为代州总管。仁寿元年,突厥达头可汗侵犯边塞,洪率领蔚州刺史刘隆、大将军李药王抵抗。在恒安遇到敌军,人数上处于劣势,洪四面作战,身受重伤,士兵士气低落。敌军全部围攻,箭如雨下。洪假装与敌军和解,围攻稍微放松。洪率领部下冲破包围而出。死伤大半,杀敌也翻倍。洪和李药王被除名,刘隆最终被处死。隋炀帝北巡,到达恒安,看到白骨遍布野外,询问随从,得知是韩洪与敌军作战的地方。皇帝感到悲伤,收葬了骸骨,命令五郡的僧人为其设斋供佛,任命洪为陇西太守。

不久后,朱崖人王万昌起兵造反,皇帝下诏让洪平定叛乱。因功被封为金紫光禄大夫,继续担任郡守。不久后,万昌的弟弟王仲通再次叛乱,皇帝再次下诏让洪平定。回师不久,洪因病去世。

贺若敦是河南洛阳人。他的祖先居住在漠北,世代为部落首领。曾祖父贺若贷,在魏献文帝时入国,担任都官尚书,封为安富县公。祖父贺若伏连,在魏朝任职,官至云州刺史。父亲贺若统,勇猛而不喜欢文学,因祖父的荫庇担任秘书郎。永安初年,跟随太宰元天穆讨伐邢杲,因功被封为当亭子。齐神武初起,任命贺若统为颍州长史。捉拿刺史田迅,因州城投降,被封为兖州刺史,赐爵当亭县公。历任北雍、恒二州刺史。去世后,追赠司空公,谥号为哀。贺若敦年轻时就很有气魄。

贺若统将要捉拿田迅时,担心事情不成,又因为家族中弱者太多,难以自救,犹豫了很久。贺若敦十七岁时,提出了赞成的策略。贺若统流泪同意了他的计划,于是决定归附西魏。当时群盗蜂起,大龟山贼张世显暗中袭击贺若统,贺若敦挺身而出,亲手斩杀了七八个贼人,贼人于是逃跑。贺若统非常高兴,对左右的人说:“我年轻时从军,经历过很多战斗,像这样年纪轻轻就有如此胆识的人,我还从未见过。他不仅成就了我的家族,也必将成为国家的名将。

第二年,贺若敦在洛阳被围时,跟随河内公独孤信,弯弓射箭,箭无虚发。独孤信于是向周文推荐他,他被任命为都督,封为安陵县伯。曾经跟随皇帝在甘泉宫狩猎,当时围猎的人不整齐,野兽经常逃逸。周文非常生气,所有人都感到恐惧。围栏内只有一只鹿,不久也突围而逃。贺若敦骑马追赶,鹿逃到了东山。贺若敦下马徒步追赶,到了半山腰,就拉住了鹿让它下来。周文非常高兴,将领们因此免于责罚。后来多次升迁,担任太子庶子。废帝二年,被封为右卫将军。不久后,晋升为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爵位升为广乡县公。当时岷蜀刚刚开辟,人心不稳。巴西人谯淹占据南梁州,与梁西江州刺史王开业互相呼应,煽动各族蛮人。周文命令贺若敦讨伐平定他们,晋升爵位为武都郡公,担任典祀中大夫。不久后,被任命为金州都督。蛮族首领向白彪、向五子王等人聚集兵力为敌,围攻信州。皇帝下诏让贺若敦和开府田弘前往救援,但还未到达,城池已经被攻陷。于是进军追击,最终平定了信州。这一年,荆州蛮族首领文子荣自封为仁州刺史,皇帝再次命令贺若敦和开府潘招讨文子荣,并俘虏了他的部众。

武成元年,贺若敦被任命为军司马。陈朝将领侯瑱、侯安都等人围攻湘州,切断粮草支援,于是命令贺若敦渡江救援。贺若敦连续击败侯瑱,乘胜进军湘州。不久后,秋季洪水泛滥,江路被切断。粮草支援被切断,担心侯瑱等人知道他们粮草不足,于是在营内堆了很多土堆,上面覆盖着米,召集附近的村民,假装询问,然后立即遣散。侯瑱等人听到后,真的以为是真的。贺若敦又加固了营垒,建造了房屋,显示出持久战的姿态。湘州和罗州之间的农业因此废弃。侯瑱等人无法应对。最初,当地居民乘轻船,装载粮食和笼中的鸡鸭去给侯瑱的军队送食物。贺若敦很担心这个问题,于是假装是当地人,在船上隐藏了士兵。侯瑱的士兵看到后,认为是送食物的船只,前来争夺,贺若敦的士兵于是俘虏了他们。贺若敦又取来一匹马,牵着它走向船只,让船上的士兵用鞭子抽打它。这样反复几次,马就害怕上船了。后来在江岸埋伏了士兵,让人骑着害怕上船的马去招降侯瑱的军队。假装投降。侯瑱于是派兵迎接,争先恐后地来牵马。马因为害怕不上船,伏兵发动,全部杀死了他们。此后,即使真的有送食物和逃亡到侯瑱那里的人,也认为贺若敦是在欺诈,不敢接受。相持了一年多,侯瑱无法制服他,请求借船送贺若敦渡江。贺若敦担心其中有诈,对他说:“离开我一百里,我就会为你而去。”侯瑱等人于是留下船只,于是贺若敦带领军队离开了津路一百里。贺若敦观察后认为没有诈,于是带领军队返回。在军队中,有十五六人因病去世。晋公护因为贺若敦失去了领土而没有立功,将他除名。

