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相传为左丘明,鲁国史官,与孔子同时代或稍晚。
年代: 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共255年的历史。
内容简要: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以《春秋》为纲,详细记载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重大事件,塑造了众多鲜活的历史人物形象,展现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庄公-庄公六年-原文
【经】
六年春,王正月,王人子突救卫。
夏六月,卫侯朔入于卫。
秋,公至自伐卫。螟。
冬,齐人来归卫俘。
【传】
六年春,王人救卫。
夏,卫侯入,放公子黔牟于周,放甯跪于秦,杀左公子洩、右公子职,乃即位。君子以二公子之立黔牟为不度矣。夫能固位者必度于本末而后立衷焉。不知其本,不谋。知本之不枝,弗强。《诗》云:“本枝百世。”
冬,齐人来归卫宝,文姜请之也。
楚文王伐申,过邓。邓祁侯曰:“吾甥也。”止而享之。骓甥、耼甥、养甥请杀楚子,邓侯弗许。三甥曰:“亡邓国者,必此人也。若不早图,后君噬齐,其及图之乎?图之,此为时矣。”邓侯曰:“人将不食吾馀。”对曰:“若不从三臣,抑社稷实不血食,而君焉取余。”弗从。还年,楚子伐邓。十六年,楚复伐邓,灭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庄公-庄公六年-译文
【经】
六年的春天,周王的正月,周王的臣子子突去救援卫国。
夏天的六月,卫侯朔回到了卫国。
秋天,鲁公从伐卫的战役中归来。发生了螟灾。
冬天,齐国人来归还卫国的俘虏。
【传】
六年的春天,周王的臣子去救援卫国。
夏天,卫侯进入卫国,将公子黔牟放逐到周地,将甯跪放逐到秦国,杀死了左公子洩和右公子职,然后即位。君子认为二公子立黔牟为君是不合时宜的。能够稳固地位的人必须考虑事情的来龙去脉,然后才能确立合适的继承人。不了解根本,就不应该谋划。知道根本却没有分支,也不应该勉强。《诗经》说:“根本和分支可以延续百世。”
冬天,齐国人来归还卫国的宝物,这是文姜请求的。
楚文王攻打申国,经过邓国。邓祁侯说:“这是我的外甥。”于是留他下来并款待他。骓甥、耼甥、养甥请求杀掉楚子,邓侯不同意。三位外甥说:“灭亡邓国的,必定是这个人。如果不早点谋划,以后君主后悔也来不及了,现在正是时候。”邓侯说:“人们将不会吃我剩下的东西。”他们回答说:“如果不听从我们三人的建议,恐怕国家将不再有祭祀,而君主又从哪里得到剩余呢?”邓侯没有听从。第二年,楚子攻打邓国。十六年,楚国再次攻打邓国,并灭掉了它。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庄公-庄公六年-注解
王人子突:指周王派遣的使者子突,前往救援卫国。
卫侯朔:卫国的君主,名朔。
螟:一种害虫,常用来比喻灾害或祸患。
卫俘:指卫国被俘获的财物或人员。
公子黔牟:卫国的公子,名黔牟。
甯跪:卫国的贵族,名甯跪。
左公子洩、右公子职:卫国的两位公子,分别名为洩和职。
本枝百世:出自《诗经》,意为根基稳固,子孙昌盛。
文姜:齐国的贵族女性,名文姜。
楚文王:楚国的君主,名文王。
邓祁侯:邓国的君主,名祁侯。
骓甥、耼甥、养甥:邓国的三位贵族,分别名为骓、耼、养,与邓侯有甥舅关系。
噬齐:比喻后悔莫及,无法挽回。
社稷:古代指国家的象征,社为土神,稷为谷神。
血食:指祭祀时用牲血献祭,象征国家的延续。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庄公-庄公六年-评注
《春秋》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历史文献,记录了春秋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重要事件。本文所选的段落,主要涉及卫国、齐国、楚国和邓国之间的政治斗争和军事冲突。通过对这些事件的描述,我们可以窥见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权力斗争的残酷性。
首先,文中提到卫国的内乱和外部干预。卫侯朔在周王和齐国的支持下,成功复位,并放逐了公子黔牟和甯跪,杀害了左公子洩和右公子职。这一系列事件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内部的权力斗争,以及外部势力对诸侯国内政的干预。周王派遣使者子突救援卫国,显示了周王室在诸侯国事务中的影响力,尽管此时周王室的权威已经大大削弱。
其次,文中提到齐国人归还卫国的俘虏,并提到文姜的请求。文姜作为齐国的贵族女性,能够影响齐国的外交决策,显示了当时贵族女性在政治中的重要作用。这一细节也反映了春秋时期贵族之间的联姻关系对政治的影响。
最后,文中描述了楚国与邓国之间的冲突。邓祁侯因亲情关系未听从三位甥舅的建议,最终导致邓国被楚国所灭。这一事件不仅揭示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弱肉强食,也反映了当时政治决策中的情感因素与理性判断之间的矛盾。邓祁侯的优柔寡断,最终导致了国家的灭亡,这一教训在春秋时期的政治斗争中屡见不鲜。
从艺术特色上看,本文语言简练,叙事清晰,体现了《春秋》一贯的简洁风格。通过对事件的客观描述,作者并未直接表达个人情感,而是通过事件的叙述,让读者自行判断其中的是非曲直。这种叙事手法,使得《春秋》不仅是一部历史记录,更是一部具有深刻政治寓意的著作。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对卫国、齐国、楚国和邓国之间政治斗争的描写,展现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权力斗争的残酷性。同时,文中对贵族女性在政治中的作用、情感与理性在政治决策中的冲突等问题的揭示,也为后世提供了深刻的历史教训。