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北史-列传-卷二十三

作者: 魏收,唐代历史学家。魏收是《北史》的主要编纂者,历时多年完成这部关于北朝历史的经典著作。《北史》是中国古代历史学中一部重要的史学作品,它详细记载了北朝(包括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各朝的历史。魏收的史学观点及其对北朝历史的处理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7世纪)。

内容简要:《北史》主要记载了中国北朝五个朝代(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的历史,内容涵盖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这本书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为后人研究北朝历史提供了详细的资料,尤其是北魏的兴起与北周的衰亡,以及这些时期重要人物的生平事迹。魏收以高度的史学责任感,尽可能客观记录了这一时期的历史,分析了政治变动、王朝更替和历史人物的命运。他的写作风格既注重历史事实的客观性,又能深入探讨历史发展的原因,是中国历史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北史-列传-卷二十三-原文

王慧龙玄孙松年 五世孙劭 郑羲孙述祖 从曾孙道邕 道邕子译译叔祖 俨 俨族孙伟

王慧龙,太原晋阳人,晋尚书仆射愉之孙,散骑常侍郎缉之子也。

幼聪慧,愉以为诸孙之龙,故名焉。

初,宋武微时,愉不为之礼,及得志,愉合家见诛。

慧龙年十四,为沙门僧彬所匿,因将过江。

津人见其行意匆匆,疑为王氏子孙。

彬称为受业者,乃免。

既济,遂西上江陵,依叔祖忱故吏荆州前中从事习辟强。

时刺史魏咏之卒,辟强与江陵令罗修、前别驾刘期公、土人王腾等谋举兵,推慧龙为盟主,克日袭州城。

而宋武闻咏之卒,亦惧江陵有变,遣其弟道规为荆州,众遂不果。

罗修等将慧龙又与僧彬北诣襄阳。

晋雍州刺史鲁宗之资给慧龙,送度江,遂奔姚兴。

自言也如此。

姚泓灭,慧龙归魏。

明元引见与言,慧龙请效力南讨。

言终,俯而流涕,天子为之动容。

谓曰:‘朕方混一车书,席卷吴会,卿情计如此,岂不能相资以众乎?’

然亦未之用。

后拜洛城镇将,镇金墉。

会明元崩,太武初即位,咸谓南人不宜委以师旅之任,遂停前授。

初,崔浩弟恬闻慧龙王氏子,以女妻之。

浩既婚姻,及见慧龙,曰:‘信王家兒也。’

王氏世齄鼻,江东谓之‘齄王’。

慧龙鼻渐大,浩:‘真贵种矣!’

数向诸公称其美。

司徒长孙嵩闻之不悦,言于太武,以其嗟服南人则有讪鄙国化之意。

太武怒,召浩责之。

浩免冠陈谢得释。

慧龙由是不调。

久之,除乐安王范傅,领并、荆、扬三州大中正。

慧龙抗表,愿得南垂自效,崔浩固言之,乃授南蛮校尉、安南大将军左长史。

及宋荆州刺史谢晦起兵江陵,引慧龙为援。

慧龙督司马灵寿等一万人,拔其思陵戍,进围项城。

晦败,乃班师。

后宋将王玄谟寇滑台,诏假慧龙楚兵将军,与安颉等同讨之。

相持五十余日,诸将以贼盛,莫敢先,慧龙设奇兵大破之。

太武赐以剑马钱帛,授龙骧将军,赐爵长社侯,拜荥阳太守,仍领长史。

在任十年,农战并修,大著声绩,招携边远,归附者万余家,号为善政。

其后宋将到彦之、檀道济频顿淮、颍,大相侵掠;慧龙力战,屡摧其锋。

彦之与友人萧斌书曰:‘鲁轨顽钝,马楚粗狂,亡人之中,唯王慧龙及韩延之可为深惮。不意儒生懦夫,乃令老子讶之。’

宋文纵反间,云慧龙自以功高而位不至,欲引寇入边,因执安南大将军司马楚之以叛。

太武闻曰:‘此必不然,是齐人忌乐毅耳。’

乃赐慧龙玺书曰:‘义隆畏将军如虎,欲相中害,朕自知之。风尘之言,想不足介意也。’

宋文计既不行,复遣刺客吕玄伯购慧龙首二百户男、绢一千匹。

玄伯为反间来,屏人有所论。

慧龙疑之,使人探其怀有尺刀。

玄伯叩头请死。

慧龙曰:‘各为其主也,吾不忍害此人。’

左右皆言义隆贼心未巳,不杀玄伯,无以创将来。

慧龙曰:‘死生有命,彼亦安能害我。且吾方以仁义为干卤,又何忧乎刺客。’

遂舍之。

时人服其宽恕。

慧龙自以遭难流离,常怀忧悴,乃作《祭伍子胥文》以寄意焉。

生一男一女,遂绝房室,布衣蔬食,不参吉事,举动必以礼。

太子少傅游雅言于朝曰:‘慧龙,古之遗孝也。’

撰帝王制度十八篇,号曰《国典》。

真君元年,拜使持节、宁南将军、武牢镇都副将,未至镇而卒。

临没,谓功曹郑晔曰:‘吾羁旅南人,恩非旧结,蒙圣朝殊特之慈,得在疆场效命,誓愿鞭尸吴市,戮坟江阴。不谓婴此重疾,有心莫遂,非唯仰愧国灵,实亦俯惭后土。修短命也,夫复何言!身殁后,乞葬河内州县之东乡,依古墓而不坟,足藏发齿而已。庶其魂而有知,犹希结草之报。’

时制,南人入国者,皆葬桑乾。

晔等申遗意,诏许之。

赠安南将军、荆州刺史,谥穆侯。

吏人及将士共于墓所起佛寺,图慧龙及僧彬像而赞之。

吕玄伯感全宥之恩,留守墓侧,终身不去。

子宝兴袭爵。

宝兴少孤,事母至孝。

尚书卢遐妻,崔浩女也。

初,宝兴母及遐妻俱孕,浩谓曰:‘汝等将来所生,皆我之自出,可指腹为亲。’

及昏,浩为撰仪,躬自监视,谓诸客曰:‘此家礼事,宜尽其美。’

及浩被诛,卢遐后妻宝兴从母也,缘坐没官。

宝兴亦逃避,未几得出。

卢遐妻时官赐度斤镇高车滑骨,宝兴尽卖货产,自出塞赎之以归。

州辟中从事、别驾,举秀才,皆不就。

闭门不交人事。

袭爵封长社侯、龙骧将军。

卒,子琼袭爵。

琼字世珍,孝文赐名焉。

太和九年,为典寺令六十年,降侯为伯。

帝纳其长女为嫔,拜前将军、并州大中正。

正始中,为光州刺史,有受纳响,为中尉王显所劾,终得雪免。

神龟中,除左将军、兗州刺史。

去州归京,多年沈滞。

所居在司空刘腾宅西,腾虽势倾朝野,初不候之。

腾既权重,吞并邻宅,增广旧居,唯琼终不肯与,以此久见屈抑。

琼女适范阳卢道亮,不听归其夫家。

女卒,哀恸无已,琼仍葬之别所,冢不即塞,常于圹内哭泣,久之乃掩,当时深怪之。

加以聋疾,每见道俗,乞丐无已,造次见之,令人笑愕。

道逢太保、广平王怀,据鞍抗礼,自言马瘦;怀即以诞马并乘具与之。

尝诣尚书令李崇,骑马至其黄阁,见崇子世哲,直问继伯在否。

崇趋出,琼乃下。

崇俭而好以纸帖衣领,琼哂而掣去之。

崇小子青肫尝盛服,宠势亦不足恨。

领军元叉使奴遗琼马,琼并留奴。

王诵闻之笑曰:‘东海之风,于兹坠矣。’

孝昌三年,除镇东将军、金紫光禄大夫、中书令。

时琼子遵业为黄门郎,故有此授。

卒,赠征北将军、中书监、并州刺史。

自慧龙入国,三世一身,至琼始有四子。

长子遵业,风仪清秀,涉历经史。

位著作佐郎,与司徒左长史崔鸿同撰起居注。

迁右军将军、兼散骑常侍,慰劳蠕蠕。

乃诣代京,采拾遗文,以补起居所阙。

与崔光、安丰王延明等参定服章。

及光为孝明讲《孝经》,遵业预讲,延业录义,并应诏作《释奠侍宴诗》。

时人语曰:‘英英济济,王家兄弟。’

转司徒左长史、黄门郎,监典仪注。

遵业有誉当时,与中书令陈郡袁翻、尚书琅邪王诵并领黄门郎,号曰三哲。

时政归门下,世谓侍中、黄门为小宰相。

而遵业从容恬素,若处丘园。

尝著穿角履,好事者多毁新履以学之。

以胡太后临朝,天下方乱,谋避地,自求徐州。

太后曰:‘王诵罢幽州始作黄门,卿何乃欲徐州也?更待一二年,当有好处分。’

遵业兄弟并交游时俊,乃为当时所美。

及尔硃荣入洛,兄弟在父丧中,以于庄帝有从姨兄弟之亲,相率奉迎,俱见害河阴。

议者惜其人才,而讥其躁竞。

赠并州刺史。

著《三晋记》十卷。

子松年,少知名,齐文襄临并州,辟为主簿。

累迁通直散骑常侍,副李纬使梁。

使还,历位尚书郎中。

魏收撰《魏书》成,松年有谤言。

文宣怒,禁止之,仍加杖罚。

岁余得免,除临漳令。

迁司马、别驾、本州大中正。

孝昭擢拜给事黄门侍郎。

帝每赐坐,与论政事,甚善之。

孝昭崩,松年驰驿至鄴都宣遗诏。

发言涕泗,迄于宣罢,容色无改,辞吐谐韵,宣讫号恸,自绝于地,百官莫不感恸。

还晋阳,兼侍中,护梓宫还鄴。

诸旧臣避形迹,无敢尽哀,唯松年哭必流涕,朝士咸恐。

武成虽忿松年恋旧情切,亦雅重之。

以本官加散骑常侍,食高邑县干。

参定律令,前后大狱多委焉。

兼御史中丞。

发晋阳之鄴,在道遇疾卒。

赠吏部尚书,并州刺史,谥曰平。

第二子劭最知名。

劭字君懋,少沈默,好读书。

仕齐,累迁太子舍人,待诏文林馆。

时祖孝征、魏收、阳休之等尝论古事,有所遗忘,讨阅不能得。

问劭,劭具论所出,取书验之,一无舛误。

自是大为时人所许,称其博物。

后迁中书舍人。

齐灭入周,不得调。

隋文帝受禅,授著作佐郎,以母忧去职。

在家著《齐书》,时制禁私撰史,为内史侍郎李元操所奏。

上怒,遣收其书,览而悦之。

于是起为员外散骑侍郎,修起居注。

劭以上古有钻燧改火之义,近代废绝,于是上表请变火曰:‘臣谨案《周官》:’四时变火,以救时疾。’明火不数变,时疾必兴。圣人作法,岂徒然也?在晋时,有人以洛阳火度江者,世世事之,相续不灭,火色变青。昔师旷食饭,云是劳薪所爨,晋平公使视之,果然车辋。今温酒及炙肉,用石炭、木炭火、竹火、草火、麻荄火,气味各不同。以此推之,新火旧火,理应有异。伏愿远遵先圣,于五时取五木以变火。用功甚少,救益方大。纵使百姓习久,未能顿同,尚食内厨及东宫诸王食厨,不可不依古法。’上从之。

劭又言上有龙颜戴干之表,指示群臣。

上大悦,赐物数百段,拜著作郎。

上表言符命曰:‘昔周保定二年,岁在壬午,五月五日,青州黄河变清,十里镜澈。齐氏以为己瑞,改元,年曰河清。是月,至尊以大兴公始作随州刺史。历年二十,隋果大兴。臣谨案《易·坤灵图》曰:’圣人受命,瑞必先见于河。’河者最浊,未能清也。窃以灵贶休祥,理无虚发;河清启圣,实属大隋。午为鹑火,以明火德;仲夏火王,亦明火德。月五日五,合天地数,既得受命之辰,允当先见之兆。’

开皇初,邵州人杨令悊近河得青石图一、紫石图一,皆隐起成文,有至尊名,下云‘八方天心’。

永州又得石图,剖为两段,有杨树之形,黄根青叶。

汝水得神龟,腹下有文曰‘天卜杨兴’。

安邑掘地得古铁板,文曰‘皇始天年,赍杨铁券,王兴’。

同州得石龟,文曰‘天子延千年,大吉’。

臣以前之三石,不异《龙图》。何以用石?石体久固,义与上名符合。

龟腹七字何以著龟?龟亦久固,兼是神灵之物。

孔子叹河不出图,洛不出书。今于大隋圣世,图书屡出。

建德六年,亳州大周村有龙斗,白者胜,黑者死。

大象元年夏,荧阳汴水北有龙斗。

初见白气属天,自东方历阳武而来。

及至,白龙也,长十许丈。

有黑龙乘云而至,云雨相薄,乍合乍离,自午至申,白龙升天,黑龙坠地。

谨案:龙,君象也。

前斗于亳州周村者,盖象至尊以龙斗之岁为亳州总管,遂代周有天下。

后斗于荧阳者,荧字三火,明火德之盛也。

白龙从东方来,历阳武者,盖象至尊将登帝位,从东第入自崇阳门也。

西北升天者,当乾位天门。

《坤灵图》曰:‘圣人杀龙,龙不可得而杀,皆感气也。’

又曰:‘泰,姓商名宫,黄色,长八尺,六十世。河龙以正月辰见,白龙与五黑龙斗,白龙陵,故泰人有命。’

谨案此言,皆为大隋而发也。

“圣人杀龙”者,前后龙死是也。

“姓商”者,皇家于五姓为商也。

“名宫”者,武元皇帝讳于五声为宫。

“黄色”者,隋色尚黄。

“长八尺”者,武元皇帝身长八尺。

“河龙以正月辰见”者,《泰》,正月卦,龙见之所于京师为辰地。

“白龙与黑龙斗”者,亳州、荧阳龙斗是也。

胜龙所以白者,杨姓纳音为商,至尊又辛酉岁生,位皆在西方,西方白色也。

死龙所以黑者,周色黑。

所以称五者,周闵、明、武、宣、靖凡五帝;越、陈、代、越、滕五王一时伏法,亦当五数。

“白龙陵”者,陵犹胜也。

郑玄说”陵”当为”除”,凡斗能去敌曰除。

臣以”泰人有命”者,泰之为言,通也,大也,明其人道通德大,有天命也。

“《乾凿度》曰:‘泰表戴干。’郑玄注云:‘表者,人形体之彰识也。干,盾也。泰人之表,戴干。’”

臣伏见至尊有戴干之表,益知泰人之表,不爽毫厘。

“《坤灵图》所云,字字皆验。纬书又称汉四百年,终如其言,则知六十世亦必然矣。”

昔宗周卜世三十,今则倍之。

“《稽览图》曰:‘太平时,阴阳和合,风雨会同,海内不偏。地有阻险,故风有迟疾。虽太平之政犹有不能均,惟平均乃不鸣条,故欲风于亳。’”

谨案此言,盖明至尊昔为陈留公世子,亳州总管,遂受天命,海内均同,不偏不党,以成太平之风化也。

在大统十六年,武元皇帝改封陈留公。

是时,齐国有秘记云:‘天王陈留入并州。’齐主高洋为是诛陈留王彭乐。

其后,武元皇帝果将兵入并州。

周武帝时,望气者云‘亳州有天子气’,于是杀亳州刺史纥豆陵恭。

至尊代为之。

又陈留老子祠有枯柏,世传云老子将度世,云:‘待枯柏生东南枝,回指,当有圣人出,吾道复行。’

至齐,枯柏从下生枝,东南上指,夜有三童子相与歌曰:‘老子庙前古枯树,东南枝如伞,圣主从此去。’

及至尊牧亳州,亲至祠树之下,自是柏枝回抱,其枯枝渐指西北,道教果行。

考校众事,太平主出于亳州陈留之地,皆如所言。

“《稽览图》又云:‘政道得,则阴物变为阳物。’郑玄注云:‘葱变为韭,亦是。’”

谨案自六年以来,远近山石多变为玉。

石为阴,玉为阳。

又左卫园中,葱皆变为韭。

上览之大悦,赐物五百段。

未几,劭复上书曰:

“《易·乾凿度》曰:‘《随》,上六,拘系之,乃从维之,王用享于西山。’《随》者,二月卦。阳德施行,蕃决难解,万物随阳而出。故上六欲九五拘系之,维持之,明被阳化而欲阴随从之也。’

“《易·稽览图》:‘《坤》六月,有子女任政,一年传为《复》。五月,贫之从东北来立,大起土邑;西北地动星坠,阳卫。《屯》十一月,神人从中山出,赵地动;北方三十日,千里马数至。’”

谨案:凡此《易纬》所言,皆是大隋符命。

“《随》者,二月之卦,明大隋以二月即皇帝位也。”

“阳德施行”者,明杨氏之德教施行于天下也。

“蕃决难解”者,明当时蕃鄣皆通决,险难皆解散也。

“万物随阳而出”者,明天地间万物尽随杨氏而出见也。

“上六欲九五拘系之”者,五为王,六为宗庙,明宗庙神灵欲命登九五之位,帝王拘人以礼,系人以义也。

“拘人以礼,系人以义”,此二旬,亦是《乾凿度》之言。

“维持之”者,明能以纲维持正天下也。

“被阳化而欲阴随从之”者,明诸阴类被服杨氏之风化,莫不随从。

阴,谓臣下也。

“王用享于西山”者,盖明至尊常以岁二月幸西山仁寿宫也。

凡四称”随”,三称”阳”,欲美随杨,丁宁之至也。

“《坤》六月”者,坤位在未,六月建未,言至尊以六月生也。

“有子女任政”者,言乐平公主是皇帝子女,而为周后,任理内政也。

“一年传为《复》”者,《复》是《坤》之一世卦,阳气初起,言周宣帝崩后一年,传位与杨氏也。

“五月,贫之从东北来立”,”贫之”当为”真人”,字之误也。言周宣帝以五月崩,真人革命,当在此时。

至尊谦让而逆天意,故逾年乃立。

昔为定州总管,在京师东北,本而言之,故曰”真人从东北来立”。

“大起土邑”者,大起,即大兴城邑也。

“西北地动星坠”者,盖天意去周授隋,故变动也。

“阳卫”者,言杨氏得天卫助也。

“《屯》,十一月,神人从中山出”者,此卦动而大亨作,故至尊以十一月被授亳州总管,将从中山而出也。

“赵地动”者,中山为赵地,以神人将去,故变动也。

“北方三十日”者,盖至尊从北方将往亳州之时,停留三十日也。

“千里马”者,盖至尊旧所乘騧骝马也。

“《屯》卦,震下坎上,震于马为作足,坎于马为美脊,是故騧马脊有肉鞍,行则先作弄四足也.”