保定五年,贺若敦多次升迁,担任中州刺史,镇守函谷关。贺若敦依仗自己的功绩而自负,看到他的同辈都担任了大将军,而他却没有得到,再加上湘州战役中,他全军而返,反而被除名,每次都抱怨。晋公护非常生气,召回他,逼迫他自杀。临刑前,他呼唤儿子贺若弼说:“我一定要平定江南,但心有余悸,你要完成我的遗志。我因言辞而死,你不能不谨慎。”于是用锥子刺破贺若弼的舌头,让他小心说话。建德初年,追赠为大将军,谥号为烈。

贺若弼,字辅伯。年轻时就志向远大,勇猛善战,擅长骑射,又懂得文学,广泛涉猎书籍,有很高的名声。周齐王宇文宪听说了他的事迹,非常敬重他,任命他为记室。封为当亭县公,后来升任小内史。与韦孝宽伐陈,攻占了几十座城池,贺若弼的计策占了多数。被封为寿州刺史,改封为襄邑县公。隋文帝担任丞相时,尉迟迥叛乱,皇帝担心贺若弼会叛变,派遣长孙平骑马驰驿代替他。

等到皇帝即位,暗中有了平定江南的志向,询问谁可以担当此任,高颎推荐贺若弼有文武才能,于是任命他为吴州总管,委托他平定陈国的事务,贺若弼欣然接受,认为这是自己的责任。与寿州总管源雄一起成为重镇。贺若弼给源雄写诗说:“交河骠骑幕,合浦伏波营,勿使骐骥上,无我二人名。”献上了平定陈国的十策,皇帝称赞很好,赐给他宝刀。

开皇九年,大规模进攻陈国,任命弼为行车总管。将要渡江时,他倒酒祭天说:‘我亲自承担了国家的重任,远征以振国威,如果福善祸淫,大军能够顺利渡江;如果事情有悖常理,我愿葬身江中,即使死了也不遗憾。’在此之前,弼请求在江防人员交接时,一定要在历阳集合。于是大张旗鼓,营帐遍布野外,陈国人以为大军将至,纷纷调动国内兵马。知道防人交接后,他们的军队又散去了。后来就形成了惯例,不再设防。等到这次,弼率领大军渡江,陈国人毫无察觉。偷袭陈国的南徐州,攻克了它,俘虏了刺史黄恪。军队纪律严明,秋毫无犯,有士兵在民间卖酒,弼立即将他处斩。进军驻扎在蒋山的白土冈,陈国的将领鲁广达、周智安、任蛮奴、田瑞、孔范、萧摩诃等率精兵抵抗。田瑞首先进攻,被击退。鲁广达等人相继进攻,弼的军队多次后退。弼察觉到他们的骄傲和士兵的懈怠,于是督率万将士,拼死战斗,最终大败他们。部下士开府员明禽抓住了萧摩诃,弼命令左右将他拉去斩首。萧摩诃面不改色,弼放了他并对他以礼相待。从北掖门进入。当时韩禽已经抓住了陈叔宝。弼到后,叫他来看。叔宝惊慌失措,汗流浃背,连连跪拜。弼对他说:‘小国国君面对大国将军,跪拜是礼节。进朝不会失去封侯的机会,不必害怕。’

不久,弼因为未能捉到叔宝而愤怒,于是与韩禽争吵,拔剑而出。命令蔡徵为叔宝写降书,命令他乘坐骡车归顺自己,但事情没有成功。皇帝听说弼有功,非常高兴,下诏表彰他。晋王因为弼提前决战,违反军令,于是将弼交给官吏。皇帝派人快马召见,见到后,迎接慰劳说:‘攻克三吴,是你的功劳。’命令他登上御座,赐给他八千匹布,加封上柱国。晋升爵位为宋国公,真的有襄邑三千户的收入,加上宝剑、宝带、金瓮、金盘各一个,还有雉尾扇、曲盖,杂色布二千匹,女乐两队,还赐给陈叔宝的妹妹为妾。封为右领军大将军。

平定陈国六年之后,弼编写了他的策略上报,称之为《御授平陈七策》。皇帝没有阅读,说:‘你想要宣扬我的名声,我不追求名声,你应该自己记载家传。’七策包括:第一,请求在广陵驻兵一万,轮流替换。陈国人一开始设防,后来就习惯了,等到大军南征,不再怀疑。第二,让士兵沿江打猎,人马喧哗。等到军队到达江边,陈国人以为是打猎。第三,用老马购买陈国的船只并隐藏起来,在渎内购买五六十艘破旧的船只。陈国人看到以为国内没有船只。第四,在扬子津堆积芦苇,高度足以遮蔽战舰。等到大军将要渡江,突然在江中开通渎道。第五,用黄色涂抹战船,与枯荻颜色相同,所以陈国人没有提前察觉。第六,先夺取京口仓储,迅速占据白土冈,将士兵置于死地,所以一战而胜。第七,臣奉敕令,军队以正义行动。等到平定京口,俘虏五千余人,立即供给粮食,劳军后遣散,交付敕书,命令其他道路宣传。因此大兵渡江,无人不屈服,十七天之内,南至林邑,东至沧海,西至象林,都全部平定。

转任右武候大将军。弼当时权势显赫,地位尊贵,他的哥哥隆是武都郡公,弟弟柬是万荣郡公,都是刺史、列将。弼家的珍玩不计其数,穿着绫罗的婢妾有数百人,当时的人都很羡慕他。

弼自认为功名超过朝中大臣,常常自认为可以担任宰相。后来杨素成为右仆射,弼仍然是将军,非常不满,表现在言语和神色上,因此被免官,弼的怨恨更加深重。后来几年,将弼关进监狱,皇帝对他说:‘我以高颎、杨素为宰相,你每次都说这两人只能吃饭,这是什么意思?’弼说:‘高颎是我的老朋友,杨素是我的外甥,我都了解他们的为人,确实有这样的话。’公卿们上奏弼怨恨,罪当处死,皇帝说:‘臣下守法不移,你可以自己寻求活路。’弼说:‘我依靠皇帝的威望,率领八千士兵渡江,就抓住了陈叔宝,我私下里希望因此得到赦免。’皇帝说:‘这已经超出了常规的奖赏,何必再追究!’弼说:‘平定陈国的时候,各位大臣不同意我行动。我一心为国,已经得到了超常的奖赏,现在还希望得到超常的赦免。’后来皇帝犹豫了几天,惋惜他的功绩,特别下令免除了他的官职。一年多后,恢复了爵位。皇帝也对他有所顾忌,不再任用他,但每次宴会赏赐,都对他非常优待。

十九年,皇帝前往仁寿宫,宴请王公,下诏让弼作五言诗,诗中词意愤怨,皇帝看了后宽恕了他。第二年春天,弼又有罪,在禁所中,仍然咏诗自如。皇帝多次责备他说:‘人有性善行恶的,你做恶事,与本性相符。有三个太猛:嫉妒心太猛,自以为是的心太猛,没有君心的心太猛。在周朝时,已经教过他儿子造反,这种心性终究不能改变吗?’另一天,皇帝对侍臣说:‘当初想要平定陈国时,弼对高颎说:“陈叔宝可以平定。不是高鸟尽,良弓藏吗?”高颎说:“必不然。”平定陈国后,就索要内史,又索要仆射。我对高颎说:“功臣正应该授予勋官,不能干预朝政。”弼后来对高颎说:“皇太子对我,出口入耳,无所不尽。你终究何必得不到我的支持,为什么这样默默无言呢?”意图镇守广陵,又请求担任荆州总管,这都是作乱的地方,他的意图始终没有改变。”

后来突厥入朝,皇帝赐给他射箭,突厥一箭射中。皇帝说:‘除了弼没有人能胜任。’于是命令弼射箭。弼跪拜祝祷说:‘如果我是真心为国,一定能一箭射中靶心;如果不是,箭就不会射中。’弼一箭射中靶心。皇帝非常高兴,回头对突厥说:‘这个人是我天赐的!’

炀帝在东宫时,曾经问他说:‘杨素、韩禽、史万岁三人,都是良将,他们之间的优劣如何?’弼说:‘杨素是猛将,不是谋将;韩禽是斗将,不是领将;史万岁是骑将,不是大将。’太子说:‘那么大将是谁呢?’弼跪拜说:‘只有殿下您自己选择。’弼心里自认为是大将。等到炀帝继位,尤其被疏远和猜忌。大业三年,随皇帝北巡至榆林。当时搭建了大帐,下面可以坐数千人,召唤突厥启人可汗宴请。弼认为太过奢侈,与高颎、宇文幹等人私下议论得失,被人告发,最终被处死,时年六十四岁。妻子和子女成为官奴婢,亲戚被流放到边疆。

儿子怀亮,性格豪迈,有父亲的风范。以柱国世子的身份,被封为仪同三司。因为弼成为奴隶,不久也被处死。

敦弟谊,性情刚毅果断,有才干和谋略。周文王占据关中地区,将他引入自己的身边,他多次升迁,最终担任了仪同三司、略阳公府长史。周闵帝即位后,封他为霸城县子,并加授开府,历任原州、信州的总管。等到他的哥哥敦因为被诬陷而被处死,他也因此被免去了官职。后来随武帝平定齐,被任命为洛州刺史,封为建威县侯。在开皇年间,他担任了左武候将军、海陵郡公。后来因为突厥成为边患,谊因为素有威名,被任命为灵州刺史,升任柱国。虽然年纪已老,但他还能穿上重铠上马,非常让北方的夷人害怕。数年后,他上表请求退休,最终在家中去世。他的儿子举继承了爵位。

评论说:周文帝在乱世之中,通过征战来安定海内,大规模的战争动辄百万兵力,关乎国家的存亡,小规模的战斗也不断,没有一个月的安宁。因此,不论士兵年纪大小,不论士人贤愚,都纷纷放下笔拿起武器,请求出战。豆卢宁、杨绍、王雅、韩雄等人,有的像攀附云汉一样,在边疆立下战功,虽然年代变迁,但他们的名字始终留传,真是美好啊!豆卢勣因为分封而闻名,面对危难时表现出了节操,可以说是载德象贤。观德王登上王位后,恩惠流传给后代,保持这种荣耀和财富,确实是仁厚的德行所致!王世积虽然才华横溢,但恰好足以造成祸害。贺若敦志向宏伟,深入敌境,强敌切断了他的粮道,江淮地区阻断了他的归途。面对危难时能想出对策,事情紧迫时更加坚定,因此能够从死亡的边缘逃脱,保全军队返回。然而,他的功勋没有被人记载,严刑已经降临,天下人都知道宇文护不能长久保持他的地位。自从南北分离,已经有三百年了。隋文帝顺应千年的运势,统一了华夏。贺若弼胸怀壮志,提出了必胜的长远策略,韩禽奋发向前,用余勇争先。隋朝从此统一天下,威震四海。从天道来看,或许有时会有兴衰;从人谋来看,确实是这两位大臣的功劳。他们的卓越谋略,贺若弼更多一些,武勇威猛,韩禽更胜一筹。与晋朝的王导、杜预相比,他们的功勋更加丰富。然而,贺若弼功成名就后,过于自满,最终因非命之祸而丧命,这也是因为不谨慎而失去了生命。如果还记得父亲临终时的教诲,或许就不会遭遇这样的灾祸。韩禽出身于将门世家,威名远扬,敌国被破后,名扬四海,身家保全,真是幸运。广陵、甘棠等地都有武艺高强的勇士,勇猛胆大,都被当时的人所推崇,他们是坚强如城墙的兄弟。

评论中还提到了其他人物,如王世积、贺若敦、韩禽等,他们的故事和功绩也一一被提及。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北史-列传-卷五十六-注解