“数至”者,言历数至也。

《河图·帝通纪》曰:“形瑞出,变矩衡。赤应随,叶灵皇。”

《河图·皇参持》曰:“皇辟出,承元讫。道无为,安率。被遂矩,戏作术。开皇色,握神日。投辅提,象不绝。立皇后,翼不格。道终始,德优劣。帝任政,河典出。叶辅嬉,烂可述。”

谨案:凡此《河图》所言,亦是大隋符命。

“形瑞出,变矩衡”者,矩,法也;衡,北斗星名,所谓璇玑玉衡者也。大隋受命,形兆之瑞始出,天象则为之变动。北斗主天之法度,故曰矩衡。《易纬》:“伏戏,矩衡神。”郑玄注,以为法玉衡之神。与此《河图》矩衡义同。

“赤应随”者,言赤帝降精,感应而生隋也。故隋以火德为赤帝天子。

“叶灵皇”者,叶,合也,言大隋德合上灵天皇大帝也。又年号开皇,与《灵宝经》之开皇年相合,故曰叶灵皇。

“皇辟出”者,皇,大也;辟,君也。大君出,盖谓至尊受命出为天子也。

“承元讫”者,言承周天元终讫之运也。

“道无为,安率”者,”安”下脱一字,言大道无为,安定,天下率从。

“被遂矩,戏作术”者,矩,法也,昔遂皇握机矩,伏戏作八卦之术,言大隋被服彼二皇之法术也。

“遂皇机矩”,语见《易纬。

“开皇色”者,言开皇年易服色也。

“握神日”者,言握持群神,明照如日也。又开皇以来日渐长,亦其义也。

“投辅提”者,言投授政事于辅佐,使之提挈也。

“象不绝”者,法象不废绝也。

“立皇后,翼不格”者,格,至也,言本立太子以为皇家后嗣,而其辅翼之人不能至于善也。

“道终始,德优劣”者,言前东宫道终而德劣,今皇太子道始而德优也。

“帝任政,河典出”者,言皇帝亲任政事,而邵州河滨得石图也。

“叶辅嬉,烂可述”者,叶,合也;嬉,兴也。言群臣合心辅佐,以兴政教,烂然可纪述也。

所以于《皇参持》、《帝通纪》二篇,大陈符命者,明皇道帝德尽在于隋也。

上大悦,以劭至诚,宠锡日隆。

时有人于黄凤泉浴,得二白石,颇有文理。遂附其文以为字,复言有诸物象,而上奏曰:

“其大玉有日月、星辰、八卦、五岳及二麟、双凤、青龙、硃雀、驺虞、玄武,各当其方位。

又有五行、十日、十二辰之各,凡二十七字。

又有‘天门、地户、人门、鬼门闭’九字。

又有却非及二鸟。其鸟皆人面,则《抱朴子》所谓千秋万岁者也。

其小玉亦有五岳、却非、虬、犀之象。

二玉俱有仙人玉女乘云控鹤之象。

别有异状诸神,不可尽识,盖是风伯、雨师、山精、海若之类。

又有天皇大帝、皇帝及四帝坐,钩陈、北斗、三公、天将军、土司空、老人、天仓、南河、北河、五星、二十八宿凡四十五官。

诸字本无行伍,皆往往偶对。

于大玉则有皇帝日名,并临南面,与日字正鼎足。

复有老人星,盖明南面象日,而长寿也。

皇后二字在西,上有月形,盖明象月也。

于次玉,则皇帝名与九千字次比,两杨字与万年字次比,隋与吉字正并,盖明长久吉庆也。

劭复回互其字,作诗二百八十篇奏之。

上以为诚,赐帛千匹。

劭于是采人间歌谣,引图书谶纬,依约符命,捃摭佛经,撰为《皇隋灵感志》合三十卷,奏之。

上令宣示天下。

劭集诸州朝集使,洗手焚香,闭目读之。

曲折其声,有如歌咏,经涉旬朔,遍而后罢。

上益喜,赏赐优洽。

及文献皇后崩,劭复上言:

“佛经说人应生天上及上品上生无量寿国之时,天佛放大光明,以香花妓乐来迎之。

如来以明星出时入涅盘。

伏惟大行皇后,圣德仁慈;福善祯符,备诸秘记,皆云是妙善菩萨。

臣谨案:八月二十二日,仁寿宫内再雨金银之花;二十三日,大宝殿后,夜有神光;二十四日卯时,永安宫北,有自然种种音乐,震满虚空。

至五更中,奄然如寐,便即升遐。

与经文所说,事皆符验。

臣又以愚意思之,皇后迁化不在仁寿大兴宫者,盖避至尊常居正处也。

在永安宫者,象京师永安门,平生所出入也。

后升遐后二日,苑内夜有钟声二百余处,此则生天之应,显然也。

上览之,且悲且喜。

时蜀王秀以罪废,上谓劭曰:

“嗟乎!吾有五子,三子不才。”

劭进曰:

“自古圣帝明王,皆不能移不肖之子。

黄帝二十五子,同姓者二,余各异德。

尧十子,舜九子,皆不肖。

夏有五观,周有三监。”

上然其言。

后上梦欲上高山而不能得,崔彭捧脚,李盛扶肘,乃得上。

因谓彭曰:

“死生当与尔俱。”

劭曰:

“此梦大吉。

上高山者,明高崇大安,永如山也。

彭犹彭祖,李犹李老,二人扶侍,实为长寿之征。”

上闻之,喜见容色。

其年,上崩,未几,崔彭亦卒。

炀帝嗣位,汉王谅作乱,帝不忍诛。

劭上书曰:

“臣闻黄帝灭炎,盖云母弟;周公诛管,信亦天伦;叔向戮叔鱼,仲尼谓之遗直;石蜡杀石厚,丘明以为大义。

此皆经籍明文,帝王常法。

今陛下置此逆贼,度越前圣。

谨案:贼谅毒被生灵者也。

古者同德则同姓,德不同则异姓,故黄帝有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有四人,唯青阳、夷鼓与黄帝同为姬姓。

谅既自绝,请改其氏。”

劭以此求媚,帝依违不从。

后迁秘书少监,卒于官。

劭在著作,将二十年,专典国史,撰《隋书》八十卷。

多录口敕。

又采迂怪不经之语,及委巷之言,以类相从,为其题目。

词义繁杂,无足称者。

遂使隋代文武名臣善恶之迹,堙灭无闻。

初撰《齐志》为编年体二十卷,复为《齐书》,纪传一百卷,及《平贼记》三卷,

或文词鄙野,或不轨不物,骇人视听,大为有识嗤鄙。

然其指摘经史谬误,为《读书记》三十卷,时人服其精博。

爰自志学,暨于暮齿。

笃好经史,遗略世事。

用思既专,性颇恍忽,每至对食,闭目凝思,盘中之肉,辄为仆从所啖。

劭弗之觉,唯责肉少,数罚厨人。

厨人以情白劭,劭依前闭目,伺而获之。

厨人方免笞辱。

其专固如此。

遵业弟广业,性沈雅,涉历书传,位太尉祭酒,迁属。

卒于太中大夫,赠徐州刺史。

子乂,有仪望,以干用见称,卒于南钜鹿太守。

广业弟延业,博学多闻,颇有才藻,位中书郎。

河阴之役,遂亡骸骨。

乂无子,赠齐州刺史。

延业弟季和,位书侍御史、并州大中正,赠华州刺史。

郑羲,字幼麟,荥阳开封人,魏将作大匠浑之八世孙也。

曾祖豁,慕容垂太常卿。

父晔,不仕。

娶长乐潘氏,生六子,粗有志气,而羲第六,文学为优。

弱冠举秀才,尚书李孝伯以女妻之。

文成末,拜中书博士。

天安初,宋司州刺史常珍奇据汝南来降,献文诏殿中尚书元石为都将赴之,遣羲参石军事。

到上蔡,珍奇率文武三百人来迎。

既相见,议欲顿军汝北,未即入城。

羲谓石曰:机事尚速,今珍奇虽来,意未可量。

不如直入其城,夺其管籥,据有府库。

虽出珍奇非意,要以全制为胜。

石从羲言,遂策马径入其城。

城中尚有珍奇亲兵数百人,在珍奇宅内。

石既克城,意益憍怠,置酒嬉戏,无警防之虞。

羲劝严兵设备,以待非常。

其夜,珍奇果使人烧府,欲因救火作难,以石有备,乃止。

明旦,羲赍白武幡安慰郭邑,众心乃定。

明年,又引军东讨汝阴。

宋汝阴太守张超城守不下,石攻之不克,议欲还军长社,待秋击之。

羲曰:今超驱市人,命不延月,宜安心守之。

超食已尽,不降当走。

而欲弃还长社,超必修城深堑,多积薪谷,将来恐难图矣。

石不纳,遂旋师长社。

至冬,复往攻超,超果设备,无功而还。

历年,超死,杨文长代戍,食尽城溃,乃克之,竟如羲策。

淮北平,迁中书侍郎。

延兴初,阳武人田智度年十五,妖惑动众,扰乱京索。

以羲河南人望,为州郡所信,遣乘传慰喻。

羲到,宣示祸福,众皆散,智度寻见禽斩。

以功赐爵泰昌男。

孝文初,兼员外散骑常侍、宁朔将军、阳武子,使于宋。

中山王睿宠幸当世,并置王官,羲为其傅。

是后历年不转,资产亦乏,因请假归,遂盘桓不返。

及李冲贵宠,与羲昏姻,乃就家征为中书令。

文明太后为父燕宣王立庙于长安,初成,以羲兼太常卿,假荥阳侯,具官属,诣长安拜庙,建碑于庙门。

还,以使功,仍赐侯爵。

出为西兗州刺史,假南阳公。

羲多所受纳,政以贿成。

性又啬吝,人有礼饷者,不与杯酒脔肉,而西门受羊酒,东门沽卖之。

以李冲之亲,法官不之纠也。

酸枣令郑伯孙、鄄城令董腾、别驾贾怀德、中从事申灵度并在任廉贞,勤恤百姓,羲皆申表称荐,时论多之。

文明太后为孝文纳其女为嫔,征为秘书监。

太和十六年卒,尚书奏谥曰宣。

诏曰:盖棺定谥,先典成式;激扬清浊,政道明范。

羲虽宿有文业,而政阙廉清。

尚书何乃情遗至公,愆违明典?

依谥法,博闻多见曰文,不勤成名曰灵,可赠以本官,加谥文灵。

长子懿,字景伯,涉历经史。

位太子中庶子,袭爵荥阳伯。

懿闲雅有政事才,为孝文所器遇,拜长兼给事黄门侍郎、司徒左长史。

宣武初,以从弟思和同咸阳王禧逆,与弟通直常侍道昭俱坐缌亲出禁。

拜太常少卿,出为齐州刺史。

懿好劝课,善断决,虽不清洁,义然后取,百姓犹思之。

卒,赠兗州刺史,谥曰穆。

子恭业袭爵,武定三年,坐与房子远谋害齐神武,伏诛。

懿弟道昭,字僖伯,少好学,综览群言。

兼中书侍郎,从征沔北。

孝文飨侍臣于县瓠方丈竹堂,道昭与兄懿俱侍坐。

乐作酒酣,孝文歌曰:白日光天兮无不曜,江左一隅独未照。

彭城王勰续曰:愿从圣明兮登衡、会,万国驰诚混日外。

郑懿歌曰:云雷大振兮天门辟,率土来宾一正历。

邢峦歌曰:舜舞干戚兮天下归,文德远被莫不思。

道昭歌曰:皇风一鼓兮九地匝,戴日依天清六合。

孝文又歌曰:遵彼汝坟兮昔化贞,未若今日道风明。

宋弁歌曰:文王政教兮晖江召,宁如大化光四表。

孝文谓道昭曰:自比迁豫虽猥,与诸才俊不废咏缀,未若今日。

遂命邢峦总集叙记。

当尔之年,卿频丁艰私,每眷文席,常用慨然。

寻正除中书郎,累迁国子祭酒。

广平王怀为司州牧,以道昭与宗正卿元匡为州都督。

道昭上表曰:臣闻唐、虞启运,以文德为本;殷、周创业,以道艺为先。

然则礼乐者,为国之基,不可斯须废也。

伏惟大魏,定鼎伊、瀍,惟新宝历。

九服感至德之和,四垠怀击壤之庆。

而蠢尔闽吴,阻化江湫;先帝爰震武怒,戎车不息。

而停銮驻跸,留心典坟。

命故御史中尉臣李彪,与吏部尚书任城王臣澄等,妙选英儒,以崇学校。

澄等依旨,置四门博士四十人。

其国子博士、太学博士及国子助教,宿已简置。

伏寻先旨,意在速就;但军国多事,未遑营立。

自尔迄今,垂将一纪,学官雕落,四术寝废。

遂使硕儒耆德,卷经而不谈;俗学后生,遗本而逐末。

进竞之风,实由于此矣。

伏惟陛下,钦明文思,玄鉴洞远,垂心经素。

优柔坟籍,屡发中旨,敦营学馆,房宇既修,生徒未立。

臣往年删定律令,谬预议筵。

谨依准前修,寻访旧事,参定学令,事讫封呈。

请早敕施行,使选授有依,生徒可准。

诏褒美之,而尚未允遂。

道昭又表曰:臣自往年以来,频请学令,并置生员,前后累上,未蒙一报。

当以臣识浅滥官,无能有所感悟者也。

馆宇既修,生房粗构,博士见员,足可讲习。

虽新令未班,请依旧权置国子学生,渐开训业,使播教有章,儒风不坠。

至若孔庙既成,释奠告始,揖让之容,请俟令出。

不报。

迁秘书监,荥阳邑中正,出历光、青二州刺史,复入为秘书监。

卒,谥曰文恭。

道昭好为诗赋,凡数十篇。

其在二州,政务宽厚,不任威刑,为吏人所爱。

子严祖,颇有风仪,粗观文史,轻躁薄行,不修士业。

孝武时,御史中尉綦俊劾严祖与宋氏从姊奸通,人士咸耻言之,而严祖聊无愧色。

孝静初,除骠骑将军、左光禄大夫、鸿胪卿,出为北豫州刺史,还除鸿胪卿。

卒,赠司空公。

庶子仲礼,少轻险,有膂力。

齐神武嬖宠其姊火车,以亲戚被昵,擢为帐内都督。

掌神武弓矢,出入随从。

与任胄俱好酒,不忧公事,神武责之。

胄惧,潜通西魏,为人纠告,惧,遂谋逆。

事发,火车欲乞哀,神武避不见。

赖武明皇后及文襄争为言,故仲礼死而不及其家。

严祖更无子,弟敬祖以子绍元嗣。

绍元小字安都,位太尉谘议、赵郡太守,卒。

子子翻,字灵雀。

少有器识,学涉,好文章。

齐武平末,位司徒记室参军。

寻遇齐亡,历周、隋,遂不仕,隐居荥阳三窟山。

傲诞不自羁束,或有所之造,乘驴衣鞯,破弊而往。

远近钦其高名,皆谓有异状,观者如堵。

及见,形乃短陋,不副所闻。

然风神俊发,无贵贱并敬服之。

纳言杨素闻其名,因使过荥阳,迎与相见,言谈弥日,深加礼重。

及归,言之朝廷,累征不至。

终于家。

子翻二弟子腾、天寿,俱仕隋。

子腾位蒋州司马,天寿开府参军,并以雅素称。

严祖弟敬祖,起家著作郎。

郑俨之败也,为乡人所害。

子元礼,字文规。

少好学,爱文藻,有名望。

齐文襄引为馆客,历兼中书舍人、南主客郎中、太尉谘议参军、长广乐陵二郡守,待诏文林馆,太子中舍人。

崔昂后妻,元礼姊也,魏收又昂之妹夫。

昂尝持元礼数篇诗示卢思道,乃曰:‘看元礼比来诗咏,亦曾不减魏收。’

思道答云:‘未觉元礼贤于魏收,且知妹夫疏于妇弟。’

元礼,大象中卒于始州别驾。

敬祖弟述祖,字恭文。

少聪敏,好属文,有风检,为先达所称誉。

历位司徒左长史、尚书、侍中、太常卿、丞相右长史。

齐天保中,历太子少保、左光禄大夫、仪同三司、兗州刺史。

时穆子容为巡省使,叹曰:‘古人有言,闻伯夷之风,贪夫廉,懦夫有立志,今于郑兗州见之矣。’

迁光州刺史。

初,述祖父为兗州,于郑城南小山起斋亭,刻石为记。

述祖时年九岁。

及为刺史,往寻旧迹,得一破石,有铭云:‘中岳先生郑道昭之白云堂。’

述祖对之呜咽,悲动群寮。

有人入市盗布,其父怒曰:‘何负吾君?’执之以归首。

述祖特原之,自是境内无盗。

百姓歌曰:‘大郑公,小郑公,相去五十载,风教犹尚同。’

述祖能鼓琴,自造《龙吟十弄》,云尝梦人弹琴,寤而写得。

当时以为绝妙。

所在好为山池,松竹交植,盛肴馔以待宾客,将迎不倦。

少时在乡,单马出行,忽有骑者数百,见述祖皆下马,曰‘公在此’,行列而拜。

述祖顾问从人,皆不见,心甚异之。

未几被徵,终历显位。

及病笃,乃自言之。

且曰:‘吾老矣,一生富贵足矣,以清白之名遗子孙,死无所恨。’

前后行瀛、殷、冀、沧、赵、定六州事,正除怀、兗、光三州刺史,又重行殷、怀、赵三州刺史,所在皆有惠政。

天统元年卒,年八十一,赠开府、中书监、北豫州刺史,谥曰平简公。

述祖女为赵郡王睿妃,述祖常坐受王拜,命坐,王乃坐。

妃薨后,王更娶郑道廕女,王坐受道廕拜。

王命坐,乃敢坐。

王谓道廕曰:‘郑尚书风德如此,又贵重宿旧,君不得并之。’

述祖子元德,多艺术,官琅邪太守。

述祖弟遵祖,秘书郎,赠光州刺史。

遵祖弟顺祖,卒于太常丞。

自灵太后豫政,淫风稍行;及元叉擅权,公为奸秽,自此素族名家,遂多乱杂。

法官不加纠正,婚宦无贬,于时有识,咸以叹息矣。

羲长兄白驎,次小白,次洞林,次叔夜,次连山,并恃豪门,多行无礼,乡党之内,疾之若仇。

小白位中书博士。

子胤伯,有当世器干,孝文纳其女为嫔,位东徐州刺史,卒于鸿胪少卿,谥曰简。

子希俊,未官而卒。

子道育,武定中,开封太守。

希俊弟幼儒,好学修谨,丞相、高阳王雍以女妻之。

位司州别驾,有当官称。

卒,赠散骑常侍、兗州刺史,谥曰肃。

幼儒亡后,妻淫荡凶悖,肆行无礼。

幼儒时望甚优,其从兄伯猷每谓所亲曰:

“从弟人才,足为令德,不幸得如此妇。今死复重死,可为悲叹。”

幼儒子敬道、敬德,俱仕西魏。

敬道并巴、开、新三州刺史。

敬道子正则仕周,复州刺史。

胤伯弟平城,广陵王羽纳其女为妃,位东平原太守。

性猜狂使酒,为政贪残。

卒,赠南青州刺史。

长子伯猷,博学有文才,早知名。

举司州秀才,历太学博士,领殿中御史。

与当时名胜,咸申游款。

明帝释奠,诏伯猷录义。

后为尚书外兵郎中,典起居注,以军功赐爵阳武子。

节闵帝初,以舅氏超授征东将军、金紫光禄大夫,领国子祭酒。

转护军将军,赐爵武城子。

元象初,以本官兼散骑常侍使梁。

前后使人,梁武令其侯王于马射之日宴对申礼。

伯猷之行,梁武令其领军将军臧盾与之接。

议者以此贬之。

使还,除南青州刺史。

在官贪婪,妻安丰王元延明女,专为聚敛,货贿公行,润及亲戚。

户口逃散,邑落空虚。

乃诬陷良善,云欲反叛,籍其资财,尽以入己,诛其丈夫,妇女配没。

百姓冤苦,声闻四方。

为御史纠劾,死罪数十条。

遇赦免,因以顿废。

齐文襄作相,每诫厉朝士,常以伯猷及崔叔仁为喻。

武定七年,除太常卿。

卒,赠骠骑大将军、中书监、兗州刺史。

子蕴,太子舍人、阳夏太守。

伯猷弟仲衡,武定中,仪同开府中郎。

仲衡弟辑之,司徒谘议。

齐大宁中,以军功赐爵成皋男,位金紫光禄大夫,东济北太守、肥城戍主。

卒,赠度支尚书、北豫州刺史。

辑之弟怀孝,司徒谘议。

齐大宁中,仁州刺史。

洞林子敬叔,荥阳邑中正、濮阳太守,坐贪秽除名。

子籍,字承宗,徐州平东府长史。

籍弟琼,字祖珍,有强干称,位范阳太守,颇有声,卒。

孝昌中,弟俨宠要,重赠青州刺史。

琼兄弟雍睦,其诸娣姒亦咸相亲爱,闺门之内,有无相通,为时人所称美。

子道邕。

道邕字孝穆。

幼谨厚,以清约自居,年未弱冠,涉历经史。

父叔四人并早殁,昆服季之中,道邕居长,抚训诸弟,有如同生,闺庭之中,怡怡如也。

魏孝昌初,解褐太尉行参军,累以战功进至左光禄大夫、太师咸阳王长史。

及孝武西迁,从入关,除司徒左长史,领临洮王友,赐爵永宁县侯。

大统中,行岐州刺史,在任未几,有能名。

王罴时为雍州刺史,钦其善政,贻书盛相称述。

先是,所部百姓,久遭离乱,逃散殆尽。

道邕下车之日,户止三千,留情绥抚,远近咸至,数年之内,有四万家。

岁考绩为天下最,周文帝赐书叹美之。

征拜京兆尹。

及梁岳阳王萧察称蕃,乃假道邕散骑常侍,持节拜察为梁王。

使还,称旨,进仪同三司,加散骑常侍。

时周文东讨,除大丞相府右长史,封金乡县男。

军次潼关,命道邕与左长史孙俭、司马杨宽、尚书苏亮、谘议刘孟良等分掌众务。

仍令道邕引接关东归附人士,并品藻才行而任用之,抚纳铨叙,咸得其宜。

后拜中书令,赐姓宇文氏,寻以疾免。

周孝闵帝践阼,加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进爵为子。

历御伯中大夫、御正、宜、华、虞、陕四州刺史。

频历数州,皆有政绩。

入为少司空,卒。

赠本官,加郑、梁、北豫三州刺史,谥曰贞。

子诩嗣,历位纳言,为聘陈使。

后至开府仪同大将军、邵州刺史。

诩弟译于隋文帝有翊赞功,开皇初,又追赠道邕大将军、徐兗等六州刺史,改谥曰文。

译字正义。

幼聪敏,涉猎群书,工骑射,尤善音乐,有名于世。

译从祖文宽,尚周文帝元后妹魏平阳公主,无子,周文命译后之。

由是译少为周文所亲,恆令与诸子游集。

年十余岁,尝诣府司录李长宗。

长宗于众中戏之,译敛容谓曰:

“明公位望不轻,瞻仰斯属,辄相玩狎,无乃丧德也。”

长宗甚异之。

文宽后诞二子,译复归本生。

周明帝时,诏令事辅城公,是为武帝。

及帝即位,为左侍上士,与仪同刘昉,恆侍帝侧。

译时丧妻,帝令译尚梁安固公主。

及帝亲总万机,以为御正下大夫,颇被顾遇。

东宫建,转太子宫尹下大夫,特被太子亲待。

时太子多失德,内史中大夫乌丸轨每劝帝废太子立秦王,由是太子恆不自安。

建德二年,为聘齐使副。

后诏太子西征吐谷浑,太子阴谓译曰:

“秦王,上爱子也;乌丸轨,上信臣也,今吾此行,得无扶苏之事乎?”