豆卢宁子勣:豆卢宁的养子,名勣,字定东。因父亲豆卢宁无子,遂以勣为嗣。

孙毓:豆卢勣之子,字道生,有气节,曾因谏言不被采纳而斩杀叛将。

杨绍子雄:杨绍之子,名雄,继承父亲杨绍的爵位。

王雅子世积:王雅之子,名世积,具体事迹不详。

韩雄子禽:韩雄之子,名禽,具体事迹不详。

贺若敦子弼:贺若敦之子,名弼,具体事迹不详。

弟谊:兄弟之间的情谊,指家族内部的亲情关系。

昌黎徒何人:昌黎地区的居民,昌黎是古代的一个地名。

慕容氏:古代鲜卑族的一个姓氏,后来成为汉化姓氏。

燕北地王精:指古代燕国北部的王族,王精为其后人。

皇始初:指北魏孝文帝的年号,即公元471年。

长乐郡守:古代官职,负责管理长乐郡。

豆卢氏:豆卢宁的姓氏,可能是因为归义或避难而改。

柔玄镇将:柔玄镇是古代的一个军事要塞,镇将为其军事负责人。

武成中:指北魏武成帝时期。

柱国大将军:古代官职,位高权重。

少保:古代官职,掌管皇室事务。

涪陵郡公:古代封号,表示对个人的尊崇。

骁果:勇猛果敢。

别将:辅助将领。

尔硃天光:古代将领,曾随豆卢宁入关。

万俟丑奴:古代敌对势力将领。

梁定:古代将领,曾与豆卢宁交战。

平凉川:古代地名,位于今甘肃省平凉市。

周文:周文,指周文帝宇文泰。

窦泰:古代敌对势力将领。

沙苑:古代地名,位于今陕西省咸阳市。

卫大将军:古代官职,掌管军事。

大都督:古代军事官职,负责统领一方的军事。

稽胡帅刘平伏:稽胡是古代北方的一个民族,刘平伏为其首领。

陇右诸军事:陇右地区军事事务。

侍中:侍中是古代的一种高级官职,负责皇帝的日常事务。

使持节:古代官职,代表皇帝行使权力。

骠骑大将军:骠骑大将军是古代的一种高级军事官职,地位很高。

开府仪同三司:开府仪同三司是古代的一种高级官职,地位仅次于宰相。

周文迎高仲密:周文帝宇文泰迎接高仲密。

芒山: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辉县市。

左卫将军:官职名,掌管左军。

范阳郡公:古代封号,表示对个人的尊崇。

大将军:古代官职,掌管军事。

羌帅:羌族的首领。

傍乞铁匆:羌族首领。

郑五丑:羌族首领。

恭帝二年:指北周恭帝二年,即公元555年。

尚书右仆射:古代官职,负责尚书省事务。

同州刺史:古代官职,负责同州地区的行政事务。

大司寇:古代官职,掌管司法。

楚国公:古代封号,表示对个人的尊崇。

岐州刺史:古代官职,负责岐州地区的行政事务。

大兵东讨:大规模的东征。

同州:古代地名,位于今陕西省渭南市。

谥曰昭:死后被追赠谥号昭。

永安中:指北魏永安年间。

侯莫陈悦:古代将领。

河阳县伯:古代封号,表示对个人的尊崇。

弘农: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南阳市。

于谨:古代将领。

军司:军司是古代军事机构中的官职,负责军事管理。

陇右:古代地名,位于今甘肃省南部。

武成初:指北周武成帝初年。

邑万户:封地有万户人家。

食盐亭县:古代地名,位于今陕西省。

租赋:地租和赋税。

保定四年:指北周保定四年,即公元565年。

养弟永恩子勣:豆卢宁的养弟永恩之子豆卢勣。

生子赞:豆卢宁生有子豆卢赞。

亲属皆请赞为嗣:亲属都请求豆卢赞继承豆卢宁的爵位。

兄弟之子犹子也:兄弟的儿子就像是亲生的儿子。

吾何择焉:我为何要选择呢?