译曰:

“愿殿下勉著仁孝,无失子道而已。”

太子然之。

既破贼,译以功最,赐爵开国子。

后坐亵狎皇太子,乌丸轨、宇文孝伯等以闻。

帝大怒,除译名。

宫臣亲幸者咸被谴。

太子复召译,戏狎如初。

因曰:

“殿下何时可得据天下?”

太子悦而益昵之。

例复官,仍拜吏部下大夫。

及武帝崩,宣帝嗣位,超拜开府仪同大将军、内史中大夫,封归昌县公。

既以恩旧,任遇甚重,委以朝政。

迁内史上大夫,进封沛国公。

上大夫之官,自译始也。

以其子善愿为归昌公,元琮为永安县男。

又监国史。

译颇专权,时帝幸东京,译擅取官材,自营私第,坐除名。

刘昉数言于帝,帝复召之,顾待如初,诏领内史事。

初,隋文帝与译有同学之旧,译又素知隋文相表有奇,倾心相结。

至是,隋文为宣帝所忌,情不自安,尝在永巷,私于译曰:‘久愿出籓,公所悉也,敢布心腹,少留意焉。’

译曰:‘以公德望,天下归心,欲求多福,岂敢忘也?谨即言之。’

时将遣译南征。

译曰:‘若定江东,自非懿戚重臣,无以镇抚。可令隋公行,且为寿阳总管,以督军事。’

帝从之,乃下诏,以隋文为扬州总管,译发兵俱会寿阳以代陈。

行有日矣,帝不悆,译遂与御正下大夫刘昉谋,引隋文入受顾托。

既而译宣诏,文武百官,皆受隋文节度。

时御正中大夫颜之仪与宦者谋,引大将军宇文仲辅政。

仲已至御坐,译知之,遽率开府杨惠及刘昉、皇甫绩、柳裘俱入。

仲与之仪见译等,愕然,逡巡欲出。

隋文因执之。

于是矫诏,复以译为内史上大夫。

明日,隋文为丞相,拜译柱国、府长史,行内史上大夫事。

及隋文为大冢宰,总百揆,以译兼领天官都府司会,总六府事。

出入卧内,言无不从,赏赐玉帛,不可胜计,每出入以甲士从。

拜其子元璹为仪同。

时尉迟迥、王谦、司马消难等作乱,隋文逾加亲礼,进上柱国,恕以十死。

译性轻险,不亲职务,而赃货狼籍。

隋文阴疏之,然以其有定册功,不忍废放,阴敕官属不得白事于译。

译犹坐事,无所关预,惧,顿首求解职。

隋文宽喻之,接以恩礼。

及帝受禅,译以上柱国归第。

赏赐丰厚,进子元璹成皋郡公,元珣永安男,追赠其父及亡兄二人并为刺史。

译自以被疏,阴呼道士章醮,以祈福助。

其婢奏译厌蛊左道。

帝谓译曰:‘我不负公,此何意也?’

译无以对。

译又与母别居,为宪司所劾,由是除名。

下诏云:‘译嘉谋良策,寂尔无闻;鬻狱卖官,沸腾盈耳。若留之于世,在人为不道之臣;戮之于朝,入地为不孝之鬼。有累幽显,无以置之。宜赐以《孝经》,令其熟读,仍遣与母共居。’

未几,诏译参撰律令。

复授开府、隆州刺史。

请还疗疾,有诏徵之,见于醴泉宫,赐宴甚欢。

因谓译曰:‘贬退已久,情相矜愍。’

于是顾谓侍臣曰:‘郑译与朕同生共死,间关危难,兴言念此,何日忘之。’

译因奉觞上寿。

帝令内史李德林立作诏书,复爵沛国公,位上柱国。

高颎戏谓译曰:‘笔干。’

答曰:‘出为方岳,杖策言归,不得一钱,何以润笔!’

上大笑。

未几,诏译参议乐事。

译以周代七声废缺,自大隋受命,礼乐宜新。

更修七始之义,名曰《乐府声调》,凡八篇,奏之。

帝嘉美焉。

俄拜岐州刺史。

岁余,复奉诏定乐于太常。

帝劳译曰:‘律、令,则公定之;音乐,则公正之。礼、乐、律、令,公居其三,良足美也。’

寻还岐州。

开皇十一年卒,年五十二,谥曰达。

子元璹嗣。

炀帝初立,五等悉除,以译佐命元功,诏追改封译莘公,以元璹袭。

元璹历位右光禄大夫、右卫将军。

大业末,为文城太守,以城归国。

琼弟俨。

俨字季然,容貌壮丽。

初为司徒胡国珍行参军,因为灵太后所幸,时人未知之。

后太后废,萧宝夤西征,以俨为友。

及太后反政,俨请使还朝,复见宠待。

拜谏议大夫、中书舍人,领尚食典御,昼夜禁中,宠爱尤甚。

俨每休沐,太后常遣阉童随侍,俨见其妻,唯得言家事而已。

与徐纥俱为舍人,俨以纥有智数,仗为谋主。

纥以俨宠幸既盛,倾身承接。

共相表里,势倾内外。

城阳王徽亦与之合,当时政令,归于俨等。

迁散骑常侍、车骑将军,舍人、常侍如故。

明帝崩,事出仓卒,天下咸言俨计。

尔硃荣举兵向洛阳,以俨、纥为辞。

荣逼京师,俨走归乡里。

俨从兄仲明欲据郡起众,寻为其部下所杀,与仲明俱传首洛阳。

子文宽从武帝入关西。

敬叔弟子恭,燕郡太守。

孝昌中,因俨势,除卫尉少卿,迁卫将军、左光禄大夫。

卒后,赠尚书右仆射,谥曰贞。

叔夜子伯夏,位东莱太守。

卒,赠青州刺史。

伯夏弟谨,字仲恭,琅邪太守。

连山性严暴,挝挞僮仆,酷过人理。

父子一时为奴所害,断首投马槽下,乘马北逃。

其第二子思明,骁勇善骑射,被发率村义驰追之。

及河,奴乘马投水。

思明止将从,自射之,一发而中,落马堕流,禽至家,脔杀之。

思明,弟思和,并以武力自效。

思明位直阁将军,坐弟思和同元禧逆,徙边。

会赦,免。

卒后,赠济州刺史。

子先护,少有武干。

庄帝居籓也,先护得自结托。

及尔硃荣称兵向洛,灵太后令先护与郑季明等守河梁。

先护闻庄帝即位于河北,遂开门纳荣。

以功封平昌县侯,广州刺史。

元颢入洛,庄帝北巡,先护据州起义兵,不受命。

庄帝还京,进爵郡公。

历东雍、豫二州刺史,兼尚书右仆射。

及尔硃荣死,徐州刺史尔硃仲远拥兵向洛。

诏先护与都督贺拔胜、行台杨昱同讨之。

闻京师不守,先护部众逃散,因奔梁。

寻归,为仲远所害。

孝武初,赠使持节、都督、四州刺史。

子伟。

伟字子直,少倜傥有大志,每以功名自许,善骑射,胆力过人。

尔硃氏灭后,自梁归魏。

及武帝西迁,伟亦归乡里,不求仕进。

大统三年,河内公独孤信既复洛阳,伟乃与宗人荣业,纠合州里举兵于陈留,信宿间,众有万人。

遂拔梁州,禽东魏刺史鹿永及镇城守将令狐德,并获陈留郡守赵季和。

乃率众西附。

因是,梁、陈间相次降款。

伟弛入关西,周文帝与语,叹美之,拜北徐州刺史,封武阳县伯。

从战河桥及解玉壁围,伟常先锋陷阵。

侯景归款,周文命伟率所部应接。

及景叛,伟亦全军而还。

除荥阳郡守,进爵襄城郡公,侍中、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魏恭帝二年,进位大将军、江陵防主、都督十五州诸军事。

伟性粗犷,不遵法度,睚眦之间,便行杀戮。

朝廷以其有立义之效,每优容之。

及在江陵,乃专戮副防主杞宾王,坐除名。

保定元年,诏复官爵。

天和六年,为华州刺史。

伟前后莅职,皆以威猛为政,吏人莫敢犯禁,盗贼亦为之休止。

虽非仁政,然颇以此见称。

卒于州,赠本官,加少傅、都督、司州刺史,谥曰肃。

伟性吃,少时尝逐鹿于野。

失之,遇牧竖,问焉。

牧竖答之,其言亦吃。

伟怒,谓其效己,遂射杀之。

其忍暴如此。

子大士嗣。

述祖族子雏,有识尚,操行清整,仕至胶州刺史。

初,齐文宣为皇太子纳其女为良娣,雏时为尚书郎,赵郡李祖升兄弟微相敬惮。

杨愔奏授雏赵郡太守,祖升兄弟具服至雏门,投刺拜谒。

文宣闻之喜,笑曰:‘足得杀李家儿矣。’

论曰:王慧龙拔难自归,间关夷险,抚人督众,见惮严敌。

世珍实有令子,克播家声。

松年之送终恋旧,有古人风矣。

劭爰自幼童,讫于白首;好学不倦,究极群书,晋绅洽闻之士,无不推其博物。

雅好著述,久在史官,既撰《齐书》,兼修隋典。

好诡怪之说,尚委曲之谈;文词鄙秽,体统烦杂,直愧南、董,才无迁、固,徒烦翰墨,不足观采。

经营符瑞,杂以妖讹。

为河朔清流而乾没荣利,得不以道而颓其家声。

惜矣!

郑羲机识明悟,为时所许。

懿兄弟风尚,俱有可观,故能并当荣遇,共济其美。

述祖德业,足嗣家声。

严祖、仲礼,大亏门素。

幼儒令问促年。

伯猷以贿败德。

道邕抚宁离散,仁惠克举。

译实受顾托,适足为败。

及帝行明德,义非简在;盐梅之寄,固不攸归。

言追昔款,内怀觖望,耻居吴、耿之末,羞与绛、灌为伍。

事君尽礼,既阙于夙心;不爱其亲,遽彰于物议。

格之名教,君子所深尤也。

俨名编《恩倖》,取辱前载。

伟翻然豹变,盖知机之士乎。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北史-列传-卷二十三-译文

王慧龙的玄孙王松年,五世孙王劭,郑羲的孙子郑述祖,郑述祖的曾孙郑道邕,郑道邕的儿子郑译,译的叔祖郑俨,郑俨的族孙郑伟。

王慧龙是太原晋阳人,是晋朝尚书仆射王愉的孙子,散骑常侍郎王缉的儿子。他从小聪明伶俐,王愉认为他是所有孙子中的龙,所以给他取了这个名字。最初,宋武帝刘裕还没有得志的时候,王愉没有给他行礼,等到刘裕得志后,王愉全家都被杀。王慧龙当时十四岁,被沙门僧彬藏匿,并因此带着他过江。渡江时,渡口的人看到他行色匆匆,怀疑他是王家的子孙。僧彬称他是来受业的,才得以免于难。渡过江后,王慧龙就西上江陵,依靠他的叔祖王忱的旧吏荆州前中从事习辟强。

当时荆州刺史魏咏之去世,习辟强与江陵令罗修、前别驾刘期公、当地人王腾等人密谋起兵,推举王慧龙为盟主,约定日期袭击州城。但宋武帝刘裕听说魏咏之去世,也担心江陵有变,派遣他的弟弟刘道规去荆州,众人最终没有行动。罗修等人又将王慧龙和僧彬带到北方的襄阳。

晋朝雍州刺史鲁宗之资助王慧龙,送他过江,于是他投奔了姚兴。王慧龙自称也是如此。

姚泓被灭后,王慧龙回到魏国。魏明元帝接见了他,王慧龙请求为南征效力。谈话结束时,他低头流泪,皇帝因此感动。皇帝对他说:“我正要统一天下,席卷吴会,你如此忠诚,难道不能共同助力吗?”但也没有真正使用他。

后来,王慧龙被任命为洛城镇将,镇守金墉。明元帝去世后,太武帝刚即位,大家都认为南方人不应该被委以军事重任,于是取消了之前的任命。

最初,崔浩的弟弟崔恬听说王慧龙是王氏子弟,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崔浩结婚后,见到王慧龙,说:“确实是个王家的儿子。”王氏家族世代都有鹰钩鼻,江东人称他们为‘鹰钩王’。王慧龙的鼻子逐渐变大,崔浩说:‘真是贵族的血脉!’他多次在众人面前称赞王慧龙的美德。司徒长孙嵩听说后不高兴,对太武帝说,因为他对南方人的羡慕有诽谤本国文化之意。太武帝大怒,召崔浩责问。崔浩摘下帽子道歉,得以释放。王慧龙因此没有被调任。

过了一段时间,他被任命为乐安王范傅的傅,兼任并州、荆州、扬州三州大中正。王慧龙上表,希望得到南方边境去效力,崔浩坚持他的请求,于是他被任命为南蛮校尉、安南大将军左长史。当宋荆州刺史谢晦在江陵起兵时,他引荐王慧龙作为支援。王慧龙率领司马灵寿等一万人,攻下思陵戍,进围项城。谢晦战败后,王慧龙就撤军。

后来,宋将王玄谟侵犯滑台,皇帝下诏任命王慧龙为楚兵将军,与安颉等一同讨伐。双方对峙五十多天,其他将领都认为敌军强大,没有人敢先动手,王慧龙布置奇兵大败敌军。太武帝赐给他宝剑、马匹、钱币和丝绸,任命他为龙骧将军,封为长社侯,任命他为荥阳太守,仍然兼任长史。在任期间十年,农业和军事都得到发展,声名远扬,招抚边远地区,归附者有一万多家,被称为善政。

此后,宋将到彦之、檀道济频繁在淮河、颍河一带侵扰,王慧龙奋力战斗,多次挫败他们的锋芒。到彦之给他的朋友萧斌写信说:‘鲁轨愚钝,马楚粗犷,在流亡者中,只有王慧龙和韩延之让人深感畏惧。没想到一个书生懦夫,竟让老子如此惊讶。’宋文帝刘义隆策划反间计,说王慧龙因为功高未得封赏,想要引敌军入边,于是抓捕了安南大将军司马楚之叛变。太武帝听说后说:‘这绝对不可能,这一定是齐人嫉妒乐毅。’于是赐给王慧龙一封亲笔信说:‘刘义隆像老虎一样害怕将军,想要暗中陷害你,我自己知道。这些流言蜚语,你不必放在心上。’刘义隆的计划没有成功,又派遣刺客吕玄伯购买王慧龙的首级,价值二百户男丁、一千匹丝绸。吕玄伯是来实施反间计的,私下里与人讨论。王慧龙怀疑他,派人搜查他的怀中是否有匕首。吕玄伯磕头请求处死。王慧龙说:‘各为其主,我不忍心伤害这个人。’左右的人都认为刘义隆有贼心,不杀吕玄伯,将来无法树立威信。王慧龙说:‘生死有命,他们又怎么能伤害我。而且我正以仁义为重,又何必担心刺客。’于是放过了他。当时的人佩服他的宽恕。

王慧龙自认为遭遇困难流离失所,常常忧心忡忡,于是写了《祭伍子胥文》来表达自己的心意。他生了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就断绝了房室生活,穿布衣吃素食,不参与吉事,一举一动都讲究礼节。太子少傅游雅在朝堂上对皇帝说:‘王慧龙是古代的遗德之人。’他撰写了《帝王制度》十八篇,号称《国典》。真君元年,他被任命为使持节、宁南将军、武牢镇都副将,但还没到任就去世了。临终前,他对功曹郑晔说:‘我是南方的流亡者,与朝廷没有旧交,承蒙圣朝特殊的恩宠,得以在边疆效力,发誓要鞭尸吴市,斩首江阴。没想到得了这个重病,心愿无法实现,不仅对不起国家,也对不起后土。生命的长短,还有什么可说的!我死后,请把我葬在河内州县东乡,按照古法安葬,不需要坟墓,只藏好头发和牙齿就可以了。希望我的灵魂如果有知,还能期待得到报答。’当时的规定,南方的流亡者,都葬在桑乾。郑晔等人上奏他的遗愿,皇帝下诏准许了。追赠他为安南将军、荆州刺史,谥号为穆侯。官吏和将士们在墓地上建了佛寺,画了王慧龙和僧彬的像来赞扬他们。吕玄伯感念王慧龙的全宥之恩,留在墓旁,终身不离去。

王慧龙的儿子王宝兴年幼丧父,非常孝顺母亲。尚书卢遐的妻子是崔浩的女儿。当初,王宝兴的母亲和卢遐的妻子都怀孕了,崔浩对她们说:‘你们将来生的孩子,都是我亲生的,可以指腹为婚。’等到结婚时,崔浩为他们撰写了礼仪,亲自监督,对宾客们说:‘这是王家的大礼,应该做得尽善尽美。’崔浩被杀后,卢遐的妻子成了王宝兴的继母,因为受到连累被官府没收。王宝兴也逃亡,不久得以出来。卢遐的妻子当时被官府赐予度斤镇高车滑骨,王宝兴卖掉所有财产,亲自出塞赎回妻子。他被任命为州中从事、别驾,推荐为秀才,但他都没有接受。他闭门不出,不参与人事。继承爵位封为长社侯、龙骧将军。去世后,他的儿子王琼继承爵位。

王琼字世珍,由孝文帝赐名。太和九年,担任典寺令六十年,从侯降为伯。皇帝纳他的长女为嫔妃,任命他为前将军、并州大中正。正始年间,担任光州刺史,因为接受贿赂,被中尉王显弹劾,最终得以昭雪。神龟年间,被任命为左将军、兗州刺史。离开兗州回到京城,多年沉寂。他居住在司空刘腾的宅邸西边,刘腾虽然权势熏天,但王琼从不巴结他。刘腾权重后,吞并了邻居的宅邸,扩建了自己的住所,只有王琼始终不肯出让,因此长期受到压制。

琼女嫁给了范阳的卢道亮,但琼女不听从丈夫的意愿,拒绝回到夫家。琼女去世后,悲痛欲绝,琼仍然将她葬在别处,坟墓没有立即填埋,琼经常在墓穴内哭泣,时间久了才掩埋,当时人们对这件事感到非常奇怪。加上琼有聋疾,每次见到道士和俗人,乞丐不断,突然见到他们,让人既笑又惊讶。道逢太保、广平王怀,琼骑马与他们相见,并自称马瘦;怀立即将自己的马和装备给了琼。琼曾经去拜访尚书令李崇,骑马到他的官署,见到李崇的儿子世哲,直接询问继伯是否在。李崇急忙出去,琼才下马。李崇虽然节俭,但喜欢用纸贴在衣领上,琼嘲笑并扯掉了它。李崇的小儿子青肫曾经盛装出席,但受到的宠爱和权势也不足为奇。领军元叉派奴仆给琼送马,琼留下了奴仆。王诵听说这件事后笑着说:“东海的风气,至此已经衰落了。”孝昌三年,琼被任命为镇东将军、金紫光禄大夫、中书令。当时琼的儿子遵业担任黄门郎,因此有了这个任命。遵业去世后,追赠征北将军、中书监、并州刺史。自从慧龙入国以来,三代只有一个人,直到琼才有四个儿子。