周文亲幸宁家称庆:周文帝亲自到豆卢宁家祝贺。

字曰定东:取字为定东。

齐军:指北齐的军队。

渭源烧当羌:渭源地区的烧当羌族。

才略:才能和谋略。

拜渭州刺史:被任命为渭州刺史。

惠政:仁政。

华夷:汉族和少数民族。

祥瑞:吉祥的征兆。

乌鼠山:古代地名,位于今甘肃省。

高武陇:乌鼠山的别称。

飞泉涌出:泉水突然涌出。

白乌翔止:白鸟飞来停留。

乳子而后去:喂奶后离开。

白狼见于襄武:白狼出现在襄武。

玉浆泉:因泉水清澈如玉浆而得名。

丁父艰:古代丧父之礼。

毁瘁过礼:过于哀伤。

袭爵楚国公:继承楚国公的爵位。

大象二年:指北周大象二年,即公元580年。

利州总管:古代官职,负责利州地区的行政事务。

柱国:柱国,指高级武官职位。

王谦作乱:王谦发动叛乱。

婴城固守:环城固守。

达奚惎:王谦的将领。

起土山:挖掘土山。

凿城为七十余穴:在城墙上挖了七十多个洞。

堰江以灌之:用江水灌城。

上柱国:上柱国是古代的一种高级军事官职,地位很高。

中山县公:古代封号,表示对个人的尊崇。

夏州总管:古代官职,负责夏州地区的行政事务。

汉王谅:古代将领,封汉王。

纳其女为妃:娶豆卢勣的女儿为妃。

恩遇弥厚:受到的恩宠更加深厚。

始州临津县:古代地名,位于今四川省。

京师:古代对首都的称呼。

谥曰襄:死后被追赠谥号襄。

显州刺史:古代官职,负责显州地区的行政事务。

大理少卿:古代官职,掌管大理寺事务。

武贲郎将:古代官职,负责宫廷警卫。

并州:古代地名,位于今山西省。

征突厥:征讨突厥。

仪同三司:仪同三司,古代官名,是皇帝亲信的高级官职。

谘议王頍:古代将领。

作乱:发动叛乱。

匹马归朝:独自骑马回朝。

伪从:假装顺从。

从军:参军。

表里:内外。

梁睿军:梁睿的军队。

贼解去:敌军撤退。

谥曰愍:死后被追赠谥号愍。

雍丘侯:古代封号,表示对个人的尊崇。

华阴县侯:古代封号,表示对个人的尊崇。

开府仪同大将军:古代官职,位高权重。

武阳郡公:古代封号,表示对个人的尊崇。

新兴伯:古代封号,表示对个人的尊崇。

鄯州刺史:古代官职,负责鄯州地区的行政事务。

沃野县公:古代封号,表示对个人的尊崇。

司会中大夫:古代官职,负责司会事务。

先封武阳郡三千户:之前封的武阳郡有三千户。

诏许焉:皇帝下诏同意。

临贞县侯:古代封号,表示对个人的尊崇。

北徐州刺史:古代官职,负责北徐州地区的行政事务。

南陈郡公:古代封号,表示对个人的尊崇。

昌乐县长公主:隋文帝的妹妹,封昌乐县长公主。

定相二州刺史:古代官职,负责定相二州地区的行政事务。

夏洪二州总管:古代官职,负责夏洪二州地区的行政事务。

宽惠:宽容仁惠。

谥曰安:死后被追赠谥号安。

弘农华阴人:弘农华阴地区的居民。

新平郡守:古代官职,负责新平郡事务。

中散大夫:古代官职,负责宫廷事务。

慷慨有志略:慷慨激昂,有志向和谋略。

平乡县男:古代封号,表示对个人的尊崇。

冠军县公:古代封号,表示对个人的尊崇。

鄜城郡守:古代官职,负责鄜城郡事务。

恕直:宽容正直。

威惠:威严和仁惠。

鄜州刺史:古代官职,负责鄜州地区的行政事务。

赐姓叱吕引氏:赐姓叱吕引。

傥城郡公:古代封号,表示对个人的尊崇。

成、文等八州刺史:成州、文州等八州的刺史。

谥曰信:死后被追赠谥号信。

子雄嗣:儿子豆卢雄继承其爵位。

雄初名惠:雄最初的名字叫惠,这里的‘雄’指的是某位历史人物的名字。

美姿容:指外貌英俊,姿容美好。

器度:指人的气质和度量,即一个人的内在品质和胸怀。

雍容闲雅:形容举止文雅大方,从容不迫。

进止可观:指行为举止值得观赏,有风度。

周武帝:北周时期的皇帝,名宇文邕。

太子司旅下大夫:官职名,负责太子的出行和接待。

卫王直作乱:指卫王发动叛乱。

袭肃章门:攻打肃章门。

封武阳郡公:被封为武阳郡公,是一种爵位。

迁右卫上大夫:升迁为右卫上大夫。

大象中:大象是年号,指大象年间。

进爵邘国公:晋升爵位为邘国公。

隋文帝:隋朝的开国皇帝,名杨坚。

雍州牧:雍州的行政长官。

毕王贤构作难:毕王杨贤策划叛乱。

别驾:官职名,负责辅助地方官员。

相府虞候:相府的警卫官。

周宣帝:北周的皇帝,名宇文赟。

宗正卿:官职名,掌管宗族事务。

右卫大将军:官职名,掌管右军。

朝政:国家的政治事务。

广平王:被封为广平王。

邘公:指邘国公,一种爵位。

四贵:指当时四位显贵的人物。

司空:官职名,掌管工程、农业等事务。

清漳王:被封为清漳王。

安德王:被封为安德王。

太子太傅:官职名,辅导太子的官。

检校:官职名,负责检查和监督。

总管:官职名,负责管理某个地区或军队。

辽东之役:指在辽东地区进行的战役。

左翊卫大将军:官职名,掌管左翼卫队。

泸河镇:地名。

谥:古代帝王、贵族死后,朝廷根据其生平事迹给予的称号。

司徒:官职名,掌管礼仪、教育等事务。

襄国:地名。

吏部侍郎:官职名,负责官员的选拔和考核。

司隶大夫:官职名,负责监察地方官员。

杨玄感:杨玄感是隋朝初年的一位叛乱将领。

元旻:官职名,与元胄同为官职。

左仆射:官职名,辅助宰相的官员。

高颎:隋朝宰相,名将。

社稷:国家的象征。

蕲州总管:官职名,负责蕲州的军事和行政。

舟师:水军。

荆州总管:官职名,负责荆州的军事和行政。

桂州:地名。

凉州:地名。

安定皇甫孝谐:人名。

案其事:调查此事。

名马:指名贵的马匹,常作为贵重礼物的象征。

韩雄:韩雄,字木兰,是东汉末年的一位将领,河南东垣(今河南省济源市)人。他在孝文时期担任赭阳郡守,以勇猛和武艺著称。

孝文:指汉文帝刘恒,西汉时期的一位皇帝,以推行文景之治而著称。

赭阳郡守:赭阳郡是古代的一个郡级行政区,郡守是该地区的最高行政长官。

孝武:指汉武帝刘彻,西汉时期的一位皇帝,其时期政治、经济、文化都有较大发展。

大统:指北魏孝文帝的大统年间,大约是公元535年至551年。

掎角:原指军事上的夹击战术,此处指韩雄与杨琚相互支援,共同对抗敌人。

东魏:同上,指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分裂后,北方形成的两个政权之一。

洛州:洛州是古代的一个州级行政区,位于今天的河南省洛阳市。

鄴:鄴是东魏的都城,即今天的河北省邯郸市。

慕容绍宗:慕容绍宗是东魏的将领,与韩贤一同讨伐韩雄。

孝闵帝:指北周的孝闵帝宇文觉,北周的第二位皇帝。

宇文氏:宇文氏是北周的姓氏,北周的开国皇帝宇文泰的家族。

芒山之役:指北周与东魏在芒山的一场战役。

齐神武:指北齐的开国皇帝高洋。

东徐州刺史:东徐州是古代的一个州级行政区,刺史是该地区的最高行政长官。

雍州:雍州是古代的一个州级行政区,位于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

郭叔略:郭叔略是东魏的将领,曾与韩雄交战。

河南尹:河南尹是古代的一个官职,负责管理河南地区的行政事务。

河南邑中正:河南邑中正是古代的一种地方官职,负责管理河南地区的治安。

独孤信:独孤信是北周的将领,与韩雄一同参与芒山之役。

洛阳:洛阳是古代的都城,位于今天的河南省洛阳市。

东魏洛州刺史韩贤:韩贤是东魏的洛州刺史,曾与韩雄交战。

武阳县侯:武阳县侯是韩雄获得的封号。

周孝闵帝:同上,指北周的孝闵帝宇文觉。

新义郡公:新义郡公是韩雄后来获得的封号。

都督:都督是古代的一种军事官职,负责指挥一定范围内的军事事务。

中州刺史:古代官职,中州的行政长官。

雍州刺史郭叔略:同上,指郭叔略是东魏的雍州刺史,曾与韩雄交战。

河阳:河阳是古代的一个地区,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孟州市。

关西:关西指函谷关以西的地区,即今天的陕西省等地。

独孤永业:独孤永业是东魏的将领,被韩禽说服投降。

金墉城:金墉城是东魏的城池,位于今天的河南省洛阳市。

范阳:范阳是古代的一个地区,位于今天的河北省定州市。

和州刺史:和州刺史是古代的一种地方官职,负责管理和州的行政事务。

江北:江北指长江以北的地区。

晋王:指隋文帝杨坚的儿子杨广,后来成为隋炀帝。

陈主叔宝:陈主叔宝指陈朝的最后一位皇帝陈叔宝。

朱雀门:朱雀门是古代长安城(今西安市)的城门之一。

金陵:金陵是古代对南京的别称。

贺若弼:贺若弼是隋朝的将领,与韩禽一同平定陈朝。

蒋山:地名,位于今天的南京市。

伪都:伪都指陈朝的都城建康,因陈朝被认为是不合法的政权,故称伪都。

北掖门:皇宫的北门。

国公:国公是古代的一种封号,地位很高。

真食邑:真食邑指封号所对应的实际封地。

玄堂:玄堂是古代的一种殿堂,用于举行重要仪式。

王公文武官七品已上:王公文武官七品已上是古代的一种官职等级,七品以上属于中级官员。

武职领兵都督已上:武职领兵都督已上是古代的一种军事官职等级,都督是高级军事将领。

考使:考使是古代的一种官职,负责考核官员。

寿阳:寿阳是古代的一个地区,位于今天的安徽省寿县。

突厥:突厥,古代北方民族,与隋朝有多次战争。

凉州总管:凉州总管是古代的一种地方官职,负责管理凉州的行政事务。

行军总管:行军总管是古代的一种军事官职,负责指挥军队行军作战。

鸡头山:鸡头山是古代的一个山名,位于今天的陕西省。

杨素:隋朝宰相,名将。

江都郡公:江都郡公是古代的一种封号。

高阳:高阳是古代的一个地区,位于今天的河北省高阳县。

阎罗王:阎罗王是佛教传说中的地狱之王,此处韩禽以此自嘲。

世谔:世谔是韩禽的儿子,继承了韩禽的封号。

僧寿:指僧人寿,可能是一位有影响力的僧人。

侍伯中旅下大夫:侍伯中旅下大夫是古代的一种官职,负责宫廷警卫。

尉迟迥:尉迟迥是北周的将领,后来反叛,被韦孝宽平定。

昌乐县公:昌乐县公是僧寿获得的封号。

安州刺史:安州刺史是古代的一种地方官职,负责管理安州的行政事务。

熊、蔚二州刺史:熊、蔚二州刺史是僧寿后来担任的两个州的刺史。

广陵郡公:广陵郡公是僧寿后来获得的封号。

炀帝:指隋炀帝杨广,隋朝的第二位皇帝,以暴政和奢侈闻名。

新蔡郡公:古代爵位之一,为新蔡郡的公爵。

京兆人:京兆地区的人,古代京兆地区即今天的西安市。

达奚通妾王氏:达奚通的妾室王氏,以清歌技艺著称。

朝臣:朝廷的官员。

开府:开府,指设立府署,成为高级官员。

甘棠县侯:古代爵位之一,为甘棠县的侯爵。

朔州: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山西省北部。

代州: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山西省代县。

恆安: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

达头可汗:突厥的可汗,即突厥的首领。

蒋州: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开封市。

廉州: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

硃崖: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山东省东部。

王万昌:人名,参与叛乱。

仲通:人名,王万昌的弟弟,也参与叛乱。

贺若敦:人名,北周和隋朝的将领。

漠北:古代指今天的蒙古高原北部。

部落大人:古代指部落的首领。

都官尚书:古代官职,掌管都官事务的尚书。

安富县公:古代爵位之一,为安富县的公爵。

云州刺史:古代官职,云州的行政长官。

秘书郎:古代官职,掌管秘书事务的郎官。

邢杲:人名,北魏的将领。

颍州长史:古代官职,颍州的长史,即副职。

兗州刺史:古代官职,兗州的行政长官。

北雍州刺史:古代官职,北雍州的行政长官。

恆州刺史:古代官职,恆州的行政长官。

司空公:古代官职,掌管工程和土木的官员。

哀:谥号,表示哀悼之意。

气干:指有气魄和才干。

河内公:指独孤信,北周的将领,封河内公。

甘泉宫:古代宫殿名,位于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