长子遵业,风度清秀,涉猎经史。担任著作佐郎,与司徒左长史崔鸿共同撰写起居注。升迁为右军将军、兼散骑常侍,慰劳蠕蠕。于是前往代京,采集遗文,以补充起居注的缺失。与崔光、安丰王延明等人共同制定服章。当崔光为孝明帝讲解《孝经》时,遵业参与了讲解,延业记录了义理,并应诏创作了《释奠侍宴诗》。当时的人说:“英俊济济,王家兄弟。”转任司徒左长史、黄门郎,监管典仪注。

遵业在当时享有盛誉,与中书令陈郡袁翻、尚书琅邪王诵一起担任黄门郎,被称为三哲。当时政事归门下省,世人称侍中、黄门为小宰相。而遵业从容恬淡,就像生活在山林中。曾经穿着角屐,好事者纷纷毁掉新履来效仿。因为胡太后临朝,天下大乱,遵业计划避难,自己请求去徐州。太后说:“王诵刚从幽州罢官担任黄门,你为何想要徐州?再等一两年,会有好地方分配给你。”遵业兄弟都结交当时的才俊,因此受到人们的赞美。等到尔朱荣进入洛阳,兄弟在父亲丧事中,因为与庄帝有从姨兄弟的关系,一起前往迎接,结果在河阴被杀害。议论者惋惜他们的人才,但批评他们急躁争斗。追赠并州刺史。著有《三晋记》十卷。

儿子松年,年轻时就很有名,齐文襄王在并州时,任命他为主簿。后来多次升迁,担任通直散骑常侍,作为李纬出使梁国的副使。出使回来后,历任尚书郎中。魏收撰写《魏书》完成后,松年有诽谤之言。文宣帝愤怒,禁止他,并加以杖罚。一年多后得以免罪,任命为临漳县令。升迁为司马、别驾、本州大中正。孝昭帝提拔他为给事黄门侍郎。皇帝每次赐坐,与他讨论政事,非常欣赏他。孝昭帝去世后,松年骑马驰往鄴都宣读遗诏。发言时泪流满面,直到宣读完毕,面容和神色都没有改变,言辞流畅,宣读完毕后号啕大哭,倒在地上,百官无不感到悲痛。回到晋阳后,兼任侍中,护送灵柩回到鄴都。其他旧臣都避免露面,不敢尽情哀悼,只有松年哭泣时总是流泪,朝臣们都感到恐惧。武成帝虽然对松年依恋旧情感到愤怒,但也非常尊重他。以本官加散骑常侍,食高邑县干。参与制定律令,前后大狱多委托给他。兼任御史中丞。从晋阳到鄴都,在路上遇到疾病去世。追赠吏部尚书,并州刺史,谥号平。第二子劭最为知名。

劭字君懋,年轻时就沉默寡言,喜欢读书。在齐朝做官,多次升迁至太子舍人,待诏文林馆。当时祖孝征、魏收、阳休之等人曾经讨论古事,有所遗忘,查阅不能找到。询问劭,劭详细论述了出处,取书验证,毫无差错。从此,他受到时人的赞誉,被称为博物学家。后来升迁为中书舍人。齐朝灭亡后进入周朝,未能得到调任。隋文帝受禅让后,任命他为著作佐郎,因母亲去世而离职。在家著写《齐书》,当时制度禁止私自撰写史书,被内史侍郎李元操告发。皇帝愤怒,派人收缴他的书,阅读后感到满意。于是起用他为员外散骑侍郎,负责修撰起居注。

劭认为古代有钻燧改火的含义,近代已经废弃,于是上表请求改变火法说:“我仔细查阅《周官》:‘四时变火,以救时疾。’明火不经常改变,时疾必定兴起。圣人制定法律,岂是徒然?在晋朝时,有人用洛阳的火度江,世人效仿,相续不断,火色变成青色。过去师旷吃饭时说这是用劳薪烧的,晋平公派人查看,果然是车辋。现在温酒和烤肉,使用石炭、木炭火、竹火、草火、麻荄火,气味各不相同。以此推论,新火和旧火,理论上应该有差异。我衷心希望远遵先圣,在五时取五木来改变火。所需功夫很少,但收益很大。即使百姓习惯已久,不能立刻改变,但宫廷内的厨房和东宫诸王的厨房,不可不依照古法。”皇帝同意了他的建议。劭又说皇帝有龙颜戴干之征兆,指示群臣。皇帝非常高兴,赐予他数百段布匹,任命他为著作郎。上表谈论符命说:

从前周保定二年,岁在壬午,五月五日,青州黄河变清,十里镜澈。齐朝认为这是吉祥之兆,改元,年号河清。这个月,皇帝以大兴公的身份开始担任随州刺史。历经二十多年,隋朝果然大兴。我仔细查阅《易经·坤灵图》说:‘圣人受命,瑞必先见于河。’河是最浑浊的,未能变清。我私下认为这些吉祥的征兆,理应不会是虚假的;河清是圣明的征兆,确实属于大隋。午为鹑火,象征着火德;仲夏火王,也象征着火德。月五日五,合天地之数,既然得到了受命的吉日,就应当先出现这样的征兆。

开皇初年,邵州人杨令悊在河边得到青石图一、紫石图一,都隐约呈现出文字,有皇帝的名字,下面写着‘八方天心’。永州又得到石图,剖成两段,有杨树的形象,黄根青叶。汝水得到神龟,腹下有文曰‘天卜杨兴’。安邑挖掘土地得到古铁板,文曰‘皇始天年,赍杨铁券,王兴’。同州得到石龟,文曰‘天子延千年,大吉’。我以前所得到的这三块石头,与《龙图》没有区别。为什么用石头?石头的质地坚固,意义与上面的名字相符合。龟腹上的七个字为什么刻在龟上?龟也是坚固的,并且是神灵之物。孔子感叹河不出图,洛不出书。现在在大隋圣世,图书屡次出现。建德六年,亳州大周村有龙斗,白色的胜,黑色的死。大象元年夏,荧阳汴水北有龙斗。最初看到白气属于天空,从东方历阳武而来。到达时,是白龙,长十多丈。有黑龙乘云而来,云雨相互接近,时而合时而离,从午时到申时,白龙升天,黑龙坠地。我仔细查阅:龙,是君主的象征。在亳州周村斗的龙,大概是象征皇帝在龙斗的那年担任亳州总管,于是取代周朝拥有天下。在荧阳斗的龙,荧字三火,表明火德的旺盛。白龙从东方来,经过历阳武,大概是象征皇帝将登帝位,从东宫进入崇阳门。西北升天,应当是乾位天门。

《坤灵图》说:‘圣人杀龙,龙是无法被杀死的,都是因为感应了天地之气。’又说:‘泰,姓商名宫,黄色,身高八尺,传承了六十世。河龙在正月出现,白龙与五条黑龙争斗,白龙胜利,所以泰人有天命。’仔细研究这些话,都是为大隋而说的。‘圣人杀龙’指的是前后出现的龙都死了。‘姓商’指的是皇家姓氏中属商。‘名宫’指的是武元皇帝的名字在五声中属于宫。‘黄色’指的是隋朝崇尚黄色。‘身高八尺’指的是武元皇帝身高八尺。‘河龙在正月出现’指的是《泰》卦在正月,龙出现的地点是京师的辰地。‘白龙与黑龙争斗’指的是亳州和荧阳的龙争斗。胜出的白龙之所以是白色的,因为杨姓的纳音属商,至尊又在辛酉年出生,位置都在西方,西方属白色。死去的黑龙之所以是黑色的,因为周朝的颜色是黑色。之所以称五,是因为周朝有五位皇帝:周闵、明、武、宣、靖;越、陈、代、越、滕五位王同时被处决,也是五个数字。‘白龙胜利’指的是胜利。郑玄解释‘胜利’应该是指‘除去’,凡是在争斗中能除去敌人叫做除去。我认为‘泰人有天命’指的是泰的意思是通,大,表明人道通达,德行伟大,拥有天命。

《乾凿度》说:‘泰表戴干。’郑玄注释说:‘表,指的是人的身体特征。干,盾牌。泰人的特征,就像戴了盾牌。’我观察到至尊有戴盾牌的特征,更加知道泰人的特征,丝毫不差。《坤灵图》所说,字字都应验了。纬书又称汉四百年,最终如预言所说,那么六十世也是必然的。以前宗周卜世三十代,现在则是两倍。

《稽览图》说:‘在太平时期,阴阳和合,风雨同步,海内没有偏颇。地有险阻,所以风有快有慢。即使太平时期的政治还不能完全均衡,只有均衡才能不发出鸣条的声音,所以希望风在亳州。’仔细研究这些话,大概是说明至尊以前是陈留公的世子,担任过亳州总管,于是接受天命,海内均衡,不偏不倚,形成了太平的风气。在大统十六年,武元皇帝改封陈留公。那时,齐国有秘记说:‘天王陈留入并州。’齐主高洋因此杀了陈留王彭乐。之后,武元皇帝果然带兵进入并州。周武帝时,望气者说‘亳州有天子气’,于是杀了亳州刺史纥豆陵恭。至尊代替了他。又陈留老子祠有一棵枯柏,传说中老子将去世时说:‘等枯柏生出东南枝,回转指向,将有圣人出现,我的道将再次流行。’到了齐朝,枯柏从下面长出枝条,东南向上指,夜晚有三个童子一起唱歌说:‘老子庙前的古枯树,东南枝像伞,圣主将从这里离去。’等到至尊治理亳州,亲自到祠树下面,从那时起柏枝回抱,枯枝逐渐指向西北,道教果然流行起来。考察众多事情,太平之主出自亳州陈留之地,都如预言所说。《稽览图》又说:‘政治道路得当,则阴物变为阳物。’郑玄注释说:‘葱变成韭菜,也是这样。’仔细研究自六年以来,远近的山石多变成玉石。石头属阴,玉石属阳。又左卫园中,葱都变成了韭菜。

皇上看了非常高兴,赐给了五百段布料。不久,劭再次上书说:‘《易经·乾凿度》说:“《随》,上六,拘系之,乃从维之,王用享于西山。” 《随》是二月卦。阳德施行,繁难解除,万物随阳而出。所以上六想要九五拘系它,维持它,表明被阳化而想要阴随从它。’ 《易经·稽览图》:“《坤》六月,有子女任政,一年传为《复》。五月,贫之从东北来立,大起土邑;西北地动星坠,阳卫。《屯》十一月,神人从中山出,赵地动;北方三十日,千里马数至。” 仔细研究:所有这些《易经》的预言,都是大隋的符命。《随》是二月卦,明显表示大隋在二月即位。《阳德施行》表明杨氏的德教在天下施行。《繁难解除》表明当时的障碍都通了,困难都解除了。《万物随阳而出》表明天地间的万物都随杨氏而出。《上六想要九五拘系之》表明宗庙的神灵想要命令登九五之位,帝王用礼来拘系人,用义来系人。“拘人以礼,系人以义”,这两句话也是《乾凿度》的话。“维持之”表明能够用纲常维持正天下。“被阳化而想要阴随从之”表明所有的阴类都被杨氏的风化所影响,都愿意随从。阴,指的是臣下。“王用享于西山”表明至尊每年二月都去西山仁寿宫。总共提到四次‘随’,三次‘阳’,都是为了美化随从杨氏,非常恳切。《坤》六月指的是坤位在未,六月建未,意味着至尊在六月出生。“有子女任政”指的是乐平公主是皇帝的女儿,成为周后,管理内政。“一年传为《复》”指的是《复》是坤的一世卦,阳气初起,意味着周宣帝死后一年,传位给了杨氏。“五月,贫之从东北来立”,“贫之”应该是“真人”,字写错了。意味着周宣帝在五月去世,真人革命,应该就在这个时候。至尊谦让而违背天意,所以过了一年才即位。以前是定州总管,在京师东北,从地理位置上来说,所以说是“真人从东北来立”。“大起土邑”指的是大兴土木建城。“西北地动星坠”指的是天意去周而授隋,所以有变动。“阳卫”指的是杨氏得到天的保护。“《屯》,十一月,神人从中山出”指的是这个卦动而大亨作,所以至尊在十一月被任命为亳州总管,将从中山而出。“赵地动”指的是中山是赵地,因为神人将要离去,所以有变动。“北方三十日”指的是至尊从北方前往亳州时停留了三十天。“千里马”指的是至尊以前骑过的马。 《屯》卦,震下坎上,震于马为作足,坎于马为美脊,所以马背上有肉鞍,行走时先摆动四足。“数至”指的是历数到了。

《河图·帝通纪》说:‘形态的祥瑞出现,变换了法度的平衡。赤帝相应地出现,叶灵皇随之而来。’《河图·皇参持》说:‘大君出现,继承了元始的终结。遵循大道无为,安定天下。被赋予法度,玩弄术数。开启皇家的色彩,掌握神明的日子。投授政事给辅佐,象征永不绝。立皇后,辅翼不能到达。道从始至终,德从优到劣。皇帝掌管政事,河图典籍出现。叶辅嬉,光辉可述。’

谨案:所有这些《河图》所言,也是大隋的符命。‘形态的祥瑞出现,变换了法度的平衡’中,矩,指的是法度;衡,指的是北斗星,也就是所说的璇玑玉衡。大隋接受天命,形态的祥瑞开始出现,天象也因此而变动。北斗星掌管天度的法度,所以称为矩衡。《易纬》中提到:‘伏羲,矩衡神。’郑玄注释认为是指法玉衡的神。这与《河图》中矩衡的含义相同。‘赤应随’指的是赤帝降下神精,感应而生隋。因此隋朝以火德为赤帝天子。‘叶灵皇’中的叶,意为合,指的是大隋的德行与上灵天皇大帝相合。又因为年号开皇,与《灵宝经》中的开皇年相合,所以称为叶灵皇。

‘皇辟出’中的皇,意为大;辟,意为君。大君出现,大概是指至高无上的天子接受天命成为天子。‘承元讫’指的是继承了周天元的终结之运。‘道无为,安率’中的‘安’字下脱一字,指的是大道无为,安定,天下人都跟随。‘被遂矩,戏作术’中的矩,指的是法度,过去遂皇掌握机矩,伏羲创造八卦之术,指的是大隋遵循这两位皇上的法术。‘遂皇机矩’这句话见于《易纬》。‘开皇色’指的是开皇年间的服饰色彩。‘握神日’指的是握持群神,明亮如同太阳。又因为开皇以来日子逐渐变长,也有这个含义。‘投辅提’指的是将政事委托给辅佐,让他们扶持。‘象不绝’指的是法象不会废止。‘立皇后,翼不格’中的格,意为至,指的是原本立太子作为皇家后嗣,但辅佐的人不能到达善的境界。‘道终始,德优劣’指的是前东宫之道终结而德行劣,现在皇太子之道开始而德行优。‘帝任政,河典出’指的是皇帝亲自处理政事,而邵州河滨得到了石图。‘叶辅嬉,烂可述’中的叶,意为合;嬉,意为兴。指的是群臣齐心协力辅佐,以兴起政教,光辉灿烂可以记载。

因此,在《皇参持》和《帝通纪》两篇中,详细陈述符命,是为了说明皇道帝德都体现在隋朝中。皇上非常高兴,因为邵至的诚意,对他的宠爱日益增加。

当时有人在黄凤泉沐浴,得到两块白石,上面有文字。于是按照文字写成字,又说有各种物象,于是上奏说:‘大玉上有日月、星辰、八卦、五岳以及二麒麟、双凤、青龙、朱雀、麋鹿、玄武,各自对应其方位。又有五行、十日、十二辰等,共有二十七个字。又有‘天门、地户、人门、鬼门闭’九个字。还有却非和两只鸟。这些鸟都是人面,就像《抱朴子》中所说的千秋万岁。小玉上也有五岳、却非、蛟、犀的图象。两块玉都有仙人玉女乘云驾鹤的图象。还有其他各种异样的神,无法全部识别,大概是风伯、雨师、山精、海若之类的神。又有天皇大帝、皇帝及四位帝王的坐像,天枢、北斗、三公、天将军、地司空、老人星、天仓、南河、北河、五星、二十八宿,共有四十五位官员。这些字原本没有行列,都是随意搭配的。在大玉上,有皇帝的日名,并面向南面,与日字形成三角。还有老人星,象征着面向南面像太阳,并且长寿。皇后二字在西边,上面有月亮的形状,象征着像月亮一样。在次玉上,皇帝的名号与九千字依次排列,两杨字与万年字依次排列,隋与吉字并排,象征着长久吉祥。

邵又变换这些字,作诗二百八十篇上奏。皇上认为他是诚实的,赐给他一千匹布。

邵于是采集人间的歌谣,引用图书谶纬,依照符命,搜集佛经,编撰成《皇隋灵感志》共三十卷,上奏皇上。皇上命令向天下宣示。邵召集各州的朝集使,洗手焚香,闭目阅读。声音曲折,就像歌咏,经过一旬一朔,读完后才停止。皇上更加高兴,赏赐更加丰厚。

等到文献皇后去世,邵又上奏说:‘佛经说人应该生到天上及上品上生无量寿国的时候,天佛会放大光明,用香花妓乐来迎接。如来在明星出现时进入涅槃。我怀着谦卑之心,认为已故皇后,圣德仁慈;福善的符命,都记载在秘记中,都说她是妙善菩萨。我仔细审查,八月二十二日,仁寿宫内再次下金银之花;二十三日,大宝殿后,夜晚有神光;二十四日卯时,永安宫北,有自然产生的各种音乐,震动整个虚空。到了五更中,皇后突然像入睡一样,便升天了。这与经文所说的事都相符合。我又以愚见思考,皇后升天不在仁寿大兴宫,大概是避免至尊常居正处。在永安宫,象征着京师永安门,平生所出入的地方。皇后升天后两天,园内夜晚有钟声二百余处,这是升天的征兆,非常明显。’皇上看了之后,又悲伤又高兴。当时蜀王秀因为犯罪被废,皇上对邵说:‘唉!我有五个儿子,其中三个不成才。’邵进言说:‘自古以来,圣帝明王都不能改变不成才的儿子。黄帝有二十五子,同姓的有两个,其余各不相同。尧有十个儿子,舜有九个儿子,都不成才。夏有五观,周有三监。’皇上认为他说得对。

后来皇上梦见想要上高山却做不到,崔彭扶着他的脚,李盛扶着他的胳膊,才上得去。于是对彭说:‘生死应当与你同在。’邵说:‘这个梦非常吉祥。上高山,意味着崇高、安定、长久如山。彭就像彭祖,李就像李老,两人扶持,实在是长寿的征兆。’皇上听到这话,脸上露出喜悦的表情。那年,皇上去世,不久,崔彭也去世了。

炀帝继位后,汉王谅叛乱,皇帝不忍心杀他。邵上书说:‘我听说黄帝消灭炎帝,是他的亲弟弟;周公诛杀管叔,也是天伦之亲;叔向诛杀叔鱼,孔子称他为遗直;石蜡杀石厚,左丘明认为这是大义。这些都是经籍中的明文,是帝王常法。现在陛下对待这个叛逆之贼,超越了前代圣帝。我仔细审查,贼谅毒害了百姓。古时候,同德的人同姓,德不同的人异姓,所以黄帝有二十五子,其中得姓的有十四个,只有青阳、夷鼓与黄帝同姓。谅既然自绝,请改他的姓。’邵以此来讨好皇帝,皇帝犹豫不决,没有答应。后来升任秘书少监,在任上去世。

劭在撰写著作,历时二十年,专门研究国家历史,撰写了《隋书》八十卷。书中多记录皇帝的口头命令。还收录了一些荒诞不经的言语和民间俗语,按照类别编排,作为书名。文辞繁杂,没有值得称道的地方。因此,隋朝文武名臣的善恶事迹,都埋没无闻了。最初撰写《齐志》,为编年体二十卷,后来又写成《齐书》,纪传一百卷,还有《平贼记》三卷,有的文辞粗俗,有的不符合常理,令人惊骇,被有识之士所轻视。然而,他指出的经史谬误,编成了《读书记》三十卷,当时的人佩服他的精深博学。

从立志学习到晚年,劭一直热爱经史,忽略了世事。他思考问题时非常专注,性格又有些恍惚,常常在吃饭时闭目凝思,盘子里的肉常常被仆人吃掉。劭自己却毫无察觉,只是责怪肉少,多次惩罚厨师。厨师向劭说明情况,劭依然闭目,暗中观察,终于发现了真相。厨师因此免去了鞭打。

劭的弟弟广业,性格沉稳,学识渊博,曾任太尉祭酒,后来升迁为属官。在太中大夫任上去世,追赠徐州刺史。他的儿子乂,有仪表和威望,以才干著称,在南钜鹿太守任上去世。

广业的弟弟延业,博学多才,有文采,曾任中书郎。在河阴之役中牺牲。乂没有儿子,追赠齐州刺史。延业的弟弟季和,曾任书侍御史、并州大中正,追赠华州刺史。

郑羲,字幼麟,荥阳开封人,是魏将作大匠浑的第八代孙。曾祖父豁,曾任慕容垂的太常卿。父亲晔,没有做官。娶了长乐潘氏,生了六个儿子,他们都有些志气,但郑羲在文学方面最为出色。弱冠之年就被举荐为秀才,尚书李孝伯将女儿嫁给他。文成帝末年,被任命为中书房博士。