岷蜀:古代地名,指岷山和蜀地,即今天的四川省。

南梁州: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四川省南部。

群蛮:指多个少数民族。

典祀中大夫:古代官职,掌管祭祀事务的中大夫。

金州都督:古代官职,金州的都督,即军事长官。

信州: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江西省上饶市。

仁州刺史:古代官职,仁州的行政长官。

湘州: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湖南省。

侯瑱:人名,陈朝的将领。

侯安都:人名,陈朝的将领。

土人:指当地居民。

轻船:指小型的船只。

笼鸡鸭:指装在笼子里的鸡和鸭。

津路:古代指渡口。

晋公护:人名,晋公宇文护,北周的权臣。

函谷: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灵宝市。

舌死:指因言辞而丧命。

建德:北周的年号。

吴州总管:古代官职,吴州的军事长官。

源雄:人名,与贺若弼一同镇守吴州。

交河骠骑幕:古代军队的营帐。

合浦伏波营:古代军队的营帐。

骐驎:古代指珍贵的马。

伏波:古代将领马援的别称,指其征战的功绩。

取陈十策:指提出平定陈朝的十个策略。

开皇九年:开皇是隋文帝杨坚的年号,开皇九年即公元589年。

大举伐陈:指隋朝大规模进攻南陈国。

弼:指隋朝将领贺若弼。

行车总管:军事职务,负责指挥行军。

酹酒祝:倒酒祭天或祭祖先,并祝祷。

庙略:古代指帝王的谋略。

福善祸淫:指好事降临善人,坏事降临恶人。

利涉:顺利渡过。

历阳:地名,指今天的安徽省和县。

南徐州:古代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江苏省南部。

刺史:古代地方行政官员的职务。

黄恪:南陈的刺史。

白土冈:地名,位于蒋山附近。

鲁广达:南陈的将领。

周智安:南陈的将领。

任蛮奴:南陈的将领。

田瑞:南陈的将领。

孔范:南陈的将领。

萧摩诃:南陈的将领。

禽:同“擒”,捉拿。

叔宝:指南陈后主陈叔宝。

韩禽:人名,可能是韩擒虎。

右领军大将军:军事职务,掌管京师守卫。

平陈后六年:指隋朝平定南陈国后的第六年。

画策:制定策略。

七策:指贺若弼提出的七个平定南陈的策略。

广陵:地名,位于今天的江苏省扬州市。

番代往来:轮流替换。

扬子津:地名,位于长江北岸,今属南京市。

京口:地名,位于今天的江苏省镇江市。

宋国公:封号,指贺若弼的爵位。

襄邑: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许昌市。

宝剑:贵重的剑,常作为赏赐的物品。

宝带:贵重的腰带,常作为赏赐的物品。

金甕:金制的酒器。

金盘:金制的盘子。

雉尾扇:古代的一种扇子,装饰有雉鸡的羽毛。

曲盖:古代的一种车盖,形状弯曲。

杂彩:各种颜色的丝绸。

女乐:女性乐师。

武都郡公:封号,指贺若弼的兄弟贺若隆的封号。

万荣郡公:封号,指贺若弼的弟弟贺若柬的封号。

列将:指一系列的将领。

宰相:古代最高行政官员的职务。

右仆射:古代官职,相当于副宰相。

故人:旧友。

舅子:妻子的弟弟。

内史:古代官职,掌管机密事务。

仆射:古代官职,相当于宰相。

勋官:因功绩被封的官员。

豫朝政:干预朝政。

仁寿宫:隋朝皇帝的行宫。

启人可汗:突厥的可汗。

中的:射中目标。

东宫:古代太子居住的地方,也指太子。

榆林:地名,位于今天的陕西省榆林市。

大帐:大型帐篷。

坐诛:被处死。

柱国世子:柱国是封号,世子是诸侯王的儿子。

群从:堂兄弟姐妹。

徙边:被流放到边疆。

敦弟谊:敦弟谊指的是贺若敦的弟弟贺若谊,敦和谊都是对兄弟的称呼。

刚果:刚果,形容性格刚烈果敢。

干略:干略,指才能和谋略。

关中:关中,指今陕西省中部地区,古代称为关中。

略阳公府长史:略阳公府长史,略阳公是封号,长史是官职,负责府中事务。

周闵帝:周闵帝,指宇文觉,是北周的第二位皇帝。

受禅:受禅,指接受禅让,即皇帝退位,由他人继位。

霸城县子:霸城县子,指封号,霸城县是地名。

原、信二州总管:原、信二州总管,指负责原州和信州的行政长官。

谗毁:谗毁,指诬陷和诽谤。

伏诛:伏诛,指被处死。

武帝:武帝,指隋文帝杨坚。

洛州刺史:洛州刺史,指洛州的行政长官。

封建威县侯:封建威县侯,指封为封建威县侯爵。

左武候将军:左武候将军,指武官职位,负责宫廷警卫。

海陵郡公:海陵郡公,指封为海陵郡公爵。

灵州刺史:灵州刺史,指灵州的行政长官。

乞骸骨:乞骸骨,古代官员请求退休的一种方式。

论曰:论曰,古代文章中用来引出评论或观点的用语。

豆卢宁、杨绍、王雅、韩雄:豆卢宁、杨绍、王雅、韩雄,均为古代人物,此处可能列举了他们的功绩。

云汉:云汉,指天空,比喻远大的志向。

底绩:底绩,指建立功绩。

屯夷:屯夷,指边疆地区。

运移年代:运移年代,指时代变迁。

名成终始:名成终始,指功成名就。

分竹:分竹,指分权。

毓节:毓节,指培养节操。

载德象贤:载德象贤,指具有美德和贤能。

台兗:台兗,指台州的兗州,古代行政区划。

庆流后嗣:庆流后嗣,指福泽流传给后代。

宠禄:宠禄,指宠爱和俸禄。

仁厚:仁厚,指仁爱和宽厚。

王、杜:王、杜,指晋朝的王导和杜预,此处可能用以比喻当时的功臣。

勋庸:勋庸,指功勋和才能。

矜伐:矜伐,指自夸和炫耀。

颠殒于非命:颠殒于非命,指因非正常原因而死亡。

俶傥英略:俶傥英略,指英勇和智谋。

武毅威雄:武毅威雄,指勇猛和威武。

广陵、甘棠:广陵、甘棠,指地名,此处可能用以比喻英勇的人物。

骁雄胆略:骁雄胆略,指勇猛和胆量。

赳赳干城:赳赳干城,指英勇可靠,能守城池。

难兄难弟:难兄难弟,指兄弟俩都很有才能,难以区分谁更优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北史-列传-卷五十六-评注

敦弟谊。谊性刚果,有干略。

此句开篇点明贺若敦的性格特点,刚毅果断,具备治国理政的才能。‘刚果’一词体现了其性格的坚定与果敢,‘干略’则凸显其政治才能与军事谋略。

周文据关中,引之左右,累迁仪同三司、略阳公府长史。

此句描述贺若敦在周文王时期受到重用,逐步晋升,体现了其政治才能得到认可,同时也展现了周文王的用人之道。

周闵帝受禅,封霸城县子,加开府,历原、信二州总管。

此句继续描述贺若敦在周闵帝时期的官职变迁,显示了其政治地位不断提高。

及兄敦以谗毁伏诛,坐免官。

此句转折,描述贺若敦因兄长被谗言所害而失去官职,反映了当时政治斗争的残酷。

从武帝平齐,拜洛州刺史,进封建威县侯。

此句表明贺若敦在武帝时期再次得到重用,官职有所提升,显示其政治才能得到恢复。

开皇中,位左武候将军、海陵郡公。

此句描述贺若敦在隋朝初期的官职,显示了其政治地位在隋朝也得到了认可。

后以突厥为边患,谊素有威名,拜灵州刺史,进位柱国。

此句说明贺若敦在应对突厥边患时表现出色,因此得到提升,显示了其在军事上的才能。

谊时年老,犹能重铠上马,甚为北夷所惮。

此句描绘贺若敦年老却依然勇猛的形象,反映了其军事才能与威望。

数载,上表乞骸骨,卒于家。

此句描述贺若敦在晚年辞官归家,体现了其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

子举袭爵。

此句说明贺若敦的儿子继承了其爵位,延续了家族的荣耀。

论曰:周文帝属祸乱之辰,以征伐而定海内,大则连兵百万,系之以存亡,小则转战边亭,不阕于旬月。

此段论述周文帝在乱世中的功绩,强调其以武力平定海内,展现了其雄才大略。

是以兵无少长,士无贤愚,莫不投笔要功,横戈请奋。

此句进一步描述周文帝时期的军队士气,无论年龄、才智,都愿意为国家效力。

豆卢宁、杨绍、王雅、韩雄等,或攀翼云汉,底绩屯夷,虽运移年代,而名成终始,美矣哉!

此段列举了周文帝时期的一些功臣,赞扬他们在不同年代为国家立下的功勋,体现了历史的传承与连续性。

豆卢勣誉宣分竹,毓节见临危,可谓载德象贤也。

此句评价豆卢勣的品德,强调其在危难时刻展现出的高尚品质。

观德王位登台兗,庆流后嗣,保兹宠禄,实仁厚之所致乎!

此句评价德王,认为其登基后能够使国家繁荣昌盛,得益于其仁厚之德。

王世积俊才虽多,适足为害者矣。

此句评价王世积,认为其才华虽然出众,但过于傲慢,反而成为国家的危害。

贺若敦志略慷慨,深入敌境,勍寇绝其粮道,江淮阻其归途。

此句评价贺若敦的军事才能,描述其在敌境中的英勇表现。

临危而策出无方,事迫而雄心弥厉,故能利涉死地,全师以反。

此句进一步赞扬贺若敦在危机时刻能够果断决策,勇往直前。

而茂勋莫纪,严刑已及,天下是以知宇文护之不能终其位也。

此句指出宇文护因严刑峻法而失去民心,无法长久执政。

自南北分隔,将三百年。

此句指出南北朝时期的历史背景,为隋朝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隋文爰应千龄,将一函夏。

此句评价隋文帝,认为其顺应时代潮流,统一了南北。

贺若敦慷慨,申必取之长策,韩禽奋发,贾余勇以争先。

此句评价贺若敦和韩禽的军事才能,强调他们在统一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隋氏自此一戎,威加四海。

此句描述隋朝统一后的威势,体现了其强大的国力。

稽诸天道,或时有废兴;考之人谋,实二臣之力。

此句指出历史的兴衰与人事密切相关,强调二臣在统一战争中的贡献。

其俶傥英略,贺弼居多,武毅威雄,韩禽称重。

此句评价贺若敦和韩禽的才能,认为他们在军事上各有特长。

方于晋之王、杜,勋庸绰有余地。

此句将贺若敦和韩禽与晋朝的王导、杜预相比,认为他们在功勋上毫不逊色。

然贺弼功成名立,矜伐不已,竟颠殒于非命,亦不密以失身。

此句指出贺若敦虽然功成名就,但过于自负,最终导致悲剧。

若念父临终之言,必不及于斯祸。

此句表达了对于贺若敦悲剧的惋惜之情。

韩禽累叶将家,威声动俗,敌国既破,名遂身全,幸也。

此句评价韩禽,认为其家族历史悠久,威望卓著,最终在战争中保全了性命。

广陵、甘棠,咸有武艺,骁雄胆略,并为当时所推,赳赳干城,难兄难弟矣。

此句评价广陵、甘棠两位武将,认为他们英勇善战,是当时所推崇的英雄。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北史-列传-卷五十六》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2187.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