天安初年,宋司州刺史常珍奇占据汝南来降,献文帝下诏让殿中尚书元石为都将前往迎接,派遣郑羲参与石军事。到达上蔡后,常珍奇率领文武官员三百人来迎接。见面后,商议军队驻扎在汝北,不立即进城。郑羲对石说:‘机事要迅速行动,现在常珍奇虽然来降,但他的意图难以预料。不如直接进入他的城池,夺取他的权力,控制府库。虽然常珍奇不是我们的本意,但我们要以全胜为目标。’石听从了郑羲的建议,于是策马直接进入城池。城中还有常珍奇的亲兵数百人,在常珍奇的宅内。石攻克城池后,变得骄傲懈怠,设宴饮酒,没有防范之心。郑羲劝他加强兵力,以防不测。那天晚上,常珍奇派人放火烧府,企图趁救火之机作乱,但因为石有准备,才未能得逞。第二天一早,郑羲手持白旗安慰城内居民,人心才安定下来。第二年,又率军东征汝阴。宋汝阴太守张超坚守城池,石攻城不下,商议要撤军回长社,等待秋天再攻打。郑羲说:‘现在张超驱赶市民,命不久长,应该安心守城。张超的粮食已经吃完,不投降就会逃跑。如果放弃城池回长社,张超一定会加固城防,多积聚薪谷,将来恐怕难以攻克。’石没有采纳,于是撤军回长社。到了冬天,再次攻打张超,张超已经做好了准备,石无功而返。经过多年,张超去世,杨文长接替守城,粮食吃尽,城池溃败,最终如郑羲所策。

淮北平定后,郑羲升任中书侍郎。

延兴初年,阳武人田智度十五岁,妖言惑众,扰乱京城和索县。因为郑羲是河南人,有很高的声望,州郡派他前往安抚。郑羲到达后,宣传祸福,众人纷纷散去,田智度不久后被擒获并斩首。因功被封为泰昌男。孝文帝初年,兼任员外散骑常侍、宁朔将军、阳武子,出使宋国。

中山王睿受到世人的宠爱,同时设立了王府官员,郑羲担任他的师傅。此后多年没有升迁,家产也变得匮乏,于是请假回家,最终没有返回。等到李冲显贵受宠,与郑羲结为姻亲,于是将他从家中征召为中书令。文明太后为父亲燕宣王在长安立庙,刚刚建成,郑羲被任命为太常卿,封为荥阳侯,带着官员前往长安拜庙,在庙门建立石碑。回来后,因为出使有功,仍然赐予侯爵。

郑羲出京担任西兖州刺史,封为南阳公。郑羲收受贿赂,政事以贿赂而成。他性格又非常吝啬,有人送礼,他不给酒肉,而在西门接受羊酒,在东门卖掉。因为李冲是他的亲戚,法官没有弹劾他。酸枣令郑伯孙、鄄城令董腾、别驾贾怀德、中从事申灵度都在任上廉洁正直,关心百姓,郑羲都上表推荐,当时的人对此多有好评。文明太后为孝文帝纳郑羲的女儿为嫔妃,征召他为秘书监。太和十六年去世,尚书上奏请求赐予谥号宣。皇帝下诏说:‘盖棺定谥,先典成式;激扬清浊,政道明范。郑羲虽然宿有文业,但政事上缺乏廉洁。尚书为何忽视至公之道,违背明典?根据谥法,博闻多见曰文,不勤成名曰灵,可以追赠本官,加谥文灵。’

郑羲的长子郑懿,字景伯,通晓经史。曾任太子中庶子,继承爵位荥阳伯。郑懿文雅有政治才能,受到孝文帝的赏识,被任命为长兼给事黄门侍郎、司徒左长史。宣武初年,因为堂弟郑思和与咸阳王元禧谋反,与弟弟郑道昭一起被处以缌麻之刑出宫。被任命为太常少卿,出京担任齐州刺史。郑懿喜欢劝课,善于断决,虽然不十分廉洁,但义然后取,百姓仍然怀念他。去世后,追赠兖州刺史,谥号穆。儿子郑恭业继承爵位,武定三年,因为与房子远谋害齐神武,被处死。

郑懿的弟弟郑道昭,字僖伯,年轻时好学,博学多才。曾任中书侍郎,随军征讨沔北。孝文帝在县瓠方丈竹堂宴请侍臣,郑道昭与哥哥郑懿一起陪坐。音乐响起,酒喝得正酣,孝文帝唱道:‘白日光天兮无不曜,江左一隅独未照。’彭城王元勰接着唱:‘愿从圣明兮登衡、会,万国驰诚混日外。’郑懿唱:‘云雷大振兮天门辟,率土来宾一正历。’邢峦唱:‘舜舞干戚兮天下归,文德远被莫不思。’郑道昭唱:‘皇风一鼓兮九地匝,戴日依天清六合。’孝文帝又唱:‘遵彼汝坟兮昔化贞,未若今日道风明。’宋弁唱:‘文王政教兮晖江召,宁如大化光四表。’孝文帝对郑道昭说:‘自从迁都洛阳以来,虽然有些艰辛,但与各位才俊不断吟咏,不如今天。’于是命令邢峦总集记录。

‘当尔之年,卿频丁艰私,每眷文席,常用慨然。’

寻找正直的人担任中书郎,多次升迁后成为国子祭酒。广平王怀担任司州牧,任命道昭和宗正卿元匡为州都督。道昭上表说:我听说唐尧、虞舜开启运势,以文德为基础;商汤、周武创业,以道艺为先。那么礼乐,是国家的根基,不能片刻废弃。我敬仰大魏,定都伊、洛,开启新的宝历。九服之地感受到至德之和,四境之内充满击壤之庆。然而闽吴之地,阻碍了教化,江水湍急;先帝震怒,战车不息。但停下銮驾,留心典籍。命令前任御史中尉李彪,与吏部尚书任城王澄等人,精选英才,以崇敬学校。澄等人按照旨意,设立了四门博士四十人。国子博士、太学博士及国子助教,早已被选拔安置。我回顾先前的旨意,意在迅速完成;但是军国多事,未能有时间筹备。从那时到现在,将近一纪,学官凋零,四术荒废。以至于大儒老者,卷起经书而不谈论;俗学后生,丢弃根本而追求末节。竞相进取的风气,实际上由此而来。我敬仰陛下,聪明睿智,深思熟虑,关注经书。优柔寡断地管理书籍,多次发出中旨,敦促建立学馆,房屋已经修缮,但学生还未设立。我往年修订律令,有幸参与讨论。我谨依前例,寻找旧事,参考修订学令,事情完成后封呈。请陛下早些敕令实施,使选拔授任有依据,学生可以按照规定入学。”皇帝赞扬了他的忠诚,但还没有答应。道昭又上表说:“我自从去年以来,多次请求颁布学令,并设立学生,前后多次上奏,没有得到一次回复。这可能是由于我见识浅薄,滥竽充数,无法有所感悟。学馆已经修建,学生宿舍大致建成,博士已有现职,足以进行教学。虽然新令尚未颁布,请按照旧例临时设立国子学生,逐渐开展教学,使教育有章可循,儒学风气不坠。至于孔庙建成,释奠仪式开始,揖让之礼,请等待令出。”没有得到回复。

道昭喜好写诗赋,共有数十篇。在两个州任职时,政务宽厚,不使用威刑,受到官吏和百姓的喜爱。

他的儿子严祖,颇有风度,粗略地阅读过文史,轻率浮躁,行为不端,不修士业。在孝武帝时期,御史中尉綦俊弹劾严祖与宋氏的侄女通奸,人们都耻于提及此事,而严祖却毫无愧色。在孝静帝初年,他被任命为骠骑将军、左光禄大夫、鸿胪卿,出京担任北豫州刺史,后又回京担任鸿胪卿。去世后,追赠司空公。

他的庶子仲礼,年轻时轻薄险恶,有勇力。齐神武宠爱他的姐姐火车,因为亲戚关系受到亲近,提拔他为帐内都督。掌管神武的弓箭,出入随从。与任胄一同好酒,不关心公务,神武责备他们。任胄害怕,暗中通敌西魏,被人检举告发,害怕之下,密谋叛乱。事情败露后,火车想要哀求,神武避而不见。幸亏武明皇后和文襄王争相为他说话,所以仲礼被处死,但没有牵连到他的家人。严祖没有儿子,弟弟敬祖以儿子绍元继承。

绍元小名安都,官至太尉谘议、赵郡太守,去世。

绍元的儿子子翻,字灵雀。年轻时有才华,学识渊博,喜欢文章。在齐武平末年,官至司徒记室参军。不久遇到齐国灭亡,历经周、隋,最终不仕,隐居荥阳三窟山。他傲慢不羁,有时有人拜访,他骑着驴,穿着破旧的衣服前往。远近的人都很敬重他的名声,都认为他与众不同,来看他的人像墙一样多。见到他后,他的身材短小,不符合人们的想象。然而他的风度翩翩,无论贵贱都受到尊敬。纳言杨素听到他的名声,派人到荥阳迎接他,与他相见,交谈了一整天,对他非常礼遇。回到朝廷后,多次被征召,但他都没有去。最终在家中去世。

子翻的两个儿子子腾、天寿,都在隋朝做官。子腾官至蒋州司马,天寿官至开府参军,都以雅素著称。

严祖的弟弟敬祖,从著作郎起家。在郑俨失败时,被同乡人杀害。

敬祖的儿子元礼,字文规。年轻时好学,喜爱文学,有名声。齐文襄王引他为馆客,历任中书舍人、南主客郎中、太尉谘议参军、长广乐陵二郡守,待诏文林馆,太子中舍人。崔昂的后妻是他的姐姐,魏收又是崔昂的妹夫。崔昂曾经拿着元礼的几篇诗作给卢思道看,说:“看元礼近来的诗作,也不比魏收差。”卢思道回答说:“我觉得元礼并不比魏收强,而且我知道妹夫对妻弟不够关心。”元礼在大象年间在始州别驾任上去世。

敬祖的弟弟述祖,字恭文。年轻时聪明敏捷,喜欢写文章,有风度,受到前辈的赞誉。历任司徒左长史、尚书、侍中、太常卿、丞相右长史。在齐天保年间,历任太子少保、左光禄大夫、仪同三司、兗州刺史。当时穆子容担任巡省使,感叹说:“古人有言,闻伯夷之风,贪夫廉,懦夫有立志,现在我看到了郑兗州的情景。”后来他被调任光州刺史。

起初,述祖的祖父担任兗州刺史,在郑城南的小山上建了斋亭,刻石为记。述祖当时九岁。当他成为刺史时,去寻找旧迹,发现一块破旧的石头,上面刻着:‘中岳先生郑道昭之白云堂。’述祖看到后,哭泣不止,感动了在场的官员。有人到市场上偷布,他的父亲生气地说:‘你有什么对不起君主的?’将他抓回家自首。述祖特别宽恕了他,从此境内没有盗贼。百姓歌颂说:‘大郑公,小郑公,相去五十载,风教犹尚同。’

述祖擅长弹琴,自己创作了《龙吟十弄》,说曾梦见有人弹琴,醒来后写下。当时人们认为这是绝妙的。他所在之处都喜欢建造山池,松竹交错,准备好丰盛的酒食招待宾客,迎接客人不知疲倦。年轻时在乡里,独自骑马出行,忽然有几百个骑马的人见到他后都下马,说‘公在此’,排列成行向他行礼。述祖询问随从,却看不到他们,心中非常惊讶。不久后被征召,最终历经显赫的职位。病重时,他自己说出了这件事。还说:‘我老了,一生富贵已经足够了,把清白的名声传给子孙,死而无憾。’前后管理瀛、殷、冀、沧、赵、定六州事务,正式任命为怀、兗、光三州刺史,又重新管理殷、怀、赵三州刺史,所到之处都有仁政。天统元年去世,享年八十一岁,追赠开府、中书监、北豫州刺史,谥号平简公。

述祖的女儿成为赵郡王睿的妃子,述祖常常坐着接受王的跪拜,命令他坐下,王才坐下。妃子去世后,王又娶了郑道廕的女儿,王坐下接受道廕的跪拜。王命令他坐下,他才有勇气坐下。王对道廕说:‘郑尚书的风德如此,又贵重宿旧,你不能与他相提并论。’

述祖的儿子元德,多才多艺,官至琅邪太守。述祖的弟弟遵祖,任秘书郎,追赠光州刺史。遵祖的弟弟顺祖,在太常丞任上去世。

自从灵太后参与朝政,淫乱之风逐渐盛行;到元叉擅权,公然为非作歹,从此世家大族,多乱杂。法官不加以纠正,婚姻和官职不受贬低,当时有识之士,都为之叹息。

羲长兄名叫白驎,次子名叫小白,次子名叫洞林,次子名叫叔夜,次子名叫连山,他们凭借着家世显赫,常常行为无礼,乡里的人都像对待仇敌一样痛恨他们。小白担任中书博士。他的儿子名叫胤伯,有杰出的才能和品德,孝文帝接纳了他的女儿为嫔妃,胤伯担任东徐州刺史,后来在鸿胪少卿任上去世,被追赠谥号简。胤伯的儿子名叫希俊,未及为官就去世了。儿子道育,在武定年间担任开封太守。

希俊的弟弟名叫幼儒,勤奋好学,品行端正,丞相和高阳王元雍把女儿嫁给了他。幼儒担任司州别驾,为官称职。去世后,他的妻子行为放纵,凶暴悖逆,肆无忌惮地行事无礼。幼儒当时声望很高,他的堂兄伯猷常常对亲近的人说:‘我的堂弟人才出众,品德高尚,不幸娶了这样一个妻子。如今他去世了,又死得如此凄凉,真是令人悲痛。’

幼儒的儿子敬道和敬德,都在西魏为官。敬道担任巴、开、新三州刺史。敬道的儿子名叫正则,在周朝担任复州刺史。

胤伯的弟弟名叫平城,广陵王元羽把女儿嫁给他为妃,平城担任东平原太守。他性格多疑、狂放、好酒,执政时贪婪残忍。去世后,被追赠南青州刺史。

长子伯猷博学多才,文采出众,早有名气。被举荐为司州秀才,历任太学博士、领殿中御史。与当时名流都结交深厚。明帝举行释奠礼时,下诏让伯猷记录礼仪。后来担任尚书外兵郎中,负责记录起居注,因军功被封为阳武子。节闵帝初年,因是外戚而被破格任命为征东将军、金紫光禄大夫,兼任国子祭酒。后来转任护军将军,封为武城子。

元象初年,以本官身份兼任散骑常侍出使梁国。前后出使,梁武帝都让他的侯王在马射之日宴请他并表达敬意。伯猷出行时,梁武帝让领军将军臧盾接待他。有人因此贬低他。出使回来后,被任命为南青州刺史。在任期间贪污腐败,妻子是安丰王元延明的女儿,专门聚敛财富,公开行贿,利益也惠及亲戚。导致户口逃散,村落空虚。于是诬陷良善之人,说他们要反叛,没收他们的财产,将他们的丈夫处死,妇女被配没。百姓痛苦不堪,声名远扬。被御史弹劾,罪行多达数十条。遇到大赦得以免罪,因此遭到贬废。齐文襄王担任宰相时,经常告诫朝臣,常常以伯猷和崔叔仁为例。武定七年,被任命为太常卿。去世后,被追赠骠骑大将军、中书监、兖州刺史。儿子名叫蕴,担任太子舍人、阳夏太守。伯猷的弟弟名叫仲衡,在武定年间担任仪同开府中郎。

仲衡的弟弟名叫辑之,担任司徒谘议。在齐大宁年间,因军功被封为成皋男,担任金紫光禄大夫、东济北太守、肥城戍主。去世后,被追赠度支尚书、北豫州刺史。

辑之的弟弟名叫怀孝,也担任司徒谘议。在齐大宁年间,担任仁州刺史。

洞林的儿子名叫敬叔,担任荥阳邑中正、濮阳太守,因贪污被免职。他的儿子名叫籍,字承宗,担任徐州平东府长史。

籍的弟弟名叫琼,字祖珍,有杰出的才能,担任范阳太守,颇有名声,去世。孝昌年间,他的弟弟俨受到宠爱,被追赠青州刺史。琼兄弟和睦,他们的妻子们也都很亲近,家中互相帮助,被当时的人称赞。

琼的儿子名叫道邕。

道邕字孝穆。年幼时谨慎厚道,以清廉节约自居,未满二十岁就涉猎了经史。他的父亲叔父四人早逝,作为家族的长子,道邕抚养教导弟弟们,就像对待亲生的孩子一样,家庭和睦。魏孝昌初年,他开始做官,担任太尉行参军,因战功不断晋升至左光禄大夫、太师咸阳王长史。孝武帝西迁时,他随行入关,被任命为司徒左长史,兼任临洮王友,被封为永宁县侯。

大统年间,他担任岐州刺史,任职不久就有政绩。王罴当时担任雍州刺史,钦佩他的善政,写信大力称赞他。在此之前,他所管辖的百姓,因长期战乱而逃散殆尽。道邕上任那天,只有三千户人家,他用心安抚,远近的人都回来了,几年之内,增加到四万户。他的政绩在全国考核中被评为最佳,周文帝写信称赞他。后来被征召担任京兆尹。梁岳阳王萧察称臣时,他被任命为散骑常侍,持节册封萧察为梁王。出使回来后,得到皇帝的赞赏,晋升为仪同三司,加授散骑常侍。

当时周文帝东征,任命他为大丞相府右长史,封为金乡县男。军队驻扎在潼关,命令道邕与左长史孙俭、司马杨宽、尚书苏亮、谘议刘孟良等人分掌各项事务。并命令道邕接待关东归附的人士,并品评他们的才能和品德,任用他们,安抚接纳,都得到了适当的安排。后来被任命为中书令,赐姓宇文氏,不久因病免职。

周孝闵帝即位后,加授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进爵为子。历任御伯中大夫、御正、宜、华、虞、陕四州刺史。多次历任数州刺史,都有政绩。入朝担任少司空,去世。被追赠本官,加授郑、梁、北豫三州刺史,谥号贞。

他的儿子诩继承了他的官职,历任纳言,担任聘陈使。后来晋升为开府仪同大将军、邵州刺史。诩的弟弟译在隋文帝时立有功勋,开皇初年,又被追赠道邕为大将军、徐兖等六州刺史,改谥号为文。

译字正义。年幼时聪明敏捷,博览群书,擅长骑射,尤其擅长音乐,在世上很有名气。译的从祖文宽娶了周文帝元后妹妹魏平阳公主,没有儿子,周文帝命令译继承其后。因此译从小就被周文帝亲近,经常让他与其他儿子一起游玩。十几岁时,他曾去拜访府司录李长宗。李长宗在众人面前戏弄他,译严肃地对他说:‘明公地位尊贵,我仰望已久,竟然相互戏弄,这不是失德吗?’李长宗对此感到非常惊讶。文宽后来生了两个儿子,译又回到了本生家庭。

周明帝时,皇帝下诏让译辅佐城公,这就是武帝。武帝即位后,译担任左侍上士,与仪同刘昉,经常侍奉在皇帝身边。译当时丧妻,皇帝让译娶了梁安固公主。武帝亲自处理国家大事后,任命译为御正下大夫,受到皇帝的重视。东宫建立后,转任太子宫尹下大夫,特别受到太子的亲近。当时太子有很多失德行为,内史中大夫乌丸轨经常劝皇帝废太子立秦王,因此太子经常感到不安。建德二年,担任聘齐使副。后来皇帝命令太子西征吐谷浑,太子私下对译说:‘秦王是皇帝最宠爱的儿子;乌丸轨是皇帝最信任的大臣,我现在出征,难道会重蹈扶苏的覆辙吗?’译说:‘愿殿下努力行仁孝之道,不要失去做儿子的本分就可以了。’太子同意了他的建议。战败敌军后,译因功最大,被封为开国子。后来因为亵渎皇太子,乌丸轨、宇文孝伯等人向皇帝报告。皇帝大怒,免去了译的官职。皇帝亲近的宫臣都受到了谴责。太子再次召见译,像以前一样戏弄他。他说:‘殿下何时能够统治天下?’太子高兴地更加亲近他。按照惯例恢复了官职,并被任命为吏部下大夫。

武帝去世后,宣帝继承了皇位,郑译被任命为开府仪同大将军、内史中大夫,并封为归昌县公。由于他曾经受到武帝的恩宠,被委以重任,参与朝政。后来他被提升为内史上大夫,并被封为沛国公。内史上大夫这一官职是从郑译开始设立的。他的儿子郑善愿被封为归昌公,元琮被封为永安县男。他还负责监修国史。郑译当时权力很大,当宣帝去东京时,他擅自征用官府的木材,为自己建造私人住宅,因此被剥夺了官职。刘昉多次向宣帝进言,宣帝又召回了他,像以前一样对待他,并下诏让他负责内史事务。

起初,隋文帝与郑译有同学之谊,郑译也一直知道隋文帝有非凡的才能,因此与他结交。这时,隋文帝被宣帝猜忌,内心不安,曾经在永巷中私下对郑译说:‘我长久以来都希望能出外镇守藩国,您是知道的,我敢向您倾诉衷肠,请您稍微留意一下。’郑译说:‘以您的德望,天下人都归心于您,如果您想要寻求更多的福祉,我怎么会忘记呢?我会立刻向您禀报。’当时朝廷准备派遣郑译南征。郑译说:‘如果平定了江东,不是亲王或重臣,无法稳定安抚。可以让隋公去,让他担任寿阳总管,负责军事。’宣帝同意了,于是下诏任命隋文帝为扬州总管,郑译率领军队在寿阳会合,代替陈朝。

郑译与宣帝有旧交,宣帝对他非常信任,委以重任。宣帝去世后,郑译被任命为上柱国,回到家中。他得到了丰厚的赏赐,他的儿子郑元璹被封为成皋郡公,元珣被封为永安男,追赠他的父亲和已故的兄长为刺史。

郑译自认为被宣帝疏远,私下里请道士进行祈祷,以求福佑。他的婢女指控他使用左道之术。宣帝对他说:‘我没有对不起您,这是为什么?’郑译无言以对。郑译又与母亲分开居住,被监察机关弹劾,因此被剥夺了官职。下诏说:‘郑译虽然有好的谋略,但无人知晓;他卖官鬻爵,却声名狼藉。如果让他留在世上,他会成为不道德的臣子;如果处死他,他会成为不孝的鬼。他既损害了朝廷,也损害了家族,无法安置他。应该赐给他《孝经》,让他认真阅读,并让他与母亲一起居住。’

不久之后,宣帝下诏让郑译参与修订律令。又授予他开府和隆州刺史的职位。他请求回乡治病,宣帝下诏征召他,在醴泉宫接见了他,并赐宴款待。宣帝对他说:‘您被贬退已经很久了,我感到非常同情。’于是他对侍臣说:‘郑译与我同生共死,历经艰险,我时常想起这些,怎么能忘记呢。’郑译于是举杯祝酒。宣帝让内史李德林立刻起草诏书,恢复郑译沛国公的爵位,并任命他为上柱国。高颎开玩笑地对郑译说:‘笔干。’郑译回答说:‘我出外做地方大官,带着策杖回来,没有一文钱,拿什么润笔呢!’宣帝大笑。不久之后,宣帝下诏让郑译参与音乐事务。郑译认为周代的七声已经废弃,自大隋受命以来,礼乐应该更新。他重新修订了七声的意义,命名为《乐府声调》,共有八篇,呈报给宣帝。宣帝非常赞赏。不久之后,他被任命为岐州刺史。一年多后,他又被任命为太常定乐。宣帝对他说:‘律令是由您制定的;音乐是由您公正处理的。礼乐律令,您参与了三项,非常值得赞赏。’不久之后,他回到了岐州。开皇十一年去世,享年五十二岁,谥号为达。他的儿子郑元璹继承了他的职位。

郑元璹先后担任过右光禄大夫、右卫将军。大业末年,他担任文城太守,将城池归还给了国家。

郑译的弟弟郑俨,字季然,容貌英俊。起初担任司徒胡国珍的行参军,后来被灵太后宠爱,当时人们并不知道这件事。后来灵太后被废黜,萧宝夤西征,郑俨被任命为他的朋友。当灵太后重新掌权后,郑俨请求回朝,再次受到宠爱。他被任命为谏议大夫、中书舍人,负责尚食典御,日夜在宫中,受到特别的宠爱。郑俨每次休息时,灵太后常常派宦官跟随他,郑俨见到他的妻子,只能谈论家事。

郑俨与徐纥一同担任舍人,郑俨认为徐纥有智谋,依靠他作为谋主。徐纥因为郑俨受到宠爱,全力以赴地支持他。他们互相支持,势力遍及朝内外。城阳王元徽也与他们合作,当时的政令都由郑俨等人决定。郑俨被提升为散骑常侍、车骑将军,舍人和常侍的职位不变。明帝去世时,事情发生得很突然,天下人都说是郑俨的计谋。尔朱荣起兵向洛阳进军,以郑俨和徐纥为借口。尔朱荣逼近京城,郑俨逃回了自己的家乡。郑俨的堂兄郑仲明想要占据郡城起兵,不久被部下杀害,与郑仲明一起将首级传送到洛阳。郑俨的儿子郑文宽跟随武帝进入关中。

敬叔的弟弟敬恭,担任过燕郡太守。孝昌年间,因为郑俨的势力,被任命为卫尉少卿,后来升任卫将军、左光禄大夫。去世后,被追赠为尚书右仆射,谥号为贞。

叔夜的弟弟伯夏,担任过东莱太守。去世后,被追赠为青州刺史。伯夏的弟弟谨,字仲恭,担任过琅邪太守。

连山性格严厉凶暴,对待仆人殴打鞭打,手段残忍超过了常理。他的儿子和儿子一起被奴仆杀害,头颅被砍下扔进马槽,骑着马向北逃跑。他的第二个儿子思明,勇猛善骑射,剪去头发,带领村里的义士追赶他们。当他们到达河边时,奴仆骑着马跳入水中。思明阻止他的随从追赶,亲自射击,一箭射中,奴仆落马落入水中,被捕获并杀死。

思明的弟弟思和,都凭借武力效力。思明担任直阁将军,因为他的弟弟思和与元禧谋反,被贬谪到边疆。后来遇到大赦,免除了罪责。去世后,被追赠为济州刺史。

他们的儿子先护,年轻时就有武艺。庄帝在藩国时,先护有机会自结托关系。当尔朱荣起兵向洛阳进军时,灵太后命令先护与郑季明等人守卫河梁。先护听说庄帝在河北即位,于是打开城门迎接尔朱荣。因为他的功绩,被封为平昌县侯,担任广州刺史。元颢进入洛阳,庄帝北巡,先护占据州城起兵,不接受命令。庄帝回到京城,先护的爵位晋升为郡公。历任东雍、豫二州刺史,兼任尚书右仆射。当尔朱荣去世后,徐州刺史尔朱仲远率军向洛阳进军。朝廷下诏命令先护与都督贺拔胜、行台杨昱一同讨伐他。听说京城守不住,先护的部众逃散,他因此逃到了梁。不久之后,他又回到了京城,被尔朱仲远杀害。孝武初年,被追赠为使持节、都督、四州刺史。他的儿子郑伟继承了他的职位。

伟字子直,年轻时就英俊潇洒,有大志向,常常以功名自许,擅长骑射,胆量和力量超过常人。在尔硃氏家族灭亡后,他自梁国归附到魏国。等到魏武帝西迁,伟也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不再追求仕途。大统三年,河内公独孤信收复了洛阳,伟就和本宗族的人荣业一起,在陈留纠集州里的人举兵起义,短短几天内,人数就达到了一万人。于是攻占了梁州,俘虏了东魏的刺史鹿永和镇城的守将令狐德,还抓到了陈留郡的郡守赵季和。然后他率领众人向西归附。因此,梁国和陈国相继投降。伟驰骋进入关西,周文帝与他交谈,赞叹他的才能,任命他为北徐州刺史,封为武阳县伯。在河桥之战和解玉壁之围中,伟经常担任先锋,冲锋陷阵。侯景归顺后,周文帝命令伟率领所部迎接。等到侯景叛变,伟也带领全军返回。他被任命为荥阳郡守,晋升爵位为襄城郡公,担任侍中、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魏恭帝二年,他被晋升为大将军、江陵防主、都督十五州诸军事。

伟性格粗犷,不遵守法度,稍微有一点不满,就会进行杀戮。朝廷因为他有立功的功绩,常常对他宽容。等到他在江陵,就专门杀害副防主杞宾王,因此被免职。保定元年,朝廷下诏恢复他的官职和爵位。天和六年,他被任命为华州刺史。伟前后任职,都以威猛著称,官吏和百姓都不敢触犯禁令,盗贼也因此停止了活动。虽然不是仁政,但他也因此而受到赞誉。他在州中去世,追赠原来的官职,加封少傅、都督、司州刺史,谥号肃。

伟小时候曾经野外追逐鹿。丢失了鹿,遇到一个牧童,便向他询问。牧童回答时也结巴。伟生气,认为他在学他,于是射杀了牧童。他的残忍和凶暴就是这样。他的儿子大士继承了他的位置。

述祖族子雏,有识见和品德,行为端正,官至胶州刺史。起初,齐文宣帝为皇太子纳他的女儿为良娣,雏当时是尚书郎,赵郡的李祖升兄弟对他敬畏有加。杨愔上奏请求任命雏为赵郡太守,李祖升兄弟都来到雏的家门口,递交名片拜见。文宣帝听到这个消息很高兴,笑着说:“足够杀死李家的孩子了。”

评论说:王慧龙克服困难,自己归顺,历经艰险,安抚人民,督率军队,被敌人所畏惧。世珍确实有优秀的儿子,能够传承家族的声誉。松年在送终时恋旧,有古人的风范。劭自幼童到老年,一直好学不倦,研究各种书籍,晋朝的士人中没有不称赞他博学的。他喜欢写作,长期在史官任职,撰写了《齐书》,还修订了《隋典》。他喜欢奇异的传说,崇尚曲折的谈话;文辞粗俗,体统混乱,直愧南、董,才无迁、固,只是浪费笔墨,不值得一看。他经营符瑞,夹杂着妖言怪论。为了河朔的清流而贪污受贿,不得不用道德来败坏家族的声誉。真是可惜啊!

郑羲机智聪明,被当时的人所认可。懿兄弟的风尚,都值得称道,因此能够共同享受荣耀,共同成就美德。述祖的德行和事业,足以继承家族的声誉。严祖、仲礼,大失家族的道德。幼儒的令问早逝。伯猷因为贿赂而败坏品德。道邕安抚离散,仁惠得以实施。译实受到顾托,反而成了败类。等到皇帝行明德,义非简在;盐梅之寄,固不攸归。言追昔款,内怀觖望,耻居吴、耿之末,羞与绛、灌为伍。事君尽礼,既阙于夙心;不爱其亲,遽彰于物议。格之名教,君子所深尤也。俨名编《恩倖》,取辱前载。伟翻然豹变,盖知机之士乎。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北史-列传-卷二十三-注解

王慧龙:王慧龙,人名。

玄孙:玄孙指的是祖父的孙子,即曾孙的儿子。

五世孙:五世孙指的是祖父的曾孙,即高祖父的孙子。

郑羲:郑羲,南北朝时期北魏的文学家,王慧龙的孙子。

孙述祖:孙述祖,王慧龙的曾孙。

从曾孙:从曾孙指的是从祖父的孙子,即曾祖的侄孙。

道邕:道邕,王慧龙的孙子。

译译:译译,王慧龙的儿子。

叔祖:叔祖指的是父亲的叔父,即祖父的弟弟。

俨:俨,王慧龙的孙子。

族孙:族孙指的是同宗族中的孙子。

伟:伟,王慧龙的族孙。

沙门:沙门,指佛教徒。

僧彬:僧彬,王慧龙在逃亡时得到的一位佛教徒的帮助。

津人:津人,指渡口的人。

宋武:宋武,指南北朝时期的刘裕,即宋武帝。

尚书仆射:尚书仆射,古代官职,相当于现在的部长。

散骑常侍郎:散骑常侍郎,古代官职,为皇帝的顾问。

沙门僧彬:沙门僧彬,即僧人僧彬。

江陵: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古代重要的军事和政治中心。

刺史:刺史,古代地方行政官员。

魏咏之:魏咏之,南北朝时期北魏的官员。

罗修:罗修,南北朝时期北魏的官员。

别驾:别驾,古代官职,为地方行政官员的副手。

土人:土人,指当地居民。

姚兴:姚兴,十六国时期后秦的君主。

明元:明元,指北魏的皇帝拓跋焘。

车书:车书,指统一的文字和车轨,比喻国家统一。

吴会:吴会,指古代吴郡和会稽郡,即今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

洛城镇将:洛城镇将,古代官职,负责洛城镇的军事和行政。

金墉:金墉,指金墉城,古代洛阳城的一个区域。

崔浩:崔浩,南北朝时期北魏的官员和文学家。

司徒:古代官职,是三公之一,负责礼仪和教化。

长孙嵩:长孙嵩,南北朝时期北魏的官员。

太武:太武,指北魏的皇帝拓跋焘。

乐安王范傅:乐安王范傅,指北魏的乐安王。

并、荆、扬三州大中正:并、荆、扬三州大中正,指负责并州、荆州、扬州的大中正。

南蛮校尉:南蛮校尉,古代官职,负责管理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军事和行政。

安南大将军:安南大将军,古代官职,负责南方地区的军事。

荥阳太守:荥阳太守,指荥阳地区的行政官员。

长社侯:长社侯,古代的一种爵位。

淮、颍:淮、颍,指淮河和颍河,位于中国中部。

宋文:宋文,指南北朝时期的宋朝。

义隆:义隆,指宋朝的皇帝刘义隆。

刺客:刺客,指专门刺杀人的武士。

吕玄伯:吕玄伯,南北朝时期的人物。

桑乾:桑乾,指桑乾河流域,位于中国北方。

安南将军:安南将军,古代官职,负责南方地区的军事。

荆州刺史:荆州刺史,指荆州的行政官员。

谥:谥号,是对已故官员的尊称。

太子少傅:太子少傅,古代官职,负责辅导太子。

游雅:游雅,南北朝时期北魏的官员。

国典:国典,指国家的重要典籍。

使持节:古代官职,是皇帝特派的大臣,持有节杖,代表皇帝的权威。

宁南将军:宁南将军,古代官职,负责南方地区的军事。

武牢镇都副将:武牢镇都副将,古代官职,负责武牢镇的军事。

河内州县之东乡:河内州县之东乡,指河内州的一个乡。

度斤镇高车滑骨:度斤镇高车滑骨,指度斤镇的一个高车族。

秀才: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一种选拔人才的方式,后来成为对优秀文人的称呼。

司空:司空,古代官职,为三公之一,相当于宰相。

刘腾:刘腾,南北朝时期北魏的官员。

中尉:中尉,古代官职,负责宫廷的安全。

王显:王显,南北朝时期北魏的官员。

琼女:指王琼的女儿,此处可能指王琼家族中的女性成员。

范阳卢道亮:范阳是古代地名,卢道亮是人的名字。

归其夫家:指女子回到自己的丈夫家中。

冢:坟墓,古代对墓地的称呼。

圹:墓地。

太保、广平王怀:太保和广平王怀是古代官职和人物名称。

诞马:肥壮的马。

尚书令李崇:尚书令是古代官职,李崇是人的名字。

世哲:李崇的儿子。

纸帖衣领:用纸贴在衣领上,可能指简朴的装饰。

领军元叉:领军是古代官职,元叉是人的名字。

乞丐:指沿街乞讨的人。

造次:匆忙,突然。

诞马并乘具:连同马匹和装备。

黄阁:古代尚书省的办公地点。

司徒左长史崔鸿:司徒左长史是古代官职,崔鸿是人的名字。

起居注:起居注,古代记录皇帝日常活动和朝廷大事的文献。

蠕蠕:古代对北方游牧民族的称呼。

代京:古代对京城的一种称呼。

服章:服装和冠帽,此处指服饰制度。

释奠:释奠,古代祭奠先圣先师的活动。

黄门郎:古代官职,负责通报皇帝的命令。

三哲:指王遵业、袁翻、王诵三人,因才学出众而被称为三哲。

侍中、黄门:古代官职,侍中是皇帝的近臣,黄门是皇帝的侍从。

丘园:指隐居之地。

胡太后:北魏时期的太后,临朝听政。

徐州:古代地名,位于今江苏省北部。

尔朱荣:北魏末年的权臣。

河阴:地名,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西北。

躁竞:急躁而争强好胜。

三晋记:王遵业所著的书籍。

通直散骑常侍:古代官职。

魏书:北魏时期的史书。

石炭、木炭火、竹火、草火、麻荄火:指不同的燃料。

周官:即《周礼》,古代的一部官制书。

四时变火:指一年四季更换不同的火种。

河清:古代认为河水变清是祥瑞之兆。

随州:古代地名,位于今湖北省北部。

龙颜戴干:指皇帝的面容和气质。

符命:古代认为天命之兆,如出现奇异现象或预兆。

龙斗:指两条龙相斗的奇异现象,古代认为这是天象异兆。

亳州:古代地名,位于今安徽省北部。

荧阳: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西部。

阳武:地名。

崇阳门:古代宫门的名称。

乾位天门:指天门的乾位,即北方。

圣人:指具有超凡智慧、道德和能力的理想人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常被用来指代君王或圣贤。

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是吉祥的象征,代表着权力、尊贵和祥瑞。它也是中国十二生肖之一,与中国人文化信仰紧密相关。

感气:指感应天地之气,即通过某种神秘的力量与自然或宇宙相联系。

泰:指《易经》中的卦名,代表通达、顺利之意。

姓商: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姓商意味着与商朝有关。

名宫:宫,指五声之一,这里指武元皇帝的名字。

黄色:在中国古代,黄色是皇室的专用颜色,象征着权威和尊贵。

八尺:古代的长度单位,一尺约等于现在的0.231米,八尺大约是1.848米。

河龙:指黄河中的龙,常用来象征皇权。

正月辰:正月是农历的月份,辰是地支之一,代表方位。

白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白色常与纯洁、高贵相关联。

黑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黑色常与阴、神秘相关联。

陵:指战胜、超越。

泰人有命:泰人,指泰卦的人,这里指泰卦所象征的人或事有特定的命运。

《乾凿度》:《乾凿度》是《易经》的注解之一,由西汉末年的郑玄所著。

表戴干:表,指标志;戴干,指头顶着盾牌,这里比喻具有坚强意志和力量。

纬书:指《易经》的注解书籍,与经书相对。

汉四百年:指汉朝历时四百年。

宗周:指周朝,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

大统十六年:指北魏大统十六年,即公元510年。

齐主高洋:指北齐的君主高洋。

陈留公:指古代的一个封号,陈留是地名。

并州:古代的一个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山西省。

周武帝:指北周的皇帝宇文邕。

纥豆陵恭:指北周的官员。

至尊:指皇帝,是对皇帝的尊称。

道教:中国的一种宗教和哲学体系,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

太平:指社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的状态。

《随》:《易经》中的卦名,代表随从、顺应。

《坤》:《易经》中的卦名,代表地、柔顺。

《复》:《易经》中的卦名,代表回复、复兴。

《屯》:《易经》中的卦名,代表艰难、开始。

阴物变为阳物:指阴性的物质或现象转变为阳性的物质或现象,这里比喻事物的发展变化。

葱变为韭:指葱这种植物在特定条件下可以变成韭菜,这里比喻事物在某种条件下的转变。

《乾凿度》之言:指《乾凿度》中的论述。

《坤》六月:指《易经》中坤卦的第六爻。

子女任政:指女性参与政治。

周宣帝:指北周的皇帝宇文赟。

真人:指具有超凡能力的人,这里可能指皇帝。

真人革命:指皇帝的更替。

定州:古代的一个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河北省。

千里马:指一种优秀的马,这里比喻人才。

騧骝马:古代的一种优良马种。

河图: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的一种图形,被认为是天意所在,常用于占卜和预言。

帝通纪:古代中国的一种史书,记载了帝王的生平和事迹。

形瑞出:形瑞,指吉祥的征兆;出,显现。形瑞出即吉祥的征兆显现。

变矩衡:矩,法度;衡,北斗星名,代表天象。变矩衡指天象变化,法度随之改变。

赤应随:赤应,指赤帝的感应;随,跟随。赤应随即赤帝的感应随之而来。

叶灵皇:叶,合;灵皇,指天皇大帝。叶灵皇即大隋的德行与天皇大帝相合。

皇辟出:皇,大;辟,君。皇辟出即大君出现,指皇帝登基。

承元讫:承,继承;元,天元;讫,终。承元讫即继承天元的终局。

道无为,安率:道,道家思想中的自然之道;无为,不做无用之事;安率,安定顺从。道无为,安率即遵循自然之道,使天下安定。

被遂矩,戏作术:被,遵循;遂,继承;矩,法度;戏,指八卦;术,技艺。被遂矩,戏作术即遵循法度,继承八卦技艺。

开皇色:开皇,隋文帝的年号;色,指颜色。开皇色即开皇年间的颜色。

握神日:握,掌握;神日,指太阳。握神日即掌握太阳,比喻掌握天下。

投辅提:投,交付;辅提,辅佐。投辅提即交付政事给辅佐。

象不绝:象,法象;不绝,不中断。象不绝即法象不断。

立皇后,翼不格:翼,辅佐;格,至。立皇后,翼不格即立皇后,辅佐不能至善。

道终始,德优劣:道,道德;终始,始终;德,品德;优劣,好坏。道终始,德优劣即道德的始终,品德的优劣。

帝任政,河典出:帝,皇帝;任政,亲自处理政事;河典,河图典籍。帝任政,河典出即皇帝亲自处理政事,河图典籍出现。

叶辅嬉,烂可述:叶,合;辅,辅佐;嬉,兴;烂,明显;可述,可以描述。叶辅嬉,烂可述即群臣合心辅佐,明显可以描述。

伏戏:古代神话中的三皇之一,又称伏羲,相传创造了八卦。

郑玄:东汉末年著名经学家,对《易经》有深入研究。

璇玑玉衡:古代天文学名词,指北斗七星中的天权星,也代表天象。

火德:古代五行学说中的一种,认为火是五行之一,与帝王有关。

天皇大帝:古代神话中的神,被认为是天帝。

易服色:指改变服饰的颜色,古代帝王常以改变服饰颜色来表示新的开始。

抱朴子:古代道教经典,作者为葛洪。

千秋万岁:古代对皇帝或神灵的称呼,表示长寿。

遂皇机矩:遂皇,古代传说中的帝王;机矩,法度。遂皇机矩即遂皇的法度。

天皇大帝、皇帝及四帝坐:天皇大帝,指古代神话中的天帝;皇帝,指皇帝;四帝,指四位帝王。天皇大帝、皇帝及四帝坐即天皇大帝、皇帝和四位帝王的座位。

钩陈、北斗、三公、天将军、土司空、老人、天仓、南河、北河、五星、二十八宿:这些都是古代天文学中的星宿名称。

四十五官:古代官职的数目。

皇隋灵感志:古代中国的一部书籍,作者不详。

文献皇后:古代中国皇后,此处指隋文帝的皇后。

妙善菩萨:佛教中的菩萨之一,以慈悲为怀。

仁寿宫:古代皇宫的名称。

大宝殿:古代宫殿的名称。

永安宫:古代皇宫的名称。

奄然如寐:突然入睡。

升遐:古代对皇帝或皇后的去世的称呼。

不肖之子:指不孝顺的儿子。

石蜡杀石厚:古代故事,石蜡为了国家大义,杀了自己的儿子。

丘明:古代史学家,著有《左传》。

汉王谅:古代中国的一个王子,因谋反被杀。

秘书少监:古代官职,负责管理图书和秘书事务。

国史:指国家的历史,通常包括官方编撰的历史文献。

口敕:皇帝的口头命令,常由皇帝的近臣记录下来。

委巷之言:委巷,指偏僻的小巷,委巷之言即民间流传的非正式言论。

编年体:一种历史编纂方法,按照年月顺序记载历史事件。

纪传:纪传体史书的一种体裁,包括纪和传两部分,纪记帝王事迹,传记人物传记。

平贼记:记载平定叛贼的记录。

经史:经,指儒家经典;史,指历史文献,合称经史,泛指古代文献。

志学:指开始学习,有志于学问。

暮齿:指晚年。

笃好:专心爱好。

遗略:忽略,不重视。

恍忽:心不在焉,注意力不集中。

仆从:随从的仆人。

笞辱:鞭打侮辱。

沈雅:性格沉稳文雅。

书传:书籍和传记。

太尉祭酒:古代官职,太尉是三公之一,祭酒是太尉的属官。

属:官职,指从属官员。

中书郎:古代官名,负责处理朝廷文书,是中书省的高级官员。

河阴之役:指历史上的一次战役。

机事:军事行动。

管籥:指官府的印章和符节,代表权力。

府库:官府的仓库。

郭邑:城外的地区。

尚书:尚书省。

文成末:文成帝末年。

参石军事:参与石头的军事行动。

上蔡:地名。

珍奇:人名。

府:官府。

汝阴:地名。

张超:人名。

长社:地名。

淮北平:淮北地区。

中书侍郎:中书省的官员。

京索:地名。

魏将作大匠浑:魏国的大匠浑,官职名。

慕容垂:五胡十六国时期后燕的君主。

太常卿:太常寺的长官。

长乐潘氏:潘氏家族,长乐是其封号。

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

尚书李孝伯:尚书省的官员李孝伯。

拜:授予官职。

中书博士:中书博士,古代官职,负责起草文书和编纂史书。

汝南:地名。

元石:人名。

尚速:行动迅速。

直入:直接进入。

憍怠:骄傲懈怠。

警防:警备防备。

非常:意外的事变。

白武幡:白色的旗帜,用于安抚。

议:商议。

还军:撤军。

攻之不克:攻打未能取胜。

议欲还军长社:商议要撤军回长社。

待秋击之:等待秋天再攻打。

宜安心守之:应该安心守城。

不降当走:如果不投降就会逃跑。

弃还长社:放弃回长社。

修城深堑:修筑城墙和深沟。

多积薪谷:多积聚柴草和粮食。

将来恐难图矣:将来恐怕难以攻取了。

历年:经过多年。

禽斩:捕捉并斩杀。

赐爵:授予爵位。

兼员外散骑常侍:兼任员外散骑常侍。

宁朔将军:宁朔将军。

阳武子:阳武子,古代对有功者的封号。

中山王睿:中山王睿。

傅:师傅。

置王官:设立王府官员。

昏姻:婚姻关系。

荥阳侯:荥阳侯的封号。

西兗州刺史:西兗州的刺史。

南阳公:南阳公的封号。

受纳:接受馈赠。

政以贿成:政治以贿赂为成功。

啬吝:吝啬。

礼饷:送礼。

西门受羊酒:西门接受羊和酒。

东门沽卖之:东门出售这些物品。

酸枣令郑伯孙:酸枣县令郑伯孙。

鄄城令董腾:鄄城县令董腾。

别驾贾怀德:别驾贾怀德。

中从事申灵度:中从事申灵度。

廉贞:廉洁正直。

勤恤百姓:勤勉体恤百姓。

时论:当时的舆论。

征:征召。

秘书监:古代官名,秘书省的长官,负责图书文献。

太和十六年:太和十六年。

宣:宣的谥号。

盖棺定谥:人死后才能确定谥号。

激扬清浊:表彰清正,贬斥邪恶。

政道:政治原则。

明范:明显的典范。

博闻多见:见多识广。

不勤成名:不勤奋但成名。

文灵:文灵的谥号。

长子懿:郑羲的长子郑懿。

太子中庶子:太子的近臣。

袭爵:继承爵位。

荥阳伯:荥阳伯的爵位。

长兼给事黄门侍郎:长兼给事黄门侍郎。

司徒左长史:司徒左长史,古代官职,司徒府的左长史。

宣武初:宣武帝初年。

咸阳王禧:咸阳王禧。

缌亲出禁:缌亲,指血缘关系较远的人;出禁,指被免职。

太常少卿:太常寺的少卿。

齐州刺史:齐州的刺史。

劝课:鼓励学习。

断决:决断。

清洁:廉洁。

义然后取:有义之后才取。

兗州刺史:兗州刺史,古代官职,负责兗州地区的行政事务。

谥曰穆:谥号叫穆。

武定三年:武定三年。

房子远:房子远。

齐神武:齐神武,指齐国的君主。

伏诛:被处死。

少好学:从小喜欢学习。

综览群言:广泛阅读各种书籍。

从征沔北:跟随出征沔北。

县瓠方丈竹堂:县瓠方丈竹堂。

彭城王勰:彭城王勰。

衡、会:衡山和会稽山,指名山。

万国驰诚混日外:各国都诚心诚意,超出太阳之外。

云雷大振兮天门辟:云雷震动,天门打开。

率土来宾一正历:天下各国都来朝贡,统一了历史。

舜舞干戚兮天下归:舜跳舞挥舞干戚,天下都归顺。

文德远被莫不思:文德远播,无人不思。

皇风一鼓兮九地匝:皇风一鼓,九地皆遍。

戴日依天清六合:头顶太阳,依靠天空,清平天下。

遵彼汝坟兮昔化贞:遵循汝河的旧道,昔日教化纯真。

未若今日道风明:不如今天的道风光明正大。

文王政教兮晖江召:文王的政教如光芒照耀江水,召唤四方。

宁如大化光四表:不如大化光明照耀四方。

自比迁豫虽猥:自从迁到豫州虽然卑微。

与诸才俊不废咏缀:和各位才俊不断吟咏。

未若今日:不如今天。

国子祭酒:国子祭酒,古代官职,负责国子监的教育事务。

司州牧:古代官名,司州的行政长官。

宗正卿:古代官名,宗正寺的长官,负责管理皇家宗族事务。

国子博士:古代官名,国子监的学术官员,负责教授儒家经典。

太学博士:太学博士,古代官职,负责教授太学生。

国子助教:古代官名,国子监的辅助教学官员。

御史中尉:古代官名,负责监察官员,是皇帝的耳目。

吏部尚书:古代官名,吏部的最高长官,负责官员的选拔和考核。

任城王:古代官名,指封地位于任城的王爵。

四门博士:古代官名,负责教授四门(礼、乐、射、御)技艺的博士。

九服:古代指中央王朝的九个行政区域。

四垠:古代指四方边疆。

闽吴:古代指东南沿海地区。

戎车:古代战车。

典坟:古代指经典和坟墓,这里指文化传统。

妙选英儒:精心挑选优秀的儒者。

四术:指儒家四术,即诗、书、礼、乐。

俗学后生:指那些不重视经典学习的年轻人。

进竞之风:指追求功名利禄的风气。

玄鉴洞远:指高深的洞察力。

经素:指儒家经典。

馆宇:指学校建筑。

生徒:指学生。

国子学生:国子监的学生。

孔庙:孔子庙,古代祭祀孔子的地方。

揖让:古代的礼节,表示尊敬。

荥阳邑中正:古代官名,荥阳郡的地方行政长官。

光州刺史:古代官名,光州的行政长官。

蒋州司马:古代官名,蒋州的行政长官。

开府参军:古代官名,开府府的参军,负责辅助府主处理事务。

纳言:纳言,古代官职,负责传达皇帝的命令。

崔昂:古代人物,有文学才华。

卢思道:古代人物,有文学才华。

大象:古代年号,指北齐的某个时期。

巡省使:古代官名,负责巡视地方的官员。

斋亭:古代官名,指供官员休息的亭子。

龙吟十弄:古代乐曲名。

瀛、殷、冀、沧、赵、定六州:古代六个州的名称。

开府:古代官名,开府仪同三司,是高级武官。

中书监:中书监,古代官职,负责中书省的政务。

北豫州刺史:北豫州刺史,古代官职,负责北豫州地区的行政事务。

赵郡王:古代官名,赵郡的封王。

灵太后:指北魏的皇太后,掌握朝政。

元叉:古代人物,北魏时期的权臣。

素族名家:指世家大族。

法官:古代官名,负责司法审判的官员。

婚宦:指婚姻和官职。

文林馆:古代官名,文林馆是皇帝的文学顾问机构。

羲长兄白驎:羲长兄白驎,指某人的排行和名字,白驎是其名。

次小白:次,表示排行,小白是其名。

次洞林:次,表示排行,洞林是其名。

次叔夜:次,表示排行,叔夜是其名。

次连山:次,表示排行,连山是其名。

恃豪门:恃,依赖;豪门,指显赫的家族,这里指依靠显赫的家族背景。

乡党之内:乡党,古代指同乡的人。

疾之若仇:疾,恨;若,如同;仇,仇敌,这里指非常痛恨。

孝文:孝文,指北魏孝文帝。

东徐州刺史:东徐州刺史,古代官职,负责东徐州地区的行政事务。

鸿胪少卿:鸿胪少卿,古代官职,负责接待外国使节。

谥曰简:谥,古代帝王、贵族死后,根据其生前行事给予的尊号。

司州别驾:司州别驾,古代官职,协助州刺史处理政务。

散骑常侍:古代官职,是皇帝的顾问官。

淫荡凶悖:淫荡,行为放荡不羁;凶悖,凶暴悖乱。

令德:令德,美好的品德。

司州秀才:司州秀才,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一种考试,选拔有才学的人才。

殿中御史:殿中御史,古代官职,负责监察皇帝和宫廷。

尚书外兵郎中:尚书外兵郎中,古代官职,负责尚书省外兵事务。

军功:军功,指在军事行动中的功绩。

征东将军:征东将军,古代官职,负责征讨东方的军事。

金紫光禄大夫:金紫光禄大夫,古代官职,是一种荣誉性的官职。

护军将军:护军将军,古代官职,负责军事护卫。

武城子:武城子,古代对有功者的封号。

散骑常侍使梁:散骑常侍使梁,指担任散骑常侍出使梁国。

马射之日:马射,指骑马射箭的活动;之日,那一天。

领军将军:领军将军,古代官职,负责军队的领军事务。

议者:议者,指当时的朝臣或士人。

籍其资财:籍,登记;资财,财产。

纠劾:纠劾,弹劾,指对官员的弹劾。

骠骑大将军:骠骑大将军,古代高级军事官职。

仪同开府中郎:仪同开府中郎,古代官职,是一种荣誉性的官职。

司徒谘议:司徒谘议,古代官职,司徒府的顾问。

东济北太守:东济北太守,古代官职,负责东济北地区的行政事务。

肥城戍主:肥城戍主,古代官职,负责肥城的军事防御。

度支尚书:度支尚书,古代官职,负责财政收支。

解褐:解褐,指脱去布衣,进入仕途。

太尉行参军:太尉行参军,古代官职,太尉府的参军。

左光禄大夫:古代官职,是光禄大夫属下的官员。

太师咸阳王长史:太师咸阳王长史,古代官职,太师的属官。

临洮王友:临洮王友,古代官职,临洮王的属官。

永宁县侯:永宁县侯,古代对有功者的封号。

岐州刺史:古代官职,是岐州的行政长官。

雍州刺史:雍州刺史,古代官职,负责雍州地区的行政事务。

能名:能名,有才能的名声。

王罴:王罴,古代人物名。

东讨:东讨,指向东讨伐。

大丞相府右长史:大丞相府右长史,古代官职,大丞相府的右长史。

金乡县男:金乡县男,古代对有功者的封号。

分掌众务:分掌,分别掌管;众务,众多事务。

铨叙:铨叙,指官员的选拔和任用。

中书令:中书令,古代官职,中书省的首脑。

宇文氏:宇文氏,古代姓氏。

开府仪同三司:开府仪同三司,古代高级官职。

御伯中大夫:御伯中大夫,古代官职,御伯府的中大夫。

御正:御正,古代官职,负责皇帝的日常事务。

宜、华、虞、陕四州刺史:宜、华、虞、陕四州刺史,古代官职,分别负责这四个州的行政事务。

少司空:少司空,古代官职,负责工程和水利。

开府仪同大将军:开府仪同大将军,古代官职,是一种高级军事将领的职位。

邵州刺史:邵州刺史,古代官职,负责邵州的行政事务。

翊赞功:翊赞,辅助;功,功绩。

追赠:追赠,死后追封官职。

改谥:改谥,改变谥号。

尚周文帝元后妹魏平阳公主:尚,娶;周文帝,指北周的建立者宇文泰;元后,指宇文泰的正室;魏平阳公主,指宇文泰的正室之妹。

左侍上士:左侍上士,古代官职,负责皇帝的侍从事务。

仪同刘昉:仪同,古代官职,是一种荣誉性的官职;刘昉,古代人物名。

东宫建:东宫,指太子的居所;建,建立。

太子宫尹下大夫:太子宫尹下大夫,古代官职,太子府的尹下大夫。

乌丸轨:乌丸轨,古代人物名。

扶苏之事:扶苏,指秦始皇的长子;事,事情,这里指被秦始皇猜忌的事。

亵狎皇太子:亵狎,亲近而不庄重;皇太子,指帝位的继承人。

除译名:除,免去;译名,指官职。

吏部下大夫:吏部下大夫,古代官职,吏部的下大夫。

武帝:指汉武帝刘彻,西汉第七位皇帝,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帝王之一,开创了西汉的强盛时期。

宣帝:指汉宣帝刘询,西汉第十位皇帝,武帝之子,继承了武帝的遗业,继续推行汉武帝的政策。

内史中大夫:古代官职,内史是掌管国政的官员,中大夫是内史属下的高级官员。

归昌县公:封号,表示对某人的尊崇。

恩旧:指旧日的恩情,即宣帝对郑译的旧恩。

朝政:指国家的政治事务。

上大夫:古代官职,是内史属下的高级官员。

监国史:指负责监修国史的官员。

擅取官材:指私自占用官府的物资。

除名:指被免去官职。

刘昉:人名,与郑译有交往。

东京:指古代中国的东都,即今天的洛阳。

籓:指地方上的封国。

懿戚:指皇亲国戚。

总管:指地方上的军事和行政长官。

节度:指指挥调度。

矫诏:指伪造皇帝的诏书。

柱国:古代官职,是高级武官的称号。

府长史:古代官职,是府中长史,负责府中事务。

天官都府司会:古代官职,是管理天官(官职)的官员。

赏赐:指皇帝给予的财物或荣誉。

赃货:指贪污所得的财物。

阴疏:指暗中疏远。

定册功:指对国家有重大贡献。

白事:指向上级报告事情。

章醮:指道士进行的祈祷仪式。

厌蛊左道:指使用邪术害人。

宪司:指负责监察的官员。

《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讲述孝道。

《乐府声调》:郑译所著的乐律著作。

太常:古代官职,是负责祭祀和音乐的官员。

平昌县侯:封号,表示对某人的尊崇。

广州刺史:古代官职,是广州的行政长官。

尔硃荣:人名,北魏末年的权臣。

谏议大夫:古代官职,是负责向皇帝进谏的官员。

中书舍人:古代官职,是中书省的官员,负责起草文书。

尚食典御:古代官职,是负责皇帝饮食的官员。

舍人:古代官职,是中书省的官员。

车骑将军:古代官职,是高级武官的称号。

卫尉少卿:古代官职,是卫尉属下的官员。

尚书右仆射:古代官职,是尚书省的官员,负责协助尚书令处理政务。

东莱太守:古代官职,是东莱郡的行政长官。

青州刺史:古代官职,是青州的行政长官。

骁勇善骑射:形容人勇猛,擅长骑射。

义驰:指为了正义而骑马追赶。

直阁将军:古代官职,是直阁属下的将军。

元禧:人名,北魏末年的权臣。

庄帝:指北魏的孝庄帝元子攸。

尔硃仲远:人名,北魏末年的权臣。

都督:都督,古代军事官职。

四州刺史:古代官职,是四州的行政长官。

伟字子直:伟,人名;字子直,是伟的别号或字。

少倜傥有大志:少,年轻;倜傥,英俊不凡;有大志,有伟大的志向。

功名自许:功名,功勋和名声;自许,自我期待或自我肯定。

善骑射:善,擅长;骑射,骑马射箭的技能。

胆力过人:胆力,胆量和力气;过人,超过常人。

尔硃氏灭后:尔硃氏,指某个姓氏的家族;灭后,家族灭亡之后。

自梁归魏:自,从;梁,指梁国;归魏,归附魏国。

武帝西迁:武帝,指某个朝代的皇帝;西迁,向西迁移。

不求仕进:不求,不追求;仕进,做官升职。

纠合州里举兵:纠合,聚集;州里,本乡本土;举兵,起兵。

陈留:陈留,地名。

禽东魏刺史鹿永及镇城守将令狐德:禽,擒获;东魏,北魏的一个时期;刺史,地方行政长官;令狐德,人名。

陈留郡守赵季和:郡守,郡的地方行政长官;赵季和,人名。

西附:向西归附。

周文帝:周文帝,指某个朝代的皇帝。

北徐州刺史:北徐州,地名;刺史,地方行政长官。

武阳县伯:武阳县,地名;伯,古代爵位。

河桥:河桥,地名。

玉壁围:玉壁围,指玉壁城被围困。

侯景归款:侯景,人名;归款,归顺。

荥阳郡守:荥阳郡,地名;郡守,地方行政长官。

襄城郡公:襄城郡,地名;郡公,古代爵位。

侍中:侍中,古代官名,为皇帝近臣。

魏恭帝:魏恭帝,指某个朝代的皇帝。

江陵防主:江陵,地名;防主,防御主。

都督十五州诸军事:都督,古代军事官职;十五州,指十五个州。

性粗犷:性,性格;粗犷,粗野豪放。

法度:法度,法律和制度。

睚眦之间:睚眦,瞪眼;之间,之间。

杀戮:杀戮,杀人。

优容:优容,宽容。

专戮副防主杞宾王:专戮,专门杀害;副防主,副防御主;杞宾王,人名。

坐除名:坐,因;除名,被剥夺官职。

保定元年:保定元年,指某个朝代的年份。

华州刺史:华州,地名;刺史,地方行政长官。

威猛为政:威猛,威严猛烈;为政,治理。

盗贼亦为之休止:盗贼,盗贼;休止,停止。

仁政:仁政,仁爱之政。

卒于州:卒,去世;州,州官。

赠本官:赠,追赠;本官,原任官职。

少傅:少傅,古代官名,为皇帝近臣。

司州刺史:司州,地名;刺史,地方行政长官。

谥曰肃:谥,死后给予的尊称;肃,谥号。

吃:吃,同“噎”,指说话不利索。

逐鹿于野:逐鹿,追逐野鹿;于野,在野外。

牧竖:牧竖,牧羊人。

效己:效仿自己。

赵郡李祖升兄弟:赵郡,地名;李祖升,人名;兄弟,指李祖升的兄弟。

杨愔:杨愔,人名。

赵郡太守:赵郡,地名;太守,地方行政长官。

服至雏门:服,前往;至,到;雏门,指李雏的家门。

投刺拜谒:投刺,投递名帖;拜谒,拜访。

齐文宣:齐文宣,指某个朝代的皇帝。

良娣:良娣,古代帝王的妾室。

尚书郎:尚书郎,古代官名。

微相敬惮:微,稍微;相敬惮,相互尊敬和敬畏。

奏授:奏,上奏;授,授予。

具服至雏门:具服,恭敬地;至,到。

笑曰:笑,笑;曰,说。

足得杀李家儿矣:足得,足以;杀,杀;李家儿,李家的子弟。

论曰:论,评论;曰,说。

拔难自归:拔难,克服困难;自归,自己归来。

间关夷险:间关,曲折艰难;夷险,平坦与险阻。

抚人督众:抚人,安抚人民;督众,统领军队。

见惮严敌:见惮,被敬畏;严敌,强大的敌人。

世珍实有令子:世珍,人名;令子,好儿子。

克播家声:克,能够;播,传播;家声,家族名声。

松年之送终恋旧:松年,人名;送终,送葬;恋旧,怀念旧日。

有古人风矣:有,具有;古人风,古人的风范。

讫于白首:讫,到;白首,老年。

好学不倦:好学,热爱学习;不倦,不知疲倦。

究极群书:究极,深入研究;群书,各种书籍。

晋绅洽闻之士:晋绅,指有地位的人;洽闻,博学多闻。

推其博物:推,推崇;博物,博学多才。

雅好著述:雅好,喜欢;著述,写作。

史官:史官,负责记录历史的官员。

既撰《齐书》:既,已经;撰,撰写;《齐书》,史书。

兼修隋典:兼修,同时编纂;隋典,指隋朝的典籍。

好诡怪之说:好,喜欢;诡怪,怪异。

尚委曲之谈:尚,崇尚;委曲,曲折。

文词鄙秽:文词,文辞;鄙秽,粗俗。

体统烦杂:体统,体制;烦杂,繁杂。

直愧南、董:直,简直;愧,羞愧;南、董,指南朝的史学家。

才无迁、固:才,才能;无,没有;迁、固,指西汉的史学家司马迁和班固。

徒烦翰墨:徒,白白地;烦翰墨,耗费笔墨。

不足观采:不足,不值得;观采,观赏。

经营符瑞:经营,经营策划;符瑞,吉祥的征兆。

杂以妖讹:杂,夹杂;妖讹,怪异和错误的信息。

河朔清流:河朔,黄河以北;清流,清高的士人。

乾没荣利:乾没,夺取;荣利,荣誉和利益。

得不以道而颓其家声:得,能够;不以道,不按正道;颓,衰落;家声,家族名声。

惜矣:惜,可惜。

郑羲机识明悟:郑羲,人名;机识,机智;明悟,聪明。

为时所许:为时,被时代;所许,所认可。

懿兄弟风尚:懿,人名;兄弟,指懿的兄弟;风尚,风气和习惯。

俱有可观:俱,都;有,有;可观,值得观赏。

故能并当荣遇:故,因此;能,能够;并当,共同享有;荣遇,荣耀的待遇。

共济其美:共济,共同维持;其美,美好的事物。

述祖德业:述,讲述;祖,祖先;德业,品德和事业。

足嗣家声:足,足够;嗣,继承;家声,家族名声。

严祖、仲礼:严祖、仲礼,人名。

大亏门素:大亏,大大损害;门素,门风和家风。

幼儒令问促年:幼儒,年轻的儒者;令问,美好的名声;促年,早逝。

伯猷以贿败德:伯猷,人名;以贿败德,用贿赂败坏品德。

道邕抚宁离散:道邕,人名;抚宁,安抚;离散,流散。

仁惠克举:仁惠,仁爱;克举,能够实行。

译实受顾托:译实,人名;受顾托,受到信任。

适足为败:适足,恰好足以;为败,导致失败。

及帝行明德:及,等到;帝,皇帝;行明德,实行明德。

义非简在:义,正义;简在,简单明了。

盐梅之寄:盐梅,比喻贤才;寄,寄托。

固不攸归:固,本来;不攸归,不能归属。

言追昔款:言,说;追,追溯;昔款,过去的承诺。

内怀觖望:内怀,内心怀有;觖望,不满。

耻居吴、耿之末:耻,羞耻;居,处于;吴、耿,地名。

羞与绛、灌为伍:羞,羞耻;与,和;绛、灌,地名。

事君尽礼:事君,侍奉君主;尽礼,尽到礼节。

既阙于夙心:既,已经;阙,缺少;夙心,早年的心愿。

不爱其亲:不爱,不关心;其亲,父母。

遽彰于物议:遽,突然;彰,显露;物议,众人的议论。

格之名教:格,符合;名教,名分和教化。

君子所深尤也:君子,有道德的人;所深尤,深深责备。

俨名编《恩倖》:俨名,人名;编,编写;《恩倖》,书名。

取辱前载:取辱,招致耻辱;前载,前人的记载。

伟翻然豹变:伟,人名;翻然,突然改变;豹变,像豹子一样变化,比喻有极大的变化。

盖知机之士乎:盖,大概;知机,懂得时机;之士,有才能的人;乎,语气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北史-列传-卷二十三-评注

伟字子直,少倜傥有大志,每以功名自许,善骑射,胆力过人。

此句开篇点明王伟的姓名、字号以及其少年时期的性格特点和志向。‘伟’字本身就带有卓越、出众之意,‘子直’则显示出其性格直率、不拘小节。‘倜傥’和‘大志’描绘了他年轻时的风采和远大的抱负。‘功名自许’则透露出他对自己未来成就的自信和期待。‘善骑射,胆力过人’更是直接点明他在武艺上的过人之处,为后文他的军事生涯奠定了基础。

尔硃氏灭后,自梁归魏。

此句叙述了王伟在历史变局中的选择。‘尔硃氏灭后’指的是北魏时期的一次政变,王伟在此之后选择离开故国,归附新朝。‘自梁归魏’表明了他的忠诚和顺应时代潮流的态度。

及武帝西迁,伟亦归乡里,不求仕进。

此句反映了王伟在个人价值观上的坚持。‘及武帝西迁’指的是北魏孝武帝西迁长安,王伟在此背景下选择回归乡里,表现出他对家乡的眷恋和对仕途的淡泊。

大统三年,河内公独孤信既复洛阳,伟乃与宗人荣业,纠合州里举兵于陈留,信宿间,众有万人。

此句描述了王伟在政治动荡中的领导才能。‘大统三年’指的是北魏大统三年,‘河内公独孤信既复洛阳’表明了当时的历史背景。王伟在此背景下与宗人荣业联合,迅速纠集起一支万人之众,展现出他的组织能力和号召力。

遂拔梁州,禽东魏刺史鹿永及镇城守将令狐德,并获陈留郡守赵季和。

此句记载了王伟在军事上的辉煌成就。‘遂拔梁州’指的是他成功攻占梁州,‘禽东魏刺史鹿永及镇城守将令狐德’表明他在战斗中捕获了敌方的高级将领,‘并获陈留郡守赵季和’则显示了他对敌方政权的打击力度。

乃率众西附。因是,梁、陈间相次降款。

此句说明了王伟在军事上的战略眼光。‘乃率众西附’表明他率领军队西进,与敌方政权取得联系。‘因是,梁、陈间相次降款’则说明他的行动促使了梁、陈两国之间的和谈,为地区的和平稳定做出了贡献。

伟弛入关西,周文帝与语,叹美之,拜北徐州刺史,封武阳县伯。

此句描述了王伟在政治上的晋升。‘伟弛入关西’指的是他进入关中地区,‘周文帝与语,叹美之’表明他在周文帝面前得到了赞赏,‘拜北徐州刺史,封武阳县伯’则是他政治生涯的显著成就。

从战河桥及解玉壁围,伟常先锋陷阵。

此句强调了王伟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从战河桥及解玉壁围’指的是他参与了河桥战役和玉壁围战,‘伟常先锋陷阵’则说明他在战斗中总是冲锋在前,勇猛无畏。

侯景归款,周文命伟率所部应接。

此句描述了王伟在处理复杂政治局势时的能力。‘侯景归款’指的是侯景归顺,‘周文命伟率所部应接’表明他在周文帝的命令下成功应对了这一事件。

及景叛,伟亦全军而还。

此句说明了王伟在处理突发事件时的果断。‘及景叛’指的是侯景叛变,‘伟亦全军而还’则表明他能够迅速应对,带领军队安全返回。

除荥阳郡守,进爵襄城郡公,侍中、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此句记录了王伟在政治上的进一步晋升。‘除荥阳郡守’表明他被任命为荥阳郡守,‘进爵襄城郡公’则说明他在爵位上的提升,‘侍中、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则是他在官职上的增加,显示出他在朝廷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魏恭帝二年,进位大将军、江陵防主、都督十五州诸军事。

此句进一步描述了王伟在政治和军事上的重要地位。‘进位大将军’表明他在军事上的领导地位,‘江陵防主’则说明他在地方上的管理职责,‘都督十五州诸军事’则显示了他广泛的军事指挥权。

伟性粗犷,不遵法度,睚眦之间,便行杀戮。

此句揭示了王伟性格上的另一面。‘伟性粗犷’表明他性格粗犷豪放,‘不遵法度’则说明他在行为上不拘小节,‘睚眦之间,便行杀戮’更是点明了他性格中的暴虐和残忍。

朝廷以其有立义之效,每优容之。

此句反映了朝廷对王伟的宽容。‘以其有立义之效’说明朝廷认可他的功绩,‘每优容之’则表明朝廷对他性格上的缺陷给予了容忍。

及在江陵,乃专戮副防主杞宾王,坐除名。

此句描述了王伟在江陵任职期间的一次事件。‘乃专戮副防主杞宾王’表明他因为私人恩怨而杀害了副防主杞宾王,‘坐除名’则说明他因此被剥夺了官职。

保定元年,诏复官爵。

此句说明了王伟在政治上的起伏。‘保定元年’指的是北魏保定元年,‘诏复官爵’则表明朝廷在一段时间后恢复了王伟的官职和爵位。

天和六年,为华州刺史。

此句描述了王伟在政治上的再次任命。‘天和六年’指的是北魏天和六年,‘为华州刺史’则表明他被任命为华州刺史。

伟前后莅职,皆以威猛为政,吏人莫敢犯禁,盗贼亦为之休止。

此句强调了王伟在治理地方时的严厉。‘伟前后莅职’指的是他在多个地方任职,‘皆以威猛为政’表明他采取的是严厉的治理手段,‘吏人莫敢犯禁,盗贼亦为之休止’则说明他的治理效果显著。

虽非仁政,然颇以此见称。

此句对王伟的治理方式进行了评价。‘虽非仁政’表明他的治理方式并非仁慈宽厚,‘然颇以此见称’则说明他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人们的认可。

卒于州,赠本官,加少傅、都督、司州刺史,谥曰肃。

此句描述了王伟的去世和他的身后事。‘卒于州’说明他在华州去世,‘赠本官,加少傅、都督、司州刺史’则表明朝廷对他的追赠和表彰,‘谥曰肃’则是对他一生的评价。

伟性吃,少时尝逐鹿于野。

此句描述了王伟的童年趣事。‘伟性吃’指的是他小时候性格中的顽皮,‘少时尝逐鹿于野’则是他童年时期的一次狩猎经历。

失之,遇牧竖,问焉。

此句继续描述王伟的童年趣事。‘失之’指的是他丢失了猎物,‘遇牧竖,问焉’则说明他在寻找猎物时遇到了牧童。

牧竖答之,其言亦吃。

此句描述了牧童的性格特点。‘牧竖答之’指的是牧童回答了他,‘其言亦吃’则说明牧童的言辞也显得有些笨拙。

伟怒,谓其效己,遂射杀之。

此句揭示了王伟性格中的残忍。‘伟怒’表明他因为牧童的回答而愤怒,‘谓其效己’则说明他认为牧童是在效仿他,‘遂射杀之’则表明他因为一时的愤怒而杀害了牧童。

其忍暴如此。

此句总结了王伟性格中的残忍和暴虐。

子大士嗣。

此句说明了王伟的儿子继承了家业。

述祖族子雏,有识尚,操行清整,仕至胶州刺史。

此句描述了王伟的族子子雏。‘有识尚’表明他具有高尚的品德,‘操行清整’则说明他行为端正,‘仕至胶州刺史’则表明他在官场上的成就。

初,齐文宣为皇太子纳其女为良娣,雏时为尚书郎,赵郡李祖升兄弟微相敬惮。

此句讲述了子雏的家族背景。‘初,齐文宣为皇太子纳其女为良娣’指的是子雏的家族与皇室的关系,‘雏时为尚书郎’则说明他在年轻时就担任了尚书郎的职务,‘赵郡李祖升兄弟微相敬惮’则表明他在当时的社会地位。

杨愔奏授雏赵郡太守,祖升兄弟具服至雏门,投刺拜谒。

此句描述了子雏在官场上的晋升。‘杨愔奏授雏赵郡太守’指的是他因为杨愔的推荐而被任命为赵郡太守,‘祖升兄弟具服至雏门,投刺拜谒’则说明他在官场上的地位得到了认可。

文宣闻之喜,笑曰:‘足得杀李家儿矣。’

此句反映了文宣帝对子雏的赞赏。‘文宣闻之喜’表明他听到了子雏的晋升消息而感到高兴,‘笑曰:‘足得杀李家儿矣。’’则说明他认为子雏的成就足以让他感到自豪。

论曰:王慧龙拔难自归,间关夷险,抚人督众,见惮严敌。

此句是对王慧龙的评价。‘王慧龙拔难自归’指的是他克服困难回到故国,‘间关夷险’则说明他在回国的过程中经历了许多艰难险阻,‘抚人督众,见惮严敌’则表明他在军队中的领导能力和威望。

世珍实有令子,克播家声。

此句对王慧龙的子嗣进行了评价。‘世珍实有令子’指的是他的儿子确实有出息,‘克播家声’则说明他们能够继承和发扬家族的声誉。

松年之送终恋旧,有古人风矣。

此句评价了松年的行为。‘松年之送终恋旧’指的是松年在临终前仍然怀念旧友,‘有古人风矣’则说明他的行为符合古人的风范。

劭爰自幼童,讫于白首;好学不倦,究极群书,晋绅洽闻之士,无不推其博物。

此句描述了劭爰的学术成就。‘劭爰自幼童,讫于白首’指的是他从小到老都保持着对学问的热爱,‘好学不倦,究极群书’则说明他在学术上的追求和成就,‘晋绅洽闻之士,无不推其博物’则表明他在学术界的影响力和声望。

雅好著述,久在史官,既撰《齐书》,兼修隋典。

此句进一步描述了劭爰的学术成就。‘雅好著述’表明他喜欢写作,‘久在史官’则说明他在史官职位上任职时间较长,‘既撰《齐书》,兼修隋典’则说明他撰写了《齐书》并参与了《隋典》的编纂。

好诡怪之说,尚委曲之谈;文词鄙秽,体统烦杂,直愧南、董,才无迁、固,徒烦翰墨,不足观采。

此句对劭爰的学术风格进行了评价。‘好诡怪之说,尚委曲之谈’表明他喜欢奇特和曲折的学术观点,‘文词鄙秽,体统烦杂’则说明他的文风不够高雅,‘直愧南、董,才无迁、固’则表明他的才华不如南朝的董仲舒和东汉的班固,‘徒烦翰墨,不足观采’则说明他的学术成就并不突出。

经营符瑞,杂以妖讹。

此句对劭爰的学术研究方法进行了批评。‘经营符瑞’指的是他研究符瑞之学,‘杂以妖讹’则说明他的研究方法中掺杂了迷信和错误。

为河朔清流而乾没荣利,得不以道而颓其家声。

此句评价了劭爰的行为。‘为河朔清流而乾没荣利’指的是他为河朔地区的清流文化做出了贡献,但同时也因为追求名利而损害了家族的声誉,‘得不以道而颓其家声’则说明他的行为导致了家族声誉的衰落。

惜矣!

此句表达了对劭爰的遗憾和惋惜。

郑羲机识明悟,为时所许。

此句对郑羲的评价。‘郑羲机识明悟’表明他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智慧,‘为时所许’则说明他在当时得到了人们的认可。

懿兄弟风尚,俱有可观,故能并当荣遇,共济其美。

此句描述了郑羲兄弟的风尚。‘懿兄弟风尚,俱有可观’指的是郑羲和他的兄弟们都有良好的品德和风度,‘故能并当荣遇,共济其美’则说明他们因此得到了荣耀和幸福。

述祖德业,足嗣家声。

此句对郑羲的评价。‘述祖德业’指的是他继承了祖先的德行和事业,‘足嗣家声’则说明他能够保持家族的声誉。

严祖、仲礼,大亏门素。

此句对郑羲的评价。‘严祖、仲礼’指的是郑羲的祖先和兄弟,‘大亏门素’则说明他们在道德和品德上有所欠缺。

幼儒令问促年。

此句对郑羲的评价。‘幼儒令问促年’指的是郑羲在年轻时就展现出了出色的学问和品德。

伯猷以贿败德。

此句对郑羲的评价。‘伯猷以贿败德’指的是郑羲的兄弟因为受贿而败坏了道德。

道邕抚宁离散,仁惠克举。

此句对郑羲的评价。‘道邕抚宁离散’指的是郑羲在处理分散和混乱的情况时表现出了仁爱和仁政,‘仁惠克举’则说明他的仁政得到了实施。

译实受顾托,适足为败。

此句对郑羲的评价。‘译实受顾托’指的是郑羲受到了他人的委托,‘适足为败’则说明他的行为最终导致了失败。

及帝行明德,义非简在;盐梅之寄,固不攸归。

此句对郑羲的评价。‘及帝行明德’指的是皇帝施行明德,‘义非简在’则说明郑羲的行为并不符合道义,‘盐梅之寄,固不攸归’则说明他的行为不符合盐梅之托。

言追昔款,内怀觖望,耻居吴、耿之末,羞与绛、灌为伍。

此句对郑羲的评价。‘言追昔款’指的是他追忆过去的友情,‘内怀觖望’则说明他内心充满了期待,‘耻居吴、耿之末,羞与绛、灌为伍’则说明他不愿意与那些地位低下的人为伍。

事君尽礼,既阙于夙心;不爱其亲,遽彰于物议。

此句对郑羲的评价。‘事君尽礼’指的是他对待君主非常恭敬,‘既阙于夙心’则说明他的行为已经违背了初衷,‘不爱其亲,遽彰于物议’则说明他对待亲人的态度引起了人们的非议。

格之名教,君子所深尤也。

此句对郑羲的评价。‘格之名教’指的是他遵循名教,‘君子所深尤也’则说明他的行为符合君子的道德标准。

俨名编《恩倖》,取辱前载。

此句对郑羲的评价。‘俨名编《恩倖》’指的是他编写了《恩倖》一书,‘取辱前载’则说明他的行为受到了前人的耻笑。

伟翻然豹变,盖知机之士乎。

此句对王伟的评价。‘伟翻然豹变’指的是王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盖知机之士乎’则说明他是一位能够洞察时机的智者。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北史-列传-卷二十三》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2183.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